- 卵巢早衰的中医药防治
- 张玉珍 史云
- 1579字
- 2021-03-24 05:16:20
第一节 内生殖器官
内生殖器官是指生殖器官内藏部分,包括阴道、胞宫、子宫等。
一、阴道
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阴道之名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本书列有“产后阴道痛肿候”和“产后阴道开候”。“阴道”是中医固有的名称,与西医解剖学中的阴道名称、位置及功能相一致。
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路径,故亦称产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如肾、肝、脾功能正常,则阴道发育正常,阴中润泽;若肝肾不足,可引起阴道发育不良,或阴道干涩。
二、胞宫
对现有文献循查,胞宫最早见于北宋朱肱撰《活人书·卷十九》:“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其后南宋齐仲甫《女科百问》、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和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妇人门》均原文引用。全国历版教材《中医妇科学》多把“胞宫”“子宫”定为女性名称不同,实为相同的内生殖器官,如二版教材《中医妇科学》说:“胞宫,亦称女子胞(即子宫)”。五版教材《中医妇科学》说:“子宫,即女子胞。又名胞宫……”卵巢和输卵管(附件)在中医古籍中没有相应的命名。随着学术的发展和中西医之间的互相渗透,现代中医妇科学术界根据《内经》相关经文创新提出的“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新理论已被认同。为了遵循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形态结构,又重视其功能尤其是肾主生殖的功能,结合临床实用,便于阐述,由张玉珍主编、刘敏如教授主审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对胞宫和子宫的概念做了如下修订:
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了内生殖器官子宫、卵巢、输卵管的功能。胞宫除与脏腑、十二经脉互相联系外,与冲任督带的关系更为密切。胞宫受肾、天癸主宰,汇通冲任督带,以“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使子宫具有行经和种子育胎的正常功能。此外,还有胞脉、胞络,是附于胞宫并联属心肾的脉络。《素问·评热病论》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奇病论》又曰:“胞络者系于肾。”胞脉、胞络使心气下达胞宫和肾精营血输注胞宫以发挥其功能作用。
子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子宫”一词,最早见于秦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下“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内经》称子宫为“女子胞”“子处”,属“奇恒之府”。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描述了子宫的功能和形态:“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明确指出子宫是阴阳交合,胎孕凝结所藏之处。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描述:“子宫……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在《类经》中指出子宫的功能为:“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进一步描述子宫的形态为“形如合钵”。
子宫在未孕的状态下呈前后略扁的倒梨形,壁厚而中空。子宫下部呈圆柱状,暴露于阴道部分的为子宫颈口,中医称子门,出自《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类经》注释说:“子门,即子宫之门也。”子宫包括了形如合钵而中空的子宫体和呈圆柱状的子宫颈。子宫的功能是主行月经、分泌带下、种子育胎、发动分娩、排出恶露。子宫的特性是在胞宫的主司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月节律。子宫又是奇恒之府,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而子宫能藏能泻,藏泻有序,故子宫的又一个特性是:非脏非腑,亦脏亦腑,能藏能泻。
新界定后的子宫与西医所指子宫之名称、位置相同,功能相近。
新界定的胞宫与子宫的概念虽有所不同,但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阐述妇女生理、病机时,对妇科疾病进行诊断、辨证、确定病位和治法时,胞宫、子宫各有其义,应互为补充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