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意事项

1.要掌握情志所伤是发病的关键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致病因素中,气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内因——七情所伤。《内经》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志的变化,均可影响气的活动,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所以临床治疗时,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精神治疗,使患者精神舒畅,坚定信心,配合医务人员,利用药物的作用,去战胜病魔,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掌握气和血二者之间相生相存的关系

在生理上,气以生血,血以养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亦行,气和血是相生相成,互相依存的。在病理上,气病可以影响血病,血病也可以影响气病。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也可以导致气滞。所以,在治疗气滞的各种见症时,应该适当配合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行血的药物。通则不痛,气血畅通,则胀痛自除。

3.要掌握虚实的不同病变

一般而言,凡为虚证,则应在行气、降气药中,适当佐以党参、炙甘草等补气之品,益气生血,做到虚实并调。一方面扶正以祛邪;另一方面,防止行气降气药物损伤正气。如患者病属实证气阻、气滞,则可单用行气、降气之味,不必再加补气之品,以免愈补愈滞,愈补病情愈剧。

4.要善于阳中求阴,注意保存阴津,避免耗气伤阴

理气法所用的药物,多属苦温辛燥,易于伤津耗气。因此,患者如兼有阴亏津少,应该慎用。在临床上运用理气法时,特别是治疗胃气郁滞病变时,常以香苏饮为主,适当加入香橼皮和佛手片,再随症加减。该方不温不燥,不寒不凉,既无芳香太过之弊,又具流畅气机之功,阳中求阴,理气而不伤胃阴,行气而不耗阳气,每每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耀章.升举大气五法.山东中医杂志,1987(3):10-11

[2]张工彧.仲景降逆十法.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2):10-12

[3]纪淑云,张力,张鹏.疏肝法的运用.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5,16(1):54

[4]王秋风,路杰,边永君,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心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2):941-942

[5]李宁.宣肺法应用心得.中国民间疗法,1999(9):19-20

[6]陈治水.浅谈中医和胃法.四川中医,1992(3):10-11

[7]陈慧娟.补肾纳气法的古今临证应用与现代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2):22-24

[8]李琼.浅谈对中药升降浮沉的认识.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3):281-282

[9]张子元.中药升降浮沉应用.http://www.l99.com/EditText_view.action?textId=66849'2010-01-0417:03:09

[10]董建华.理气法的临床应用.黑龙江中医药,1984(1):1-6

[11]吕志杰.张仲景方剂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12]邱德文,张荣川.中医治法十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13]章真如.调气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14]陈家英.古今中医治法精要.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

[15]邢玉瑞,张喜德.中医治法精华.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16]范仁忠.中医治法精粹.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