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理气法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适应证

1.气机异常

在临床中很多疾病在病机或(和)证候上常会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向下如崩漏;向外如虚汗;向内如表证入里、胶着不解等病势趋向。而对此类病证,若能充分认识病机、明确病位,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则能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之效。

(1)气滞:是指气机郁滞,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七情内郁,或因寒冷刺激,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了气的流通运行,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可引起局部的胀满或疼痛,形成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还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等。

(2)气逆:是指气的上升过度,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因素所致。多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如气逆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作咳逆、气喘;气逆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或呃逆、嗳气;气逆在肝,则肝气逆上,发为头痛而胀,胸胁胀满,易怒等。若突然遭受惊恐刺激,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循冲脉而上逆,则可形成“奔豚气”的病证。

一般来说,气逆于上多以实证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气虚而肃降无力,或肾气虚而失于摄纳,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和降失职,亦能导致胃气上逆,此皆因虚而致气上逆之病机。

(3)气陷:是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气虚发展而来。若素体虚弱,或因久病耗伤,脾气虚损不足,致使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则可出现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4)气闭与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或为闭塞,或为脱失的严重病理状态,临床多表现为昏厥或亡脱等病证。

2.其他疾病

(1)行气解郁法:主要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气滞病证。

(2)降气平逆法:主要适用于肺胃失降引起的气逆病证。

(3)益气升阳法:主要适用于脾气不升而引起的气陷病证,常与补气健脾法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