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用药物药性辨析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也就是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升降浮沉的特点

就药物的性味及厚薄而言,一般而言,凡味属辛、甘(味之薄者),气属温、热(气之厚者)的药物,大都属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味之厚者),性属寒、凉(气之薄者)的药物,大都属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1.药物的质地、部位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一般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蜕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属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物也有特殊性,旋覆花虽然是花,但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其实这是由药物气味等因素所决定的。

2.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升浮、上行发散,沉是下沉、下行泄利。一般来讲,升浮药性趋向于上行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散表邪、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而沉降药性则趋向于下行向内,具有清热泻下、潜阳息风、降逆止呕、止呃、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等作用。一般药物都具有升浮或沉降的性能,但部分药物并不具此性能,而有些药物则具有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由此可见,既要掌握药物的一般共性,又要掌握每味药物的不同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确切掌握药物的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的应用

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风热则应选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药来疏散风热;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热结肠燥大便秘结者则应选用大黄、芒硝等沉降药来泻热通便;病热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则应选用代赭石、石决明等沉降药来平肝潜阳;病机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则应用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浮药来升阳举陷。总之,必须针对疾病发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区别,病机上有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有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4.药物的升降浮沉受到炮制与配伍的影响

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以治目赤头痛。故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药物的升降浮沉通过配伍也可发生转化,如升浮药升麻配当归、肉苁蓉等咸温润下药同用,虽有升降合用之意,实成润下之剂,即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也就随之下降;牛膝引血下行为沉降药,与桃仁、红花及桔梗、柴胡、枳壳等升达清阳、开胸行气药同用,也就随之上升,主治胸中瘀血证;这就是少量沉降药与大队升浮药同用,随之上升的例证。一般来讲,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故王好古云:“升而使之降,须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须知载也。”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对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必须从多方面来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

(二)升降浮沉在治疗中的应用

1.心系统

“心主血”。在临床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往往要参照现代医学的认识,在辨证过程中,还要注重左心及右心的区别。根据实践,治疗左心引起的疾病,考虑与泵血功能相关。大多数应用“沉降”的药物,如活血化瘀类的丹参、红花、桃仁等,大量临床资料证明疗效确切。而治疗右心为主引起的疾病时要考虑血液回流问题。大多应用收敛补气的药物,多属于“升”类,如山萸肉、生麦芽、生黄芪等。笔者的经验,治疗冠心病的胸闷、心悸、右心功能不全者,大多在中医辨证有脾胃不足之象,选用生麦芽,单味或加入健脾补气方中用。生麦芽既能生发肝气又能补心气,且木火相生,用量宜大,每次60~100g,疗效确切。

治疗高血压,舒张压升高为主的患者考虑是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的,也曾经试用单味羌活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后再辨证中加用,疗效较稳定。

治疗血管病尤与中药的“升降”密切相关。如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就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前胡、槟榔。前胡降肺气到中焦,槟榔降胃气到下焦,“气为血帅”,气往下走,有利于血液流通,提高疗效;相反,治疗静脉炎、静脉血栓就不能用太多的活血化瘀药物,以防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发生意外,治疗上要稳,慢慢地溶栓,还要解决静脉回流问题,就要用羌活引气上走,引血回心,如用独活就不能解决问题了。

治疗一些右心功能不全的水肿患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勿忘加用羌活或升麻,有利于淋巴静脉回流,促进血液回心,消除水肿。有时一味用利水消肿药物而水肿不消,改用羌活后效果就比较理想。

2.肝系统

“肝主疏泄”。临床上常会看到很多肝功能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如按一般的清热利湿治疗,疗效不很确切,或容易反复。经观察总结:对于脉沉细弱,无力,虚象明显,上虚下实的患者,是肝气虚弱、生发不足引起的,应在补肝的同时加用薄荷、生麦芽生发肝气,疗效就比较好。但薄荷不能长期使用,时间长了,肝气舒宣得太过了,患者会觉得肝区空虚、虚痛。对于脉弦、滑、实,口干苦,上实下虚的患者,是肝气实滞、生发太过,应加用前胡、槟榔把肝气往下降。如一味用柴胡疏肝,患者往往会出现头昏,头重脚轻。血管性头痛,脉弦者也是由于肝气过旺引起的,治疗要用前胡、独活把气往下降,如用柴胡、羌活来祛风疏肝止痛就恰恰相反,反而使患者觉得头更实、更紧了。

3.脾胃系统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下垂、消化性溃疡、结肠炎等引起的腹胀、便秘、恶心、泄泻等症,药性的升降就更为重要。“胃主降浊”,以通为用,一般胃所主之病,多需治以“降”药,如大黄、川朴、槟榔等;但又如胃下垂之类疾病又需要用“升”类药,如北芪、升麻等。“脾主肌肉”,治疗肌肉病先治脾。首选葛根解肌,治疗上半身病多配合桂枝、桔梗;而下半身病多配合下降收敛的川牛膝、独活、肉桂,引药下行。

4.肺系统

“肺主宣发、肃降”,说明肺具有“升降”双重功能,故治疗肺系统病变需认真辨别是需要宣发肺气抑或肃降肺气,一般而言,咳声不爽、胸部憋闷、大便正常或稍溏的患者,治疗上常加用柴胡、桔梗、宣发肺气;而咳声粗重,伴呕恶、大便干硬或高热者,治疗上常需配合“下法”,用生大黄、川朴,通过降大肠之气而肃降肺气。所以,临床中很多咳喘患者都需要适当用大黄通便来止咳平喘,正符合“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论。

5.肾系统

“肾主纳气,主藏精”“藏而不泻”,治疗肾系统疾病一般以“升敛”为主,如常用金樱子、蛤蚧、山萸肉等治疗肾虚的尿频、尿急、崩带等滑症。但有时也用“沉降”药物如龟甲、鳖甲等,或用“通降”类药物,如泽泻、车前子、猪苓等较常用,不多论。

6.杂病

对很多杂病、疑难病,前贤有“久病入络”之论,现代学者亦有责之为虚、痰者,但究其根本仍是气机紊乱、升降失常所致,故探究其病机是否升降失常,对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如椎间盘脱出症,属中医“腰痛”“痹证”范畴,腰为肾之府,属于督脉所主。督脉之气要升,故治疗时除辨证外,还需要配合用葛根、鹿角胶,升提督脉之气,这样疗效就比较持久。如妊娠恶阻,冲任不调,一般需要降任脉之气,用旋覆花、代赭石较好。有时辨证准确,但用药却疗效不佳时,就要考虑药力能否直达病所。运用“升降浮沉”理论用药,往往能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取得更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