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因历经战乱,故多有散佚,且颇多手抄传误。现今流传者为经整理后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此二书因各得其半,加上后贤整理其条文时,排列之先后又不尽合理,难以反映其真实之面目。而后世医家之注解,多阐之以五行,析之以六气,渗以私智,似是若非,令人雾里看花,无从凭借,实为憾事也。
近代医家余无言先生认为,注解《伤寒论》当从“四纲”立论,“一曰以经注经,即举仲景原文,纵横驰策以相互应也;二曰以精注经,即采诸家学说,择其精英以相发明也;三曰以新注经,即引西医之新说,矫正中医之谬误以资汇通也;四曰以证注经,即以个人之心得及诊疗经验以资参考也”。余今乃按余无言先生之研究方法,根据祝味菊先生的伤寒五段论,即人体机能抗邪变化先后之思路,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之条文于一处,采集诸家研究之精华,杂以个人之心得发明,从人体之生理病理、经方之医理药理对条文进行阐释,力求言其然,言其所以然,还经方至平至易之原,并挑选古今名家之医案附于其后,与条文及阐释相互比照,则经方运用之理法可明也。
《伤寒杂病论》一书所言之阴阳者,乃人阳气之盛衰也。阳气盛谓之阳,阳气衰谓之阴。阳气者,人体之机能也。若人体机能壮旺则谓之太阳;机能亢进则喻之两阳相叠,故谓之阳明;体内有障,机能受制,则谓之少阳;机能低微则谓之少阴、太阴;机能低微至极则谓之厥阴;病至厥阴,机能每作最后之抵抗,阳气复者而生,败者死,故阳气复者,古人谓之阴尽阳生也。人体感受外邪之后,开始抵抗而为太阳病。或服药或不服药,人体机能进行自我调整。元气亢盛或服药偏温者,则或愈或病从阳化而成阳明病。用药偏清或其人内有宿障者,则成少阳病。元气素虚或用药清之太过而偏于全身虚寒者则成少阴病,偏于脾胃虚寒者则成太阴病。积虚既久,人体作最后抵抗者,则为厥阴病。其病转化不全者,则为并病或合病;身体机能因各种诱因或医治不得法而失调者,则为杂病。此其大概也。
本书方药之剂量乃根据汉代度量衡与当今进行换算而得。据柯雪帆教授考证,汉时一两相当于今之15.625克。分温三服之后,其一两则相当于今之5克;若分温再服,则相当于8克;若一次服之则按原量,可定为15.5克。本书中所有药量(除“名医医案选录”外)皆按此方法进行折算,是以也对关于药物剂量及服法的条文在保证原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书中药物剂量古今对比的换算关系如下:1升=200毫升,一合=20毫升,一龠=10毫升,一圭=0.5克,1撮=2克,方寸匕=6~9克(一说为2.74毫升,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约1克),1刀圭=1钱匕=1.5克,1铢=0.7克,1分=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川椒、吴茱萸、五味子之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1枚=5~6克(小者3克),瓜蒌1枚=46克,枳实1枚=14~15克,石膏鸡蛋大1枚=40克,杏仁10枚=4克,桃仁10枚=5克,栀子10枚=15克,厚朴1尺=30克,竹叶1握=12克。
本书所有条文录自现刊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小部分条文根据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进行补充完善。因对条文进行全面重新排列,故不再加注原二书的条文编码。
林盛进
2016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