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门

黄疸病因疗法论  桂林白任生

黄疸病源,由于湿热酝酿而成。盖因脾湿胃热,内蒸外郁,无从发泄,外则壅遏于皮肤黏膜之表,发现黄色状,内则传达于肝胆之间,以致胆汁泛入血液,由是血蓄发黄,故黄疸一症,总不出乎脾胃与肝胆。然其病症虽不一,而括其大纲,不过别为阳黄、阴黄、胆黄三者而已。兹条分症候,缕析病情,并略述治疗大法,俾供医家之研究。

(一)阳黄

胃热甚者为阳黄,由于胃家热郁不泄,故外现黄色,其色黄而鲜明,兹分舌色、脉息、症状、治法于下,以供诊治资焉。

舌色:苔黄腻而粗糙起刺,甚者或起裂纹。

脉息:右浮滑而数。

症状:其色如橘黄而明亮,身目如金,头有汗,身无汗,渴欲饮水,大便秘结,小便短数,或涩少。

治法:以清胃解热为主,兼以利湿。始用茵陈蒿汤以缓下之,继用栀子柏皮汤以清化之。如兼外感风寒,或内伤饮食,可酌用发表消导之药以加减之。若大便闭结,则用茵陈大黄汤以通利之。

(二)阴黄

脾湿甚者为阴黄,由于脾家湿郁不化,其色黄而滞暗,兹分舌色、脉息、症状、治法于后,以示鉴别之准焉。

舌色:苔滑而白,或兼灰黑,或黏腻而厚,若兼化热,并见黄腻。

脉息:右现缓滑,若渐化热,转现弦数而滑,若夹寒湿,必兼沉细。

症状:色如熏黄而晦,胸腹痞满,品腻不渴,小便不利,身重而痛。

治法:以温脾化湿为主,兼主清热,宜用茵沉五苓散主之,或用茵陈胃苓汤主之。倘已化热,口干而不多饮者,则用藿香左金汤,或绛矾丸主之。若寒湿重者,当用茵陈姜附汤以治之。

(三)胆黄

脾湿胃热,不能外泄,流入肝经,肝火逼胆,胆汁泛入血液,遂至血蓄发黄。此症肝脏往往肿大,或兼两肩疼痛,兹分舌色、脉息、症状、治法于后,以备辨识之助焉。

舌色:若现紫暗色,或兼黄腻,甚或燥裂。

脉息:左弦而涩,右弦而滑,或兼现弦数。

症状:目及指甲,一身尽黄,兼露青筋,小便自利而清,大便现灰白色。

治法:以通络散瘀为主,兼清脾胃湿热,当用代抵当汤,加竹茹、茵陈以主之,或用除疸丸主之;轻则用当归龙荟丸以缓通之;如肝络血热,则用生地四物汤,加茵陈、茯苓以治之。

以上所述,撮举大要,此外尚有所谓酒疸、食疸,其(食疸又名谷疸)者,皆阳黄之一种也。又有所谓色疸(色疸一名女劳疸)者,亦阳黄之一类也,兹并述之。如小便不利,其症状:心中热、足下热,或现腹满、欲吐、鼻煤等症者,酒疸也。治法以通治阳黄各方为主,加以解酒、利湿之味以疗之,如秦艽、葛花、枳椇子等药可用也。又如胸膈满闷,食欲缺乏,略一饱食,则发烦、头眩,或嗳腐吞酸者,食疸也。治法亦以通治阳黄诸方为主,加以消食化滞之品以治之,若白术、枳实、神曲等药可加也。至若色疸一种,身黄兼额黑,手足心热,小便短涩,大便带黑,此由于犯房劳之后,湿热乘虚流入膀胱,故致瘀停血蓄,此症最难治愈,盖脾肾两伤也。亦有用大剂姜附汤,重加参、术以补之。或用磐石丸以主之,幸而获效,亦云幸矣。大抵黄疸一病,现症既各不同,治法亦当殊异,必鉴其舌苔,审其脉息,辨其症状,然后按症施治,则诊断既精,治疗无误。

以上所说汤方,为医生者均知之,病家可向医生问之,即知其详。此篇医论登于桂林医报,因其辨证论治,详晰无遗,故录入之。至《验方别录》治黄疸各方,均载第二集中,可以互相按症而选方也。(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