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第三卷
- 刘德荣
- 10112字
- 2021-03-24 04:50:27
霍乱门
辨霍乱痧气
霍乱之证,邪在上焦则吐,下焦则泻,中焦则吐泻兼作,又有心腹绞痛,不得吐泻,名曰干霍乱。至霍乱转筋,其证尤危急。古无痧名,干霍乱即绞肠痧,霍乱转筋即吊脚痧,皆有寒热之别,仓猝未辨,惟阴阳水方最为妥切。(《寿世》)霍乱吐泻,名曰湿霍乱。其实霍乱者,状词也。非病名也。
热痧辨
其症头晕目赤,烦闷呕恶,渴能尽饮,唇红,苔腻或白厚或黄浊,腹痛而泻,臭秽异常,皆暑热症。
冷痧辨
其症神清,唇白,舌润,渴不多饮,腹不甚痛,即痛亦喜热接,吐出不苦,泻出不臭清白如水周氏集验方
吊脚痧寒热辨
霍乱以吐泻者轻,不吐泻者重,故治法或取嚏,或引吐,或攻下,或外治挑刮,或内服痧药。因其病多由于热闭,嚏则开其肺气,吐则开其胃气,下则开其脾气,挑刮开其皮毛经络之气,痧药开其脏腑之气。总取其通,通则气行而热亦泄。吊脚痧则不然,盖霍乱为病发于阳,吊脚痧为病发于阴。故霍乱初起心中不爽,不吐不泻,必须引吐、引泻,使其热毒一出中脘,即松脘,松则四肢必温。吊脚痧初起心中不爽,非吐即泻,必须治吐泻。倘阴寒不散,中脘关住,即四肢渐冷。又如热症之筋脉抽掣,必不甚痛,而手足温和。寒症之筋脉抽掣,必大痛,而手足作冷,其先吐下而后掣者,无论手足温与不温,即为寒症无疑。间有不抽掣者,一为寒轻,一则气败也。此徐子默辨症之大略也。曹炳章附识。
热霍乱辨
热症由暑热内伏,或积食挟湿。前数日必烦躁不安,或口齿微痛,或见物似红,或睛红鼻热,或手足心皆热,渐渐口苦口渴,喜饮冷水,小便短赤,粪门如火,胸腹闷寒,舌苔黄燥,或白腻满口,或头或腹或心下觉痛,或吐或泻或吐兼泻,甚至昏迷躁乱,手足转筋,牙闭指青,目陷声低,肢冷卒倒,汗多而冷,小便均无,谓之热极似阴,万不可服热药及米汤、热水、糖食及燥烈之痧药,如十香丸、藿香丸等亦不可轻服。如头有红发,胸背有长毛,即拔去之。有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或泻而不吐者,名干霍乱,亦热症也。
寒霍乱辨
寒症往往出于安逸及肥白虚弱之人,亦不多见。虽身热而恶寒,即面赤而喜冷,却不速咽多饮,是为格阳之假热。小便清长冷利,舌苔淡红滑润,心满而不痛,口和而不渴,脐上跳动,喜按热手,或暴下如水,或吐少呕多,或无汗,或汗冷如浆,四肢厥逆,筋急不能屈伸,面暗唇白,气冷喘促,乃内虚阴寒危象致脱,最忌针刺,刺入即毙,先用炒盐熨法。
寒热之辨,医者固然知之,然无医之处,只辨所吐之味,所泻之气,病家不懂,宁详开为稳。庶几深夜之间,旅行之时,得以按症用药也。又青识。
霍乱侦探法
生黄豆细嚼不腥者,痧也。生芋亦可,既可试病,亦解痧毒。神清而嚼姜不辣者,真寒证也。(《霍乱论》)
杨又青曰:食芋试法最妙。《寿世良方》言食生芋乃非痧则生涩难食,是痧则甘美,食一二枚,即瘥。(《朱氏验方》亦载)
霍乱预防法
《霍乱论》曰:霍乱时行,须守险以杜侵扰,霍乱得愈,尤宜守险以防再来。旨哉斯言,其述守险之法有十余则,兹录其一于下:
无论老少强弱之人,虚实寒热之体,常以枇杷叶汤代茗,可杜一切外感时邪,此叶天士先生法也,见《医案存真》。然必慎起居饮食,勿谓有叶先生法在,诸可废弛也。炳章按《叶案存真》云:夏令天气郁勃泛潮,常以枇杷叶拭去毛净,炒香泡茶,饮之。此取其芳香不燥,专为体虚弱者而设,不受秽浊所侵,可免夏秋时令之病。余如建兰叶、土藿香叶、东瓜、芦根皆能解秽,并清肃肺气,故为温热暑湿之要药。肺胃清降,邪自不容,切勿多服滋补药及厚味、浊味肉食之类,尤宜远香烟、酒色,须常服蔬食,则邪不能侵也。
霍乱真热假寒辨
光绪戊申年间,四明华启阳君,因为王荫亭君印送《霍乱论》,悉心重校,撰有叙论,叙中为发表伤寒时疫截然不同之理,与夫寒热辨症之要点,足为病家指南,用特照录,以资审察。
时疫之霍乱,非伤寒之霍乱也。伤寒霍乱,由六经而传。时疫霍乱,在三焦之阻,六经递传,水寒土败,其症寒。三焦阻滞,暑秽杂揉,则其症有寒有热,概以伤寒之法治时疫,不其傎乎。岁丁未春,春寒夏凉,秋后酷热,继以亢旱,于是疫疠流行,霍乱大作,而热症十居其九。推求其故,实由春夏以来,木火之气无从发泄,伏热内搏,猝然触发。时气也,亦伏气也,原当挥霍瞀乱之时,无不肢冰肢伏,目陷音嘶,汗淋色 ,有阳微欲脱之象。然而问其溺,则短赤而非清长也,甚有涓滴不通者;问其饮,则引饮而非不渴也,甚有急求凉水者;问其所泻,则臭秽而非清谷也;问其所吐,则酸浊而非澄澈也。肢体虽寒,而揭衣去被,不耐厚覆也;舌苔虽白厚,而尖边必红;目眶虽低陷,而眼皆反赤。其心烦、其脘闷、其转筋,则挛瘈而痛非止收引也。其腹痛,则乍紧乍缓,而非绵绵不辍也。如是种种,内真热而外假寒,可断言矣。考《外台秘要》霍乱一门集方八十余,皆伤寒陈法,而其间独载三焦病,有三管、反射、霍乱、走哺等名,列方二十四首,则皆寒热对举,此即伤寒、时疫划分两界之证,特引而不发,学者无从深辨耳,惟王孟英先生《霍乱论》力辟蚕丛,条分缕晰,足为暗室光线。惜乎病家素未浏览,仓促之际理中四逆任医杂投。以致口鼻出血而死者,比比皆是。而一时好行其德者,又复以姜汁十滴水之属,博施广济而不悟其偏。呜呼!此所谓好仁不好学也。设移此有用之资,将王氏之书刷印分送,以为病家指南,其功过相去,为何如哉。
光绪壬寅年间,福州鼠疫未熄,霍乱又起。由于天时亢旱,暑热逼人。加以疫气、秽气与内伏之邪欲化热而不得者,卒然相触,遂致清浊淆乱而为热,霍乱、吐泻、转筋者,比比皆是。且伏邪内发,两邪交注,气机立时闭塞,血脉不能流通,而发为干霍乱者又有之。斯时庸医,一见病人肢厥脉伏,不辨挟暑之现证,即以为寒,又以为脱,叠投热剂之药,使邪无宣泄,愈闭愈冷,卒至不救。死者之冤,无从呼吁。肖严先生触目伤心,不忍坐视,乃检王孟英原书,将热霍乱病情治法,揭要刊传,颜其名曰《热霍乱辑要》,俾僻壤征途,仓卒间先有把握,不至为热药所误。又于丙辰年间(即民国六年),夏时天气酷热,至秋恐有伏暑霍乱之症,再为排印分送。俾患是症者,按症用方,有所标准。肖岩先生活人之热心,可谓至矣、尽矣。友丞谨识。
肖岩先生言夏秋间,霍乱之症,因热者十有七八;因寒者,十无二三。辨热霍乱当以口渴、苔黄、便臭、溺赤为的据,即肢厥、脉伏亦不可竟投热药。细读各家辨症明言,便知不谬。
王孟英云:热霍乱因暑邪深入,而滞其经隧,外原脉细、肢寒之假象者,必有口渴、苔黄、溺赤、便臭之真谛,临诊者慎勿忽焉。
辨肢冷脉伏手足抽搐之有寒症热症
嘉兴徐子默《吊脚痧方论》,已见各处善士刊送。慈溪俞成甫吊脚痧方论,注重回阳救急。丹徙姚梓钦所著《霍乱新论》(光绪廿八年所印,予友陶子固、张梦枫二君寄赠得见是书)注重凉解。在不明医理者,见徐俞二氏用温热剂,姚氏用清凉剂,各执一说,无从适从。兹见慈溪张禾芬所著《急治汇编》,曾采徐氏、俞氏、姚氏方论,附有简捷之断语,殊见精当,用特照录于下。
张禾芬曰:霍乱为疫症所见,历年所治用凉剂者多,惟直遇寒疫,则非辛温大热不可。是书先录徐、俞两先生方论,俱从三阴伤寒治法,后录姚梓钦新论,则纯用凉解,然病势之与徐、俞用温热者多相似,务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从中必有几微分别。或渴饮为热,不渴饮为寒;揭衣被为热,引衣被为寒;或小溲短赤为热,清凛为寒;或舌苔干黑而糙为热,灰黑而滑为寒。至肢冷脉伏,手足抽搐,呕吐呃逆,汗出淋漓。寒症热症,俱有第一,总在悉心辨脉,紧、数二字最易混。紧则为寒,数则为热。至于寒极则细涩,热伏亦细涩。寒症细涩多因汗、吐、下而致脱,热症细涩或得汗、吐、下而稍通,非合症情体质一一参考,鲜有不误者。姚君之论颇为惬当,但其临症著书,尚在壮年,未免勇于自信。想未经遇寒疫,阅历不多,遂欲以一方统治一切霍乱,恐失之偏,必须合徐、俞两前辈方论仔细参观,临症方有把握。总之,标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假此十二字,各病俱宜明确,遇霍乱症尤为要诀。而寒热两关最吃紧着手处,幸勿孟浪任事有负司命也。
辨干霍乱之有寒症热症 附治法
禾芬又曰:又有一种干霍乱症,亦须辨明寒热、虚实。外证多相似,肢冷、脉伏、胸腹绞痛、不吐不泻、手足抽搐,或闭闷无汗,或汗出淋漓。大约以舌苔为主,灰黑而兼白滑者为寒,干黑而兼绛刺者为热;小溲热赤而涩为热,清冷自遗为寒;喜温按为寒,拒温按为热。此是触冒毒秽、经隧血瘀,但有热瘀寒瘀之分。先用刮法取白水入香油少许,极大古铜钱或银圆蘸水,就胸前臂湾、膝湾、眉攒、头下等处刮之。分现红紫、青黑之色,便可认定寒热虚实,再进汤药,或灸脐穴,或用高粱、白兰提等重擦臂腿瘀血一通,可以立愈。
又法:将病人口撑开,看舌底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以竹箸嵌碎瓷锋刺出恶血,再刺委中穴,出血即愈。如遇寒症可用徐、俞论中诸方,外灸回阳膏,瘥后(须用温补)缓缓收功,以寒证多虚也。热症须用千金地浆水、苇茎汤、生扁豆、连叶打汁、宣木瓜煎汁(鲜更好)、鲜丝瓜全个打汁、鲜天仙藤汁、生莱菔汁、生藕汁、鲜白茅根汁、鲜金银藤叶汁(连花更好)、鲜益母草汁。此数药散热瘀最捷,只用一味便可。或兼吞紫金锭,外用灵宝妙应丹灸脐穴(灵宝妙应丹刊入第二集)。如寒热不分,不吐不泻,搅痛汗脱,先用柳州方:盐一撮放刀上,火炙透,以热童便和服,少顷,即得吐下而气通矣。
又方:木瓜、茱萸各一钱,盐五分,水两钟,煎一钟服之即愈。
丞按:张君禾芬所说治法,《验方别录》曾经刊载,现仍录入,一则不厌求详,一则互相发明云尔。
地浆水 《千金方》 治干霍乱及转筋。
丞按:并治中暑神昏及食枫树菌笑不止,用地浆水取救垂绝之阴也。
[用法须知]掘黄土地作坎,深三尺,以新汲水倒入搅浊,少顷,取清,饮三五盏,即愈。 汲:取水于井也。按:《罗谦甫治验案》掘阴墙地作坎。
[方理发明]罗谦甫曰:霍乱乃暑热、内伤、七情迷乱所致,阴气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非至阴之气不愈。坤为地,属阴土。地浆作于阴地,坎中为阴中之阴,能泻阳中之阳也。(见罗氏治验案)
何西池有煎药用水歌,歌曰:
新汲无根皆取井,除烦去热补阴施。
地浆解毒兼清暑(亦和中补土),腊雪寒冰疗疫奇。
《本草诗笺》曰:救取阴危有地浆,神昏中暑不须忙。枫林菌毒兼能解,资用无方功异常。
金茎露 原圣符 治霍乱转筋。
用扁豆一握,捣汁饮
木瓜汤 《圣惠方》 治霍乱转筋腹痛
木瓜一两,水煎服,外治以余汤浸青布裹其膝。本方加桑叶七片尤良。
腓胫之后面筋肉突出处曰腓,俗称腿肚。《朱氏验方》亦载。
治干霍乱发斑方 治干霍乱腹痛,骤发深赤斑毒,俗呼为番痧。
治法用益母草以水浓煎,少投生蜜,放温恣饮,或加生藕蒲汁半杯尤效。
[发明]《霍乱论》曰:斑点深赤,毒在血分者,恣服此方取效最捷,以其专下恶血也。
又方:葱白、香豉水煎,和童便服,名曰葱豉汤。《肘后方》按:石顽云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著。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胃,无不随手获效。余谓胎前外感,何尝不是妙剂。芦根、竹叶、苏药、黄芩,可以随证佐入。(《霍乱论》)
注意:忌食藿香正气丸(丞注)。
芦根汤 《千金》 治霍乱烦闷。
处方:芦根麦冬水煎服。
[发明]芦根泻热止呕,麦冬调肺消痰,此乃治热霍乱烦闷之方。《从新》亦附此方,方用芦根三钱、麦门冬二钱,水煎服,即愈。
柳州方 柳子厚 治干霍乱不得吐泻,甚至汗出欲绝者。
用盐一撮放刀上,用火炙透,以热童便和服,少顷,即得吐下而气通矣。如无童便,即用新汲井水和服亦可。
[发明]此乃探吐法也,盖吐泻不得邪结中焦,盐涌吐于上,便泄漏于下,则中通矣。
治干霍乱煎方 上不得吐,下不得泻,身出冷汗,危在顷刻者。
食盐一两,姜五钱切片,同炒变色,以水一大碗煎服,吐出自愈,不可热服。愈后切不可遂吃饮食,俟饿极后,方可吃稀粥。
绞肠痧方 勿与谷食及米汤,下咽亦死。 阴痧 手足冷,身上有红点, 用油灯心火燎之。阳痧 手足暖, 即将两臂捋下,令恶血聚于指头,用针刺十指甲处,及眉心、两腿,潜血出即愈。
丞按:《普济良方》云若无医药处,则有一极效妙法。用锋利碎瓷片,刺少商穴、委中穴二处,使出紫血,即时全愈,万试万灵。《朱氏验方》亦载。
少商穴在大指甲向里,去甲角一韭叶是也。凡刺十指,俱离指甲一韭菜叶宽。
刺法须知
玉衡曰:东南卑湿,利用砭以针刺放毒血,即用砭之道也。凡霍乱痧胀邪已入营,必刺出毒血,俾邪得外泄,然后据证用药可以望生。第一宜刺少商穴,刺时扶病人坐直,男左女右,用力将其手臂从上捋下,将其恶血聚于指头,以油头绳扎住寸口,用尖锐银针在大指甲向里如韭叶许,略刺破皮,挤出毒血即松,重者两手并刺。若神昏不醒、刮刺不松者,为邪入心包络,须撑开病人之口,若舌底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用竹箸嵌瓷锋刺出恶血一点。两臂湾名曲池穴,两膝湾名委中穴。以手蘸温水拍之,露出青筋、红筋,即痧筋也。 郑按:或刮出红点紫黑,即痧点也。 并用银针刺出紫黑毒血,其病即松。此外别穴均不可刺,刺之反至误事。
郑按:刺少商穴等法,真有起死回生之力,余亦屡试辄验。惟王氏有云:凡腹虽痛而喜得温按、唇口白者,乃内虚阴寒之症,切忌针刺。若四肢虽冷而口渴苔腻,腹痛虽甚而睛赤唇红,或烦躁喜凉者,乃热郁气闭之证,宜刺血。若不辨明而误用之,祸如反掌,临证当奉为准绳焉。
《集注》:玉衡又云,一应刺法,不过针锋微微入肉,不必深入。又《转筋证治》云:凡心口腰脊腧穴等处,切勿误听愚人妄施针刺。亲见一人,因心口一针立时损命,不可不知(录《霍乱论》)。
丞又按:《治痧全编》云:今之针即古之砭也。如俗法刺血用瓷锋之类,法尚近古,乃挑痧者多用铁针,恐针气入肉,痧毒难清。当以银针刺之,方为合法。《普济良方》云:破竹箸头,夹住瓷片,只露瓷锋一分在外,用线悬紧,以两指捏着箸稍直接穴上。再用竹箸一支,横敲扎线处,使瓷锋刺,如入则轻重有准,此为不善刺者说法。
阴阳水 新汲井水、百沸甘泉(即雨水煎百沸)和匀,搅万遍,任意饮之。
一半井水一半滚水,合一盏,和匀,谓之生熟汤,今人谓之饮汤水。百沸汤一名麻沸汤,一名太和汤。
阴阳水之功用:谓中消食,治霍乱吐泻有神功,盖有宣和阴阳之功效也。
凡霍乱及呕吐不能纳食及药危甚者,先饮数口即定。
[发明方理]李濒湖曰: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阴阳调和,升降周流,则脏腑畅达。一失其道,二气淆乱,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故发为霍乱之病。饮此汤即定者,分其阴阳,调其升降,使得其平也。今人随便以开水和冷水服,不知分别,大失古法,故服之少效。
阴阳水加盐之妙用:治干湿霍乱无论寒热。
食盐一撮,放刀口上,烧红(炭火炙透),以饮阳水冲服,立止痛,少顷,即得吐而气通矣。(增)
丞按:《串雅》云治上焦欲吐而不能吐,以滚水、凉水各一碗,加炒盐一撮,打百余下,起泡,饮之,立吐而愈。
(加按)炳章按此方可作绞肠痧探吐法也。
又青按:治初起最灵。芳廷按:此方极灵,效,无论寒热均效,朱氏验方亦载。
盐之功用:《痧症全书食宜》云:食盐解痧毒定痛,用之,吐去新食。《治痧要略》痧药摘要云:气寒味咸,通行上下表里一十五经,和阴回阳,引吐化食消癖定疝,解痧止痛,用之吐新食。《医学入门》言绞肠痧腹痛不可忍,或速心痛,展转在地,手足亦冷,乃肠绞痛不可忍,须臾能死。用热汤调盐一两,灌如即安。此方兼治干霍乱。予阅《伤暑全书》亦会采入,足证用效。
阴阳水加矾之妙用
治干湿霍乱及受暑昏晕。
透明生白矾研末,每服二钱,多则用三钱,不拘男妇小人,用阴阳水调服,惟产妇忌服。《朱氏验方》亦载。
[用效证明]谢君复初,称述此方专治各项痧症及受暑昏晕,不醒人事者,服之立可回生,此物能升清降浊,故奏效如神,存心济世者,宜佩带身边或路道或夜后,可当仙丹。余至夏间,常带此物,因惠而不费也。《寿世良方》云:兼治道路中热。
《朱氏验方》载:华佗危病方治霍乱,白矾为末,一钱,白滚汤调服。
明矾之功用:气寒味酸涩,解痧毒,消炎定痛。用之探吐宿食,甚妙。《丹方集异》云:霍乱症,急救之方甚多,然莫速于用白矾一二钱,立止吐、泻。
绞肠痧方 用酒调盐,灌入口即效。
又方:生明矾末二钱,阴阳水冲服,诸痧皆效。
又方:用老生姜汁,男点左眼头,女点右眼头,点到即愈。
绞肠霍乱方 用明矾二钱,饭和为丸,一服立愈。
肚痛霍乱吐泻方 新增
雄黄、白矾各等分,研细末,用晚米饭捣烂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即愈。孕妇忌服。
[传方纪实]此乃周子芗君屡验方,编入《经验奇方》。
[方理发明]雄黄含砷与硫,为灭微菌之功,白矾为收敛药,故治霍乱有效也。张若霞注。
绞肠霍乱方
陈皮、藿香煎水服,暑月用藿香、滑石、丁香研末服。
治绞肠痧方 腹痛其肠欲断、手足皆冷、呼号不已、疼痛难忍,以此方治之,其效如神。
明矾二钱,千里土(即鞋底泥)、东西河水,用瓢一喝,连水带沙,并上二味,煎数沸服,即愈。
又方:用烟筒中垢(即旱烟筒内之烟油),如豆大一丸放病人舌下,掬水灌之,垂死可活。
[发明]丞按:此方见陈修园《南雅堂丛书·急救奇痧篇》内载治七十二种痧疫,用多年旱烟筒内烟袋油,冲水服。如味甜而不辣,或不甜,或不辣,即是对症,多食为妙。此方能散热毒,杀虫毒。如寒热相兼者,亦能解散,真是仙丹。
又方:用荞麦炒焦,开水调服。 丞按:用荞麦炒黑去壳为末,温汤调三钱服,见《痧症全书》。
[方理发明]荞麦气寒,味甘,降气宽肠,治绞肠痧痛,肚腹作泻。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脾胃虚寒人所不宜也。
干霍乱方
垂危者用生芋头一片,放入病人口内,咽汁即醒,醒后再吃几片。刘河间用六一散调新汲水,服三钱俱效。
霍乱口渴
陈仓米煮清汤,稍稍饮之,治霍乱大渴。(《永类钤方》)
[发明]按:陈仓米虽云清热止渴,惟霍乱已止者服之为宜。若邪势方张,吐下未平之际,尚嫌其守。
冬瓜一斤,水煮清汤,俟稍凉饮之。半痴。
[发明]冬瓜甘淡微凉,极清暑湿,无论病前、病后,用以代饮妙不可言,即温湿、暑疫、泻痢诸病,皆可用也。用鲜芦根煎汤饮之,亦止烦渴,或与竹叶同煎更佳。以上三方及发明,见载《霍乱论》。
霍乱吐泻
吴茱萸、木瓜、食盐各五钱同炒焦,用瓷瓶盛水,先煮百沸,乃入前药同煎,随意服之,即愈。方理须阅第二集《华佗危病方》。
救急痧方 一名独圣散
[主治]《温病条辨》云治绞肠痧、痛急,指甲唇俱青,危在顷刻。《串雅》亦云治绞肠痧,列入串药门(所谓串药者,用药下行使之泻也)。庚生注云:兼治霍乱,奏效甚神;王松堂《秘方辑要》云:能治时疫急痧、孕妇不忌,屡试神效。
[用法]马粪置阴阳瓦上,煅成末,不可烧枯,宜时时拨之,以免烧成黑炭,俟烟将尽即取下,研成细末,过密筛瓷瓶收贮,每用三钱,开水冲服一大碗,即愈。《验方别录》所载,系采王松堂辑方也。
[方理发明]马秉纯阳,性烈而行速,其粪名百草霜,能直达病本,解散凝寒,开通关窍下咽,立见功效化危为安,切勿以其轻微而忽之。能于平时收取,如法备干,以备救急,更妙。驴骡等粪,皆不可用,至要至要。邵琴夫按此方从金贵鸡矢白脱胎,与王孟英用蚕矢同义,取其引浊下趋也,以上录《秘方辑要》。《条辨》曰马粪年久弥佳,此方妙在以浊攻浊。马性刚善走,在卦为乾,粪乃浊阴所结,其象圆,其性通,故能摩荡浊阴之邪仍出下窍。忆昔年济南方讱庵莅任九江,临行,一女子忽患痧症,就地滚嚎声嘶欲绝。讱庵云:偶因择日不谨,误犯红痧或应此乎?余急授此方,求马粪不得,即用骡粪,并非陈者,亦随手奏功。
[用效证明]凡危急痧症、霍乱吐泻,危在顷刻,此症传染,两脉俱伏,寒热莫辨,医药难施,莫妙于用独圣散以治之。此方是前清两浙运使黄都转所传,伊在任时,诚心施送,厥功匪浅。谢复初谨识。
此方屡试屡验,宜预备救人,功德无量,按此原方,用极陈米酒,化服三五钱,无陈酒用开水亦可,陈米酒须炖温,化服此药。再如无马粪,用骡粪亦可。(王理堂谨识)
[参证]《串雅》内篇:绞肠痧方,用马粪一两炒黑,入黄土一撮,微炒,黄酒乘热服五钱,即痛去如失,非吐即泻一通而痛辄定矣。庚生按此方兼治霍乱,奏效甚神,滚水亦可调服,不必定时用黄酒也。《本草纲目》:搅肠痧痛欲死者,用马粪研汁,饮之立愈。
痧胀治法 痧胀者,气之闭也,火之逆也,气为毒壅,火为毒升,故胸膈作胀,头目不清。(《治痧全编》)
凡痧胀夏日多患此症。面色赤紫,腹痛难忍,使饮热汤,便不可救,即温汤亦忌。如遇此症,速取生黄豆咽下,约至数口,立刻止痛。平人食生豆最引恶心,唯有痧胀人食之,反觉甘甜,不知腥气。此方既可疗病,且可辨证,真奇方也。
顶心痧方 新增
[症状]痧有三十六症,有一种最危险者,名顶心痧(吴又可《痧症全书》所未载),好端端一人,陡然叫心痛,如石重压,立刻面青,手足便冷,昏沉不知人事,六脉俱隐。
[治法]速解衣,细看心胸,必有红赤小点,如粟粒状,急用银针挑破,挤出恶血,稍顷复苏,调以清血解毒之药,如银花连翘类,冷服一剂即愈。
[用效证明]丞见《桂林医报》载《李君雨亭险痧摘录》一则,其言曰:仆历四十余年,经手治愈者约数百人,特此指明,为有心济世者,遇此险症,留心斟酌,幸勿一见无脉,即退避不治,岂知痧有数症(如绞肠痧、转筋痧、羊毛痧之类),脉虽切,而人犹不致死者,医者果能诚心,仔细调理,起死回生,何乐如之。
转脚痧方 《绪录》
[病状]凡感受时毒极重者,为转脚痧,两脚转向于外,顷刻不救。
[治法]数十年前,浙江有此症,余得嵩山道者方,用胡桃破开其半,去肉,用新粪贮入,将粪面放于脑门,旁用面粉调汤圆好,以艾火向壳上灸十余壮,转回脚即愈。
治吊脚痧方
吊脚痧症至速,服药不及,必先外治,急用糟烧一大碗,烫热,入斑猫末,搅匀,乘热熨四肢,数人用手连拍之,冷则更易,熨至小便通,转筋自止,再饮煎药,可以获痊。
[用效证明]《秘方辑要》《验方别录》已经刊入,今见《塔涯轩医药漫录》云:此方出自《密传》,曾亲历治效多人,世俗所传之方,仅用烧酒,无此神应。
注:糟一名粕,有酒糟、醋糟,方中所谓糟烧者即酒糟也。丞按:孟英云烧酒内入斑猫。力更胜,是则临用时未有糟烧,可用烧酒加斑猫也。转筋起于足腓,但以好烧酒,摩擦其患处,软散即愈。
丞按:王孟英云霍乱转筋而肢冷者,以烧酒摩榻患处,效。又近验方:上好烧酒半斤、樟脑三钱,浸入瓶内盖紧勿出气,涂擦患处,即愈。予友左少崖云:吊脚痧转筋每起于夜晚,及至天明。斯时医药莫及,急用高粱酒擦肚腹、四肢,或用食盐炒热布包,熨肚腹,一得热气,吐泻即止,可以转危为安,然后延医服药,以善其后。
又外治转筋法:转筋不止,男子以手挽其阴,牵之向上。女子则挽其乳,牵向近左右边。
按:此乃劫法也。《朱氏验方》亦载。
又法:如有转筋,以醋煮青布溻之,冷复易之。
又外治法:令病人偃卧,将膝腕内以手蘸热水(即温汤),轻轻急拍,直待紫红筋现起,用瓷锋刺出血,立愈。此名委中穴,在膝后对面,须查看,以上绞肠痧用刺委中穴法,更加明白。
鸡矢白散 《金匮》 治转筋入腹。
用鸡屎白三钱,水煎服。
[方论]刘守真曰:转筋者,多由热甚霍乱吐利所致。以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盛,而热烁于筋,故转筋也。夫发渴,则为热。凡霍乱转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尤拙吾曰:鸡为木畜,其矢微寒而能祛风湿,以利脾气,故取以治是病焉。欲知其详,须阅《霍乱论》,兹仅摘录要语耳,盖转筋有因热、因寒之异,须合兼证脉候而辨析之也。
[制法]雄鸡矢白,腊月收之,为末,水和温服。
蚕砂饮 梦隐 治霍乱转筋。
用原蚕砂一两,阴阳水煎,澄清温服。
[方论摘录]按:蚕砂乃桑叶所化,夫桑叶主息风化湿,故《圣惠方》以之治霍乱转筋也。又曰:蚕砂既引浊下趋,又能化浊使之归清,性较鸡矢更优,故予用以为霍乱转筋之主药。《霍乱论》
霍乱转筋,大渴,苔黄,汗频无溺者,西瓜绞汁饮。(梦隐)
[发明]汪谢城曰:凡阳气遏抑在内,虽然热证亦无汗,西瓜汁当慎用,此特标汗、频二字最确当。。
冷痧之所由发 辨证须知
夏月贪凉太过,夜行露宿,恣食生冷,寒湿内积,中阳太困,陡见肢冷脉伏、吐泻转筋者,皆人所谓夏月伤寒也,治非伤寒法不可。亦有风寒杂感、冷热不调、伏热不甚者,得桂、附开发阳气,阴秽自除,故热药亦能有效,即俗所谓冷痧是也。然必见寒证确据方可,若有苔黄、烦渴、溲赤、便秽之兼证,则所受寒邪已从热化,误投辛热,祸不旋踵。(《治急改良易简录》)
广济高良姜汤 《外台》
[主治须知]治寒霍乱吐利、转筋、入腹。
[处方]高良姜、上肉桂各等分,水煎。
[药性]孟英曰:干姜、附子、肉桂、硫黄,阳虚中寒,而霍乱及霍乱误服寒药之主药也。
治冷痧方 黄荆子、高粱二味共炒,煎水服。
[说明药性]此方业经刊入,惟恐药物不识,用特说明及之。《本经逢源》云:牡荆即黄荆,实苦温,根药甘、苦、平,茎沥甘平无毒。荆为治风、逐湿、祛痰、解热之药,实除骨间寒热、下气治心痛及妇人白带。叶治霍乱转筋、下部湿䘌,脚气肿满。又考蔓荆子一味,《本经》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掣。又云小荆实亦等。 按:所谓小荆实者,即牡荆也。崇原说明《本经》言小荆实亦等。言蔓荆之外,更有一种小荆,其实与蔓荆之实,功力相等,可合一而并用也。丞按:此方用膏粱、殆梁米也,《外台》治霍乱烦躁,用黄粱米粉一味。《千金》治霍乱不止,用白粱米煮食。又考《随息居食谱》,言粟米色有青黄,粒有粗细,种类不同,亦名粱,俗呼小米。《本草纲目》载粟米主治:藏器以粟米为粉,和水滤汁解诸毒,治霍乱及转筋入腹。又考《锦囊》云:粟米即北地小米。相类又有三米:青粱、白粱、黄粱。粒比粟大,调胃和脾益中土也,力倍诸谷,青、白略次,而黄独优,盖得中和之正气,古称膏粱之家,禄食美而养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