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第三卷
- 刘德荣
- 20515字
- 2021-03-24 04:50:23
卷 六
伤寒论方解卷下
小柴胡汤
柴胡 八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 甘草 三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生姜、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柴胡气味苦平,苗香可食,香气直上云霄,禀太阴坤土之精达于太阳之药也,能启陷下之阳而上升,除寒热邪气,少阴之根气虚者不可服,盖能拔其根也。
小柴胡汤,半表半里、转枢达表之方也。凡病枢机不转、经脉不调者悉皆用之。
本论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此方主之。此治太阳之气逆于五运之中,不能枢转外出者也。
又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此方主之。此治虚人感太阳之邪,结于胁下,不能枢转外出者也。
又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此方主之。此治太阳分部之邪涉于里阴不能枢转外出者也。
又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此方。此治经脉之血气不和于半表里者也。
又曰: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此方,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此达太阳之气从地而升者也。
又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此方。此治太阳误下而未殒,仍藉枢转以外达者也。
又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此方以解外。此治太阳之气逆于阳明,先宜达太阳之气于外者也。
又曰:妇人中风,续得寒热往来,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此方主之。此治热入血室,血结之证也。
又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此方。此治半表里之阳微结证也。
又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此方。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此治下后之枢不折,仍在半表里之证也。
又曰: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设胸满胁痛者,与此方。此治太阳未尽之邪,从胸胁以外出者也。
又《阳明》篇曰: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此方主之。此治阳明中土之气不能枢转者也。
又曰: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此方,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此用以和胸胃于上下,流通于内外者也。
又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少差,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此方。此治三阳逆于三阴,藉枢转而可出也。
又《少阳》篇曰: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胸胁下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此方。此治太阳转少阳之病在枢也。
又《厥阴》篇曰:呕而发热者,此方主之。此治厥阴中见之枢转不利者也。
又《瘥后》篇曰:伤寒瘥已后,更发热者,此方主之。此治病后表里之气未和者也。
此方之功用普矣。盖柴胡启一阳之气,半夏启一阴之气,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滋补中焦之气,黄芩解内外之热。能使正气内出邪热外清,诚运枢却病之神方也。且此方气分药也,又能治妇人之热入血室、血结之证,则此方又能使血分之病达之于气分而解,此又神而化之用也。其胸中烦热之去半夏、人参加瓜蒌者,盖瓜蒌能导络热以下行,则胸中之烦热平;若半夏之辛燥,人参又能缓瓜蒌之下行,故并去之。其渴加蒌根,益人参,去半夏者,盖瓜蒌根能启在下之水津,上滋以止渴,人参能生五液者;若半夏秉火土之性,而能燥液,故去之。其腹痛去黄芩加芍药者,盖芍药能助心主之神,通脾络而止痛,若黄芩则苦寒伤脾,故去之。其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者,盖牡蛎咸能软坚而启厥阴之生阳,木气达而胁平矣;大枣甘而缓,故去之。其心下悸、小便不利之去黄芩加茯苓者,盖茯苓能归伏心气而利水道;黄芩之寒助水,故去之。其不渴、外有热之去人参加桂枝者,盖解太阳之标热,不必滋胃之人参也。其咳之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者,盖干姜用以暖肺寒,五味酸以敛肺气而止咳,人参、大枣、生姜皆滋益中焦之品非饮家之药也,且人参犹能留恋饮邪,故并去之。观此方之加减法,后学之用方、用药可以为法矣。
然更有柴胡不中与者,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此言太阳、阳明根气虚者之不可与也。又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此亦言里气虚者之不可与也。又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心气虚者之不可与也。盖柴胡专主上升而枢转,无补益之功,故凡六经里气之虚者所当慎用也。
大柴胡汤
柴胡 八两 半夏 半升 芍药 三两 黄芩 三两 生姜 五两 枳实 四枚,炙 大枣 十二枚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有大黄三两。
大柴胡汤,机从下达、枢向外转之方也。凡病机枢内窒势宜两解者用之。
本论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此方下之则愈。此病机窒于心下,先转之而不能外出,则宜下达外转,而解之法也。又曰: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此方。此过经热结于里阴,治虽从枢而转,非小柴胡所能者,必大其制。下达而外转之,此大柴胡所以名方也。又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此方主之。夫心中者,少阴之位也。少阳主枢,少阴亦主枢。然少阴之枢必藉少阳之枢以转之。至于痞鞕,枢窒甚矣,亦非小者所能为,故亦宜用此大者以两解也。
凡用此方,证皆属实,故于小柴胡方中去人参、甘草之补与缓者,加芍药之苦泄而通阴络者,枳实之苦寒而行气者。机从下达,则枢向外转,为大柴胡命名之义欤?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 二两 半夏 二十铢 黄芩 一两 甘草 一两 生姜 一两 人参 一两 大枣 四枚 芒硝 二两
以上八味,以水四升,煮七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芒硝气味咸寒,生于斥卤 [1] 之地,禀寒水之精,能上承君火而除邪热,涤肠胃,去垢浊,化七十二种石。
柴胡加芒硝汤,转枢达外兼清内热之方也。凡病宜枢转、中有留热者宜之。
本论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有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此方主之。夫胸胁满而呕,小柴胡证也。至于潮热而利,岂小柴胡所能治哉?其所以潮热微利者,内必有留中之热也,故曰丸下非其治。虽然,欲其枢转,从胸胁以外达,则小柴胡所必不免。其潮热微利,以此方去其留中之物可也。独小其制而不再煮者,为先服小柴胡汤故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四两 龙骨 两半 黄芩 两半 生姜 两半 人参 两半 茯苓 两半 铅丹 两半 牡蛎 两半 桂枝 两半 半夏 二合 大枣 六枚 大黄 二两
以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龙骨气味甘平 详上 。铅丹气味辛微寒,本金水之精,得火化而变赤,能治惊痫颠疾,除热下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启生阳以转枢之方也。凡病机内逆不出者须藉此方以启之。
本论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此方主之。夫烦者,三焦病也。小便不利,亦三焦之气化病也。惊者,胆病也。谵语,惊所致也。三焦主枢,胆亦主枢,皆属少阳也。机枢窒,故胸不能开而满,身不能转而重。此误下内逆之坏病也,小柴胡汤不足以当之。
方用龙骨启少阴之生阳,以救三焦之枢;牡蛎启厥阴之生阳,以救少阳之枢;桂枝、茯苓助心主之神;铅丹气味辛寒,本金水之精,经火化而变赤,能镇惊除热下气,同大黄用以降内逆之火,加于柴胡汤中,助其旋转,则逆者顺矣。
柴胡桂枝汤
柴胡 四两 黄芩 两半 人参 两半 甘草 一两 半夏 二合半 桂枝 两半 芍药 两半 生姜 两半 大枣 六枚
以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柴胡桂枝汤,转枢解外、通络开结之方也。凡太阳、少阳病涉经脉之支络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此方主之。夫发热恶寒,太阳之桂枝证也。肢节疼痛,则涉于经脉矣。烦而微呕,少阳之柴胡证也。心下支结,又涉于经脉矣。用此方者,一则解外以通经脉,一则转枢以开支结。二方合用之法,于此见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 八两 桂枝 三两 干姜 二两 黄芩 三两 牡蛎 二两 甘草 二两 瓜蒌根 四两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则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阳邪里结,转枢达外之方也。凡太阳不开,少阳不转,邪结胸胁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方主之。夫胸为太阳,胁为少阳。满而微结,不开不转也。加之小便不利,则病涉三焦矣。渴与头汗,阳邪内结之证也。往来寒热者,欲开不能,欲转不能也。
方用柴胡、桂枝、黄芩从少阳而达于太阳,牡蛎启厥阴之初阳,瓜蒌根升少阴之水液,干姜、甘草和中以作汗。又一双解太阳、少阳之法。
四逆散
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以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五升,煮薤白三升,取三升,以散三方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薤白气味辛温,其性从下而上、从阴出阳,主助生阳之气上升者也。
四逆散,宣散郁阳、调达土气之方也。凡阳气内郁、土气不达而四逆者用之。
本论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方主之。盖仲景意谓,凡四逆者,多属少阴阴寒,当知土郁亦有四逆也。夫四肢者,脾土所主也,脾阳内郁,不达于四肢,则逆冷矣。
方用柴胡,启一阳之气以达之,枳实以运之,甘草、芍药,从中土以通经脉于四肢,此又治四逆之一法也。其或咳者,肺有寒饮也,加干姜以温之,五味以敛之。其或悸者,心主之神虚也,加桂枝以保之。其或小便不利者,脾气不转输也,加茯苓以助之。其或腹中痛者,少阴之阳不升也,加附子以启之。其或泄利下重者,土气陷下也,加薤白以升之。四逆散之加减又如此。
抵当汤
水蛭 三十个,熬 虻虫 三十个,熬,去翅足 大黄 三两,酒炒 桃仁 三十个
以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水蛭气味咸苦平,水中生动之物,阴中阳也,主逐在下之瘀血。虻虫气味苦微寒,飞动之物,能承在上经热之血。大黄酒炒入血分。桃仁气味苦甘平,能疏肝血,逐瘀杀虫。
抵当汤,破血行瘀之峻方也。凡男妇蓄血、停瘀不下者用之。
本论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此方主之。又曰:太阳病,身发黄,脉沉结,小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此方主之。又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此方主之。又曰: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此方主之。夫在太阳,则脉沉而发狂,或身黄,脉结而如狂,其瘀血皆验在小便利;在阳明,则喜忘,大便黑,或善饥,大便鞕,则由于随经瘀热在胞门,一则久蓄合热于血室,皆用此方。
虻虫、水蛭,一飞一潜,生能吮血,取其去在上之热、在下之血。大黄酒炒入血分,助二物以行血,桃仁入肝疏血。方名抵当者,至重之症非此峻不足以抵当之也。
抵当丸
虻虫 二十个,熬 水蛭 二十个,熬 桃仁 三十五个 大黄 三两,酒炒
以上四味,末之,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不可余药。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抵当丸,破血逐瘀缓达病所之方也。凡蓄血之病邪难尽去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有热,小腹满,小便应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此方。夫丸者缓也,非若汤之一鼓而下也。曰有热者,内热甚也,用汤一温而已,恐留余病也,故用丸缓达之,庶病邪尽去也。曰不可余药者,谓勿留余邪也。
大陷胸丸
大黄 八两 葶苈子 半升,熬 杏仁 半升,炒黑,去皮尖 芒硝 半升
以上四味,捣筛二味,次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葶苈子气味辛寒,禀土金之气化,能泄肺气,利水道。甘遂气味苦寒,能泄土气,利水道。
大陷胸丸,和表里、解结胸之方也。凡太阳表里气机之不和而成结胸者用之。
本论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成结胸。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此方。夫胸者,太阳正气出入之乡也,误下则出入有乖,阳反入里,而结于胸矣。项者,太阳分部游行之所也,误下则游行不得,故项亦强而角弓反张矣。
故用大黄、芒硝,上承太阳之热,下行以解结;葶苈、杏仁,泻太阳之合以利气;甘遂泄土气,则硝、黄、葶苈、杏仁无所阻,而奏厥功矣。用丸亦缓泄土气,以保胃气之意焉。
大陷胸汤
大黄 六两 芒硝 一升 甘遂 一钱匕,末
以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汤,开太阳、解气结之方也。凡太阳气分之邪成结胸,或风、或寒、或水、或燥,皆可用之。
本论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此方主之。此因风而成结胸者也。又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按之石鞕者,此方主之。此因寒而成结胸者也。又曰: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此方主之。此因水而成结胸者也。又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此方主之。此因燥而成结胸者也。凡此,皆病在太阳之气,出入有乖。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结胸证诚太阳病之危候也。
方用大黄、芒硝,上承火热,下涤阳邪;甘遂泄土气,以助硝、黄之力。无论风、寒、水、燥之邪,一鼓而平矣。
小陷胸汤
黄连 一两 半夏 半升 瓜蒌实 一枚大者
以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实,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煎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陷胸汤,清络热、解邪结之方也。凡胸膈络热,结邪不去者用之。
本论曰: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此方主之。又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与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即此方。
论上条以脉而知其邪结络脉,下条以证之留而不去知其邪结络脉。
夫病入于络脉,非络药不能通之。瓜蒌,藤蔓之品,其实能下结热、通络脉,合黄连、半夏,泻心下之结热,胸膈之络通热除,其病愈矣。
白散
桔梗 三分 贝母 三分 巴豆 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以上二味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
桔梗气味苦辛微温,禀太阴、少阴火金土之气,能开提肺气,而达上中下三焦。贝母气味辛平,禀阳明秋金之气,能内开郁气,外达皮肤,通肺气,止咳逆。巴豆气味辛温有毒,合阳明火象,开通闭塞,有斩关夺门之功。
白散,辛烈开结之方也。唯寒实结胸者可用之。
本论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与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此方亦可服。夫曰热被却,则热入而结于胸矣,而寒实者,热因水寒外束,内结而更实也。此方施于热结,为从治之法;施于因寒化热而致结胸者,则为正治之法。盖巴豆辛烈有毒,能斩关夺门,加以桔梗开提,贝母解结,不特内服其效立见,即外敷亦应如桴鼓。余尝治一老妇结胸,已口噤神昏,水药不下矣,以此方每味各二钱,为膏敷于结处,晬时而腹鸣便通,结解神清,外敷之效亦如此,录之以广此方之用。
十枣汤
芫花 熬 甘遂 大戟
以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者服半钱匕,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匕,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芫花气味辛温,花开赤色,禀金火之气化,主行心肺之气下降,治咳逆上气、喉鸣、咽肿疝瘕。大戟气味苦寒,皮浸水中其色青绿,乃禀金水木相生之气化,能行周身十二经之水,治蛊毒腹满、急痛、吐逆。
十枣汤,逐水行结之方也。凡病无表证、水邪内伏者用之。
本论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反留热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方主之。夫下利呕逆,乃太阳寒水之邪陷于中土也。头痛似表证,然不恶寒反留热,则此头痛不得为表证,且有心下痞,且鞕而满,引胁下痛,则里之寒水已结矣。故用三味之逐水者,以破其结,又虑其过伤胃气,故以大枣浓煎为汁以监制之,则病去而正不伤矣。
此方通治咳逆水饮,凡水邪内结者每验,《金匮》多用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 半升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甘草 三两 人参 三两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泻心下结热,补中胃不足之方也。凡中胃气虚,心下热结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此方。夫曰伤寒,曰下之,此所谓阴反下之也,下之则虚其中胃矣,中胃虚,而太阳之标阳反入里而结于心下,此痞证之由来也。痞乃假气成形,故但满而不痛。
此方以芩、连泻心下之结热,参、姜、草、枣补中胃之不足,君半夏者,取其能旋转阴阳,调和上中下,合芩、连能泻心消痞,合补药能宣达胃气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 一两 黄连 一两
以上二味,以麻沸汤 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君火热结之方也。凡少阴君火亢盛而成痞者用之。
本论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此方主之。又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此方。夫关上者,心也;浮者,阳气盛也,关上浮而心下痞,则知君火亢盛矣,审其外无表证,则以此方与之。方以黄连独泻君火,君大黄领以下行,火降而痞自消矣。渍汁者,取其无形之气,不取其有形之味,且生则易行,熟则迟缓也。
附子泻心汤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黄芩 一两 附子 一枚,炮,别煮取汁
以上三味,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泻心下结热、救外脱标阳之方也。凡里有结热不得不用寒凉、外将亡阳不得不用温热者宜之。
本论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方主之。夫心下痞,其脉关上浮,明明君火亢盛也,而兼见恶寒汗出,又为标阳外脱之象,此际专用寒凉以攻痞,又虑其阳气益亡;若用温药以固阳,又虞其君火更亢,势在两难,出此方以两治之,洵神妙也。其妙在附子用熟,取其味重,以固真阳;三味用生,取其气轻,以开无形之结热。然此证之恶寒汗出,乃表气虚,非表不解也,若表不解之恶寒,必有发热矣,学者宜审证用方焉。
生姜泻心汤
生姜 四两 甘草 三两 人参 三两 干姜 二两 黄芩 三两 半夏 半升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
以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泻心汤,泻心下结热、宣阳明胃气之方也。凡胃气不宣而下利、心下结热而成痞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噎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此方主之。夫曰汗解后,则无表证矣;心下痞鞕,则太阳标阳入里,协君火而结矣。火在心下,水在胁下,水火相搏则雷鸣,水不胜火则下趋而作利,其故由于中胃不和。干噎,气逆也;食臭,谷气不化也。方中君生姜,所以和中胃也;臣以参、姜、草、枣,资中气以和上下也;佐芩、连,泻君火也,仍藉半夏之旋转阴阳,调和水火焉。
甘草泻心汤
甘草 四两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半夏 半升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
以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泻心下之客热、安中胃以消谷之方也。凡过下伤胃、客气上逆而成痞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反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此方主之。夫下利,谷不化,干呕,心烦,种种虚象,虽有心下痞,岂容再下?言复下者,所以申其致痞之故也。凡遇此证,只宜奠安中土。故方中君甘草取其禀九土之精,安胃之功,可以独任,不藉人参也。佐以干姜、大枣,则土安而利止,仍以芩、连泻心下之客热,半夏和上下之阴阳。
按:五泻心汤名略同而其用各有妙义,其所以泻心下之痞则一也。大黄黄连泻心汤,病君火之亢盛者,此直折之之法也,妙在渍服不煎,使其轻而速行,不欲其浓以损正。又或君火内亢、标阳外脱者,即于此方加附子浓煎以固阳,黄芩肃清内外,此寒热合治之法也。其三泻心不用大黄者,皆协中胃之虚证也,阴阳不和,则以半夏为君;中胃不宣,则以生姜为君;急不留物,则以甘草为君,圆以转之,辛以宣之,甘以缓之,各有妙义存焉。其用人参者,欲其佐以成功也。去人参者,不欲以分其力也。渍汁者,欲以速其用也。重煎者,藉以留其气也,莫不有妙义存乎其间者。半夏泻心汤,补柴胡之不中与也,然仍不离转枢达外之法,观方中以黄连易柴胡,以干姜易生姜,义可知矣。附子泻心汤,补大黄黄连之所不逮也,盖泻心者不能固阳,清里者不能攘外,加附子、黄芩,义可见矣。生姜泻心,补半夏泻心之所不逮也,盖心下痞,而又见干噎食臭,不加生姜,病必不除,故用干姜而又重用生姜也。甘草泻心之下利最甚,独不用参,而藉重甘草,其义最深。阅伤寒全书,凡心烦不得安者不用参,客气上逆者不用参,所以然者,客邪胜,用之恐反助邪也。重用甘草以安胃止利,于此方独见之。噫!平常之品,知所用则神妙如斯,良相之用人可想矣!
大承气汤
芒硝 三两 大黄 四两,酒洗 枳实 五枚 厚朴 八两,炙
以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承气汤,上承君火、下涤肠胃之方也。凡烦满燥实,悍热慓疾之火证用之。
本论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此方主之。此病阳明涉于太阴,里实当下也。又曰: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此亦病阳明涉于太阴里实也。
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捻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此方主之。此吐下后,胃家实谵语,当下者也。
又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但鞕耳,宜此方。此潮热谵语,审其能食,方可下也。
又曰: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此方。此胃风谵语,过经方下者也。
又曰: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此方。此二阳热入太阴,便难谵语而当下者也。
又曰: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此方。此上承懊 ,下行燥屎者也。
又曰: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此方。此病阳明在肌腠,凭脉而用者也。
又曰: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此方。此下后又宿食,烦满燥实之当下也。
又曰: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此方。此上清喘冒,下行燥屎者也。
又曰:得病二三日,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成鞕,乃可攻之,宜此方。此少阳阳明,胃中燥烦实,审其当下则下者也。
又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此方。此阳明悍气上走空窍之急下者也。
又曰: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此方。此阳明悍气,在经脉内外之急下者也。又曰: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此方。此阳明悍气在腹之急下者也。又曰: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此方。此悍气甚当再下之者也。
又曰: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名曰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此方。此阳明经脉为病,当下其宿食者也。
又《少阴》篇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此方。此君火上焚之急下者也。又曰:少阴病,自利纯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舌燥者,急下之,宜此方。此君相二火相煽之急下者也。又曰: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此方。此君火入于地中,明夷自伤之急下者也。凡此,皆上承下涤之用也。
方中以厚朴为君,取其行运,以承上顺下,佐枳实以运之,芒硝专承君火,大黄推陈致新,起死回生之方也。谓之大者,大无不该也。承者,顺也,亢则害承乃制之谓也。气者,热气、悍气、慓疾之毒气也。气虽亢,能承以制之则不害矣,此大承气命名之义也。
小承气汤
大黄 四两 厚朴 二两,生 枳实 三枚,生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勿服。
小承气汤,廓清肠胃、下行腐秽之方也。凡肠胃燥实、不涉君火者宜之。
本论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恶寒发热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此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此未潮热而腹大满而用之也。又曰: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此方,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方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此方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此探其有无燥屎而用之也。又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此方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此液伤胃燥之谵语而用之也。又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此方主之。因与此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此审证凭脉而用之也。又曰: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此方和之则愈,此少阳、阳明、三焦不和而用之也。又《厥阴》篇曰: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此方。此厥阴热利旁流而用之也,凡此皆清肠胃、行腐秽者也。
厚朴与枳实皆生用,取其行而不滞也;君大黄,取其荡涤尘垢也。谓之小者,小无不破也,此小承气命名之义也。
调胃承气汤
芒硝 八两 大黄 四两,去皮,酒洗 甘草 二两,炙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大黄、甘草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令沸,少少温服之。
调胃承气汤,上承君火、调和中胃之方也。凡胃热凌心、君火亢极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此汤。此误汗胃气不和而用之也。又曰: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此方主之。此汗后转阳明而用之也。又曰: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乃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此方。此太阳热入胃络而用之也。又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实也,此方主之。此太阳病标热入胃,反下利而用之也,又曰:太阳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此方。此太阳气逆欲达而用之也。又《阳明》篇曰: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此方。此君火受病而用之也。又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此方主之。此少阳、阳明外热而用之也。又曰:伤寒吐后,腹胀满者,此方主之。此少阳阳明内实而用之也。
夫方中以芒硝为君,乃上承君火之品,而名调胃者何?盖调胃络不和也。胃络上通于心,调胃络即所以承君火也。且既用硝黄以下行,又佐以甘草者,何也?盖甘草安胃和中之品也,胃中既无腐秽,而不用枳、朴,独任硝、黄,恐下之太急而中胃致伤,佐以甘草以安之,斯成调胃之名欤?
桃核承气汤
桃仁 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 四两 甘草 二两 桂枝 二两 芒硝 二两
以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半,纳芒硝,更煮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桃核承气汤,破瘀散结、清热达外之方也。凡血瘀胞门,少腹急结者用之。
本论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可攻之,宜此方。夫膀胱者,太阳之腑,胞之室也,太阳病不解,则热邪入于本,迫动胞中之血矣,故小腹结而急,其血自腑下,则不必药矣,如其不下者,则宜通之。
方君桃仁以逐瘀,臣大黄以下行,芒硝承热气,桂枝、甘草资心气以达太阳,则热邪下解,而正气外出矣。
麻仁丸
麻仁 二升 芍药 八两 大黄 一斤 枳实 八两 厚朴 八两 杏仁 一斤
以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渐加以知为度,小便利、腹中和为知。
麻仁气味甘平,禀太阳、阳明之气,补中益气润肠脏。
麻仁丸,抑强扶弱、润肠和土之方也。凡胃气强而便难、脾气弱而溺短者用之。
本论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脾气弱而溺短者用之。本论曰:趺阳脉浮而涩其脾为约,此方主之。夫太阳、阳明,热气入于中土,故胃强而大便难,太阴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脾约而小便数。
麻仁能润阳明之燥,又能启太阴之液,故以为君,枳实、芍药抑胃强,大黄、杏仁能通便难,厚朴助脾之转输,则脾不约矣。
蜜煎导方
蜜七合,于铜器内,微火煎凝,如饴糖状搅之勿令焦。看欲可丸,并手捻作挺子,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蜜气味甘平,滋养阳明中土,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和百药。
瓜根导方
土瓜根杵汁,用竹管灌入谷道中。又法:以土瓜根刮如指状,蘸猪胆汁,纳谷道中。
土瓜根气味苦寒,能治消渴、内痹月闭、寒热酸疼、耳聋之证。其性通也。
猪胆汁导方
大猪胆汁和醋,以竹管灌入谷道中。
猪胆气味苦寒,能清热润燥,泻肝胆之火以滋肾水。
蜜煎导三方,通便润燥、缓证外治之法也。凡津液内竭不大便及老人虚秘者用之。
本论曰:阳明病,汗自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夫用承气通大便,亦藉人之津液之未竭也,若津液已竭,即攻之亦不能通,徒伤正气耳,不得已而通之,则此三方为良法。
按:自大承气至此凡八方皆通大便之法。大承气则上承下涤,大其用也;小承气则泄热去秽,小其用也;调胃承气,则从中上承,所以为调也;桃核承气,通瘀兼以达外,转枢之法也,麻仁丸抑强兼以扶弱,缓通之法也;蜜煎导三方,则保元气、顾津液,王道平平之法也。或重或轻,或迟或速,通便之法备矣,学者当审证而取之,何事他求哉?
白虎汤
石膏 一斤 知母 六两 甘草 二两,炙 粳米 六合
以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石膏气味辛寒,质坚色白,纹理似肌肤,禀阳明燥金之气,质重而能入里,味辛则能发散,为阳明之宣剂、凉剂,治中风寒热,口干舌焦。知母,解在麻黄升麻汤下。粳米气味甘平,肺家谷也,得天最厚,经三时而成熟,滋补脾胃、生津止渴。
白虎汤,退热清燥、生津养液之方也。凡火燥蒸热、大汗大渴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此方主之。此阳明戊土合太阳之癸水,而化火燥,热淫于经脉者也。又《阳明》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此方主之。此三阳阳热之气合于地土之中也。又《厥阴》篇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此方主之。此厥阴中见之火内郁于坤土之中也,凡此皆阳明燥金之气,热淫经气与经脉,不得凉飚爽籁之时也。
方用石膏清阳明之燥金,知母清太阴之肃金,皆禀西方秋风之气,粳米润补肺金,合甘草固补土气,任石膏、知母之寒凉,而无伤乎脾胃。方名白虎者,白虎乃西方七宿之神,能化炎蒸而为清肃也。
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 一碎,绵裹 知母 六两 甘草 二两 粳米 六合 人参 三两
以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参汤,解烦清燥、补虚救液之方也。凡汗下之后协虚而燥者用之。
本论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此方主之。此汗后伤津,而燥热甚也。又曰: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此方主之。此吐下后伤气,阳明之里热甚,此太阳之表气虚也。又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此方主之。此太阳标阳循分部而内入,合阳明之燥气,内盛外虚也。又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此方主之。此阳明误治虚热迫于胃络也。凡此皆病阳明之燥气而涉虚者,故加人参于白虎汤中。盖人参合三才之灵气,得阳药则补阳,得阴药则补阴也。虽然,此方为汗出而渴之用,若发热汗不出者又非此方所宜也。
竹叶石膏汤
竹叶 二把 石膏 一斤 半夏 半升 人参 三两 甘草 二两 麦冬 一升 粳米 半升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竹叶气味苦寒,禀太阳寒水之气。能治咳逆上气,清心脏之火热。
竹叶石膏汤,滋养肺胃、清火降逆之方也,凡里气虚热、逆气不降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此方主之。夫大病解后,里气必虚,津液必伤,其欲吐者,虚火上逆也;其少气者,肺胃之气内虚也。
故君以竹叶之清火降逆者,佐半夏之降逆以启阴气,参、草、粳米养胃气以生津,麦冬生肺液以通胃络,石膏入里宣胃液以达肌腠,使津液生而正气复,虚热解而逆气平矣。
黄芩汤
黄芩 三两 甘草 二两 芍药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以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汤,清标阳相火合热而自利之方也。凡病太少之阳内郁不开不转者用之。
本论曰: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夫太阳主开,不能开则标阳内陷,迫本气之水而下趋。少阳主枢,不外转,则相火合于标阳而下迫,此下利之由也。方用黄芩为君,别名腐肠,内可清相火之里热,外可退标阳之表热,佐芍药以清脾络,甘草、大枣以资中土,则开与枢俱顺,而利自止矣。然须知此方不可用之脉迟者,本论《厥阴》篇曰:伤寒脉迟六七日,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 三两 甘草 二两 芍药 二两 半夏 半升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以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二阳合热、宣中焦正气之方也。凡太少之合热不清,中胃之逆气又甚者用之。
本论曰: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主之;但呕者,此方主之。夫阳热下迫而自利,或兼中胃之虚而见呕逆之证者,则宜清热之方而加宣达之品。此方于黄芩汤加半夏、生姜,以宣达中胃,则太阳得宣而外出,少阳得达而枢转矣。
黄连汤
黄连 三两 甘草 二两 干姜 三两 人参 二两 桂枝 三两 半夏 半升 大枣 十二枚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黄连汤,清散三焦之邪、宣补中土之气之方也。凡邪在三焦不能枢转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此方主之。夫胸中热,上焦病也;胃中邪气,中焦病也。腹中痛,下焦病也。三焦属少阳,主枢。欲呕吐者,枢转不利,欲外达而不能也。
方用黄连清上焦之热,即以桂枝引之以外达,甘草、干姜、半夏、大枣资助胃气,以达三焦。此手少阳枢转之方,小柴胡汤之变法也。
黄连阿胶汤
黄连 四两 黄芩 二两 芍药 二两 阿胶 三两 鸡子黄 二枚
以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鸡子黄气味甘温,能补离中之气血。
黄连阿胶汤,补益真阴、交媾水火之方也。凡君火虚而不守、真阴伤而不复者用之。
本论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此方主之。夫少阴,上火下水之脏也,无病则水火交媾、坎离既济,病则不能交济矣。故有病水寒在下者,有病君火在上者,其病君火有虚有实,病君火之实者,大承气之三急下是也;病君火虚者,此方是也。君火不守其位则烦,阳不入于阴中,则不能卧。
方用黄连、黄芩清心中之烦热;芍药、阿胶资心主之神血;鸡子黄填补离中之气血,即以收拾四散之虚阳,用二枚者,取阴数也。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 三两 黄连 三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以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调和上下、开格降逆之方也。凡寒因火格,上吐下利者用之。
本论《厥阴》篇曰: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此方主之。夫下利,下焦寒也;食入即吐,上焦火也。上热下寒,所以不和者,中格之也。
方用干姜治其本寒,芩、连清其火逆,人参力能调和上下,且干姜能开,芩、连能降,苦辛合化,而格平矣。
白头翁汤
白头翁 二两 黄连 三两 黄柏 三两 秦皮 三两
以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头翁气味苦温,禀金木之气,能生风亦能制风,故无风则摇,有风不动,治温疟,逐瘀血,止腹痛。秦皮气味苦微寒,禀水木相生之气化,能治风寒湿痹,泻热养血。
白头翁汤,升阳清热、逐瘀止利之方也。凡热利脓血、消渴、下重者用之。
本论《厥阴》篇曰:热利下重者,此方主之。又曰: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此方主之。夫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之经也。下重者,邪实而地气不升也。欲饮水者,病本经之风消而渴也。皆属中见相火,阳热为病。
方用黄连、黄柏降火热而升真阴;白头翁逐瘀,秦皮清火,二味皆能启陷下之阳,合连、柏皆苦味,以坚阴止利也。
禹余粮丸
禹余粮丸,补土气生水精之方也。凡过汗亡精,溺则阴疼者用之。
本论《太阳》篇曰: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此方主之。夫发汗过多,亡心液,又亡膀胱所存之津汁。心液亡则心气虚,故恍惚心乱;津汁亡则肾精伤,故小便已阴疼。
禹余粮生于山泽,禀水土之精,能补土以生精,只此一味能治阴疼之症。然其方失传,必有配合。
文蛤散
文蛤 五两
以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文蛤气味咸平,禀寒水之精,能治恶疮,蚀五痔,散热邪。
文蛤散,清燥散火之方也。凡热被寒却,烦而不渴者用之。
本论《太阳》篇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与此方。
盖文蛤乃海中之介类,外刚内柔,而有文象合离明,能燥水湿而散热邪也,水湿去则外寒散,热邪解则内烦平矣。
瓜蒂散
瓜蒂 一分,熬 赤小豆 一分
以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瓜蒂散。
瓜蒂乃甜瓜之蒂,气味苦寒,瓜味甚甘,合火土相生之气化,阴而阳也,邪在胸腹皆能吐下之。赤小豆气味甘酸平,水之谷也,性沉色赤,能解诸毒,有从下而上、从内而外之功。
瓜蒂散,伤寒探吐之方也。凡病在膈上宜与吐法者用之。
本论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此方。又《少阴》篇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下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又《厥阴》篇曰: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须当吐之,宜此方。凡此三者,皆邪在至高之分,非汗下所宜也。
瓜蒂与赤小豆皆从阴出阳、从下达上之品,香豉其气上升,合瓜蒂苦而能涌,一吐而胸中之结邪出,然必其可用者与之,倘稍挟虚者必不可用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一斤 太乙禹余粮 一斤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分三服。
赤石脂气味甘平,乃石中之脂,为少阴肾脏之药,其色赤,又得君火之气,其味甘属土,能堵塞下焦之水。禹余粮气味甘寒,得水气之专精,能和下焦,利小便,止下利。
赤石脂禹余粮汤,调理下焦、止利消痞之方也。凡下利不止属于下焦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夫泻心汤,上焦化痞止利之药也;理中丸,中焦补虚止利之药也,已服而利犹不止,则非上中二焦之病矣,其心下痞虽未消,亦当治其下焦也。赤石脂、禹余粮皆土气之精,能堵塞下焦而止利,取其土厚则能制水也,下焦得和,其痞亦消矣。
桃花汤
赤石脂 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 一两 粳米 一升
以上三味,以水一升,煮令米熟,去滓,纳石脂末方寸匕,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桃花汤,调和经脉、奠安中土之方也。凡病君火之经脉、阴阳之络伤者用之。
本论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方主之。又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此方主之。夫便脓血者,阴络伤也,由少阴之水不能上济君火也,至于腹痛、小便不利,则伤及脾络而不能转输矣。
方用赤石脂,以土补土,同类之相感也;色赤入心,属血以止血,同气之相应也,半全半末者,半以堵塞下焦,半以散行经脉也。粳米滋补中土,干姜温补脾气,则痛与利止,脾得转输,而小便利矣。方名桃花者,以汤成其色似桃花,或曰赤石脂一名桃花石云。是方近以治咯血多效,则不特治阴络伤,亦能治阳络伤矣。
猪肤汤
猪肤 一斤
以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白蜜一升、白粉五合,合熬香令相得,分温六服。
猪肤汤旋转神机、润燥止利之方也。凡病少阴之神机内逆,三焦不和者用之。
本论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此方主之。夫少阴下利,乃上焦之君火不能下济水阴也;咽痛,乃下焦之水阴不能上济君火也;上下不相交济,由于中焦之神机内逆,枢转有乖也,故胸满而心烦。
方用猪肤者,猪为水畜,肤近皮毛,为异类有情之品,作汤者,使其从里以达表,复从皮毛以通于经脉,则一身之枢机旋转,上下之水火交济矣。白蜜、白粉,香甘之品,资养中土,以佐猪肤之力也。
甘草汤
甘草 二两,生
以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分温再服。
甘草汤,调经脉、清火热之方也。凡病经脉内逆、火热上迫者用之。
本论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此方。夫咽为少阴经脉循行之路,君火内郁,则上迫而伤经脉,故痛。甘草甘中带寒,能调经脉,清火热,故独任之。
桔梗汤
甘草 二两 桔梗 一两
以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桔梗汤,开提肺气、调经清火之方也。凡病经脉有热、肺气不开者用之。
本论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夫甘草能调经脉、清火热,而咽痛服之不差者,何也?盖咽虽属少阴而近于肺,而肺气不开者咽亦痛。故此方用桔梗以开肺气,佐甘草之不逮也。
苦酒汤
半夏 一枚,破十四片 鸡子 一枚,去黄
以上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鸡子清气味甘微寒,色白属肺象天,能补肺天之气。苦酒,醋也,气味酸苦温,具春生之味,能达少阳之气以上升。
苦酒汤,旋转阴阳、品物取义之方也。凡病少阴君火伤咽者用之。
本论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此方主之。夫咽伤生疮,乃君火久炎上迫所致也。不能语言,属肾病,声不出,属肺病,盖言本于肾,声出于肺也。
方以苦酒为名者,取少阳生发之义也,且酸能敛疮解毒。佐以半夏者,取其圆转之义,破十四片者,取其偶中有奇之义,且辛能开金声也。鸡子清为补肺气、清火热之良品,取其以有形而生无形,复从无形以生有形之义。置刀环中者,取金声复还之义。上火三沸者,取金遇火而三伏则旺之义。观此则知伤寒全论之处方用药,莫不参天地之机微、夺乾坤之功用,品味铢两,必不可擅自改移者,后学之任意增减,乃未知古圣贤立方之遗意也。
半夏散及汤
半夏 洗 桂枝 甘草
以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散及汤,流通经脉、畅达三焦之方也。凡少阴之神机有乖,不能循行于中土、三焦,出入于外内上下者宜之。
本论曰:少阴病,咽中痛,此方主之。夫咽痛属于君火伤于经脉者,已有甘草、桔梗等方可治矣,然亦有病在神机而咽中痛者,则当治在神机。
故此方用半夏启一阴之气以转少阴之神机,桂枝助心主之神以调经脉,甘草和中土以畅神机之游行。用散者,取其散行于经脉;不能散用汤者,取其从中以达外也。
烧裈散
取妇人中裈近隐处煎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中裈烧服。
烧裈散,取彼余气却彼毒邪之方也。凡阴阳易病者用之。
本论曰: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此方主之。盖诸见症皆病后余毒从阴而入,伤于奇经冲任督三脉,不用草木之力借病人之亵服以医其亵病,神乎用者,明乎理也。学者知此而扩充之,则无物非药矣。其曰阴头微肿则愈者,毒从彼入亦从彼出之验也。
乌梅丸
乌梅 三百枚 细辛 六两 干姜 十两 黄连 一斤 蜀椒 四两 当归 四两 桂枝 六两 附子 六两 人参 六两 黄柏 六两
以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物。
乌梅气味酸辛平涩,得东方之木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禀冬合之水精而得春生之上达者也,能下气,除热满,安心,生津止渴。蜀椒气味辛温,能助上焦心火之神,除心腹疼痛。
乌梅丸,升达生阳、调和水火之方也。凡病风木蚘厥、脏寒心热者用之。
本论《厥阴》篇曰: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此方主之。又主久利,夫厥阴风木之气不从标本,从乎中治者也,阴寒在下,相火在上,唯其阴寒在下,故厥;相火在上,故烦;风动,故蚘不安;本气不达,故呕。
方以乌梅为君者,酸以安蚘又能达木气也,桂枝、蜀椒助上焦心火之神,附子、细辛,启下焦之生阳,人参、当归、干姜,温补中焦之气血,黄连、黄柏,一导君相之火以下交,一引阴中之水以上济,且苦能除烦又能杀虫也。谓其升达生阳、调和水火者如此,所以又主久利也。
当归四逆汤
当归 三两 桂枝 三两 芍药 三两 细辛 三两 大枣 二十五枚 甘草 二两 通草 二两
以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通草即木通,气味辛平,禀土金相生之气化,能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
当归四逆汤,调补血气、通脉活络之方也。凡血脉虚而寒厥者用之。
本论《厥阴》篇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此方主之。夫曰厥寒,则生气虚微矣;脉细,则血脉不足矣。
方用桂枝、细辛,以助君火之神气,当归、芍药以资中焦之血气,大枣、甘草益中土以生此血脉,木通领诸药,通脉络,则气血充而脉和厥回矣。
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当归 三两 芍药 三两 桂枝 三两 细辛 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二十五枚 木通 二两 生姜 八两 吴萸 一升
以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煮取一升。温分五服。
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温通血气、祛寒回厥之方也。凡素体虚寒又感厥阴标阴者用之。
本论《厥阴》篇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盖当归四逆固调补气血,若其人之久寒深重,则调之补之未足以胜病,必以吴萸之大辛大热从里阴以散之,生姜以宣之,酒水同煮,以助药力之达外,此又温通厥阴经脉之一法也。
炙甘草汤
甘草 四两,炙 桂枝 三两 生姜 三两 人参 二两 阿胶 二两 大枣 三十枚 麻仁 半升 麦冬 半斤 生地 一斤
以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又名复脉汤。
麻仁气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能燥能润。地黄生黄干黑,味甘性寒,禀太阴中土之精,兼少阴寒水之气化,能除血痹,填骨髌,长肌肉。麦冬气味甘平,禀少阴冬水之精,上与阳明胃土相合,能通胃络,贯于四旁,生津养液。
炙甘草汤,生精汁、和阴阳、复经脉之方也。凡君火神虚,阳明气馁,脉息不调者宜之。
本论《太阳》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此方主之。夫血脉始于肾,生于胃,主于心,脉结为君火不与阳明合化,代为阳气下不至关,悸动为血液不生而心气虚也。
方用炙甘草资中焦之气,臣以人参、麦冬、大枣资中焦之精汁,即以生姜宣之,生地配火麻仁助少阴之气上合于阳明,桂枝配阿胶导君火之神下交以化赤,阴阳和,上下交,精血生,而脉复矣,故又名复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