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第三卷
- 刘德荣
- 2200字
- 2021-03-24 04:50:21
辨痓湿暍病脉证篇
伤寒所致太阳病, 外感风寒,多从太阳起,故云太阳所致。 痓、湿、暍三种, 三者皆病名。 宜应别论, 言不涉于风寒,宜别以杂病论之。 以为与太阳相似, 三者虽非太阳病,然而与太阳相似。 故于此见之。 特见于此,庶后学者知所别也。
此节提痓、湿、暍三证,所以附伤寒末之端。
太阳病, 病有似太阳者。 发热无汗,反恶寒者 ,似太阳之麻黄证。 名曰刚痓。 无汗恶寒 , 其性坚劲,故曰“刚”,此则非太阳病也。
此节以无汗反恶寒辨其刚痓。
太阳病, 又有似太阳者。 发热汗出不恶寒者, 似太阳转阳明证。 名曰柔痓。 有汗不恶寒,其性柔和,故曰柔,此非太阳病也。
此节以汗出不恶寒辨其柔痓。
太阳病发热, 无论有汗无汗。 脉沉而细者, 太阳病脉浮,或浮紧,或阴阳俱紧,今沉细,则非太阳。 名曰痓。 此阳证见阴脉之痓,在《金匮》言难治之证。
此节以脉辨其痓证。
太阳病,发汗太多, 言痓有从太阳来者,发汗太多则津液伤,无以荣养筋脉。 因致痓。
此节言致痓之由。
病身热 痓乃风协湿病,上先受之,故上身热。 足寒, 阳气不能下行,故足寒。 颈项强急, 太阳病颈项强,今则强且急,病入经俞也。 恶寒, 见太阳之本寒也。 时头面热, 阳气怫郁于上。 目脉赤, 太阳标热之气,现于所起之经脉,目锐眦穴。 独头面摇, 风伤经俞,风主动,项强不能动,故独头面摇。 卒口噤, 风壅于内,牙关劲,则口噤。 背反张者, 风壅于背,则强急而反张。 痓病也。 或有汗之柔,或无汗之刚,必见此等外证,方为痓病也,《金匮》有方。
此节历叙痓之病形。
以上论痓病。
太阳病, 又有由太阳来者 。关节 五关八节,属太阴所主。 疼痛 邪气内著。 而烦, 疼甚则烦 。脉沉而细者, 沉为在里,细则为寒,此与痓脉相似,但证不同耳。 此名湿痹, 点出病名,痹者,气不行也。 湿痹之候, 候,外候也。 其人小便不利, 脾主湿,脾不转输,则湿气内著,而小便必不利。 大便反快, 湿气不行于小便,则渍入大便,故易出。 但当利其小便。 出治湿痹之法。
此节言湿流关节为湿痹证,并示以治法。
湿家为病, 言又有湿病者。 一身尽疼, 湿伤通体不止于关节。 发热, 湿郁则化热,发越于外。 身色如熏黄。 言黄色如火之熏者,此湿热内暑之一证。
此节言湿邪阳热发黄证。
湿家, 又有病湿之证。 其人但头汗出, 土气不能四散,协外湿之气而上蒸。 背强, 湿伤太阳之分部。 欲得被覆, 阴湿内胜。 向火 ,肌表之阳衰。 若下之早, 茵陈蒿汤为湿家下方,未至此证而用,则太早。 则哕, 伤中胃之气。 胸满, 客气上逆。 小便不利, 三焦之气化不行。 舌上如苔者, 浊邪干于上焦。 以丹田有热, 湿热郁于下焦。 胸中有寒, 阴湿郁于中焦。 渴欲饮水 感丹田之热气。 而不能饮, 胸中之阴湿不化 。则口燥 渴而不能饮。 烦也。 因不能饮之燥而烦。
此节言三焦不和之湿证,以下之太早故也。
湿家下之, 不应下而误下 。额上汗出, 阳明土气上脱,非但头汗之比。 微喘, 太阳合肺之气上脱。 小便利者, 三焦之气下脱。 死。 三阳之气皆绝,故死 。若下利不止者, 土气败于中 , 根气脱于下。 亦死。 地气陷也。
此节言误下之危证,以明湿家之不可下也。
问曰:风湿相搏, 风动湿静,两相搏击。 一身尽疼痛, 风湿伤于通体。 法当汗出而解, 汗出则相搏者宜和。 值天阴雨不止, 天之阴湿化为雨,人之阴湿亦宜化为汗。 医云:此可发汗, 以天人之理参之,故医云可发汗。 汗之而不愈者何也? 汗而不愈,必有其故,故问之。 答曰:发其汗, 为祛邪以发汗,固宜。 汗大出者, 太过则不宜。 但风气去 ,风随汗出。 湿气在, 湿不为汗衰 。是故不愈也。 湿在,则一身仍疼。 若治风湿者, 示人治风湿之法。 发其汗, 不可太过。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徐徐引其湿从汗出,则阴阳和。 风湿俱去也。 此治风湿之法。
此节言风湿虽有可汗者,亦不宜过汗。
湿家病, 又有湿病在上者。 身上 身半以上。 疼痛, 湿气内著。 发热, 湿罯热发 。面黄 罯极则黄。 而喘, 皮毛不开,则气息不和。 头痛, 湿著高表 。鼻塞 肺窍不通。 而烦, 痛塞不堪则烦。 其脉大, 大为阳脉,湿伤阳分。 自能饮食, 不伤中土。 腹中和无病, 明其病不在中。 病在头中寒湿, 明其病在上。 故鼻塞, 明其所以鼻塞也。 内药鼻中, 以宣泄上窍之品纳之。 则愈。 鼻通则湿去,此治头中寒湿之法。
此节言寒湿伤于高表,而出外治之法也。
病家一身尽疼, 通体为病。 发热, 肌表为病。 日晡所 阳明气旺之时 。剧者, 至其时则更甚。 此名风湿, 风为阳邪,湿伤阳分,故当阳明旺时而剧。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 汗即湿也,为风阻之,反入皮腠而为湿。 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冷即寒,久而不出,入于皮腠而不化湿。
此节申明所以致湿之由。
以上论湿。
太阳中热者, 暑热入于肌腠曰中热。 暍是也, 暍,中暑之病名。 其人汗出, 暑伤阳气。 恶寒 亦从太阳而入,故见太阳本寒之气化。 身热 暑热合太阳之标热。 而渴也。 热甚津伤。
此节申明暍证。
太阳中暍者, 即中热。 身热疼重 热伤肌肉,则关节不利而疼或重。 而脉微弱, 暑伤气,故脉微;或伤血,则脉弱。 此以夏月伤冷水, 贪凉饮冷,致病之由。 水行皮中所致也。 水行则疼,水著则重。
此节言中暍之脉并所以致暍之由。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 合太阳标本之气化也。 身重而疼痛, 经脉之气机不利。 其脉弦细, 弦而带细,气不达也。 芤迟, 芤而带迟,血虚气滞也。 小便已,漉漉然毛耸, 漉漉,恶寒貌,感太阳通体之表寒 。手足厥冷, 阳气内郁,不达于四末。 小有劳,身即热, 阳气虚,不能自支。 口开, 气郁欲舒也。 前板齿燥。 阴液伤不能上滋。 若发汗,则恶寒甚; 汗出则表阳益虚。 加温针,则发热甚; 阴血益伤,则不能制火。 数下之,则淋甚。 过下并伤膀胱之津液。
此节言气血两虚之人中暍不可妄施汗、下、温针也。
以上论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