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第三卷
- 刘德荣
- 1558字
- 2021-03-24 04:50:20
辨少阳病脉证篇
少阳之为病, 风寒伤于少阳之经而为之病 。口苦、 胆之味也,三焦相火火化之味也,凡物之苦者其性皆寒,然物之遇火,则色焦而味苦,热极似寒也,此少阳经气之为病 。咽干、 咽属上焦 , 木火之气炎上,故干。 目眩也。 风火煽焰则目为之眩,此少阳经脉之为病。
此节乃少阳病之提纲。
少阳中风, 风伤少阳之经气。 两耳无所闻, 少阳之脉,循耳前后,风中之则不聪。 目赤, 少阳之脉起目锐眦,风动则火炎故赤。 胸中满 三焦之气化不宣。 而烦者, 相火病则君火不安。 不可吐下, 凡枢病皆禁吐与下。 吐下 若误吐下。 则悸 伤上焦,则心虚而动悸。 而惊。 伤下焦则肾虚而惊。
此节论手足少阳合手足厥阴无吐下之证也。
伤寒,脉弦细, 弦为少阳本脉,细则为寒。 头痛 少阳之脉上头角,寒伤之故痛。 发热者, 病少阳相火之本热。 属少阳。 按头痛发热,与太阳病同,而脉弦细方为少阳病,然必有口苦、咽干、目眩者。 少阳不可发汗, 枢病亦无发汗法。 发汗 若误发汗。 则谵语, 伤心液则相火乘虚而扰乱之。 此属胃, 少阳亡津液转阳明 。胃和则愈, 胃之正气强能自和则愈。 胃不和则烦而悸。 胃气不和,络气通心则烦,虚气凌心则悸。
此节言少阳自受之邪不可发汗也。
上第一章凡三节,论少阳本气中风伤寒之证。
本太阳病 至三日。 不解,转入少阳者, 随经而病及主气。 胁下鞕满, 胁下为少阳枢转之处,病则枢窒而鞕满。 干呕 上焦不和。 不能食, 中焦不和 。往来寒热, 枢窒则开阖不利 。尚未吐下, 言未经误下者。 脉沉紧者, 太阳伤寒之脉而见少阳之病。 与小柴胡汤。 此太阳转少阳病。
此节言太阳转少阳可用小柴胡汤也。
若 承上文而言。 已吐下、发汗、温针, 言既经误治。 谵语, 心气烦乱 。柴胡汤证罢, 非上文之治法等证,欲用而不可用。 此为坏病。 机枢内逆为坏病。 知犯何逆, 审其逆于何经。 以法治之。 治法散见诸篇。
此节言误治,而非柴胡证当随其何逆以救之也。
上第二章凡二节,论可与、不可与小柴胡汤之义。
三阳合病, 太阳、阳明合于少阳。 脉浮大, 太阳脉浮,阳明脉大。 上关上, 上,即合也 。 关上,少阳之位。言浮大之脉合于关上也。 但欲眠睡, 三阳之气皆行于外,病则从外而内,阳入于阴,故但欲眠睡如嗜卧然。 目合则汗。 阳加于阴则汗,如盗汗然。
此节言二阳合病于少阳不得枢转以外出也。
伤寒六七日, 来复之期。 无大热, 阳证将罢。 其人躁烦者, 躁为足少阴病,烦为手少阴病。 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少阴少阳俱主枢,六七日不出太阳即入少阴也。
此节言病至经尽不得枢转以外出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 再行即阴经 。三阴当受邪, 邪随经行,则宜入阴 。其人反能食 太阴无邪 。而不呕者, 少阴、厥阴亦无邪。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三阴正气自强,邪不得入。
此节言阳邪不转入三阴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 弦而转小为和也。 欲已也。
此节言少阳自愈之脉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日出而阳气微,少阳之所主也。少阳欲解,亦随其自旺之时。
此节言少阳之愈时。
上第三章凡五节,论少阳之气外合三阳、内合三阴,枢出则阳,枢入则阴,并论其愈期。
附 少阳经气经脉说
少阳之上,相火治之,中见厥阴。以火为本,以风为标,从本不从标者也。其体若初日,又若初春,能发生万物者也。其用主枢,能开能合者也。其位在胃之上中下,与身之侧。其脏属胆与三焦,为腑。其经脉之分部,起于目锐眦上角,下耳后,入耳中,走耳前,从项至肩,下腋,过季胁,出膝外廉,下足,抵绝骨,出外踝之前,至足小指次指之端。其手之经脉,起于手小指次指之端,循外腕,上贯肘,循臑外,上肩,入缺盆,上项,系耳后,出耳上角,下颊至 ,从耳后入耳中,至目锐眦。其所主耳、目、咽、口、小便。
十一脏之气皆听其主决。其气旺于寅、卯、辰,盖日出而阳气微,少阳之所主也。得病三日,为少阳主气之期。与厥阴有标本之合,与少阴有内外枢机之合,与太阳之气合于胸胁而出入,与太阴、阳明合于胃脘之上中下。三阳合则开、阖、枢俱不利,此少阳之经气与诸经之相通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