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五运六气干支体系述要

讲子午流注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五运六气更不可能离开阴阳五行、干支推算年月日时。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考干支纪历年代久远,远在殷商之前早已有之,相传由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创造,此人“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曰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曰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见唐汉良《谈天干地支》)。

关于干支的本义,《说文解字》云:“干,犯也,从反入,从一。”段注:“干旌假为竿字……反入者,有上犯之意。”《说文解字》:“支,去竹之支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属皆从支。”段注:“此于字形得其义也……古文支,上下各分竹之半,手在其中。”由此可见,把“干支”望文生义地解释成树干和树枝,似属牵强。

天干地支在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中得到异常丰富的演绎,是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恒动观整体观的一个生动展示。《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甲子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子午流注针法正是根据五运六气理论的干支推演,将年、月、日、时四柱与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密切结合,成功创立出具有临床可操作性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一门学科。

一、天干化合五运

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十天干各有其本质、体象、气象、气数,以及化象(化合之象)等,内容庞大。这里仅就与医学有关的十干化合五运扼要谈一谈。

十干分派于五方五行则是:东方甲乙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南方丙丁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中央戊己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西方庚辛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北方壬癸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配合脏腑则是: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三焦)、癸肾(心包络)。

根据河图生成数之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一与六合;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故二与七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三与八合;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四与九合;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故五与十合。

所以,十干通过化合演变而成五运,即甲与己合化土运,乙与庚合化金运,丙与辛合化水运,丁与壬合化木运,戊与癸合化火运。此五运就是五行运动之气。

为什么五运所化如此?

这就是上文引证《素问·五运行大论》五气经天化五运的那段经文。如“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丹天之气,即五行之火气,化见于天的赤色,所谓戊癸化火。丹天之气经于星宿的牛女奎壁戊分为五行的火气,其气在天经于此四星宿时,天干则适当戊癸方位,因而逢戊逢癸便是火气运化主事。余皆仿此。这就是所谓占星望气言化运。对此,明·张景岳《类经图翼·二卷》解释道:“月建者,单举正月为法,如甲己之岁,正月首建丙寅,丙者火之阳,火生土,故甲己为土运;乙庚之岁,正月首建戊寅,戊者土之阳,土生金,故乙庚为金运;丙辛之岁,正月首建庚寅,庚者金之阳,金生水,故丙辛为水运;丁壬之岁,正月首建壬寅,壬者水之阳,水生木,故丁壬为木运;戊癸之岁,正月首建甲寅,甲者木之阳,木生火,故戊癸为火运。此五运生于正月之建者也。”张氏此说可从。

十干所化的五运,叫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就是说,司天之气不足,在泉之气便随之上升;在泉之气不足,司天之气就随之下降;岁运居司天在泉之中,气交之分。故天气下降,则居中的运气必先之而降;地气上升,则居中的运气必先之而升。

中运通主一年的岁气,故有统运或大运之称。即甲、己之年土运统之,乙、庚之年金运统之,丙、辛之年水运统之,丁、壬之年木运统之,戊、癸之年火运统之。统,就是通纪一年之意。例如甲年,则阳土(太过)通纪全年的运;己年,则阴土(不及)通纪全年的运。余皆类推。

运用于临床则分为太过、不及、平气。太过,即主岁的运气旺盛有余;不及,即主岁的运气衰少而不足;阳干主运气太过,阴干主运气不及。

如甲己化土,同是土运主事,逢六甲年(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便为土运太过。土运太过之年雨湿流行,湿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逢六己年(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便为土运不及之年。土运不及,风乃大行,则风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

乙庚化金,逢六庚之年,金运太过,燥气流行;逢六乙之年,金运不及,火气流行(火克金)。

丙辛化水,逢六丙之年,水运太过,寒气流行;逢六辛之年,水运不及,湿乃大行(土克水)。

丁壬化木,逢六壬之年,木运太过,风气流行;逢六丁之年,木运不及,燥乃大行(金克木)。

戊癸化火,逢六戊之年,火运太过,暑热流行;六癸之年,火运不及,寒乃大行(水克火)。

可见,太过为本运的气盛,不及为本运之气衰。(详见陈述堂《子午流注说奥》)

欲研究此种学问,必先自五运始,将五运之性能玩索透彻,如甲己化土,脾属土,盖脾在人体中所司何职,脾乃将胃所化之水谷精微津液,运化输送至各脏腑以供其用,脾为阴属土,其性主静,既然云将胃所化之水谷精微运输至各脏腑,主静岂能运哉?必借甲木(甲为阳木)之动气方能运输。然又恐过动而失于平衡,复用己土(己为阴土)之性静防止甲木之过动,始成脏腑之和气,故称化气。乙庚化金,肺属金,肺居胸中,主司呼吸,其性收敛,然收敛岂能收呼吸之功?必藉乙木之生,助肺宣发,使肺叶廓张又兼收敛,方成呼吸之能。丙辛化水,肾属水,水性下趋,将人所饮之水下输膀胱,然必使水气上腾而津液生焉,水不能自然上腾,必赖热力蒸发,故五运化气于此,赖丙火而蒸水,防范水邪泛滥又需辛金以收敛,且辛金生水,使水升火降而成既济之功。丁壬化木,肝属木,肝藏血而主疏泄,性喜条达。然肝主筋,营养周身筋膜,皆在于丁壬为木之化源也。丁为心火,壬为膀胱之水,水火上下交通,则将肝所藏之血布散周身皮肤筋膜,无所不到。戊癸化火,心属火,居膈上胸中,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济于心,以成水火既济之象。戊为胃土以制水,癸为肾水以引火归原,共奏心火下降、助阳化气之功。总之,土静而使之动,金缩而使之伸,水下而使之上,火上而使之下,木郁而使之条达。说明气在人体无所不到。

五运之气,既非太过又非不及者,乃为平气。平气的产生,乃干支五行相互配合被抑得助所变。如癸巳年是火运不及之年(癸为阴火),但巳在南方属火,不及的癸火得南方巳火的帮助而变为平气,则癸巳年一变而为平气之年。又如戊辰年是火运太过之年(戊为阳火),但辰年乃太阳寒水司天,太过之火遇司天的寒水(水克火),则火被抑,一变而为平气之年。诸如此类,皆是从年干支的相互关系来推定。

夫子午流注针法,在针灸学内为第一之高级针灸疗法,它是将五运六气与五行结合,以天干名脏腑,以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为发病因素,用五行之性以治六气之邪,而使脏腑之气归于平衡,无太过不及。

至于六气,盖人有六气之性与五运之性相抵触者,有六气之性与五运之化源相益或相损者,不外致使五运之气失其平衡而后病生焉。欲治其病,当用五行之穴(即流注五输穴)以治之。遇六气与五运相抵触,当用五行以克之;遇六气五运化源相益者,当损之;遇六气与五运化源相损者,当辅助之或合之。使用子午流注针法以穴位补泻为主,不尽在手法之补泻。若不用子午流注按时取穴,必须重在手法。欲用补泻迎随等手法,则必将补泻手法原理玩索透彻为主要也(详见第十二章第二节)。

二、地支化合六气

《素问·五运行大论》开篇云:“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之为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而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六气,即风、热、火(暑)、湿、燥、寒六种不同的气象。这里明确了五运主岁及其五运在最初是怎样与甲子配合的问题。土运统率甲己,金运统率乙庚,水运统率丙辛,木运统率丁壬,火运统率戊癸。子、午两年是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两年是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两年是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两年是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两年是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两年是厥阴风木司天。为什么这样分配呢?这是地支化合六气决定的,后面会讲到。六气,包括主气、客气、客主加临。

(一)主气

主气,即地气,主时之气,居恒不变。用来说明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正常气候规律。具体为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分属于四季二十四节气,亦即六气的时间节气,每一气约为60天87.5刻(四个节气),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排列:

巳亥 初之气厥阴风木(从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至春分);

子午 二之气少阴君火(从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至小满);

寅申 三之气少阳相火(从小满、芒种、夏至、小暑,至大暑);

丑未 四之气太阴湿土(从大暑、立秋、处暑、白露,至秋分);

卯酉 五之气阳明燥金(从秋分、寒露、霜降、立冬,至小雪);

辰戌 六之气太阳寒水(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至大寒)。

一年主气固定不变,总六步,得三百六十五日25刻,一岁一周,年年如此。

(二)客气

客气,即天气,客时之气,动而不息,如客往来无常。《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这里的“上下有位”,指上为司天之气,下为在泉之气;“左右有纪”,指司天有其左右间气,在泉亦有其左右间气。故客气六步的排列是:

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

分布于上下左右,互为司天、在泉、左右间气,从而构成司天在泉的六步变化。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司天是三之气(少阳),在泉是终之气(厥阴)。厥阴司天化风,少阴司天化热,太阴司天化湿,少阳司天化火,阳明司天化燥,太阳司天化寒。在泉亦如此。

(三)客主加临

客主加临,即客气主气相加,相生者和,相克者病。(见表7)

表7 客主加临表

img

客气主气加临的结果,《素问·五运行大论》云:“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上,指客气;下,指主气。上下相遘,指司天在泉之客气与主时之气相交。那么,流行之客气加临于主时之六气,其结果是:客气与主气彼此相生(相得),即相互生旺者,则气候正常,在人则无病或少病;若主气克犯客气(不相得),即相互克贼者,则气候异常,就会使人生病。分别列表如下(见表8~表13):

表8 子午年客主加临相互关系表

img

表9 丑未年客主加临相互关系表

img

表10 寅申年客主加临相互关系表

img

表11 卯酉年客主加临相互关系表

img

表12 辰戌年客主加临相互关系表

img

表13 巳亥年客主加临相互关系表

img

三、地支相冲相生

(一)地支相冲

冲,即相敌、相克,如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地支五行相克,名为相冲,亦为六冲。

子——北方水,午——南方火,卯——东方木,酉——西方金,四方定位;辰戌丑未——土旺四时,为四隅;寅辰巳亥依顺序占位;则北方亥子丑,东方寅卯辰,南方巳午未,西方申酉戌。

从子位(一)顺数至午位(七),子午相冲;从丑位(一)顺数至未位(七),丑未相冲;他如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均是“逢七”相冲,位置相对相敌。

巳亥(偶数,为阴支)厥阴风木 →子午(奇数,为阳支)少阴君火→寅申(阳支)少阳相火→丑未(阴支)太阴湿土→卯酉(阴支)阳明燥金→辰戌(阳支)太阳寒水。(见表14)

表14 地支六冲、六气时间节气表

img

续表

img
(二)地支相生(水→木→火→土→金→水)

亥子居北方属水,亥为阴水,子为阳水;寅卯居东方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居南方属火,巳为阴火,午为阳火;丑辰未戌居中央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土旺四时寄于四隅);申酉居西方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古人将天干纳入地支中,是基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如砍伐、开垦、造林、拦河、筑坝等),以干支推演的形式加以表述,即所谓“三元”(天元、地元、人元),天元即天干的变化(五合、相克、相生);地元即地支的变化(六合、相冲、相生);人元即人类活动的参与。人产生并生活在天地阴阳气交之中,这种参与的方式,古人同样用干支来表示,即“支藏人元天干”的方式来表示。陈述堂编著的《子午流注说奥》(注:此书由单玉堂、王雪苔、程莘农审阅,单老作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记录了天地相类五行的情况,则“干支”以五行同气相求而各就其位。现据书中记载归纳如下:

子为水,癸亦为水,天干的癸水纳入地支的子水之位。

丑为土,己亦为土,天干的己土纳入地支的丑土之位。

寅为木,甲亦为木,天干的甲木纳入地支的寅木之位。

卯为木,乙亦为木,天干的乙木纳入地支的卯木之位。

辰为土,戊亦为土,天干的戊土纳入地支的辰土之位。

巳为火,丙亦为火,天干的丙火纳入地支的巳火之位。

午为火,丁亦为火,天干的丁火纳入地支的午火之位。

未为土,己亦为土,天干的己土纳入地支的未土之位。

申为金,庚亦为金,天干的庚金纳入地支的申金之位。

酉为金,辛亦为金,天干的辛金纳入地支的酉金之位。

戌为土,戊亦为土,天干的戊土纳入地支的戌土之位。

亥为水,壬亦为水,天干的壬水纳入地支的亥水之位。

此为天地(干支)相类五行归纳。

(三)地支所藏人元天干

为了调和天、地、人三者的正常变化,除上述各地支所藏天干各一干外,尚有十二地支所藏人元天干,即丑位另加辛金、癸水;寅位另加丙火、戊土等。依次列于下:

子位:癸水。

丑位:己土、辛金、癸水,(土生金,金生水)。

寅位:甲木、丙火、戊土,(木生火,火生土)。

卯位:乙木。

辰位:戊土、癸水、乙木,(水生木,癸水赖戊土滋养乙木)。

巳位:丙火、戊土、庚金,(火生土,土生金)。

午位:丁火、己土,(火生土)。

未位:己土、乙木、丁火,(木生火,火生土)。

申位:庚金、壬水、戊土,(土生金,金生水)。

酉位:辛金。

戌位:戊土、辛金、丁火,(火生土,土生金)。

亥位:壬水、甲木,(水生木)。

以上是人元五行之理。可以明显看出,子、卯、酉三位各藏一干;午、亥二位各藏二干;丑、寅、辰、巳、未、申、戌七位各藏三干。明白了十二地支所藏人元天干,则地支六冲之理便迎刃而解,那就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相反相成。

子午相冲:子藏癸水克午藏丁火,午藏己土克子藏癸水。

丑未相冲:丑藏辛金克未藏乙木,未藏己土克丑藏癸水、未藏丁火克丑藏辛金。

寅申相冲:寅藏甲木克申藏戊土,申藏庚金克寅藏甲木,申藏壬水克寅藏丙火。

卯酉相冲:酉藏辛金克卯藏乙木。

辰戌相冲:辰藏癸水克戊藏丁火,戌藏辛金克辰藏乙木。

巳亥相冲:巳藏庚金克亥藏甲木,亥藏壬水克巳藏丙火。

单志华按 此节专门讨论了干支化合五运六气的问题,这是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中医恒动观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六气”因五运而生,“五运”又为十天干化合五运所生。故探讨十干化运的自然观,实为研究运气学说干支体系的关键一步。

鉴于此节讨论天干化合五运与地支化合六气问题,这就涉及古代天文背景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这里简要梳理如下。

一、十二地支含义

据考证,完整的干支周期记录,在商代甲骨文中早已有之。观《运气论奥》绘制的“五天气图”中也排列了干支。考汉字演化发展的历史,从原始形态发展到甲骨文已经历了一段时期。若从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原始文字算,距今已经有六千年的历史。可以肯定的是,五运六气运用的干支体系当起源于古代天文学。比如十二支,郭沫若认为是从观察天象诞生的(见《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郑文光先生对此做了考证,且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认为自然界中“十二”这个数字,只有十二个朔望月的周期易为人们察觉,它既是夜晚最醒目的天象,又是夜晚照明的主要光源,又具有相当准确的周期性,可用来计时。因此,十二支当来自朔望月。然不是直接记录月次,而是描绘其有关的星象,即十二个朔望月中新月所见之时(古称“img”,即夏历每月初三)。对十二支的每一支,按其顺序应是从“观象阶段”演化而来的十二个象形字——汉字最早最直观的造字方法(见《中国天文学源流》)。

《汉书·律历志》言:“凡十二次,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即太阳在每一次的初度是节气,每一次的中间是中气。因此古代的二十四气便根据太阳周年视运动所在的“次”来划分。斗建即斗柄所指,斗柄所指的十二个方位是十二辰,也就是十二支应用于天空的区划,即沿地平线的大圆,以正北方为子,向东向南向西依次为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换言之,据斗柄回转而生的十二辰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南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方向和次序恰与十二次相反,是左旋的。月建就是把十二支同十二个月相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十二支各自的解释就是联系着月份的。前人把“建”释为斗柄所指的“斗建”,所谓月建就是据斗柄所指以建月。那么,这个“月”,确切含义是什么呢?这又涉及二十四气。节气在古代本称“气”,每月含两个气,在前称“节气”,在后叫“中气”。按照古人规定,每个月由其所含的中气表征,如含冬至的月是十一月,含雨水的月是正月等,不能混乱。见表15。

表15 中气与阴历月份对应关系表

img

既然“月”由其所含的中气表征,那么月建就是据斗柄所指之十二辰来推定十二个时令(中气)。我们知道十二次用来表述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又知道十二辰适宜表述恒星天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十二辰与十二次同样可用来表示年周期二十四节气与斗柄所指的相互关系。

北斗是古人辨方向、定季节、定时辰的标尺。从十二辰与十二次的关系言,用北斗这把“尺”,不仅可以准确地制定天球的十二等分,且可用来测定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也就是说,据斗柄所指而完善化了的天空区划,能够准确地反映周年二十四气的变化。与十二次天空区划相对应的十二辰,相当于这把“尺”的十二个刻度,借用了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表示而已。可见,用来表示斗柄所指(十二辰)的十二支已经和星象脱离了关系,纯粹作为斗柄所指方位了。至于十二地支的“地”,则是后来的引申义,即当天球等分为十二份时,相应地,地平圈也就定为十二个方位,用十二支来表示罢了。

二、五行的含义

五行的最初含义是作为五种物质元素出现的,它的简单发展就是阐明其相互间的关系,即相生相克。如木燃生火(木生火),火后生灰(火生土),从矿石中提炼金属(土生金),铁熔化成液态(金生水),水浇地可生草木(水生木);又如水能灭火(水克火),火能熔铁(火克金),刀刃能伐木(金克木),木犁耕地破土(木克土),土壅为堤防水(土克水)。这种认识无疑是直观的。

五行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渐渐脱离这种纯物质性,反映在中医学中,相生相克被赋予了深一层的含义,成为古代医家认识和说明自然界变化之一般规律及其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理性概括了。如清·黄元御讲:“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四圣心源》)在认识气候变化之一般规律上,《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四方加中央用五行配之,木火金水居东南西北四方以应四时,土居中央应在四时之中,古人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反映四季一般特点,土为农业生产之本,故放四方之中调节四时。如此季节的循环交替便可用五行的相生顺序来说明。但仅仅有相生是不完全的,这里面含有相克的因素,应是生与克的统一,是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统一,只有生克间的平衡才能确切说明四季循环的生化,才能起到维系万物的动态平衡而发展的作用。因此生与克构成事物的发展,换言之,相生中含有相克,相克中又存在相生。明·张景岳所谓:“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类经图翼》)

可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从被抽象化的生克相互作用的认识深度上看自然界变化规律周期,这种在运动中求平衡的见解是卓越的。

所以,言五运必须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这个意义有个基本的估价。五运,概括讲是古人以五行为认识工具去探求疾病发生的客观规律(天时)并预见未来的一门学说。其表现形式则赖于十干的阴阳相配。那么为什么用十干配合呢?这要从十干的含义上认识。

三、十天干含义

考十干的起源和发展应有着数与气的双重含义。若依照郭沫若的说法,甲乙丙丁是鱼身上之物,戊己庚辛壬癸是武器——武器除作战外还用于狩猎(见《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则天干的产生当在渔猎时代,即原始社会。称“十天干”可能源于十个太阳的神话(见《山海经·大荒南经》),如《庄子雪》云:“十日并出,万物皆照。”那么,为什么用“十”?

“十”的概念出现较早,《灵枢·阴阳系日月》云:“手之十指,以应十日。”古代计时以铜壶滴漏为计时器,壶上标明时刻,一昼夜为一百刻,则一壶之水尽。百刻是十的倍数,表明在六十甲子记日前必先有纯用天干记日的,今日为甲,明日为乙,直至癸日。是为十干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记日记时的符号,即数的含义。也就是所谓“时空序数”。

随着人类生活实践特别是农牧业发展的需要,十干又具备记录万物生长壮老已的循环过程,反映出节气的周期性变化。考《史记》和《汉书·律历志》中均有所记载,如甲为嫩芽破筟甲的初生(“万物剖符甲而出”“出甲于甲”),乙为幼苗逐渐抽轧生长(“奋轧于乙”),丙为阳气充盛生长显著(“阳道著明”“明炳于丙”),丁为不断地壮大(“万物丁壮”“大盛于丁”),戊为日益茂盛(“丰楙于戊”),己为成熟至极(“理纪于己”),庚为果实收敛(“敛更于庚”),辛为新的生机又开始酝酿(“万物之辛生”“悉新于辛”),壬为孕育新的生命(“怀任于壬”“阳气壬养于下”),癸为新生命将开始宿根待发(“万物可揆度”“陈揆于癸”)。

这种具有表示万物变化发展的“气”的含义,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便很自然地具备阴阳两种属性的两类,并用五行概括之,于是就产生:甲乙属木,甲为阳,乙为阴;丙丁属火,丙为阳,丁为阴;戊己属土,戊为阳,己为阴;庚辛属金,庚为阳,辛为阴;壬癸属水,壬为阳,癸为阴。归纳起来就是: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它的深刻意义在于将万物变化发展认为是阴阳两种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五行是古人对年周期季节变化阶段性规律的特征性表述,那么十干则是对万物变化的具体记录与说明。这不能不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一次质的飞跃!表明中医学在吸收阴阳五行古代哲学理念以后,便沿着一条实践医学固有的从自然出发来认识自然的轨迹发展。这与从物质世界本身出发来说明物质世界的原理是相符合的。

如上所言,十干具备阴阳属性,甲乙属木,“木”用甲乙归属,旨在表示阴阳两种物质的相合(余可类推)。因此,甲乙或是丙丁乃至壬癸,是体现自然界“气化”规律的所以然。这种用一阴一阳的交相错落表现阴阳两种相反属性物质间的相互为用,是为十干阴阳五行所属的基本要义。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四、干支动静相召

十干与十二支是“动与静”的关系。《素问·天元纪大论》有一段重要经文:“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可谓是对五天气图精义的活画!

“应天之气”就是所从十干的五运之气,五运的运行以十干为据,用十干合十二支,则干是“动而不息”的,五运的周转以十干为形式,而十干又因五合的阴阳作用而产生变化,一年一运,五岁一周,复向右迁移,继续运转。“右迁”指六十年甲子这一大周期里,每五年向右迁移一步,六十年迁移十二步,而复还甲子。如甲子年为土运主事,至己巳年又为土运等。

“应地之气”就是五运下临之气,有着方位与时令相应的含义,作为代表十二辰方位的十二支,确是相对不变,“静而守位”的。“六朞而环会”是讲六气问题,“朞”就是一年,六年一周,叫作“六朞环会”。六气对五运来说,因其多一,是相对静止的。(见表16)

表16 十二地支分属三阴三阳六气

img
五、三阴三阳的产生

大家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一年二十四节气。“六气”就是将二十四节气按照气候特征划分为六大类,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认识自然界的方式,即所谓“天之六气”。具体是:厥阴风木之气(从大寒至春分)、少阴君火之气(从春分至小满)、少阳相火之气(从小满至大暑)、太阴湿土之气(从大暑至秋分)、阳明燥金之气(从秋分至小雪)、太阳寒水之气(从小雪至大寒)。此时序乃自然气候之常,“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正常的“六气”在人则为生理之常。

五运六气有主运、主气,主运即十天干化生的木、火、土、金、水五运,分太过与不及;每年的主运一经确立,则相应的司天、在泉即可确立;而每年的主气是恒定不变的,变化的是客气,客气的产生及其变化来自于司天、在泉的运动。这里将一系列技术性的推导公式从略,我们只说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客气的三阴三阳,其顺序是: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亦即“阴经的一二三加上阳经的一二三”这样一个常规循环运动。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深刻阐述的那样:“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面南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这里论述的“天之序”即: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同样是阳经一二三加上阴经一二三之序)。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是古人测天以定节气的方法,后来逐步改进成一种叫“圭表”的天文仪器,据此观察日影投射在圭面的长度,来测知时令节气。所以移光定位的关键是“位”,利用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而形成的光照(阴阳消长)特性,来确立六气的空间位置。

六、“十干五合”的生成气化

“十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运。要弄清十干与五运的联系,先要弄清五运与五行的关系。应当说,五行与五运的关系是认识方法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五行有其抽象化的过程。《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这里的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相合(即“五合”),应是五行相克规律的发展。张介宾《类经图翼》云:“甲刚木克己柔土为夫妻而成土运,乙柔木嫁庚刚金而成金运,丙阳火娶辛柔金而成水运,丁阴火配壬阳水而成木运,戊阳土娶癸阴水而成火运。”意思是:木本克土,但甲木属阳为刚,己土属阴为柔,刚柔相济而不相伤,阴阳相合而不相克,故甲与己合。他如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同属于刚柔相济、阴阳相合之理。

十干由相克而能相合,源于古人对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体验与观察,具体而言,讲十干的五合离不开五行,但五行不是它的起始,因为五合有着一种“数”的联系。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一种关于“数”的学说,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与数字有种特殊关系,迄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关于五行的最早记载,当是《尚书·洪范》,其言:“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不仅明确了五行,且规定了五行的次第,这种水、火、木、金、土的排列,医家们借用了河图数,本意在说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河图数表面上看是十个数字的分布排列,即一、三、五、七、九奇数属阳,二、四、六、八、十偶数属阴。一与六,一阳一阴在下;二与七,一阴一阳在上;三与八,一阳一阴在左;四与九,一阴一阳在右;五与十,一阳一阴居中。

这种布列的含义适用于表述年周期五行生成之理。五行与五方的象数生成是:一六在下为北方水,二七在上为南方火,三八在左为东方木,四九在右为西方金,五十居中为中央土。这样的分布是本于季节变化的规律。所以,河图数即天地阴阳五行生成之数也。

进一步讲,“生数”是五行开始时发生的数,即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成数”是五行结果时成就的数,也就是在生数上各加土的五数而成。即天一生水得土五而成六,地二生火得土五而成七,天三生木得土五而成八,地四生金得土五而成九,天五生土得土五而成十。宋·刘温舒所谓:“推以达其机,穷以通其变,皆不离于数。”(《素问运气论奥》)明·张景岳云:“五行之理,原出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数。”(《类经图翼》)简言之,“生成数”就是以数的相加反映一年中五行之气的生成。我们具体来看:

冬季斗柄北指,冬至后霜雪渐盛,寒冷之气已极,是为生水;夏至后暑气渐盛,雨量丰沛洪水盛涨,为成水之验。是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同时冬至一阳生,日影渐长,为潜伏的火气,到了夏季斗柄南指,“火气”发展到夏至,便呈赤日流金之象,是生火之成也。是为“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春季斗柄东指,立春后地下之草木开始动薇,为木生之时,而立秋草木成实,万物收束,不再升发,为成木之验。是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同时立春后虽草木动薇,但头年之落叶仍带有秋金之气,秋季斗柄西指,立秋后金气渐盛,以至草木黄落,是成金之验。所谓“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春分以后,斗柄渐指辰位,天地重合,阴阳二气交合,是为土生之时,农乃播种。秋分后,斗柄渐指戌位,天地再次重合,万物收藏,农功告成,为成土之验。所谓“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里需要强调“天五生土”的意义,水、火、木、金皆由此化而成,可见“五土”的重要。既然生土之时斗柄指位在辰,一个“辰”,表明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最佳时令,主气生发在此,此时播种才有生成,因此“五土”是万物由生变成的转折点,亦是阴阳气交酝酿成熟的标志。

清·唐容川《医易通说详解》云:“一生一成其间必有五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五行皆得中五乃能生成。”这里要说明的是,不少医家言年周期五行生成数时,仅以生数解释年周期气化的道理。这样做解,终不免讲五行成数时会失于空泛,有损五行生成数的基本精神。唐容川讲:“五行者,言天左行,地右行,而有一步生水二步生火之义,非执有象之五物言也,是以五行括尽天地之气化。”(《医易通说详解》)

既然五行生成数用来反映天地气化的规律,就只能是统归于气化之中。换言之,有生必有成,生中即孕育着成,非生数之外别有成也。《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明确指出,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以上大致分析了“数”的年周期阴阳五行生成之理,归纳四点:

(1)五行生成数反映了年周期季节变化之一般规律。

(2)其一生一成强调了自然“气化”的自动调节和动态平衡。

(3)其“天一、地二、天三、地四……”的交错,反映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气化”的动力。

(4)“五土”的含义旨在对生与成关系的认识,是渐变与突变的统一。

象与数的结合是五行生成数的特点,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用抽象的“数”代替,旨在表现阴阳二气的交合、消长,是为五行生成数的本质。我们探讨十干五合便本着这一要义。用唐容川先生的表述就是:“一为甲,六为己,一六共宗,故甲与己合;二为乙,七为庚,二七同道,故乙与庚合;三为丙,八为辛,三八为朋,故丙与辛合;四为丁,九为壬,四九为友,故丁与壬合;五为戊,十为癸,五十相守,故戊与癸合。”(《医易通说详解》)

讲五合,实际是讲年周期气运的平衡。在运的五行,在相生旋转运行之下,阳干的甲为阳年太过,阴干的乙为阴年不及,甲与己合,太过之阳甲承之以不及之阴己,便维持了气运的平衡;甲之次为乙,乙为阴年不及,乙与庚合,不及之阴乙促之以太过之阳庚,便维持了气运的平衡……余可类推。经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十干的次序又表示了阴阳二气的相间轮数,这种轮次的规律正是阴阳年气的相交作用的结果,这种气的相交正是五行旋转运行的动力。

由此可知,言五行生成数是在求十干五合之理,言十干五合是在求运气之道,言运气之道,是在求阴阳之本。所以张景岳《类经图翼》明确说:“察生成之数以求运气者,盖欲因数以占夫气化之盛衰,而示人以法阴阳,和数术,先岁气,合天和也。”

进一步讲,在运的十干,刘温舒讲:“五运从十干起,甲为土也,土生金,故乙次之;金生水,故丙次之;如此五行相生而转。甲为阳,乙为阴,亦相间而数,如环之无端。”(见《素问运气论奥》)大意是:推算五运始于十干,以五行相生的次第推知五运的相生轮转,并以阴阳在运的相间轮数构成五运的周期运动。这种运动犹如圆环一样,无始无终,没有穷尽。

七、初步小结

笔者认为,从季节交替周期看五行相生规律,进而由五行相生的次第又大而推知五运间的运动周期,亦即探究季节交替周期的所以然——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且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指两种属性相反的物质间的相互为用)是运转的动力。这种抓住事物本质联系的推论十分合理。我们来看:

甲、己两年,正月为寅,阳干为其所化,故以次于甲的阳干丙,建于甲己年的首月。由寅和辰的关系,丙寅顺推至戊辰,天干之戊轮加于辰上,戊属土,辰为化,故逢甲逢己年,主气运化主事,是为甲己化土运;

乙、庚两年,天干戊(次于丙的阳干)为寅月所建,戊寅顺推至庚辰,天干之庚轮加于辰上,庚属金,辰为化,故逢乙逢庚年,金气运化主事,是为乙庚化金运;

丙、辛两年,天干庚(次于戊的阳干)为寅月所建,庚寅顺推至壬辰,天干之壬轮加于辰上,壬属水,辰为化,故逢丙逢辛年,水气运化主事,是为丙辛化水运;

丁、壬两年,天干壬(次于庚的阳干)为寅月所建,壬寅顺推至甲辰,天干之甲轮加于辰上,甲属木,辰为化,故逢丁逢壬年,木气运化主事,是为丁壬化木运;

戊、癸两年,天干甲(仅次于壬的阳干)为寅月所建,甲寅顺推至丙辰,天干之丙轮加于辰上,丙属火,辰为化,故逢戊逢癸年,火气运化主事,是为戊癸化火运。

这种“五运相袭,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确是“如环之无端”永无休止的。子午流注学说中的“五门十变”就是据此而生。

为便于记忆,录“五虎建元歌诀”于下:

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

丙辛便于庚寅始,丁壬壬寅亦顺寻。

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原因。

用五行学说探讨宇宙间实际的天体相互运动的结构法则,本身已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这一点是需要明确的。中医的理论体系具有思辨的特点,五运六气更是中医理论思辨成果更高层次的体现。具体到十干化运,这一特点同样明显。五运的甲己合而化土运,乙庚合而化金运,丙辛合而化水运,丁壬合而化木运,戊癸合而化火运,表现出土生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五行相生的顺序。

五行相生,进而由相克到相合,再进而出现在运的相生形式,体现了发展的周期,其相生形式已不是五行最初意义上的循环,而是以五运的高级形式,即任应秋先生所说“五行之气既化为运而运行于天”(《五运六气》)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