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知茶

一、茶为何物?

《茶经》上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树的栽培也能追溯到几千年以前,有非常深厚的茶文化,这一点无可争议。有人说茶可入药,有人说茶可入食,还有人认为茶叶就是一种饮品。那么,茶到底为何物?起源于何时?生长于何地?且看本章慢慢道来。

茶的起源

时至今日,喝茶不仅是因为风雅,而是慢慢演变成一种习惯,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上至王侯将相、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挑夫商贩,很多人都是“不可一日无茶”。俗语有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茶?茶究竟为何物呢?

栊翠庵品茶

茶的利用起源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意思是说神农遍尝野草,有一天中毒晕倒了,喝了茶水才得以解毒,神农得此仙草,惊喜万分,命之为“茶”,这便是茶的起源。

在传说中,茶以“药”的形象,与人类邂逅,从此,开启了五千余年的不解之缘。

抛开神话传说,原始世界混沌初开,万物生长,“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是最自然最普遍的现象,茶被作为“口嚼食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还有人认为,最初,茶是用来祭祀的。但具体先作药用,还是先作食用抑或是祭祀之用,至今说法各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茶最广泛的功能——饮用,应该是在食用和药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可能一开始,茶叶作为果腹之用,偶然之中,人们发现了它的医药作用,一旦医药作用得到认可,便被广泛传播。逐渐的,人们意识到,茶除了药用成分,还有营养成分,于是,烹茶为羹也就自然而然地推广开来。这种演变,没有严格的时间节点,食用、药用和饮用,相互交叉,也相互促进。茶的利用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用之解渴、医病、陶冶情操。它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一抹茶香增恬淡。

茶叶新芽

茶的地域起源

茶被西方人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中国,是茶的故乡。除了种类繁多的红茶、绿茶、白茶等等,人们津津乐道的日式抹茶、英式红茶,也都起源于中国。

九世纪末,抹茶随日本遣唐使流传进入日本,被广泛运用,并很快被发扬光大,形成现在的茶道文化,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英国本土是不产茶的,18世纪,英国人为了引进茶叶,漂洋过海,但长路漫漫,茶叶在运输过程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经过发酵的茶叶,香气独特,风味十足,英国人辅之以牛奶、柠檬、蔗糖,成为享誉世界的英式红茶。

抹茶食品

在我国,南起云桂、北至秦岭,东抵苏皖,从海拔几十米的沿海到海拔两千六百米的高原,都分布着茶叶产区。

《茶经》里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意思是说,茶起源于我国南方。

关于我国茶树的发源地,说法较多。早在《华阳国志?巴志》里,记载着公元两千多年前,巴国境内就已经开始培植茶叶,并作为贡品献给周王室。

另有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提到:“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意思是,秦人入蜀时,四川已经有了茶饮。一代文豪司马相如,就生活在今天的四川成都,对茶情有独钟,他在《凡将篇》里对茶的功能进行了细致描写。可见,当时四川地区的茶饮文化已经非常发达。

《茶经》里则如此描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说的是巴山峡川,也就是今天的川东鄂西,有非常优良的茶树。史料里也有“茶出巴蜀”的记载。

另外,当今有学者研究认定,中国云南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巴达大茶树、千家寨大茶树等等都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和西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种说法。

从“神奇的东方树叶”,到欧洲皇室甜点的最佳拍档;从街巷小贩的大碗茶,到帝王桌上精致的小罐茶,说茶是世界的宠儿,一点也不为过。

茶的时间起源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公元前1066年左右,《诗经》里出现了对茶的描写,例如《国风?邶风?谷风》有诗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春秋战国时期,以巴蜀为中心的西南茶区已经初具雏形,而后巴蜀植茶飞速发展。两汉时期,长江下游和江浙一带也已经有了种茶的迹象。

而后隋唐时期,随着国家实现统一,经济快速发展,南北大运河开通,茶叶运输和流通都更加便利。

到了唐朝开元年间,皇室倡导饮茶,茶文化空前繁荣,史称“茶兴于唐”。公元758年,陆羽编写《茶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在唐代,将“荼”字减去一笔,“茶”字由此诞生。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征收茶税,建立茶政,开放贸易,茶叶远销海外。唐朝时期佛教兴盛,也很大程度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宋元时期,茶区不断扩大,茶文化较之前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人们对茶有了更广泛的研究,包括茶叶产地、烹茶工艺、茶具品质、茶艺艺术等等,并且出现一批茶学专著,如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还有集大成者——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等等,形成了宋代特有的文化品味,也构建了我国茶文化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到了明代,茶叶由团饼茶转为以散茶为主,也逐渐分化成多种类别,在绿茶的基础上,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红茶等相继出现。

进入清朝后,开放海域,茶叶传入西方,大受推崇。民国初年,建立了初级茶叶专科学校,设置了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系,推广新法种茶、机器制茶,制定了相关制度以及茶叶质量的检验标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茶业发展。1949年,专门负责茶业事务的中国茶业公司成立。自此,茶叶在加工、贸易、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展的非常迅速。

茶碗和茶

就是这样,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涤与沉淀,茶,从深山迷雾中的一叶嫩芽,升华为人类生活的伴侣、灵魂的寄托。茶与水的交融,香醇、微苦、回甘,一如它最初的模样,让我们回归自然,找寻本真。品茗之时的淡泊、温暖,促进着人类文明走向更为广阔的境遇。

茶,是生活,是艺术,亦是修身。

好茶生长的基础:土壤、气候、地形

烹一壶好茶,闲敲棋子落灯花,令人醉心向往。但是,一壶好茶根源于一片片好茶叶。从茶轻轻发芽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漫漫成长之路。不同地区的茶又分出不同的品种的茶,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从南至北,遍地茶香。西湖的龙井、洞庭的碧螺春、武夷的岩茶、安溪的铁观音、祁门的红茶、临沧的普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的山场孕育好的茶,不过如此罢了。

茶树作为常绿灌木,适应力非常强。但是想要产出的茶叶又多又好,就必须在种植条件上下功夫。

茶山

土壤

茶树的种植对土壤的要求极高,除了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土壤要呈酸性,PH值4.5~6最为适宜。世界主要的茶叶种植区集中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间。这些地区的土壤多以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和紫色土等酸性土壤为主。

如果你看到一株茶树低矮黄瘦,仿佛营养不良的样子,就说明这片土地钙质含量比较多。茶树尤其不喜欢“补钙”,土壤中含钙太多,会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茶树死亡。

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洞庭碧螺春和武夷岩茶就生长在烂石较多的地方。武夷山上相邻的两个茶园,产出的茶的质量天差地别,就是土壤质量的原因。一株茶树破岩而出,发芽成苗,就注定“出身不凡”了。

茶苗和土壤

地形

海拔也是茶叶在其品质上的一大关键。云雾环绕是满足其湿度的要求,且长时间的日照,使得茶芽柔嫩,芬芳物质增多,因此醇而不苦涩。比如凤庆滇红产区,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临沧普洱产区布朗山茶山海拔在1300-1800米之间。政和白茶,在政和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0多座。另外紫外线照射多,茶叶水色及出芽影响也是十分的大。比如武夷山岩茶,因种植海拔不同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山岭的茶叶叫“正岩茶”,品质最好;半山腰的茶叫“平岩茶”,品质次之;平地溪谷的茶叫“洲茶”,品质一般,价格也最便宜。

对于喜阴喜湿的茶树来说,因为雨水的冲刷,使得茶树茶园坡度上面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茶园的坡度最好不要超过30度,因为坡度太陡,土壤冲刷量增大,茶叶的产量也不会太高,茶叶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茶园

气候

茶树是典型的亚热带作物,喜温、喜湿、喜阴是其三大生态特性。而一个好的湿度、温度都是给一种好茶提供了很好的生长契机。茶树作为一种“既喜水,又怕水”的作物,来自大自然的浇灌,对茶树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过多的降水停滞在土壤中,占有了茶树呼吸的空间,反而遏制了它自身的成长。不仅如此,温度、光照等因素,都会对茶树的生长产生影响,见图1-1。

图1-1 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因素

①匀的雨量,适宜的湿度

茶树性喜潮湿,需要量多而均匀的雨水,凡长期干旱,或湿度太低,或雨量少于1500毫米的地区,都不适宜茶树生长。茶树虽喜潮湿,但也不能长期积水。根据测验分析,成木茶园1年间耗水量集中在春夏季,倘若年雨量超过3000毫米,而蒸发量不及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即湿度太大时,则茶易发生霉病、茶饼病等。换言之,雨量及湿度对茶叶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水分是保证茶树正常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雨量不足,空气湿度太低,对茶树生长不利。降水是茶园水分主要的来源,保证茶树能正常生长的年降水量一般要在1500毫米左右。在茶树生长期间,月降水量通常不能少于130毫米。当月降水量少于50毫米时,茶树缺水。空气相对湿度对茶树生长也会产生影响,一般认为,在茶树生长期比较适合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低于50%对茶树生长发育不利,而且会使茶叶质地粗硬,品质降低。

茶树幼嫩芽叶的含水量为74%~77%,嫩茎的含水量在80%以上,水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当叶片失水10%时,光合作用就会受到抑制。茶树要求土壤相对持水量在60%-90%之间,以70%-80%为宜。空气湿度以80%-90%为宜。土壤水分适当,空气湿度较高,不仅新梢叶片大,而且持嫩性强,叶质柔软,角质层薄,茶叶品质优良。

在我国秦岭以南的茶区,受季风的影响,都无特别干燥期,雨量在1500-3000毫米,如祁门茶区雨量1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0%-90%;武夷茶区雨量1900毫米,湿度80%,分布极为均匀。

②适宜温度:18℃-25℃

温度不仅影响着茶树的生长,同时也影响着茶树的地理分布,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必要因素之一。温度对茶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两方面。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上下连筋,无论是透露在空气中的上半部分的生长,还是埋在土壤中的根系生长,犹如血脉流通一般,健硕的躯干在温度适宜的培养皿中肆意生长。在茶树发育的每一个阶段,有三个主要的温度界限,称为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茶树在最适温度下(18~25℃)长发育效果最好,速度最快,这样的温度条件下生长出来的茶树,也是品质最佳的。而在最低(低于5℃)和最高(高于40℃)温度下,无法到达茶树的成长条件,茶树则会停止生长发育,仅能维持生命活动。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时期的茶树,其三基点温度也是不同的。

③充足的光照

日光的长短强弱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和数量。在日光充足照射下,茶树生长健全,适合制作红茶;在弱光之下,如适当遮阴,则业内组织发育被抑制,叶质柔软,适合制作绿茶。对半发酵茶来说,日光尤其重要到可支配茶叶的品质,一般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的采摘品质最优,日光温度在31℃时最适合制作包种,在37.2℃时较适合制作乌龙茶,对茶叶的研究结果可为明证。

茶树耐荫,但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在比较荫蔽、多漫射光的条件下,新梢内含物丰富,嫩度好,品质高。因为强烈阳光中含紫外线较多,能促进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叶片容易老化,致使茶叶品质下降。人们常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其道理就在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光质和强度起了变化,有利于茶树的光合作用,促进了茶叶质量的提高。

物聚灵气之地,对于茶树来说,周围的物种越丰富,茶叶香型也越丰富。比如碧螺春,东西山茶果间种,茶芽萌发之际,也正是果树开花之时。芳香物质弥漫于空气,被茶树吸收,故而碧螺春有其他茶不可取代的花果香。从外边看去,山头覆盖郁郁果树,枇杷、杨梅、蜜橘、桃树……一片露出来的茶园也没有。

茶的制造过程

一嗅一抿品茶香,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制作工艺上,也是举世闻名。自发现茶起,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茶叶的制作工艺,让自然的味道最大限度地保留。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茶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杯好茶需要经过萎凋、杀青、摇青、揉捻、烘焙、焖黄、渥堆七道工序才会唇齿留香,让人久久回味不停,见图1-2。

图1-2 茶的制作工艺流程

萎凋

新鲜采摘下来的鲜叶,经过一部分的水分流失后,其梗叶会变得萎蔫,这个过程被称为萎凋。萎凋是白茶、红茶和乌龙茶等制作的第一道工序。鲜叶经过萎蔫失去部分水分,能使梗叶变软,进而张力降低,芽叶韧性增加,是之后进行揉捻工艺的基础。萎凋时的水分流失,会引起一定的化学变化,为保证茶叶色香味的品质奠定基础。

萎凋是为了让鲜叶流失水分,但并不是简单地将鲜叶直接放在竹籩上凉晒,而是需要一定的方法,主要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方法。其中自然萎凋又包括室内自然萎凋和室外自然萎凋。

室内自然萎凋是指将鲜叶放在室内的萎凋架上进行萎凋;而室外自然萎凋则是需要在阳光温和时,将鲜叶放在室外进行凉晒。农村使用自然萎凋的较多(见图1-3)。萎凋槽萎凋是把鲜叶放在通气的槽体中,利用热空气将鲜叶的水分蒸发,这种方法可以加速萎凋的进程,因此,被茶叶初制厂广泛使用。

图1-3 制作茶叶的萎凋工艺

杀青

杀青也是一种蒸发鲜叶水分,使之变软的工艺。但方式区别于萎凋,它主要是利用高温破坏叶细胞,抑制茶叶的发酵,促使鲜叶流失部分水分。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都将杀青作为制茶的第一道工序之一。通常,新鲜采集的叶子需要放置摊晾2—3小时后,才能进行杀青。

杀青的目的与萎凋相似,都是为了蒸发鲜叶的部分水分,使之变软,从而便于揉捻。在杀青时茶叶所产生的青臭味,可以保证茶叶形成良好的色香味等品质。此外,杀青还可以去除鲜叶的青草气息,使茶叶散发出浓郁迷人的茶香。

炒青、蒸青、烘青、泡青、辐射杀青等是都常见的杀青方法,其中炒青和蒸青最为常用。炒青是将鲜叶下锅翻炒,这种方式会加深茶香;蒸青是用蒸汽将鲜叶蒸熟(见图1-4),用蒸青的方式制作出来的茶颜色更为翠绿。在杀青的过程中要把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的原则。不过在使用蒸青方式时,侧应该遵循“高温、快速”的原则。

图1-4 制作茶叶的杀青工艺

在杀青工序结束后,应该将茶叶平铺晾置,确保茶叶能迅速降温变凉,避免出现茶叶颜色变黄或者叶面出现水蒸气等情况,必要时,还可以使用风扇。

摇青

大多茶叶在经过萎凋后,需要进行摇青(见图1-5),即将萎凋后的茶叶放在筛子上,进行筛动摩擦,然后平摊放置,可以使茶叶继续流失水分,逐渐氧化,从而形成茶叶色香味的特有品质。在摇青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转速由小逐渐变大,力道由轻逐渐变重,平摊茶叶时由薄逐渐变厚,时间由短逐渐变长等。

图1-5 制作茶叶的摇青工艺

此外,在进行摇青时,可以根据茶叶的品种、季节、气候、成熟度以及室外自然萎凋等方面的差异控制摇青力度。如叶多、夏秋季节、南风天气、鲜叶粗老、室外自然萎凋重等情况,可以适当轻摇;叶薄、春季、北风天气、叶嫩、室外自然萎凋轻等情况,可以适当重摇。通常,可以通过一摸、二看、三闻来判断摇青的程度。

揉捻

揉捻,顾名思义就是要将茶叶和面一样揉(见图1-6)。揉捻可使茶叶的外形紧实弯曲,有助于将茶叶烘焙成条,同时还有利于改善茶叶的叶组织和内部物质。茶叶被揉捻的次数越多,其茶性也就越低沉,经过揉捻的茶叶更易成型,更易冲泡。

图1-6 制作茶叶的揉捻工艺

通常揉捻分为热揉和冷柔。杀青后,直接揉捻热茶叶就是热揉;而揉捻杀青降温冷却后的茶叶就是冷柔。揉捻时可选择手揉捻、机揉捻或布揉捻三种方式。

此外,通过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揉捻,可将茶叶分别制成条状、半球状、半球状三种形状。

烘焙

烘焙,也称为干燥,是把制成的茶叶用火来烘焙(见图1-7),通常是制作茶叶的最后一步。烘焙的主要目的是促使茶叶多余的水分蒸发,从而起到热化茶叶内部物质和增添茶香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稳定茶叶性能,方便存储。除此之外,烘焙同样在改善和增加茶叶的色香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图1-7 制作茶叶的烘焙工艺

烘焙主要有炭焙和电焙两种方式。通常烘焙的焙火越重就成越熟,颜色也越深;反之则越浅。

烘焙中的火与杀青的中的火作用是不用的,烘焙中的火是为了改变茶香、茶味,而杀青中的火则是为了停止茶叶的发酵。

闷黄

在茶叶进行杀青或者揉捻后,未冷却前将之堆积,使茶叶的颜色在湿热的环境下逐渐变黄,这个过程就是闷黄(见图1-8)。闷黄是黄茶特有的制作工序,通常可以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两种。

通常,影响闷黄进程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和湿度两个方面,通常温度高、湿度高,会加剧茶叶的变黄速度,反之,则变黄缓慢。

图1-8 制作茶叶的闷黄工艺

渥堆

将室外自然萎凋后的茶叶堆成大约70CM高,然后向其洒水并盖上麻布,用以发酵茶叶,24小时后再平摊开来进行晾干的过程就是渥堆(见图1-9)。这个工艺是制作普洱茶熟茶的特有发酵工艺,主要使茶叶的颜色由浅逐渐变深,乃至栗黑色,这类茶叶通常被称为黑茶。

图1-9 制作茶叶的渥堆工艺

渥堆的原理和闷黄相似,都是利用湿热来到达使茶叶变色的目的。通常我们可以从茶汤的颜色分别出该茶叶的“红水程度”,即渥堆的轻重。如茶汤的颜色很深,说明该茶叶的渥堆很重,反之则很轻。

茶品种的不同,制茶的工序略有差异,并不是所有的茶都需要进过萎凋、杀青、摇青、揉捻、烘焙、焖黄、渥堆七道工序,很多茶的制作仅需要其中的3到5个工序即可制成。各类茶的具体制作工艺会在后面的章节中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