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国竹类植物的引种

中国竹类植物主产于秦岭—淮河流域以南地区,北起河南桐柏山的南端和大别山的北坡,南抵海南南端,西自西藏的错那—雅鲁藏布江下游—四川盆地南缘,东迄浙江—福建沿海和台湾西部低山丘陵,相当于北纬18°~38°、东经91°~122°的广泛区域(其中北纬23°~30°、东经104°~122°为主要区域),竹资源自然分布范围极广。大面积的竹林主要分布在中国20多个省(自治区),主要有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江苏、四川等,其中北纬23°~30°、东经100°~122°的毛竹面积分布大约占全国毛竹面积的2/3以上,尤以江西、福建、湖南、浙江、广东、云南等地面积最大。按气候性和区域性不同,我国有五大竹林区域:一为北方散生竹区域;二为江南混合竹区域;三为西南高山竹区域;四为南方丛生竹区域;五为琼州攀援竹区域[1]。在这些地区,竹林分布在平原、盆地、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域带,其土质均呈微酸性,pH值为4.5~7.0;其气候温暖,多雨湿润。20世纪70—80年代,“南竹北移”使中国散生竹区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

中国有竹亚科植物43属707种54变种96变型[5],其中,原产并已公开发表的有38属685种51变种84变型[5],约为世界竹种的1/3。因此,中国被公认为“竹子王国”[6]。竹类植物非草非木,由于花与稻稷的花类似,列入禾本科(Gramineae),但又异于禾草类,所以单列竹亚科,而植物学界对于竹类植物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争议。竹类是中国人民最早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之一。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竹类植物渗入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竹为材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菜肴、药膳、交通工具、书写工具、建筑物、乐器、工艺品、舞蹈道具等器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以竹为歌咏、描绘对象的文学、绘画作品,美不胜收,层出不穷;以竹为崇拜物、理想人格象征物的宗教和伦理现象,俯拾即是。

中国竹类植物栽培和利用的历史悠久,在竹类植物引种、驯化和利用的研究上,中国起步较早。据考证,秦、汉时期,不仅长江流域,就连黄河流域的渭河平原南部、中条山南部以及太行山东南麓的渭水流域,都有大面积的竹林存在。相对于竹类植物被利用的历史而言,人类真正对竹类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从18世纪的欧洲开始,后来在亚洲和美洲竹类植物的研究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7]

竹类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巨大。第一,增加新资源物种,丰富种质基因库。大尺度跨区域引入当地没有分布但十分重要的竹类植物,如顺利地展开其驯化工作,就可以增加该地的资源种类。第二,良种替代劣种。一些竹类植物材用或者药用价值低,或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严重等导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差,通过引进优良种类可克服上述不利因素。第三,扩大栽培范围,发展商品生产及保护珍稀竹类植物。某些竹类植物在区域内处于原生状态,但分布或栽培范围小,数量少或产量不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属于濒危保护对象,因此,在其自然分布或栽培范围内,扩大种植面积或实行集约化生产。第四,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引种驯化是迅速有效地丰富城市林业和园林绿化竹类植物种类的一种有效方法,时间短,见效快,节省人力物力。第五,发挥竹类植物的优良特性。通过引种可使竹类植物及其新品种在新的区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表现。

1.3.1 国内最大规模的跨区域引种——南竹北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有竹林面积2.0×106hm2。随着全国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开展、竹类植物研究开发和利用的突破,广大地区大兴营造竹林,推动了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和内蒙古七个省(自治区)的“南竹北移”,扩大了竹林分布地域。1966—1973年,北方七省(自治区)合计调配毛竹5.7×106秆,其他竹种(主要为刚竹和淡竹)造林近1.0×104hm2。至80年代初,全国竹林面积发展到3.2×106hm2[8]

竹类植物向北方引种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即温度和湿度。温度是北方竹类植物引种的首要限制因子。由于不适应北方寒冷的冬天,竹类植物引种后常常受到冻害甚至死亡。因此,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确保引种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按照引种生物学原则,引种一些抗寒性较强的竹类,如刚竹属(Phyllostachys)多数竹种。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 vivax)可耐-23.4℃低温;黄槽竹(Ph.aureosulcata)等也可耐-20℃低温;在河南省固始曾经出现过-20.9℃的极端最低温,引种的毛竹(Ph.edulis)仍能正常生长[1]。因此,选育抗寒性较强的品种可使引种工作顺利进行。其次,采取物理措施安全度过寒冷季节。如对于大型散生竹而言,防寒措施为缠秆+风障;混生竹类由于株秆较短,其最佳防寒措施为根部覆盖树叶,并在其西北侧打风障。北方干旱少雨,干燥亦是其引种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应采取补水措施来保证引种竹类的成活。一般在春季采用浇水与高喷灌叶面给水相结合的方式来为竹类补水。在夏、秋季连续干热风天气,可进行浇水及高喷灌给水,降低竹秆、竹叶表面温度,创造湿润的小气候,满足竹类植物生长的要求。

近二三十年,北方竹类引种开展得更为广泛,规模亦有所扩大。山东省在蒙山引种的20多个竹种获得了成功,极大丰富了北方的竹类资源,为北方竹类的引种奠定了工作基础。为了满足北方常绿植物品种种植和生态工程建设的需要,北京地区实施了“南竹北移”工程,引种适宜于北方种植的散生竹类,并取得成功,之后在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等推广应用。中国北方地区缺少常绿植物和速生丰产品种,而“南竹北移”的成功,能逐步实现北方地区四季常绿和资源产量的增长。随着中国大量竹资源的开发利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竹类在北方的引种前景将会更为广阔。

1.3.2 引入国外竹种

中国引进竹亚科植物可以追溯到早期边民交往时,但真正有目的引进国外竹类植物的时间较短,约始于20世纪初,多数是作为观赏竹种引入庭院栽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先后从日本、印度、泰国、缅甸、越南、巴西和非洲一些国家引进竹亚科植物20属36种4变种20变型(见表1-1),其中引进属有9属。

表1-1 引进竹亚科植物

续表

续表

参考文献

[1] 周芳纯.竹林培育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 EMBAYE K, CHRISTERSSON L, LEDIN S, et al. Bamboo as bioresource in Ethiopia:management strategy to improve seedling performance (Oxytenanthera abyssinica).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3, 88: 33-39.

[3] 李伟成,盛海燕,钟哲科,等.竹林生态系统及其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重要性.林业科学,2006,42(8): 95-101.

[4] 马乃训.我国的竹类科学研究.竹子研究汇刊,1989,8(1): 76-83.

[5] 史军义,易同培,马丽莎,等.中国引进竹亚科植物种类及特征.林业科学研究,2008,21(3): 362-369.

[6] 萧江华.我国竹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竹子研究汇刊,2000, 19(1): 1-8.

[7] LIESE W. Advances in bamboo research.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1, 25(4): 2-6.

[8] 李智勇,王登举,樊宝敏.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 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