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惠明茶之缘起

第一节 惠明禅师历史寻踪

惠明禅师,中国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座下第三大弟子,法号惠明,后为避讳,改为道明。我们寻找惠明禅师,皆因惠明寺、惠明茶以他的名字命名。惠明寺,是建于唐咸通二年(861),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南泉山的一座千年古寺。惠明茶,是以浙江景宁县惠明寺所在的南泉山-敕木山为核心主产区,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区域所生产的茶叶,因1915年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大奖而名闻中外。茶因寺名,寺因师名,三者之间密不可分,要探究惠明茶的历史,不能不探究惠明寺的历史,不能不寻找惠明禅师的历史踪迹。

古汉语“慧”“惠”两字通用。《景德传灯录》用“慧”,《坛经》用“惠”。在中国古代,“惠”与“慧”两字通用,所以两者名之皆可。《宋高僧传》也说:慧作惠,通用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三》,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72页。

洪修平、孙亦平认为:惠、慧二字在古文中虽然可通用,字义上却是有差别的,惠为仁爱、恩惠,可引申出惠济、惠施等义,慧为聪明、智慧,具体用于惠能的名字,若按照佛教的解释,当以“惠”为妥,取其以佛法惠济、惠施众生之义,隐喻惠能会成为一代弘法大师洪修平,孙亦平:《惠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本书在引用历史文献原文时,从其原文“惠明”“惠能”或“慧明”“慧能”,以保持原文原貌,其他表述均用“惠明”“惠能”。

据禅宗有关史料及研究资料载,惠明禅师俗姓陈,鄱阳人(今江西鄱阳县),南朝陈宣帝嫡孙,其父为浔阳王陈叔俨(字子思,陈宣帝第十五子)。陈祯明三年(589)正月,惠明3岁,陈亡。隋开皇十八年(598),惠明12岁,于永昌寺[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今江苏张家港]出家。隋大业二年(606),隋炀帝封惠明堂姐陈婤(陈后主陈叔宝第六女)为贵人,尽召陈氏子弟还京叙用。惠明奉诏脱了僧籍,入伍从军,这年惠明20岁。后多曾征战,累军功至三品将军(一说四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五月,惠明32岁,隋亡。历两朝亡国之痛楚,阅人间世道之无常,惠明于是年冬重入永昌寺为僧。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惠明62岁,来到黄梅东山寺师从五祖弘忍禅师。

关于惠明禅师的身世,成书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的释道原著《景德传灯录·卷四·袁州蒙山道明传》有记载:“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孙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初名慧明,以避师上字,故名道明。”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第16页。说明惠明禅师来到袁州蒙山后,为避惠能大师名讳,方才改为道明。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的赞宁撰《宋高僧传·卷八》“袁州蒙山慧明传”原文也说慧明即道明:“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旧云道明也。”赞宁:《宋高僧传·卷八》,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79页。说的是初名为“道明”。该书注[一]解释得很明白:“慧明,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作‘慧顺’,余本顺作明,同此。《景德传灯录》卷四、《五灯会元》卷二作道明。本传以‘道明’为慧明之初名,《景德传灯录》则以‘慧明’为初名,避六祖名讳改作‘道明’,互异赞宁:《宋高僧传·卷八》,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3页。”。

这就是说,惠明即道明。综合典籍的记载,可将惠明禅师的身世归纳如下:

(1)皇孙身份:陈宣帝之裔孙。

(2)将军之号:曾受署,因有将军之号。

(3)师从五祖,位列“上坐”,与神秀、慧安并列五祖名下三大弟子。《景德传灯录》五祖弘忍大师旁出法嗣中,第一世一十三人,有传记的禅师只有三位,依次为:北宗神秀禅师、嵩岳慧安国师、袁州蒙山惠明(道明)禅师,足见惠明崇高地位。

《景德传灯录》关于惠明(道明)与惠能大庾公案的记载

(4)大庾岭上六祖惠能的第一位弟子。

(5)从惠明将军出身并率队追逐惠能来分析,惠明可能还位居东山寺武僧团队首席。

惠明禅师是中国禅宗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亲历了禅宗发展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惠明茶的起源与中国禅宗一段传灯禅宗以灯光喻佛法,灯能照明,祖祖相授,譬如传灯。见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出版说明”。历史联系在一起,岂非佛缘。

《景德传灯录》中有关五祖弘忍名下弟子的记载

禅宗源于古印度佛教,初祖为佛祖释迦牟尼座下弟子摩诃迦叶,有“拈花微笑”之典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680页。,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536)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将禅宗传入中国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第6页。,为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二祖慧可(487—593)、三祖僧璨(? —606)、四祖道信(580—651),至五祖弘忍(602—675)。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五祖弘忍为选择继承人,而引发了著名的诗偈之论、传衣之争。弘忍的大弟子,上坐上坐(上座):僧寺中位于主持之下的高级地位。《坛经》,李明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12页。神秀(约606—70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1583页。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共推称云:“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主张“渐悟”,即自幼修练,终成正果。

《传灯录》记载的传衣之争原文(局部)

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

惠能(638—713):时为卢行者,在寺院碓坊舂米。惠能主张“顿悟”,即自心本有,立地成佛。

惠能偈: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知惠能已悟本性,于是将顿悟禅法与传灯信物传给惠能,并将惠能连夜送走,嘱咐“汝今好去,努力向南”。这个时候,惠明禅师出现了:“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第16-17页。

接下来,大庾岭上惠能与惠明之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公案,在禅宗典籍中均有记载。按成书时间分别记载于《宋高僧传》赞宁:《宋高僧传·卷一》,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78-179页。《景德传灯录》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扬州:广陵书社,2007,第16-17页。《五灯会元》普济:《五灯会元》(上),苏渊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3-74页。《坛经》《坛经》,李明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0页。中。

《宋高僧传》集录由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止,为361年间之高僧传记。《景德传灯录》三十卷,是禅宗最早的一部完整史书。禅宗以灯光喻佛法,禅法祖祖相授,譬如传灯,故名。该书是研究禅宗历史人物的最重要典籍。《景德传灯录》编成之后,宋真宗命翰林学士杨亿等刊削裁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因此在宋及宋以后各代流行甚广,影响极大。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的《五灯会元》,是禅宗史书的集大成者,包括《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六祖坛经》惠能说,其弟子编录,宗宝本是元代高僧宗宝融合各家版本而成,全面代表了禅宗发展面貌,是明朝以来最流行的版本。以上四部典籍是研究唐宋时期佛教代表人物和重大事件最重要的依据。

禅宗历史上著名的大庾岭公案,近当代许多学者的著作中有描述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南怀瑾:《禅宗与道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1页。洪修平,孙亦平:《惠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2-53页。,但均以惠能为主,惠明为次。笔者研读《景德灯传录》《坛经》《五灯会元》《宋高僧传》,尝试以惠明为主来描述事件经过,追寻惠明大师的心路历程。

一、捍卫真理,追赶惠能

五祖弘忍密授“衣法”于惠能,既是不拘一格选拔接班人,也是一种非正常的传位。

他深知此举会为惠能带来巨大风险(授衣之人,命如悬丝),因此不仅连夜秘密送走惠能(是夜南迈),并叮嘱深藏不露(且当远隐),而且还“自此不复上堂凡三日”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扬州:广陵书社,2007,第15页。,以掩护惠能逃难。但是,这一非正常秩序的做法,自然会在弘忍名下七百多名弟子中引起轩然大波。众人一致认为“衣法”不应该传给还是行者身份的惠能,而五祖的大弟子神秀才是众望所归。于是,将军出身、位列第三大弟子的惠明禅师义不容辞地率数十僧(《坛经》宗宝本:数百人)《坛经》,李明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0页。追赶惠能,追夺袈裟,以便重新确定继承人,意在维持佛门正常秩序,捍卫他心目中的真理。

二、服从真理,师从惠能

其实惠明对师傅传法于惠能的真相并不清楚,心存疑惑,有意赶在众僧之前到达大庾岭,就是要赶上惠能,让他说个明白,弄清事实真相。大庾岭上,惠能见三师兄追及,明知自己不是对手,紧急之中只能边高声抗议“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边将衣钵放于磐石上,自己迅速隐藏到路旁茂密的灌木草丛中《坛经》,李明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0页。。惠明追随五祖多年,在众弟子中也是德高望重、修行至深的高僧。在他心目中,师父是真理的化身。此时,惠明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真的是师父将衣钵传给了惠能,我来夺取衣钵,岂不是违背师父意志,违背了真理吗?想到此,磐石上小小的衣钵竟然沉重得像一座山,无法拿动!这更让他恐惧战栗,踟蹰不前。于是惠明向惠能高喊:“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惠能听到此话,走出灌木草丛,端坐在磐石上。惠明向惠能施礼道:请行者为我开示师父传授的佛法吧。惠能要求惠明停止一切想法,放弃一切杂念。就这样过了很久,惠能开示说:不要起善念,不要起恶念,就是这个时候,这才是你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听后大彻大悟,激动不已,再三礼拜,对惠能说:“我虽然在黄梅五祖身边求法多年,却从未认清自己的清静本心、真如本性。今天承蒙您的教诲,顿悟禅机,就好比人喝水,是冷是暖只有自己的感受才是最为真切的。今后行者您就是我惠明的师父啊。”

就这样,惠明知道了师父密授“衣法”于惠能的真相,确认惠能代表真理,即刻“顿悟”,服从真理的信念让他完成了从追夺袈裟到拜惠能为师的精神升华,成为六祖惠能授法的第一个弟子。后人有诗赞曰:解空长老莲花手,曾以佛书亲指授。(唐·鲍溶《怀惠明禅师》)

三、普及真理,能明盟约

拜师之后,惠能与惠明约定共同遵奉黄梅五祖弘忍大师,维护并弘扬佛法。

就这样,惠明怀着普及真理的信念,与落难中的惠能结盟,立志共同弘扬禅宗佛法。惠明离开大庾岭云游至处州南泉山结庐修禅,三年后到达袁州蒙山,创建了著名的圣济寺。他招收弟子,并不断派遣弟子南下参拜六祖惠能,学习、宣传惠能的思想,实践着与惠能共同普及真理、弘扬禅宗佛法的约定。惠明为避师者讳,改称道明。惠明在学习宣传惠能思想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为圣济派的开山祖师。蒙山梵宫林立,禅院栉比,僧侣甚众,成为江南重要佛教道场,为历代所崇仰。宋治平元年(1064),英宗曾钦赐“圣济禅寺”匾额;清嘉庆帝又亲笔题匾“唐朝佛国”加以褒扬,使得圣济寺更显高贵。

四、保卫真理,掩护惠能

拜师、盟约、道谢后,惠明提请惠能赶紧离开这个凶险之地。然后自己回到了岭下,对随后赶来追夺惠能衣法的众僧说:“前面山陡路险,没有一点人影踪迹,看来惠能走的不是这条路。大家到别处去寻找吧。”众人听从了惠明的劝说,放弃了向南追寻惠能的计划(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惠能因此躲过一劫,安全离开大庾岭,进一步南下至四会、怀集,隐藏于山林,避难于猎人之伍三年(一说五年)。唐乾封二年(667),惠能三十岁,在广州出家受戒。并开东山法门。后于曹溪宝林寺(宋初改为南华寺)弘扬禅宗佛法数十年,宝林寺从而成为六祖禅宗之祖庭。

惠明这一掩护惠能的行为,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否则,中国禅宗的历史将被改写。后人有诗赞曰:雪岭无人又问来,十年夏腊平安否?(唐·鲍溶《怀惠明禅师》)

五、大庾岭寻踪

2014年10月3日,笔者一行四人来到大庾岭,追寻惠明大师的踪迹。

大庾岭古道开凿于秦汉时期,主要用于军事。经过多年征战,古道屡遭破坏,几近荒废。716年,唐玄宗派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通道后,它就成为沟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重要的陆路通道,成为岭南文化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重要途径。从此,大庾岭古道最主要的作用变为沟通经济与文化,军事作用退为次要。又因为大庾岭古道两旁多种梅花,所以大庾岭古道也称梅岭。

登上大庾岭,可以看到建于宋嘉祐八年(1063)的关楼。该关楼紧连山崖,居高临下,跨赣粤两省。北门关楼上方有行体“南粤雄关”四字,西侧竖立着一块赭红石碑,上刻“梅岭”两个大字,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府张凤翔所立。南门关楼上镶嵌阴刻“岭南第一关”匾额,是明成化十五年(1479)南安知府张弼主持大修后,由书法家蒋杰书写的关门横匾。南门两侧有清光绪癸未年(1883)春福建李化题的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离南门不远的下坡,我们找到了立于路旁边的衣钵亭,亭中立有衣钵石。这就是当年惠明追上惠能的地方;这就是惠能在紧急之时边庄严宣称“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边将衣钵放于磐石上,自己迅速隐藏到路旁茂密的灌木草丛中的地方;这就是惠明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高喊“我来求法,非为衣也!”的地方;这就是惠明大彻大悟,完成从追夺袈裟到拜惠能为师的精神升华,成为六祖惠能授法的第一个弟子的地方;这就是惠明掩护惠能安全脱险的地方!

大庾岭上的衣钵亭

衣钵亭中的衣钵石

紧连着衣钵亭的是一座小小的衣钵庙,内有衣钵井。当年惠能脱险后,饥渴难忍,以杖击石,清泉涌出,后人称之为衣钵井。衣钵庙内有1998年11月13日南雄市人民政府立的石碑,碑文记载了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

笔者一行在此,坐了坐衣钵石,喝了口衣钵井水,念了念石碑文,感受大师追求真理之艰辛。以此缅怀两位大师,久久不愿离去。

南雄市政府立的石碑

六、蒙山寻踪

2012年4月14日,笔者一行四人为寻找惠明禅师踪迹、凭吊惠明禅师,来到江西省上高县大庙村。历史上著名的蒙山圣济寺就在这里。这是惠明禅师离开南泉山后,最后生活并圆寂的地方,也是所有惠明茶人应当前来顶礼膜拜的圣地。蒙山圣济寺历经千年,香火不断,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建立了蒙山林场,建设者们拆除了寺院,利用寺院建材修建了简易的林场职工宿舍。“文革”中,寺院仅存部分被夷为平地。我们在蒙山林场有幸遇到了林场老人何带发,他是1937年生人,2012年76岁。何带发1960年在蒙山林场入党,亲身经历了“文革”中拆除圣济寺、盖林场职工宿舍的历史事件,他本人也住在林场职工宿舍。何带发老人介绍,我们的身后就是当年寺院大门。那一水塘疑似当年的放生池;林场职工的宿舍区就是当年圣济寺院的主体部分。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明显属于寺院的建筑构件,有的砌在墙壁、石阶和小路中,有的散落在院子里。何带发老人带领我们在后山草丛中找到了石鼓,据老人讲,这里是原来寺院后山的围墙外面,寺院拆除后,石鼓就静静地躺在这里,算来已经有40余年了。老人介绍,这段残留的老围墙,也许是圣济寺遗留下的唯一建筑。残留的圣济寺老围墙边,长着一棵老树,虽历经劫难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它既见证了千年古寺圣济寺被夷为平地最后的日子,又蕴涵着惠明禅师之精神永垂不朽,惠明禅师之形象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