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多年前搬来现在的小区居住,因为小区居民都是与我年龄相仿的高校教师,很自然地,我们的孩子也年龄相仿。年龄相仿的孩子总会聚在一起玩耍,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年轻的父母们也希望孩子们能多与同伴一起玩乐,通常这个时候,也是父母相互交流各种育儿经验的美好时光。可能是因为一直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比较了解,所以我格外注意父母对孩子各种行为的描述,当然也会有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各种烦心事。比如有的孩子经常打人,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带他上门道歉,孩子也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但打人行为却没有减少;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抢别人的玩具是错误的行为,但每天玩耍的时候,总会因为某个孩子抢别人的玩具而引发各种冲突。于是,我常常在孩子们玩耍时,仔细地观察他们,有时也会与孩子们聊天,邀请孩子们来家里玩。我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时,其实都早已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有些孩子会担心被父母惩罚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有些孩子会担心别的孩子会受伤而不敢与之冲突。但是慢慢地,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这样的行为在逐渐减少,不是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更清醒的认识,也不是因为他们对之后的消极后果有更多的担心,而是因为他们发现,如果做了违反规则的事情,自己心理会不安,这种不安会让他们很难受,与其很长时间都不安难受,还不如别做违规的事情,这种不安难受的情绪便是内疚,既是自我意识情绪,也是道德情绪。很显然,内疚情绪并不是天生的,儿童的内疚情绪是如何发展的?与初级情绪(如高兴、难过等)有何差异?什么因素会影响儿童内疚情绪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发展心理学家们在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和道德情绪归因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4~6岁的儿童都存在一个“快乐的损人者”现象,即儿童虽然知道损人行为不对,却认为损人者会感到“高兴”。可见,儿童的道德情绪与道德认知发展并不同步。许多人都熟知皮亚杰所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有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情绪的发展虽然不与道德认知的发展同步,甚至会有一定的滞后,但是否也会存在相似的发展过程?权威人物或重要他人的评价是否会在儿童道德情绪发展的某个阶段起重要的影响?

许多情绪心理学家如路易斯(Lewis)和伊扎德(Izard)等都提出,自我参照和自我评价的出现是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前提,这类情绪与初级情绪如高兴、难过等的产生是否有着不同的内在机制?儿童的这两类情绪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特点是否会有所不同?这些问题都没能在以往的理论和研究中找到答案。内疚情绪是自我意识情绪类别中的一员,这种情绪虽然有着消极的内在体验,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本著作围绕着儿童内疚情绪的发展而展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内疚情绪的理论基础以及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共包括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自我意识情绪的相关理论及与初级情绪的差异;第二章介绍了内疚情绪的含义、原因及分类;第三章介绍了内疚情绪的发生机制及发展阶段;第四章介绍了内疚情绪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第五章主要阐述了作者所做的实证研究的思路和构想。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作者这几年来围绕着儿童内疚情绪所做的一系列实证研究。第六章介绍了作者所做的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探究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年龄趋势及道德评价对其的影响;第七章包括两个具体的实验,这些实验通过改变人际交往因素变量,考察教师评价、对方反应及同伴评价对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影响;第八章也包括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儿童内疚情绪与初级情绪理解的发展差异及两类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影响;第九章介绍的是利用ERP技术探究儿童内疚情绪与初级情绪的神经机制。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对所做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可开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著作的完成,要特别感谢博士研究生导师桑标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徐琴美教授,是他们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鞭策着我在儿童情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行!在写作过程中参阅和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结论,在此一并致谢!

儿童的内疚情绪作为自我意识情绪的一员,其发展及内在机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此类研究在我国并不多,希望本书能为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添砖加瓦。由于时间仓促和作者水平的局限性,书中难免存在许多不足,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张晓贤

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