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宛桃很疑惑:自己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了?
华卿这个晚上特意去五楼找小媱,然而小媱已经不在。第二天早上,他依然在宿舍区的路口等她,从5点半一直等到6点,她始终没出现,华卿只好失落地一个人去了读书走廊。
这几天,有事没事,小媱皆是放学铃一响便跑回宿舍,速度之快连沐月都为之惊讶。是的,她宁可跑回宿舍里背书,也不愿意待在课室而被华卿找着——她觉得她可以回宿舍背里单词。华卿到过她课室几次,也见不着她,心里奇怪的很。
傍晚放学,小媱回到家中,奇怪地发现书架上的所有课外书不翼而飞。空寥的书架上,只有两本高中生作文丛书。这两本作文书她很少去碰,现在它们由于没其他书夹扶,拉拉塌塌地滑下来,躺在书架上。小媱急忙跑到厨房里问妈妈,妈妈似乎早就预料到这一幕,所以毫不慌张地对小媱说:
“那些书是我拿走的,我把它们锁在箱子里了。”
“为什么?”小媱对妈妈的做法颇为不满。前几天她发现书架上少了一本《简·爱》,心里就疑惑,不过那本书她看过几遍,没什么好留恋的,便没去追究。可是今天,满满的一个书架的书全然不见,她就不得不焦急起来。
“明年上高三了你还看这么多课外书?你也不瞧瞧你上次期末考了多少分?整天看这些有用没用的东西,成绩差估计就是因为这个!”
“但……但也不应该全拿走啊,有些书,是考试需要用到的……”小媱委屈地说。没有了这些书,她脑子就会胡思乱想,更不知道自己整天待在家里还能干些什么。她说的考试会用到的书籍,是指那几本古诗词鉴赏和古文典籍,考试会有相关的题型,而且自己恰好对它们感兴趣。
“考试会用到的书我都放回书架上了,没拿你的,不信回去看看你的书架!”妈妈不耐烦的说道。
小媱知道妈妈说的是那两本作文丛书,大失所望:“那些书……那些书一点都不好看……”
“不好看你就别看,乖乖看你的课本,做你的数学题!有得看你还嫌弃,整天看那些没用的,难怪你成绩差!偏科是吧?你是不是偏科?”
小媱万万没想到,原来主动哀求妈妈的事,到头来竟被妈妈倒过来质问。她不想跟妈妈说话了,感觉越说,妈妈要质问的事情就越多,那样她每时每刻都在防守,很累。然而妈妈并没放过她,依然严肃地唠叨着:
“你就不能长点性子吗?都这么大的一个人了,孰轻孰重还分不清吗?人家家境好,你怎么跟他们比!现在有机会让你读书你不努力,不努力就没出路,没出路那将来的日子将很痛苦,你明不明白啊?”说完生气地坐下来。那股无助和伤感再次笼罩了这个疲惫而坚强的中年妇女。她觉得自己真的老了,而女儿的成长明显跟不上自己衰老的步伐,长这么大依然事事要自己操心。女儿虽然考上了重点高中,但身体孱弱,经不住苦,又干不了粗重活,只适合读书出来,舒舒服服地坐办公室里工作,否则以后难有生计。考得上大学还好,如果考不上呢,接下来该怎么办?她还能干什么活来养活她自己?刘玉芬实在想不出其他答案——真让人操心。
最近她时常头晕,茶饭不思,医生说她贫血兼劳累过度,开了些药叫她注意休息。累倒是不觉得累,反正她这十几年来一直都是这样过的,唯一让她不安的是经期不期而至,今早起床时小腹一直胀疼,她强忍着上班,很痛苦。在厂房里忙着忙着倒是不疼了,于是吃完晚饭,又继续回去加班。加班的工资有1.5倍,正是挣钱的好时机,而且小媱已上高二,也该努力地为她准备大学的学费。虽说“女大不中留”,但去哪都是一样的,只要她读好书,毕业后安安定定地过日子,不用像自己现在这样子奔波劳碌、受苦受累就可以了。
她全然意识不到自己最近心情特别烦躁,而小媱也不会察觉——在小媱的眼里,妈妈有哪天不是心烦气躁的?几乎天天都在发脾气好吗?
“小媱,你不努力读书,将来是不会有好日子的。”妈妈想起从小就没有父亲可依靠的女儿,再次悲上心头。
妈妈不止一次这样叮嘱她,只是这次格外黯然神伤。小媱回想起最近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脸色不由得史无前例地凝重起来。父母做牛做马地供她读书,就是想她考上好的大学,她为什么不去努力?生活如此艰苦,不积极地迎难而上,又怎能争取到幸福快乐的生活?她和别人的差距已经这么大了,还不努力去缩小差距,何以有美好的未来?是的,她有了她想要的东西,有了对未来的奢望,这很关键。她从未如此真切地体会过努力与未来能这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隐约约中,就有种临危受命的庄严压迫感。只是很奇怪,林林总总的最后,都会汇聚在学习上来了:努力学习以扭转逆境,努力学习以改变命运——似乎学习真的可以拯救一切。
努力学习,是她这个阶段唯一能想到的事情,也是唯一能努力的方向,不知应该为她庆幸,还是应该替她悲哀。
既然如此,那么这些书全部锁起来就很正确了,自己也可以心无旁骛的一心一意地“努力学习”了。她是偏科的,这个她知道,因为在家的闲暇的时光她全给了语文,而高考从来就不是一个科目能完成的事情。她更应该把时间平均分到其他科目。这是必须做的,兴趣再浓厚也要有所平衡。
妈妈说得对,不努力就不会有出路,更不会有将来。小媱想。
“知道了,妈妈。我一定会好好读书的。”小媱郑重承诺。这也是妈妈这么多年来唠叨的所有话里,第一次能被女儿如此心悦诚服地接受的。
有时候,生活的逻辑还没弄明白,结论就被灌输进来了。所以,是对是错,亦只有亲身验证后,才能知晓。只是不知道,这个验证过程又将要赔上怎样惨重的代价。
2
晚修的第一节课,又被化学老师占用,用来作为单元检测。这几天小媱忙得头晕脑胀,她给自己定了许多学习计划,除了题海大战外,还包括知识点整理、专项训练等等,对于惜时如金的她,自然受不了老师占用自习课来做检测的铺张浪费的安排。所以她一边考试一边抱怨这次检测打乱了她的计划,而且这个单元的内容她还没复习过,做题全凭课堂上零零碎碎的记忆,可谓做得一塌糊涂。真压抑。
好不容易交了卷,趁课间还有一点时间,连忙上一趟洗手间。
下课已很久,所以路上并没遇到多少人。正因这样,她才一眼认出了那个站在五楼楼道口的男生——陈华卿。他居然“不远万里”地要跑来五楼,是为了借用五楼的洗手间?不可能吧……那他来这儿是为了什么?小媱想起了一个成语:守株待兔,于是慌忙调头。
她要绕开陈华卿,于是改从中间楼梯下去,到达四楼,前往四楼的洗手间。在四楼的他还不忘警惕地抬头往上看。看见那个原本靠在走廊栏杆的“守株待兔”的陈华卿了无踪影,她不由得心头一震:是不是自己刚才拔腿就跑的举动惊动了他?应该是了,此地无银三百两,没准他正在后面追赶过来!她害怕至极,一口气跑进女生厕所,锁上门,不到上课绝不会出来。
小媱总觉得华卿在外面守候。上次“英语角”分开之后,她就格外害怕看见华卿。这份情感小媱说不清道不明,或许是自惭形秽,或许是害怕血淋淋的现实,或者是邓香梅,或许是那个默默奋斗的计划……她越来越注重她和他之间“判若泥云”的差别了。这些差别就好比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横亘在她和华卿之间,让她时刻意识到她俩是处于两个相互分隔的不同的世界里——在自己没能力翻越这一堵墙的时候,她甚至不敢面对这堵墙的一沙一石,她总觉得这墙就好比一张冷峻的铁青的脸,每看一次,自己的心灵就受一次打击,诚惶诚恐、疲累不堪。
她是一个极其自卑的女孩,一个一自卑就为自己关上重重大门的人。毕竟她本来就生活在“小房间”里。因为自幼丧父,妈妈经常用“困境”来激励她:“你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你没有爸爸,你得自己努力,好好读书,读书出来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所以小媱自小比其他孩子懂事,在学校里不打不闹,上课专心听讲。也正因如此,她小学初中的成绩都不错,最后考进了这所全市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妈妈却不知道,过分强调“没爸爸”,使她的心灵从小就埋有一枚自卑的种子。小学时她看见同学的爸爸过来接他的孩子上学放学,她就会躲避地走开,为的是怕别人问“你爸爸为什么不来接你”;小学三年级有堂作文课,老师叫写《我的好爸爸》,她凭靠自己的想像力幻想出一个慈爱、憨厚、坚强、勤劳的“好爸爸”,并为之深深感动。可这篇作文是不能让任何同学看见的,所以写完之后,这个作文本就一定要藏得严严实实,不能让任何一个同学看见——这无疑开始了她卑怯而隐晦的个性。
三年级下学期的一个周末,在街上追逐一只风筝,车祸。出院后在家养伤近半年。期间妈妈和堂四婶沟通好,请求堂四婶的女儿邓香梅来辅导她的功课。于是,每逢周六邓香梅犹如救世主般过来,在小媱的面前大肆炫耀她的“才学”,小媱不是被她责骂,就是被她贬损,可谓欺侮多于帮助。最让小媱心碎的,就是不明情况的妈妈还要偏向邓香梅,要小媱“饮水不忘挖井人”,并时常做上好饭好菜留她在家吃饭,权当自己的第二个女儿。这也难怪,在妈妈面前,邓香梅永远都是乖巧和礼貌的。这就是为什么刘玉芬一直对邓香梅有好感、邓香梅在小媱面前一直趾高气扬,而小媱却只会在邓香梅面前战战栗栗、惭愧难当的原因。
伤情恢复后,小媱幸运地通过复学考试,跟上了原来的班级。只是长期的卧床和药物治疗,使原本就体质孱弱的她体能更加遥遥落后于同龄人。跑得最慢、跳得最近、力气最小、连女生普遍擅长的踢键子也要踢得比男生差。体育课开展的小组竞赛活动,没人会跟她组队,因为在大伙眼里她是个拖油瓶,是团队的“害群之马”。但由于必须得把班上的同学分完,大伙便把她当皮球那样在组与组之间踢来踢去,除非有哪个同学迫于平时的交情而好心收留她,又或者体育老师为平衡各组实力而塞她到最强的小组里,不然何去何从都成问题。长跑是她最尴尬的项目,因为别人第二圈赶上,她还在跑第一圈。六年级的那个男体育老师,看见她体育各个项目的成绩都全班倒数,便在一次长跑测试中催促她:“跑快些,邓小‘慢’!”引得一旁的多数同学的哈哈大笑。那一刻,她恨不得在跑道上找一条裂缝钻进去。
恶果一不小心就会串连结珠。除了前面提到的车祸后被各种限制外,谈“车”色变的刘玉芬为确保女儿安全,宁可自己天天接送女儿上学放学,也不让她学自行车——就是害怕她学会后骑在大马路上又出事。刘玉芬脆弱而敏感的内心在经历过丈夫去世、女儿车祸后,再也经不起一丝丝亲人受伤的打击了,所以小媱初中一年级的上学放学都是坐在妈妈的车上,又或者自己独自走路。这让小媱在同学面前颜面尽失。后来小媱为维护最后一点自尊,一再要求学骑自行车,刘玉芬也深感不会骑车的不方便,才找了时间,在她严密的保护下让女儿学习——好歹也是学会了。这可能是她最成功的事情了吧。
各种顾忌、各种监管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小媱比同龄人少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得依靠别人,最严重的是什么都不敢去做。“极品宅”的品性已深深烙进她的骨子,就好比从小在笼子养大的鸟儿,笼子是它恨的地方,然而也是它归宿之所在。所以,开头才会说,她已是一个一直生活在“小房间”里的人。
乡村世俗的眼里,懦弱低能的人在社会激烈的竞争必定会惨遭淘汰,但若果是个女生,又有点姿色的话,日后尚可嫁个好人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过完下半辈子。但新时代的女性都不希望自己沦为生育的工具。可对小媱来说,她的抗争又是极其无力的。伤痛的折磨、生活的锁禁、母亲的谩骂和责罚、同学的欺压和嘲笑,林林总总交织在一起,使她成长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或者说是病态和畸形。世人从来不会有那么多闲情逸致来关心你为什么长成这样,他们只关心现在的你表现如何,是否满足社会生产力的需求,若不达到,便直接否定你、弃用你。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各方都面临着生存压力,又不是慈善机构,谁会去可怜这些没有“社会价值”的人?所以,不努力“增值”,所有的苦果,到头来依然会找她一一清算。
当然小媱也并非“坐以待毙”,她从来没放弃过完善自己,虽然想法很天真很幼稚。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吃在家、住在家,一放学还得马上回家,家庭的壁垒她自始无法打破,所有的改善亦只能在夹缝中进行。这些卑屈的改善,例如体育课上多点锻炼身体;多点参加学校里的集体活动;在班上担当一些力所能及的职务等等。所以高一时华卿问她为什么要当语文科代表,她说:“如果连科代表也不敢当,那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了。”
然而都是些小打小闹,关键领域她从不敢去触碰。
现在,她躲在洗手间里,听着外面的动静,嘴里不断地叮嘱自己从今以后一定要克制自己、要认真学习,要翻过那一堵“墙”,到达有全新的世界。
“一定要等我。”
她心里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
她已作好一个学习计划,她还能再作一个学习计划,她还可以完成更多的计划。
极度自卑而又不甘落后的人,或许都会这样的通病,那就是不善于争取周围的资源和不敢于借助强者的力量来成长自已。因为在有利的资源面前,他们妄自菲薄——“自己凭什么能获得这些?”在强者面前,他们又只会自惭形秽,陷入自卑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然后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又自行疏远。于是“默默奋斗”就成了最好的方式了,因为它既可以取得进步,又能让一个人因为“远离尘世”,落得个心境清净。
小媱就是这样想的。
很快,上课铃响起。小媱松一口气,心想华卿应该回教室,便放心从洗手间出来,沿路返回。学生潮正往各间课室涌去,原本吵闹的教学楼也迅速安静下来,小媱不得不尽快回到自己的课室里去。
毫无戒备的,一只手从后面拉住了她的肩膀,她感到身后有一阵阴冷的风,随即浑身起了鸡皮疙瘩。缓慢回头,看见了又差点尖叫起来——
陈华卿!
“哈哈哈哈,还想躲我?!”华卿又是得意,又是觉得小媱搞笑,毕竟他没想到小媱会这么可爱地玩起这把戏,那只搭在小媱肩膀上的右手一直不肯放开,两人的样子如同猫抓住了老鼠。
小媱尴尬地缓一口气,没心思跟他闹,将他的手在从自己肩膀移开,继续往前走。
那么严肃,让笑着的陈华卿形同被泼了一盆冷水。他焦急地跟上去,和她并肩走,疑惑而略带埋怨地问她:“我觉得这几天你一直在躲着我,为什么?”
小媱没打算回答这个问题,好心提醒道:“响铃了,你还是快点回课室吧。”
华卿才不要她的“好心提醒”,他要的是她正面回答自己问题,不回答誓不罢休。
“这几天一直找不到你,你是不是在躲着我?”
“华卿,响铃了,快回去吧,别这样跟着我。”小媱脸上出现了少有的厌烦和决然。
华卿也不耐烦了,他觉得小媱就是在刻意回避。连忙大迈两步站在小媱面前,张开双手拦住了小媱的去路。顾不得响铃,也顾不得周围同学异样的目光,他只想知道邓小媱为什么要躲着他。
“铃响了就让它响啊!你不告诉我,我是打死都不会回去的。”
小媱不得不停下,对着这不明就里却倔强的陈华卿,心里积蓄着的那团火越烧越烈。
她抹一把脸,想让自己冷静一下。她意识到,这样躲藏也不是办法,毕竟她要安心学习、安心奋斗,不可能整天提心吊胆的害怕华卿过来找自己——“英语角”之后,她每见华卿一次,内心便受一次煎熬,这样的煎熬严重影响了她,她很累,想静一静。好,要答案是吧?
脑海里又重现妈妈关于“将来”的风声鹤唳的担忧。这段时间所积聚的负能量终于如决堤的洪水汹涌直下:
“我不像你们这些人那么聪明一学就会!我跟你们差远了!我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把成绩提上去,把成绩提上去了一切才有希望!你明白吗?!”说完绕过华卿往前走。走出几步,又回过头来打量那个完全被自己怔住的陈华卿,幽怨地说道:
“你不明白,很多事情你都不明白!最近别来烦我了,让我安静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