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兆伟治疗脾胃病经验撷粹
- 单兆伟 沈洪
- 4402字
- 2020-08-28 17:50:33
四、慢性糜烂性胃炎证治
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悉尼分类系统中的特殊类型胃炎,内镜下有平坦糜烂型胃炎和隆起糜烂型胃炎两种,是一种具有独特内镜特征及临床表现的胃黏膜病变,镜下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糜烂不涉及肌层,深度一般在1mm以内,糜烂面发红或覆盖有黄白苔、灰白苔,常有新鲜出血或血痂。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泛酸和嗳气,亦可无典型症状。该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主要靠胃镜及病理确诊。慢性糜烂性胃炎当归属中医“胃痛”之范畴。笔者长年从事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研究,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诊治颇有心得,现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一)病因病机
1.脾胃虚弱,发病之本
中医认为“久病多虚”,而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CEG大多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而脾胃虚弱是其发病的根本。脾胃同居中州,灌溉四旁,以膜相连,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一直被历代医家尊为“后天之本”。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景岳全书》谓:“土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更是明确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损伤不外内因与外因两种。外因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内因主要是饮食失节、七情内伤、脏腑相累等。在CEG中所见的脾胃损伤大多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少见单一的损伤因素。常见的如饮食所伤,《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规律,五味过极,嗜食肥甘、辛辣,饮酒过度等。还有就是常见的药物损伤,如非甾体抗炎药;其次如情志内伤,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大,忧思恼怒,导致肝脾不和;再如他脏久病延及脾胃。在各种内外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最终导致了脾胃虚弱,因此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
2.湿热内蕴,发病之标
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由外感而来;内湿由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所致。内湿外湿相互关联,外湿困脾,必致脾失健运;内湿停滞,又易招受外湿之邪,正如章虚谷所言:“湿土之气,同气相求,故湿热之邪,如虽外受,终归脾胃”。脾胃虚弱,湿邪内蕴,日久易于化热,湿热交阻,更伤脾胃,易导致胃黏膜的损伤。临床上可以出现胃脘烧灼感,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腻等郁热的症状;内镜下也可以见胃黏膜糜烂、出血。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中医辨证属“湿热内蕴”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更高,胃酸分泌更多,胃黏膜受损的几率更大,炎症的活动度较其他证型高。因此,湿热内蕴是本病的发病之标。
3.幽门杆菌,发病之邪
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Warren和Marshall在1983年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p)。Hp已经被证实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密切相关。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从中医中药的角度治疗Hp,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认为从微观角度而言,Hp可以认为是中医的外邪范畴,而Hp之所以会侵犯人体,引起胃黏膜的损伤,必然与正气不足有关,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中焦脾胃虚弱,Hp才能乘虚而入;而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湿热内蕴,又为Hp的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Hp感染后可以进一步损伤脾胃,使机体抗邪无力,不能清除细菌。笔者在Hp相关性胃病的研究中发现,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的环境易于Hp的繁殖生长,且Hp的检出率高、菌量多、分解的毒素也多,黏膜的细胞变性崩解多。脾胃之气不虚,则Hp也无以生存,或即使存在也不致病。所以气虚湿热是Hp感染的病理机制。笔者对该病治疗常以益脾健胃为基础,此外针对Hp致病多具有“热”、“毒”的性质,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适当佐用清热化湿解毒,取具有杀菌、抑菌作用之中药,以提高疗效,如黄芩、蒲公英等,均有明显的抑杀Hp功效。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研制出了清幽养胃胶囊,专门治疗Hp。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该药后,可明显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幽门螺杆菌是本病发病之邪。
(二)治疗大法:益气清化,抑酸护膜
CEG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湿热内蕴;而胃镜下所见胃黏膜糜烂是其外在表现。笔者在“脾胃气虚,湿热内蕴”的病理机制上,结合内镜下表现,提出了“益气清化,抑酸护膜”的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创制了经验方“芪芩乌贝汤”,基本组成为:生黄芪、炒白术、法半夏、麦冬、炒黄芩、仙鹤草、薏苡仁、乌贼骨、大贝母、白及、木蝴蝶。
组方意义:黄芪配白术:二药同用,益气健脾,健固中焦,治其本;《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本草汇言》云:“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补之。”白术苦、温、刚燥,补脾益气擅长。薏苡仁,甘、淡、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还能散结消肿。《本草纲目》云:“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益脾胃……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笔者用薏苡仁助芪术健脾,还能化湿,可谓一举两得。半夏配麦冬:取“麦门冬汤”之意,麦冬配半夏养胃生津而无滋腻之弊;半夏伍麦冬降逆止呕而无温燥之嫌。两药刚柔相济,润燥相宜,具有生津养胃,醒脾开胃,和胃降逆之功;黄芩配仙鹤草:黄芩苦寒,乃清上焦之热证,善清胃热,《名医别录》中云:“疗痰热,胃中热,消谷,利小肠”。仙鹤草苦、涩、平,除能清热、和血外,还能健胃补虚,二药相伍,乃相辅相成,增强清泄中焦之力,又无连、柏苦寒败胃之弊,笔者常以此品用于抗幽门螺杆菌。乌贼骨配大贝母:二药相合,抑酸止痛。乌贼骨能制酸止痛,敛疮生肌,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能中和胃酸,降低胃内pH值。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乌贼骨与胃酸作用后可在糜烂的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损伤黏膜的修复。白及配木蝴蝶:二药相合,能护膜生肌。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兼能消肿生肌,常用于糜烂性胃炎,溃疡出血的治疗。《本草汇言》云:“白及,止血消痈之药也……溃破可托,死肌可去,脓血可洁,有托旧生新之妙用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及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胃黏膜有明显保护作用,能促进肉芽生长,促进创面的愈合。木蝴蝶又名千层纸,也能保护胃黏膜。
护膜就是加强黏膜的保护屏障作用,直接护膜的中药如木蝴蝶、白及、凤凰衣等;再就是通过抑酸减弱黏膜的损害因素而起间接保护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作用,药物如煅乌贼骨、煅瓦楞子、大贝母等;还有通过抑杀Hp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如黄芩、黄连、仙鹤草等;若患者有黑便,内镜下见糜烂出血,疼痛较甚,可予三七粉、白及粉,用藕粉调服以生肌敛疮、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以促进糜烂和出血点的愈合。
(三)健康宣教
CEG的治疗难点不仅在于症状的缓解和损伤胃黏膜的修复,而且在于预防复发,除了正确的药物治疗外,加强平时的生活调摄,祛除诱发因素,也相当重要。所谓“三分治,七分养”。笔者在繁忙的诊务中,还不忘对患者的日常调护和生活起居进行健康宣教。
1.调畅情志
保持心情愉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百病皆生于气”,众多消化系统的疾病与情绪的关系密切,恼怒、抑郁、忧思等过度的情志不畅均可导致病情加重。保持精神愉快不失为根治疾病的无价良药。
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细嚼慢咽,进食细软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过量生冷油腻,辛辣、浓茶等物。戒烟,少饮酒,为预防Hp交叉感染,建议餐具及时消毒并采取分餐制。切忌滥用药物,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尽量避免使用对胃刺激较大的药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气候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劳逸适度,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逸过劳。
3.定期复查
CEG患者需定期复查胃镜,防止疾病发生变化。单纯糜烂性胃炎建议1年复查1次胃镜;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者半年1次;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2~3个月1次;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建议手术治疗。
在生活节奏变快,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的今天,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得到启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四)病案举例
患者董某,女,57岁。初诊:2011年4月12日。胃痛5余年,其间胃痛反复发作,曾服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疗效不显,停药后症状又著,遂寻求中医药治疗。刻见:胃中隐隐作痛,伴脘胀、嗳气,饭后加重,泛酸、烧心感,胃中嘈杂,晨起口干口苦,乏力,二便尚调,舌偏红,边有齿印,舌下络脉稍粗,苔薄黄,脉细。辅助检查:胃镜检查示:胃窦部痘疮样糜烂(2011年2月25日,江苏省中医院,胃镜号G2007077839);病理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2011年3年1日,江苏省中医院,病理号1103850)。四诊合参,当属“胃痛”范畴,辨证为:气虚湿热证;治当益气清化,抑酸护膜,以“芪芩乌贝汤”加减,处方:生黄芪10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法半夏6g,麦冬15g,仙鹤草15g,炒黄芩10g,炒薏苡仁15g,煅乌贼骨15g,大贝母6g,白花蛇舌草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尚合,服药后泛酸有所缓解,仍胃痛隐隐,胃胀,嗳气,饭后加重,舌脉同前。原方加鸡内金6g,消导助运。续进14剂。
三诊:药后尚合,泛酸已不著,胃胀、嗳气缓解,胃痛隐隐。上方去鸡内金,加丹参15g,养血活血止痛。续进14剂。
患者以“芪芩乌贝汤”为基础加减用药治疗5个多月,诸症缓解,唯有轻微脘胀不舒,复查胃镜,糜烂消失,中度萎缩性胃炎变成轻度萎缩性胃炎,肠化消失。
按:此案患者胃病时间较长,中焦脾土虚损,气血生化乏源,运化不健,胃中腐熟受纳的功能减弱,则见胃脘痞胀不舒,嗳气,食后加重。脾虚则不运,加之饮食不节,湿邪不化,内蕴化热,伤及胃络故见胃中隐隐作痛,泛酸,嘈杂,口苦等。因脾虚夹湿热,故见舌偏红,有齿印,苔薄黄。四诊合参,此例胃痛病人病机当属:中焦脾胃气虚,湿热内蕴,而致中焦气机不通,胃络受损。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既有“不通则痛”的一面,又有“不荣则痛”的一面,因此不可过用温补,以防壅滞,也不可过于苦寒消导,以免败胃,故投以益气健脾,清利湿热,抑酸护膜之剂,标本兼顾。黄芪、太子参、白术健益中焦脾胃,固其根本,此为治本之法,贯穿疾病治疗始终。黄芩、仙鹤草、薏苡仁清化湿热,且仙鹤草、薏苡仁也有健脾之功,黄芩清热化湿却不似黄连苦寒败胃。半夏配麦冬:取“麦门冬汤”之意,麦冬配半夏养胃生津而无滋腻之弊;半夏伍麦冬降逆止呕而无温燥之嫌。两药刚柔相济,润燥相宜,具有生津养胃,醒脾开胃,和胃降逆之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大贝母配乌贼骨:制酸止痛,护膜生肌,此是辨病用药,借助胃镜检查可见有胃黏膜的糜烂。病理检查或有萎缩,或伴肠化、异型增生者,笔者常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用白花蛇舌草,此药微苦、甘、寒,有抗癌解毒之效,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肠化、异型增生。二诊加入鸡内金以消导助运,解除食后胀满。三诊加用丹参养血活血止痛,原因有二:一是患者胃痛时间较长,久病多瘀,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二是因为患者舌下络脉增粗。查看舌下络脉,是笔者辨是否有瘀血征象的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