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兆伟治疗脾胃病经验撷粹
- 单兆伟 沈洪
- 3243字
- 2020-08-28 17:50:33
二、孟河医派学术思想
(一)顾护后天之本,调理营卫气血
孟河医学诊疗用药特色多以调补脾胃、食补后天、健旺气血、调理营卫、平衡阴阳为治,以平淡之药食达神奇之疗效;总以诊治脾胃机枢为学术特色。无论是脾胃之病,还是以脾胃虚弱为主症之诸疾,无不赖调理脾胃功能而康复。营卫调和、气血旺盛、阴阳平衡、调治百病,全赖后天谷气生化、营养充足、泉源不竭;后天足方可诊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患,调理各种虚损劳伤之疾。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二)斡旋气机升降,务求调气复平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乃机体生、长、化、收、藏之源泉。历代名医善治脾胃之疾,无论是攻下、养阴、温补诸法,总以疏通脾胃气机为要旨。斡旋气机升降,务求调气复平,勿使中焦壅滞,寒热温凉勿予偏颇。处方用药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处处以维护脾胃之生理功能为要,务求其平,不可偏执。
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发生水谷受纳、腐熟、运化功能障碍,可见脘腹痞满、疼痛、呕吐、呃逆、泄泻等病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脾为阳土,升为健运,胃为阴土,降为和畅,故治疗脾胃病需注意调节脾胃升降功能,勿使中焦壅塞。方药宜选用轻清灵动之品,治疗务求调气复平,少用重浊厚味、刚劲燥烈之药。如理气重调升降,选用葛根、荷叶、升麻等,谨防香燥伤阴,“忌刚用柔”,喜用佛手花、玫瑰花等理气不伤阴之品;益胃养阴贵在柔润不腻,强调用药宜柔宜润宜凉,常用南北沙参、石斛、百合、麦冬、玉竹、甘草,或加乌梅、白芍等酸味之品,酸甘合化。补脾以健运为本,益气以健脾为先,维护脾胃生理功能,处方用药以甘平微温之品健运中气,常用党参、太子参、白术、薏苡仁、山药、扁豆等。
(三)药用轻清醇正,补益脾胃气阴
孟河医学,药用轻清,方药醇正,是其一大特色,补益脾胃气阴是其用药特点。如益气健脾用太子参、白术、山药等清补之品,气阴兼顾,又不滞气;润养胃阴用南北沙参、麦冬等清养之品,少用厚味重浊,以防腻滞不行;行气用理气而不伤阴之佛手、绿梅花等,忌用破气之品,以免香燥伤气;清泄郁热,用黄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不用大苦大寒,以免损伤胃气;利湿重用薏仁,取其“善利水,又不耗伤真阴之气”(《本草秘录》)。养血柔肝用白芍、百合、合欢皮等兼调情志。
处方轻清简约,方药醇正,处方不过八九味药,一般不超过12味,药味过多则庞杂不能切中病所,避免互相牵扯无功。每味药物用量亦不宜太重,否则药过病所,反伤正气。病告基本痊愈,应中病即止,不可全仗药物攻治以求所谓除邪务尽,而应以膳食调养,怡情悦性,节饮食,慎起居,待脾气健旺,正气恢复,余邪自去。
(四)精于药用配伍,善用巧用药对
健脾益气配以助运之品,使补而不滞;养阴益气配以和胃之药,使补而不腻。清化湿热治其标,不忘健脾补虚顾护其本。
白术配白芍
《本草汇言》云:“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白芍酸寒柔润,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为养肝柔肝之要药。两者相合,阴阳刚柔,相合相柔,柔肝安脾,调和肝脾,配伍精当。
丹参配葛根
《神农本草经》谓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功在止渴生津、解肌退热;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能扩血管,增加血流量,活血通络。丹参专入血分,活血养血,降而行血,有功同“四物”之用。两药相伍,升降相配,气血同治,生津通脉,祛瘀止痛,诊治脾胃病“病久入络”,伴见便溏泄泻、胸痹心痛诸症,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冠心病,症见病程日久屡治难愈属气滞血瘀者。
黄芩配仙鹤草
《名医别录》谓黄芩“疗痰热、胃中热,消谷,利小肠”,《药性论》曰:“治肠胃不利”,功能清热燥湿,具有抗炎杀菌作用。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泻痢草”,功在健脾补虚,清热止血。《百草镜》云:“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仆,吐血,血崩,痢、肠风下血”,《本草纲目拾遗》谓其“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膈”,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保护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节作用。两药相伍,清热泻胃,治疗脾胃病湿热为患,过食肥甘厚腻、久损脾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镜下黏膜炎症、充血、水肿、糜烂等症。
麦冬配半夏
麦冬养阴润燥、益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化痰止呕。两药刚柔相济,润燥相宜,具生津养胃、醒脾开胃、降逆止呕之功。
枳实(枳壳)配白术
枳实(枳壳)破滞气,消积滞,泻痰浊,除痞满,以走泻为主;白术补脾运中燥湿,以补以守为主。两药补泻走守、急缓消补兼施,共奏健脾开结,消除痞满诸疾之功。
莱菔子配决明子
莱菔子下气定喘,消食化痰,通降胃气;决明子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两者同用,肺气得下,胃气得降,肾气得充,气机调畅。若配伍补益脾胃之品,则下气通便不伤正,补气培本无壅滞。
谷芽配麦芽
麦芽消食和中、助胃健运;谷芽健脾开胃、和中消食。两者具有生发之气,生发脾胃,开胃健脾,相得益彰,治疗脾胃病纳谷不馨,脘腹胀满之症。
西洋参配决明子
补气养阴,润燥通便,增水行舟,降压降脂,无伤正之虑。
黄连配苏叶
辛开苦降,寒热并调,化湿畅中,清热止呕,治外感寒邪,并脾胃气滞常见胃有郁热者,可以两药1~3g泡水代茶,可收轻可去实之功。
(五)崇尚补益脾胃,注重正复邪安
脾胃之疾,不外虚实。所谓实证,有痰湿、气滞、血瘀、湿热、热毒等病理变化,临证出现胃痛、阻胀、泛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少等系列症状,此必与人体正气不足有关,即《内经》所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以中焦脾胃虚弱为病理基础。只有脾胃虚弱,诸邪方可乘虚侵袭而形成诸多实证病变。故脾胃虚弱为患病发病之本,健脾和中、补益脾胃为治疗大法。正复邪安,邪祛正安,体现了提高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防病保健思想。
(六)善用食补疗法,颐养天然之气
补虚扶正,食疗治病,膳食养病,乃孟河医学之特长。在脾胃诊治用药上,侧重饮食调摄、膳食分类以治病补虚。饮食疗法是一种增强体质,纠正体质类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如治阴虚体质、虚热内生者以甲鱼、海参、百合等为治;阳虚体质者以羊肉、牛肉、鹿肉、姜、椒之属食之;痰湿体质、形态丰腴之人多食海带,或以煮汤;延年益寿用胎盘、乌龟抗衰益寿;高血压治以决明肉,麻雀汤等;尿结石可进山慈菇、胡桃;糖尿病可食山药、百合等;癌症可多食薏苡仁、菇类、毛笋等,以防癌抗癌。
“以食代药”,合理搭配饮食,调整膳食食谱,加强饮食调理,顺应自然,颐养天然之气,调理自身,可防病祛疾,康复保健,延年益寿,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七)倡导怡情悦性,揆度摄生起居
怡情悦性,慎起居,摄生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诊治各种疾病的主要保障。脾胃疾病常出现与常人不同的情志反应,不良的心态是患病的主要诱因,竞争激烈、负担重、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性情急躁、多思忧虑、高度紧张、精神刺激、恐病心理、不良嗜好、生活无规律、饥饱失节、冷暖不均、起居失时、好逸恶劳、营养过剩等,是影响气机升降、气血紊乱、脾胃损伤、调养失度、心境不佳的重要因素。
摄生养性得宜,生活起居有度,因体制宜,是脾胃养护之道,提倡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慢跑、打拳、气功、跳舞、户外运动等习惯,既能调节机体气机,促进气血畅运,舒筋活络;又能健脾和胃,增强代谢,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及免疫功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有节,多样,不可偏嗜伤脾。慎配食物,不伤胃气,积极配合食疗。崇尚荤素搭配,精粗搭配,以食代药,“谨和五味”、“食养尽之”(《内经》),方能营养充足,精力充沛,体格健壮。
附:马培之1880年7月26日治疗慈禧太后心脾不调:慈禧太后症状:腰酸、神疲乏力、纳食不香、寒热时作,诊其脉:两寸虚细,左关沉而微弦,右关沉而微滑,两尺沉濡,辨为:积郁积劳,心脾两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处方:当归、白芍、白术、山药、生地、茯苓、陈皮、牡蛎、合欢花、红枣、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