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红细胞系统

原始红细胞(彩图1)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5~22μm,细胞边缘常见瘤状突起。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直径的4/5,染色质为颗粒状;核仁0~4个,为淡蓝色,核膜较清楚。胞质量较少,呈不透明的深蓝色,核周有淡染区,无颗粒。

早幼红细胞(彩图2)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5~20μ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直径的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聚集,呈粗颗粒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增多,呈不透明深蓝色、无颗粒,可见核周淡染区。

中幼红细胞(彩图3)

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8~15μ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约占细胞直径的1/2~2/3;核染色质凝聚呈深紫色,浓染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有碎墨感;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无颗粒,因有血红蛋白出现而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如灰蓝色、灰色、粉灰色。

晚幼红细胞(彩图4)

胞体较小,多为圆形,直径约为7~10μm。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直径的1/2以下,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浓聚、固缩为深紫红色或紫黑色团块,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胞质量多,呈浅灰红色或粉红色。

网织红细胞(彩图5)

煌焦油蓝染色,红细胞中可见蓝黑色颗粒状、线条状或网状结构,图中可见各型网织红细胞,Ⅰ型呈丝球状,Ⅱ型线团样开始松散,Ⅲ型呈枝点状排列,Ⅳ型呈分散颗粒、短丝状。以Ⅱ型、Ⅲ型为主。

红细胞(彩图6)

正常红细胞胞体直径平均7.2μ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浅红色(杏红色),中央部分淡染。

幼红细胞造血岛(彩图7)

中央为巨噬细胞,周围绕一些幼红细胞者为幼红细胞造血岛。

巨原始红细胞(彩图8)

胞体明显增大,直径约19~27μm,以胞核增大最为显著,核质发育不平衡,核染色质比同阶段细胞更细致、疏松,呈所谓“核幼质老”现象。核圆形或椭圆形,稍偏位,核仁明显,胞质深蓝色。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早幼红细胞(彩图9)

胞体大,直径约13~22μm,核大,核染色质由均匀细颗粒排列成网状,副染色质清楚,核仁消失或遗迹。胞质量比正常早幼红细胞多,深蓝色,不透明。部分细胞出现血红蛋白,呈蓝灰色,核周界明显。

巨中幼红细胞(彩图10)

胞体大,直径约12~20μm,此阶段“核幼质老”现象明显。核变小,可见双核或多核,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网状,副染色质清楚。胞质比正常中幼红细胞多,深灰蓝色或灰红色,不透明。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晚幼红细胞(彩图11)

胞体大小不一,直径约10~18μm,常为椭圆形。核小,多偏位,可见双核、核出芽、核碎裂等,核染色质致密,仍保持有点粒状或网状结构痕迹。胞质丰富,呈灰红色或粉红色,可见Howell-Jolly小体。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类巨变幼红细胞(彩图12)

幼红细胞类巨变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代谢无明显关系,多为骨髓病态造血细胞。胞体大或巨大,但核增大不明显,染色质正常或轻度松散。多见于晚幼红和中幼红细胞阶段。

巨多核幼红细胞(彩图13)

胞体巨大,胞核多,形似类巨变幼红细胞特点。易见于红白血病、MDS,也可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染色质桥幼红细胞(彩图14)

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多为两个,两核之间相互连接,连接部位着色浅,似核间架起的桥。染色质桥一般较宽,有的也窄,但不同于核丝。易见于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

异常核分裂幼红细胞(彩图15)

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为23对即46条,恶性血液病常见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以及结构排列异常。

侏儒幼红细胞(彩图16)

胞体小、胞质少而偏蓝,易见边缘缺损呈裙边样,胞核固缩。因细胞血红蛋白合成不足,使胞质发育不良,呈所谓“核老质幼”现象。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炭核幼红细胞(彩图17)

胞体多为椭圆形,胞核小,常偏于一侧,染色质高度致密、固缩,黑紫色。胞质丰富,粉红色或灰红色。常见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核碎裂幼红细胞(彩图18)

胞核呈分叶状、花瓣状、锯齿状、哑铃状等,胞体正常或略增大,多出现于晚幼红和中幼红细胞阶段。核碎裂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白血病等。

大红细胞(彩图19)

大红细胞略大于正常红细胞,深染,呈粉红色,直径>10μm。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见于溶血性贫血、肝病。

巨红细胞(彩图20)

巨红细胞胞体大,深染,呈粉红色,直径>15μm。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红血病。

超巨红细胞(彩图21)

超巨红细胞胞体大于巨红细胞,深染,呈粉红色,直径>20μm。常见于红血病、红白血病。

小红细胞(彩图22)

小红细胞小于正常红细胞,中央区浅染,呈粉红色,直径<6μm。常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球形红细胞(彩图23)

球形红细胞胞体较小,直径<6μm,厚度>2μm,红细胞中心着色深,似球状。外周血>20%有诊断价值。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贫血,少量出现也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椭圆形红细胞(彩图24)

呈椭圆形或长圆形,两端钝圆,长轴增大,直径可达12.5μm,横径可为2.5μm。外周血>25%有诊断价值。见于遗传性椭圆细胞贫血,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靶形红细胞(彩图25)

细胞中央部位深染,外周苍白,而细胞外缘又深染,如射击之靶。外周血>20%有诊断价值。见于地中海贫血,也见于脾切除后,少量出现也见于缺铁性贫血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新月形红细胞(彩图26)

红细胞残缺不全,体积大,如新月状。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

棘球样红细胞(彩图27)

棘球样红细胞也称锯齿状红细胞为等间距而规则的短刺状突起,10~30个,常有盘形锯齿状,见于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细胞内低钾、胃癌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等。

棘形红细胞(彩图28)

棘形红细胞表面呈刺、棘形突起,形态不规则,有2~10个长度和直径不同的半球形尖刺,见于酒精性肝病、脾切除后,典型而多量出现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

裂片红细胞(彩图29)

裂红细胞常呈三角形、盔形、刺形、逗点状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常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

角形红细胞(彩图30)

特点是红细胞突出部分似角状。此种细胞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管内纤维沉积症及血管修复术,某些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排异期,海绵状血管瘤及溶血性贫血等。

咬细胞(bite cell,彩图31)

红细胞的边缘似被咬掉一个半圆形小口,常见1个,也有的为2个。多见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引起的急性溶血。

泡细胞(blister cell,彩图32)

血红蛋白出现在红细胞一边,另一边只有一薄层膜,形态很似气泡。多见于G-6-PD缺乏引起的急性溶血。

星状红细胞(彩图33)

红细胞形态呈星芒状。可见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泪滴状红细胞(彩图34)

典型泪滴状红细胞为红细胞单向拉长,形如泪滴或梨形。见于骨髓纤维化、缺铁性贫血(IDA)及其他重症患者。

口形红细胞(彩图35)

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外周血>10%有诊断价值。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贫血,也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乙醇性肝硬化等。

缗钱状红细胞(彩图36)

多数红细胞相互串联,似缗钱状,故而得名。缗钱状红细胞多沿一个长轴一个个相连。见于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低色性红细胞(彩图37)

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淡染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及慢性失血性贫血。

高色性红细胞(彩图38)

红细胞染色过深,中央淡染区消失。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球形红细胞也浓染。

嗜碱性红细胞(彩图39)

刚脱核而尚未成熟的红细胞,由于胞质内含嗜碱性物质(RNA),红细胞被染成蓝色或蓝紫色。见于较严重的增生性贫血。

多染性红细胞(彩图40)

脱核后尚未成熟的红细胞,因胞质内有少量嗜碱性物质,红细胞呈灰蓝色或灰红色。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为最多见。

嗜碱性点彩幼红细胞(彩图41)

幼红细胞内有多数形态不一的蓝黑色颗粒。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彩图42)

红细胞的胞质呈灰红色或粉红色,出现多数蓝黑色颗粒。

卡波环(彩图43a,b)

卡波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环状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存在于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卡波环现认为系脂蛋白变性所致。特殊形态有双卡波环,三环比较少见。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特殊形态的卡波环多见于恶性血液病,如红血病和红白血病。

豪焦小体(彩图44)

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又称染色质小体,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内出现圆形暗紫红色小体,大小1~2μm,数量不等。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之后。

红系前期细胞造血岛(彩图45)

幼红细胞造血岛较常见,红系前期细胞造血岛则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