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稀土硼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 贾林艳
- 1664字
- 2021-03-26 05:28:15
1.4 白光LED简介
目前各国政府从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投入大量精力到新能源的开发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出发光性能良好的Y2O3∶Eu3+红色荧光材料以来,发光材料已成功应用在通讯、显示设备、照明等领域[87]。20世纪末以来,为满足人们对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到研制可适应于半导体照明(light-emitting diode,LED)和显示技术开发中,如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离子体显示(plasma display panel,PDP)、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发射显示(FED)等。经研究者们不懈努力仍只能将白炽灯的发光功率提升到15lm/W,光转换率也仅能达到10%,耗能量却未见减少,而LED具有的低耗能、高效率、显色性高等优点恰恰弥补白炽光不足,并且根据LED的价格调整及全球白炽灯的禁用,LED逐渐成为照明市场主流。同时LED因其具有的无污染、显色性好、耗能低等特点而取代荧光灯,避免汞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全球变暖问题[88]。目前我国大力提倡节能减排,所以研发白光LED已成为当前社会焦点。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白光LED存在诸如高效荧光材料短缺、技术产权及商用化红色荧光粉稀缺等现状。
白光LED是由芯片与可被其有效激发的荧光粉组合而成,能够获得各种室温发白光的固体发光光源[89]。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只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被发明以来,白光LED已经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早期使用磷化镓的发光材料只能实现发红光,在20mA驱动电流下的发光效率仅为0.1lm/W,只能被用做指示灯。随着新型发光材料的不断深入研究,LED能够产生绿光、黄光和橙光,光效也提高到1lm/W,80年代以后,发明了砷化镓LED,它的光效为10lm/W左右。90年代初,磷化铟基新材料被用作红光、黄光的和氮化镓被用作发射绿光、蓝光,LED实现了极大地提高。1993年日本日亚公司首次基于蓝色氮化镓LED技术,取得突破并很快实现产业化,标志着人类正迈向探索白光LED之路[90];1996年实现白光发光二极管(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WLED),之后则成功推向市场。目前白光LED被应用到景观照明、汽车、背景光源、军事等领域。
1.4.1 白光LED实现方式
白光是一种多色混合光,由色度学和发光学原理得出,实现白光至少需要两种光混合,如二波长光(蓝色光+黄色光)或三波长(蓝色光+绿色光+红色光)。白光LED芯片实现方式通常有三种[91~93],如表1.2和图1.4所示。
表1.2 实现白光LED的主要方法
Table 1.2 The main method of realization of white LED
图1.4 白光LED实现方式
Fig.1.4 The methods of synthesis white LED
(1)三基色芯片组合
将红、绿、蓝三色基芯片混合封装,形成白光。
优点:①发光效率最高;②发光颜色灵活可调;③显色性好。
缺点:①不同的芯片衰减效率和使用寿命不同,导致组合光颜色不稳定;②电路设计复杂;③成本高。
(2)蓝光芯片+荧光粉组合
该方法可以分为蓝光芯片+黄色荧光粉和蓝光芯片+红、绿色荧光粉两种方式。该方法是最常见的白光LED实现方式。
前者存在的优点:①电路简单;②成本低。缺点:①光效低;②显色性差;③黄色荧光粉存在日本技术垄断问题。
后者存在的优点:①色温可调;②显色性高。缺点:①颜色不稳定;②商用红色荧光粉稀缺。
(3)紫外(近紫外)芯片+荧光粉组合
该方法利用紫外(近紫外)芯片与能被其有效激发的红、绿、蓝三种颜色荧光粉混合,或与可同时发出红、绿、蓝三种颜色荧光粉混合生成白光。
优点:①显色性好;②光色均匀。
缺点:①颜色配比可控性差;②同时紫外光外泄对环境造成污染。
除上述三种方式外,实现白光LED还有以下几种方式:多量子阱型[94]、光转化型[95]、量子点白光技术[96]等。
1.4.2 白光LED特点及技术现状
白光LED成为第四代绿色照明光源,其主要特点:
①光效高,寿命长;
②节能环保;
③应用安全,灵活性好;
④反应时间短,显色性好。
白光LED所面临的技术现状:
①实际发光效率低。白光LED具有很高的理论发光效率,但实际发光效率只有理论的百分之几,因此有待进一步提高光效。
②荧光粉。可被蓝光和近紫外光有效激发的高效红色荧光粉稀缺,新型红色荧光粉有待被研制。
③成本。相对于传统的白炽灯、荧光灯,LEDs价格偏高,有待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④散热。大功率照明时,芯片温度升高,散热效果不好,导致荧光粉温度猝灭,降低发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