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献给所有想要跑步的人

这是一本酝酿了,更确切地说,是拖了四五年之后才完成的书。吴晓波在“预见2018”年终秀的开场白中提到了人生的四种相遇,这本书应该就是第五种,刻意也好,随性也罢,从张路平老师提议到白岩松老师起书名,这本书就这么来了。

从2004年第一次参加北京马拉松半程项目开始,没有想到跑马拉松已经陪伴我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从青春期到中年油腻未腻,跑步已然成了跟吃喝拉撒睡一样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跑步,特别是跑马拉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潮,这在十几年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还记得当年跑马拉松时,不少朋友都会抛出“你怎么会喜欢这么无聊的项目”“42.195公里得绕操场多少圈”“你在跑马拉松时脑子里想什么”等问题,让我无法回答,索性微笑应对。应该是从2009年起,北京奥运会后,感觉跑步的人慢慢多起来。2012年前后,伴随着地产圈、海归圈的不少大佬的“卖力宣传”,跑步的人越来越多,赛事和活动也开始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2017年全国各地举办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到1102场,参赛人次近500万。与跑步相关的各项产业也发展起来。就跑步图书而言,已经翻译出版了不少国际上的关于运动训练等内容的专业图书,可以说,如果你想科学跑步,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看的。

我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

我的感觉是,目前关于跑步的图书中,翻译国外的居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训练方式上。跑步图书卖得最好的名单里,一定会有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把跑步中产生的各种思考“絮絮叨叨”地记录了下来,从跑步这一运动中给了读者去剖析他的视角。但这类图书较少;其余的关于训练的图书适合已经开始入门的跑者学习,也就是说,上面提到的500多万已经跑起来的跑者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但是比起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参与跑步运动的人还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人对跑步还是处在“提到径赛,他们甚至露出一脸吃惊的样子,当成笑话一样地说‘要跑5公里?那不就得一直绕着操场转圈圈?’”的状态,或者说“我连1000米都跑不下来”,听说马拉松要跑42.195公里,这更直接打消了其可能刚刚涌起的想要参与跑步运动的一丝念头。

决心是成功的开始。无论是觉得自己从小没有运动细胞也好,还是没时间跑步也好,其实都是借口,这个借口的背后就是“我还没有下定决心”。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因为身体每况愈下而不得不跑步之后,所有的借口都不攻自破,甚至在慢慢开始感受到跑步的益处和乐趣之后,会拿着当初的借口作为自嘲的段子。万科的郁亮先生在45岁生日时,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其中一项就有跑全马。他通过跑步减肥25斤,全马跑进3小时20分以内,并开始推广“乐跑”这一理念。他曾经提到,不跑步的借口有三个:伤膝盖、忙、不够睡。伤膝盖是懒人思维,一个再忙的人也会有时间生病的,睡眠不在时间而在质量,管理好自己体重的人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就是想让大家下定决心,或者使心底燃起的微弱的跑步想法不断增强的书。也就是说,主要针对那些从来不跑步,刚刚准备想要跑步的人。这里面的文字绝大多数都是过去几年我在《跑者世界》及新媒体的专栏基础上加以完善而成的,有关于跑步意义的探讨,有关于如何跑步的不成体系的碎片式的研究,有身边的一些励志的、我认为可以带来一些思考的跑者故事,还有一些关于跑步的记录和思考。这是一本写自己、其实更是写“我们”的关于跑步的“碎碎念”,如果能对你下定决心跑步起一点帮助,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我要感谢很多人,正如跑步一样,“虽然它本身是必须自己一个人孤单向前的行为,但它真正的意义是隐藏在其中的那一股将你与伙伴连结起来的力量”。我不一一列举要感谢者的名字,因怕漏掉每一个在我跑步过程中出现过的人。哪怕是在赛道上擦肩而过时的一句“加油”,都可能给了我莫大的感动。

跑步到底有什么意义?跑步到底与什么有关?这一切的答案,都需要你自己跑起来去找寻。

方旭东

2018年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