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告诉我你懂军事-经典战役篇
- 《深度军事》编委会编著
- 2315字
- 2021-03-30 13:22:07
NO.3 毒气弹出现在一战哪次战役,进而使其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成为战地禁忌?
毒气弹属于化学武器的一种,它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化学武器是一种极具实战价值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威力上讲,它的杀伤破坏力仅次于核武器。更为关键的是获取这种武器的技术门槛很低,杀伤破坏力却极强,因此也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
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战和化学武器始于1914年10月,德军和法军在战场上开创了使用刺激性毒剂的先例,这标志着化学武器正式走上战史的舞台。而真正在战场取得成功的毒气战则是1915年的伊普尔战役。
1.战争背景
事实上,在一战中最先使用化学武器的是法国。1914年8月,法国军队向德军投掷催泪手榴弹。这种手榴弹里充满了溴乙酸乙酯(一种催泪毒剂),不过每枚手榴弹只能产生19立方厘米的催泪气体,德军甚至没有觉察到对手使用了化学武器。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同年10月,德军向英军阵地也发射了一种装有化学刺激物的炮弹,这种炮弹施放的毒剂浓度也很小,英军同样也没有觉察到对方使用化学武器。
早期作战没有毒气防御措施,只是用口罩作为防御工具
德国在开发和使用化学武器上下的功夫比较大。德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1915年1月31日,德军向俄军阵地发射了1.8万枚含有液态甲苄基溴(一种催泪气体)的炮弹,结果由于气温太低甲苄基溴全部冻住了,根本没有气化,放毒的目的没有达到。也就是说,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在战争期间都有使用化学武器的企图,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实施。
2.战役过程
1915年3月,德军最高指挥部根据当前形势被迫召开一个秘密会议,会上制订了一项阻止英法联军进攻的作战计划。此后,德军便开始在国内紧急抢购氯气钢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近6000个大型号的氯气瓶堆放在德军设在柏林郊外的一个秘密工厂里。这些钢瓶被改装成像刚出厂的啤酒桶(要知道德国的啤酒一直名扬世界)。这些“致命啤酒桶”被灌满了氯气运往前线,并埋设在前沿阵地上。不过当时天公不作美,战场上连续下了好几天暴雨,这些“啤酒桶”都露出了地面。
德军在毒气攻击之前,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工作。
毒战中的作战线
面对的阵地上的异样,并没有引起英法联军指挥官重视,反而认为德军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还在考虑喝啤酒,戒备心理反而降低了。这也为日后英法联军遭到重创埋下了苦果。
4月22日上午,伊普尔前线阵地上,德国士兵仔细观察着风向和风力,到了下午3点,风向转向敌方阵地,而且风力加大,自然条件完全适合释放毒气。在德军军官的指挥下,德军士兵在几公里长的战线上,总共打开了5730个“啤酒桶”。此时,参与此次战役的英法士兵看到了人生中最为恐怖一幕,在德军阵地前沿宽6公里的地面上,出现了一人多高的黄绿色气浪,气浪紧紧地贴地而行,在风的推动下迎面扑来。
德军点燃装满氯气的“啤酒桶”
此时英法联军官兵闻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强烈刺激性怪味,先是打喷嚏、咳嗽,流泪不止,然后就是感觉到窒息无力。不一会儿,第一线的英法官兵纷纷窒息倒地。而在第二线的部队见此情景,纷纷逃离。
跟在黄色烟雾后面的德国步兵,没放一枪一炮就顺利突破了英法联军第一道阵地,把整个战线往前推进了4公里,夺回了原来已经失去的一些重要的制高点。在这次毒气袭击中,英法联军有1.5万人中毒,至少有5000人死亡。如果不是这次毒气袭击取到的战果实在出人意料,德军没有准备足够的防毒面具,否则可以获得更大战果。
3.武器简述
在此次战役中使用的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可以用作氧化剂。氯气遇水会发生反应形成次氯酸,在有机物上引起化学燃烧效果,而人体黏液组织和潮湿的人体器官(比如眼睛)极易与氯气发生此种化学反应。大量吸入氯气会引发肺部血崩,这同溺水死亡的症状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发生在陆地上。肺部血崩会造成剧烈呕吐、头痛、呼吸困难、异常口渴(一旦喝水立刻毙命)、肺部刀削一样的疼痛、从胃部和腹部咳出绿沫、肤色由白色变成墨绿色和黄色、眼神呆滞,最后失去知觉而死,死状相当惨烈。
后期战争还使用三氯硝基甲烷(氯化苦),这种毒剂可引起呕吐。氯化苦在常温常压下是不溶于水的无色液体,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氯化苦能通过吸入、进食及皮肤进入人体。它对眼睛、皮肤和肺部均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实验证明其刺激性会使人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溅入眼睛之后则会使角膜水肿甚至液化。
在实验室中的氯气呈黄绿色
瓶装的三氯硝基甲烷
其中最知名毒气则是芥子气,它的学名叫二氯二乙硫醚,是一种重要的糜烂性毒剂,因味道与芥末相似而得名。芥子气主要通过皮肤或呼吸道侵入肌体。可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对皮肤、黏膜具有糜烂性刺激作用。由于其可以经皮肤入侵人体,只使用防毒面具仍不足应付芥子气的威胁,只有穿着全套防毒衣或乘搭有核生化防护的载具,才可以安全通过受污染地区。故在战史上使用量、普遍性和杀伤最大,被称作“毒剂之王”。一战中,交战双方共生产芥子气13500吨,其中12000吨用于实战。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曾在一战中遭到英国军队芥子气炮弹的袭击而使眼睛暂时失明。
战斗中因为芥子气而受伤的士兵
4.战役影响
由于化学武器巨大的杀伤力,作战双方不断研发并使用各种新型的化学武器,其中以芥子气、光气、氯气为主,据后来估计,在一战中至少有50965吨毒气弹用于战争。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战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人数1176500人,至少有85000人死于化武袭击。在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一书中,对此有所叙述。
一战中因为毒气造成失明的英军士兵
由于一战期间参战双方都饱受毒气战的摧残,所以在战后,1925年《日内瓦协定书》再次重申禁止使用毒气,各国也都清楚毒气弹的使用只能引起对方同样的报复,因此在二战中,尽管美、英、苏、德等各大国都做了毒气战方面的准备,但并没有大规模毒气战爆发,这只能说是不幸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