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 王立铭
- 1224字
- 2021-04-02 22:43:14
序
从认识立铭到现在,一晃十年以上了。他也从一个对科研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位对科研有深刻理解的科学家、教授。我有幸观察到了立铭这位科学家有趣的成长过程。
立铭2005年北大本科毕业。当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刚刚筹建,大楼空空的没有几个实验室。立铭那一届北大生科院的应届毕业生有几个被我忽悠来NIBS做毕业设计,给我们这个位于昌平荒凉郊区的新建单位凭空添了不少活力与欢笑。这些学生中就有立铭和他未来的夫人沈玥。
立铭后来从NIBS到加州理工读博,刚好我儿子也在那里上本科,我去看儿子时就和他们夫妇有机会见面。立铭在那里研究果蝇行为神经生物学,成绩斐然。当中还被请回NIBS做学术报告,俨然一年轻科学家的样子。
博士毕业后,立铭没有走博士后到教授这条常规的路,而是直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了独立的研究员,研究方向也转成了能量代谢。从我个人经历来讲,博士后训练是一个从学习怎么做科学研究的学生,到能够从事原创科学发现的科学家蜕变的过程。虽然这是一个辛苦甚至痛苦的阶段,为孩子太小、老婆太吵和工资太少三条曲线最低点的交汇,我还是很难想象我可以一步跨过这个阶段。立铭走这条路我虽然不认同,但他能量代谢的研究方向却和我博士后的研究有了交汇。我博士后师从研究胆固醇代谢调节的大师,在此期间发现了和胆固醇代谢有关基因调节的独特方式。
斗转星移,去年一段时间我微信的朋友圈刷屏现在已是浙江大学教授的立铭写的关于能量代谢与人类疾病的科普文章。包括我做医生的、并不了解我和立铭关系的太太都向我推荐这些文章,说这位饶毅的弟子,文字的风格也像,演绎科学史蛮有意思的。我基本上看到马上读完并点赞。立铭在这些文章里,用脂肪和糖代谢研究中重大发现为脉络,联系科学发现的内容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讲历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尽管对糖、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代谢的研究不陌生,但读到如此美文讲述如此翔实的史实,还是有如饮醇酒,畅快淋漓的感觉。
文章开篇讲瘦素的发现。从遗传性肥胖的小鼠、用连体动物试验发现其血液中控制体重的因子,到用定位克隆的方法鉴定出缺失的瘦素基因,故事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讲胆固醇代谢那篇有相当的篇幅就是讲我当年做博士后期间发生的事。其中着墨甚深的一段故事,即由“金老头”“棕老头”领导发现胆固醇代谢调节机理,并由此理论指导开发出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更是让我仿佛重新经历那段激动人心的日子。至于我们对布朗博士昵称“褐老头”而不是纸面正确翻译的“棕”,就不是立铭知道的“内部”信息了。另外我为师姐霍布斯PCSK9研究献血的事,看来立铭也没有挖掘出来。不过也不能怪他,我只不过是几百个对照样本之一而已。
如今立铭将这系列文章整理成书真是一件好事。这本书会成为一本大众了解与能量代谢有关疾病的、通俗易懂的科普书,也是正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本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很好的补充读物,同时,还是讲述这部分内容的大中学课堂上生物教师的有益参考书。
王晓东
美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