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代长春与首尔的城市空间比较

1.传统体系下旧城的重构

长春府城和大邱府城的历史时间短、规模小。长春城沦陷后吸收在新京规划内,大邱城市规划包括在全市规划里,与新城区等其他城区有“编入”关系。长春厅从新立城迁至宽城子是1825年,长春城的修建从1865年才开始,总长约10km,总面积为5.8km2。1911年,长春府决定将南北干道4里(2km)南北大街和三、四道街土路改为砂石路,1913年南北大街改造完成。参考文献[4]:147.至1917年,三道街、四道街、西头大街和西二道街的道路更整齐,说明已经改造。从1912年开始,为了城内道路改造,与城外商埠地连接道路,将城门、城墙及望楼等被拆除(图1)。

图1 长春老城的城市改造图

(来源:根据王新英提供底图重绘)

1907年3月,日本统监部决定将东、南大门楼左右城堞各八间拆除,作为电车专线,方便民众出入,1908年拆除南大门城墙,拆除城墙的左右两侧开通了道路。南大门两侧道路和南大门人行通道形成环岛形道路网。从1912年开始进行古城内道路的改造工程,至1929年朝鲜总督府提交给京城府道路修缮工作。首尔都城内道路改造为格子型道路网,道路规划将原首尔中心景福宫及北村集中于新交通中心京城站接近的南大门、新商业中心的朝鲜银行前,原行政中心光华门十字街至光华门代替封建社会行政中心六曹街,重新修建京城府厅、京畿道厅、朝鲜步兵队、朝鲜总督府等近代行政政治建筑群保持了其行政中心的位置。同时,朝鲜总督府通过道路改造的机会将原偏北的道路规划改在他们居住区中心的南侧参考文献[8]:48.(图2)。

图2 首尔老城的城市改造

(来源:参考文献[6]重绘)

两个城市的近代化过程中,均为进行城墙、城门拆除和老城内道路修缮工作。可以说,这些建设活动是封建城市结构能够重构为近代城市的不可避免的阶段,不过是近代城市规划及交通体系代替传统城市体系的遗产,具有双重意义。

2.以铁路为中心的新城区

满铁长春铁路附属地以铁路站及站前广场为中心的功能分区规划较明显,可分为以下:铁路以南,以中央通(今人民大街)为中心,以西是满铁社宅及学校等居住区;以南有练兵场、守备队等军事设施;以东有横滨正金银行、大和旅馆、邮便局等公共设施以及日本商店建筑,均为商业区;在东五条的东侧作为粮栈区等。满铁本线和吉长铁路终点站长春作为吉林省掠夺物资的集散中心,粮栈区占比率较高,反映出满铁的殖民掠夺性质,以及长春的重要作用。伪满洲国成立后,在满铁附属地以南修建了关东局和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局为管辖满铁附属地的机构,其位置有利于经营铁路附属地(图3)。

图3 长春满铁铁路附属地

(来源:根据参考文献[7]整理重绘)

龙山站作为京釜铁路线上唯一以铁路站为中心规划放射线,其基本道路为格子型道路体系。从规划规划的角度来看,放射线是不仅为了增强龙山站及前广场的中心性,而且是为了分离铁道和军事空间的动线,以龙山站为中心以西南有铁道局、铁道官舍、铁道俱乐部以及铁道员养成所等铁路相关建筑群,以东北有宪兵分队、军司令部等龙山军用地。比较龙山站和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龙山铁路用地的修建早于满铁附属地,笔者认为修建龙山铁路用地时,城市规划手法还没成熟,其规划是格子型道路体系加上放射线的原始规划。龙山的城市规划及城市面貌呈现出日本在韩国修建铁路的最核心目的,即利用为军事统治的手段,在新龙山附近形成大规模的军用地(图4)。

图4 龙山铁路用地

(来源:根据参考文献[6]重绘)

通过长春铁路附属地和龙山铁路用地的功能分区及铁路相关建筑分布,主要为了市区发展及交通便利,两个地区的工厂以铁路线为中心位于市区的对面,以铁路线为分界。同时,考虑到军事移动及市区影响的条件,两个地区的军事用地均为位于边角。附属地和铁路用地为铁路服务,明显呈现出功能分区及铁路相关设施的位置。

3.商埠地和“开市场”

中国东北商埠地和韩国“开市场”的意义基本上一致,虽然有列强的强制性,但是与中东铁路及满铁附属地、旅大租借地不同,其领土仍属于本国,并指代内陆开埠的地区。不同的是,商埠地划分城市内一个地区,限制外国人在该地区内通商及居住,反而开市场范围属于整个城市,没有严格的限制条款,因此在城市任何地区都能够通商及居住。不过,为了保障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安全,朝鲜政府后来在城内分别指定居留地地区。行政中心城市长春和首尔的开埠使该城市内形成一个外交空间,首先形成外国公馆建筑,又出现了外国经济商业建筑,成为西方建筑文化在内陆传播的根源地。虽然在韩国开市城市中民间商业建筑较少,但中国东北商埠地内民族工商业也逐渐发展,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共存的独特的城市面貌。

长春于1907年开埠,1909年在西四马路设开埠局,将商埠地定为满铁路附属地东南段与旧城以北间的地段,并颁布《开埠局租建章程》,在建设规则上,商埠地规划为方格形道路体系,东侧形成放射性广场,主要干线道路作为连接古城和满铁附属地的通道,其中大马路作为商埠地商业街,与满铁附属地的面貌有所不同,形成了固有的中西结合近代城市面貌。按照商埠地对外开放的规定,在长春商埠地修建了外国公馆建筑,其代表为沙俄领事馆和日本领事馆。并且,由于政治、外交以及治安原因,将1908年在旧城内修建的当时长春级别最高的政府“吉林西路兵备道”(1909年改为“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衙署”)迁移至长春商埠地辖区的北沿七马路的高地上。以吉林西路兵备道为中心,俄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位于其半径500m范围内,可以说三个机构在商埠地内的对垒,反映出当时长春的局势情况(图5)。

图5 长春政治、外交建筑分布

(来源:根据王新英提供底图重绘)

首尔开埠后,在朝鲜政府的斡旋下,美国公使馆于1883年设在贞洞,1884年英国领事馆设在其东侧。此后,各国公使馆以贞洞附近为中心进行修建,各国民间人士也聚集在此地。之所以选择贞洞作为“公使馆区域(Legation Quarter)”,是因为按照《修好条约》,开埠地“杨花津”与贞洞一带(附近位于西小门和南大门)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同时,贞洞虽然位于都城内,但是相对偏僻,容易购买土地和住宅,并能够与老百姓的生活区分割开参考文献[10]:89-90.(图6)。

图6 1902年首尔各国公馆分布

(来源:根据参考文献[8]重绘)

商埠地和开市场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外交、通商以及民族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埠地),因此交通手段对该地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长春商埠地,首尔的开市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地理位置上铁路交通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