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
- 张复合 刘亦师主编
- 1219字
- 2021-04-02 21:02:23
二、军事属性下的城市山海空间格局
军事属性是旅顺城市的显性基因,定位军港的倾力建设赋予城市在诞生之初的先进性、功能的纯粹性以及格局的封闭性。为确保旅顺大坞与海防炮台工程如期竣工,旅顺拥有了中国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东北地区最早的电报线路与供电系统,中国第一盏电灯,等等;为解决大坞建设工程难题,英、法、德、日等多国技术人员受聘参与勘查、设计和施工。当1890年旅顺港工程全工告竣时,其规模东亚第一,位居世界五大军港之一。军事工程造就了旅顺设施建设的先进性和构筑的坚固性,大坞和购自德国的水泵设施在130余年后正常在役,目前这一区域依然是旅顺军港的核心区域。
既为军港,其选址和建设必然与旅顺口的地势密切相关。旅顺口有着对建港非常有利的地理形态,口内可以避风汲水且严冬不冻,十分利于舰船的停泊和出行,口东、西两侧有老虎尾半岛和黄金山对相呼应,两岸山势险峻,易守难攻,这样的地理形式在港口防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1880—1945年间,旅顺分别作为守卫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海防要塞,北洋水师基地;沙俄在远东的唯一军港,太平洋舰队的驻地;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的根据地,与佐世保军港同级的海军基地,经历任占领者的持续建设。期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的《旅顺租地条约》中的“旅顺为沙俄独占的军港……俄国可在旅顺口修筑炮台驻扎军队”,点明了旅顺的军事属性。1945年中苏签订《关于旅顺口的协定》中“旅顺口作为纯粹的海军根据地,仅供军用舰船停泊”的规定再次强调了旅顺唯一的军事职能。1955年收回旅顺后军管延续至2009年才全面对外开放。
旅顺港分东、西两个港区,清政府在权衡施工能力、经费以及北洋海军规模三方面因素后,决定集中力量于东港建设大坞,使之成为近代旅顺的城市原点。晚清主要围绕大坞及炮台要塞进行建设,城区向东港以北的山谷延伸,“随着各项工程的进展,旅顺港周围分布有军械库、弹药库、水雷库、营房,行程200余里。”从海岸到内陆形成了由炮台防御带—船坞—营区及库区—军事行政区—住宅区构成的作战相关性逐步弱化的递减式分布格局。清建旧市街在俄占时期依然是军事核心区,沙俄的布防图中清晰地表明大坞一带是战时重点防御的对象。沙俄在此新建战地医院(红十字医院)、俄海军学校并扩建船坞等等,同时在北面环山构筑陆正面炮台,但日俄战争前仅有部分工程完工。
山海呼应的自然地貌在军港的建设以及城市格局的奠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山”的价值在于它环抱军港的地理形态,构成了旅顺陆海防御的天然屏障,同时为炮台防御阵地的布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俄占时期扩建海陆炮台使旅顺成为一座堡垒要塞式城市,构成人工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军事文化景观。“海”是海口和要塞防御的海域,该区域是旅顺的重点防御对象,也是海军的主要战场。特定的山和海界面既是构成旅顺立体空间格局的控制性要素,也是整体保护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军事视野下的保护范围应关注海域、山峦、港区既“一域一带一核”的基础格局(图1)。
图1 近代旅顺的城市山海格局
(来源:根据日本绘制旅顺鸟瞰图重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