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风光摄影拍摄角度与拍摄方位选择技巧

在构图时,对于同一个被摄体,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拍摄角度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的水平线高度的变化关系。拍摄角度可以分为平拍、仰拍和俯拍三种,可以通过拍摄角度的变化来塑造主体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

3.2.1 平拍展现真实自然场景

平摄角度是最常见的拍摄角度,这种角度拍摄点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以平视的角度来拍摄。平拍角度的画面效果最接近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它所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产生透视变形现象,如图3-15所示。

图3-15 远眺佛香阁(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2年3月18日11:08拍摄于颐和园。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17mm,ISO 400,1/500秒,F11,+1EV。

照片点评:春天的一场雪很快融化了,平静的昆明湖映衬着白云及佛香阁,平拍角度让画面看上去端庄而宁静。

平拍角度适合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景观,不足之处是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

3.2.2 俯拍展现辽阔风光景象

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以俯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低位置的被摄体,可以表现更广阔的场景。俯拍多用来表现规模和气势,能富有表现力地展示巨大的空间效果,适合表现辽阔的原野、宏伟的建筑物以及集会演出等壮观的宏大场面,如图3-16所示。

图3-16 紫禁城掠影(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0年8月22日15:50拍摄于北京景山公园。

拍摄参数:宾得K20D,宾得18-55mm镜头,28mm,ISO 200,1/350秒,F13,+2EV。

在体育运动和文艺表演中,常常用俯摄角度来展现优美的图案效果,或以净化的背景衬托被摄对象形体姿态。以俯摄角度拍摄带有地平线的景物,地平线往往被置于照片画面的上方,俯摄角度较高时,天空和地平线在画面上会完全消失,给人一种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图3-17所示。

图3-17 梯田下的新农村(乔小弟 摄)

拍摄参数:尼康D700,尼康24-120mm镜头,105mm,ISO 200,1/200秒,F7.1,+2EV。

3.2.3 仰拍突出景物高大形象

用仰拍角度拍摄某些竖立的物体和高大的建筑物,可以得到挺拔直立、刺破青天的效果,如图3-18所示。俯拍用来拍摄有人物活动的某些场面能够获得朝气蓬勃,升腾向上的效果。

图3-18 植物园的古亭(贾富 摄)
拍摄时间与地点:2011年3月6日16:36拍摄于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17mm,ISO 400,1/350秒,F11,+2EV。

照片点评:仰拍以天空作为背景占据了画面中相当大的面积,这样使得主体突出,能够改变前后景物的自然比例,产生一种异常的透视效果。仰摄角度的视平线较低,多以天空为背景,拍摄景物时可使杂乱的背景掩盖在较低的地平线(水平线)以下,让主体更加突出。

应该根据不同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仰摄角度,才能增强摄影构图的表现力。如果仰拍角度运用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变形或直立的物体向后倾倒的现象。

不同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应根据被摄对象的形象特征及创作要求来选择运用各种不同的拍摄角度,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造型手法和理想的构图形式。

3.2.4 正面拍摄展现真实全貌

除了拍摄角度,拍摄方位对构图的影响也很大,拍摄方位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在同一平面上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方位有各自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能获得不同的画面结构。一般来说,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的360°范围内,任何一个方位都可以作为拍摄点。但对于风光摄影而言,有的拍摄方位受地理环境及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实现360°的拍摄。拍摄方位的变化,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构图形式的变化。由于拍摄方位的变化,可以分为正面构图、侧面构图、斜侧面构图、后侧面构图和背面构图等不同的构图形式。

相机的方位正对着被摄对象的正面拍摄即产生正面构图效果。正面拍摄能够清楚地展现出被摄对象正面的形象特征,展示全貌,如图3-19所示。另外,在新闻摄影中,报道两会时常采用正面构图来拍摄大会的正面场景,突出体现会议的庄严隆重气氛。正面拍摄容易给人一种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画面中的各种平行线条难以产生透视效果,不易表现空间深度,如图3-20所示。所以,正面拍摄不适合表现活泼气氛和富有运动性的主题。

图3-19 天安门(郭新梅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宾得18-55mm镜头,26mm,ISO 400,1/90秒,F9.5,+2EV。

照片点评:用正面构图拍摄天安门,以国徽为中心,左右两侧完全对称的建筑风格,在构图中更加强了均衡的效果,让人产生一种肃穆、庄严、稳定的视觉印象。

图3-20 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郭新梅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17mm,ISO 400,1/1500秒,F8,+1EV。

3.2.5 侧面及背面拍摄展现轮廓形象

侧面构图能明确地表达出被摄对象的侧面形象特征,适合表现景物或人物的侧面轮廓效果,使整个画面结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侧面构图又分为斜侧面构图及后侧面构图,斜侧面构图,既能表达出人、景、物各种被摄对象正面的主要特征,又能展示侧面的基本特征,使构图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生气与立体感。在这种构图中,各类线条均按一定的方向由近而远会聚,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有利于加强空间纵深感和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如图3-21和图3-22所示。

图3-21 颐和园仁寿殿(贾秋艳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18-55mm镜头,18mm,ISO 400,1/180秒,F9.5,+2EV。

图3-22 黄龙溪廊桥(郭新梅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17mm,ISO 400,1/500秒,F8,+1EV。

在某些情况下,把主要的被摄对象置于线条透视的会合处,虽然主体占据的面积较小,但观众的视线也能随着透视的变化而落到这个关注点上。斜侧面构图能够加强立体感,富有层次和透视感,易于突出主体的特点,所以受到摄影爱好者的欢迎,采用这种构图方式所创作的优秀摄影作品也是举不胜举。

侧面构图不足之处在于,只能表现侧面的特征,难以表达正面的主要特征,构图容易流于散漫和不集中。有时侧面的一些平行线条也难以产生会聚,使主体物的透视效果大为减弱,侧面构图不适合表现平静、严肃的主题。

后侧面构图是表现被摄对象背面和侧面某些特征的一种构图形式。它与斜侧面构图的拍摄方位正好相反,各类线条也与斜侧面构图一样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透视感,立体感较强。

拍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方,产生的就是背面构图效果。背面构图能够表现被摄对象的背部特征,通过背面形象来表达作者艺术构思中的含蓄意念,如图3-23所示,很多剪影效果是背面构图。

图3-23 瞭望1(郭新梅 摄)

拍摄参数:宾得K20D,适马17-70mm镜头,23mm,ISO 400,1/180秒,F8,+2EV。

照片点评: 在这张照片中,以人物的背影姿态作为前景,透过背影看到远景环境或背景特征。远景与近景之间的虚实对比,产生以虚托实的效果,有利于主题的表达。照片中的拍摄者与古树都处理成了剪影效果,拍摄者正在拍摄远处,而古树则守望着昆明湖河堤,两者相互呼应。

小提示拍摄地点包含拍摄距离、方位、角度三要素,三者是互相制约又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作为摄影造型的表现方法而存在的。拍摄点的选择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必须符合创作意图,不同拍摄方位、角度所形成的构图形式各具优缺点,所以,不能随便给各种构图形式打上优劣的印记。其实任何一种构图形式,只要它与被摄对象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特点而避免其不足,能够深刻地表达主题思想,并带给人美感,就是优秀的构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