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早期

早期封建社会大约自战国时代开始,至南北朝时代结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581年,经一千余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局面由第一次大统一到大分裂的时期。生产工具已经进入铁器时代,至汉代已经完成了铁器代替青铜器的改革。木构架建筑体系亦形成初级形态。

战国时代各国的都城以及商业城市空前繁荣,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周的成周、魏的大梁、楚的鄢郢、韩的宜阳都是当时人口众多、工商麇集的大城。城市内分布着宫殿、官署、手工业作坊及市场。战国时代开始流行建造高台建筑,各国统治者都以“高台榭,美宫室”来夸耀自己的财富与权势,在政治上“以鸣得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在贯彻一系列政治措施的同时,也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建筑活动。修驰通,开鸿沟,凿灵渠,筑长城。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需要,征发70余万刑徒修建庞大奢华的阿房宫和骊山陵。并集中了全国的巧匠良材,依原有形式仿造六国宫殿,并将它们集中修建在咸阳北面的高地上。仅在首都附近200里内就修建了270处离宫别馆。沉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剥削激起了农民的反抗与起义,结束了历时仅15年的秦王朝的统治。

继秦而起统一中国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前8年)和东汉(25—220年)进一步发展了封建经济,都城的规模更加宏阔。汉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内的未央宫和长乐宫都是周围10公里左右的大建筑群,城内贯通南北的大街长达5.5公里,街宽50米。汉代陵墓规制亦有变化。东汉以后地下墓室大量采用砖石结构,代替了木椁墓室,以求耐久。遗存至今的汉墓石阙以及墓中殉葬的陶制明器和墓壁装饰用的画像砖、画像石和壁画,都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汉代建筑的丰富形象(图4)。

图4:四川绵阳平阳府君阙

两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建筑的技术与艺术也呈现出划时代的变化。木构技术进一步提高,不仅应用于单层房屋,而且开始建造楼阁建筑。建筑屋顶形式多样化,出现了五种基本形式——庑殿(四面坡的屋顶)、悬山(两面坡的屋顶)、囤顶(弧形的屋顶)、攒尖(坡顶攒聚在中心点后屋顶)以及折线式的歇山顶(山面是悬山加披檐的屋顶)。砖、石及石灰的用量较前增多。用于墓室中的空心砖长达1.5米,砌筑拱券用的型砖有小砖、楔形砖、子母砖等多种类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上的动乱时期,由于连年争战,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人民企图从宗教信仰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因此,自东汉以来传入中国的佛教逐渐兴盛,建寺立塔,成为当时建筑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北魏统治区域内建筑了佛寺3万多座。《洛阳伽蓝记》中所记载的永宁寺即是洛阳城内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内木塔高达9层,“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这座高大的木构建筑足以代表当时建筑水平之高。此外,还建造了大量的石窟寺。现存的山西大同云冈(图5)、河南洛阳龙门、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山西太原天龙山、河北邯郸响堂山都是当时著名的大窟。石工们以极为准确而细致的手法,不仅雕凿了巨大的佛像,而且檐廊、窟壁上还留下不少有关建筑的形象,可作为我们了解这时期建筑状况的参借。

图5:山西大同云冈第十窟前室西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