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室与明堂

《考工记》中还提出了夏、商、周三代帝王宫殿等重要建筑物的设计方案,由于文意晦涩,很难作出确切的解释,历代经学家、考据家对其注释争论不休,历时长达两千余年。但因为它提出的是三代建筑的模式设想,因此成为后代帝王热衷“法古”的最好材料,长期以来对封建社会的建筑创作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宗庙是祭祀本族祖先的祠庙建筑,是“敬天法祖”思想的物质体现。例如夏代的宗庙建筑称为“世室”。它的平面长深尺寸为十四步乘十七步半。在台基上按中心四角方式布置五间房屋,每间房屋大小为四步乘四步四和三步乘三步三。四面有四个门八个窗,有九条阶道可登上台基。《考工记》中还提出商代王宫正堂称为“重屋”,是建立在三尺高的台基上,重檐四阿顶,即清代称之为“庑殿顶”的形式。而周代宫殿的主要殿堂称为“明堂”,是建立在九尺高,平面尺寸为八丈一尺乘六丈三尺的台基上。上面建立五间房屋,每间为一丈八尺见方。以上的解释都是汉代儒家的分析,是否符合实际,无从考据。但其中某些设计思想,类如重檐庑殿顶、高台基、中心四角式布置房屋等却反复在历代重要建筑物中采用。

建筑考古工作者亦曾依据《考工记》的四阿重屋的记载,推断商代二里头、盘龙城宫殿及陕西岐山周代宗庙的外观形象,可能为重檐庑殿顶。一直发展到封建社会晚期,统治阶级建筑中仍以重檐庑殿顶为最高等级的屋顶,只有宫殿正殿、宗庙、孔庙大成殿等极重要的建筑才能应用。解放后在汉长安的南郊发现了十几处礼制建筑的遗址,经考据认为是西汉末王莽所建立的九座宗庙及明堂、辟雍建筑(图33)。其基本布局是在环形水沟内建一方形院落,院落中有一四方形台榭建筑,在方形夯土台上依中心、四角、四面的方位布置房屋,体形雄伟,对称严整,与传统的纵轴线式的布局迥然不同。这类设计显然是受《考工记》中三代建筑模式的影响。隋炀帝时拟议在洛阳建立明堂,著名建筑家宇文恺研究了历代明堂设计以后,提出了一具模型。其设计是一座方堂,堂内分为五间房屋,上层平面为圆形,四面有四个门,基本上仍是依据《考工记》的记述创制的。唐代武则天时期建筑的明堂也是类似这样的高台基、四方形、四面开门的建筑。“明堂”模式甚至一直影响到明清时代的坛庙建筑。历史上完美的建筑构图形式会在新的条件和要求下被沿用若干年代。

图33:汉长安礼制建筑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