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灭蝗进行时(2)

无数的红翎在关中各县中疾驰,向父老乡亲们传达着朝廷的诏令,皇上没有忘记我们!

太子没有忘记我们,这样的一幕幕在关中各地上演着,无数的百姓被安抚,无数的百姓开始燃起新的希望,他们感谢朝廷,感谢皇帝,感谢太子殿下。甚至有的州县已经有人开始自发地书写万民书,歌颂皇帝和朝廷的爱民之举。

看朝廷下如此大力气的救灾,在百姓中博得如此多的美名,五姓七望也是看的眼热,所以在他们的地盘上,这些世家门阀也开始救济百姓了,可是他们宣扬的就不只有皇帝和朝廷。

当然还要加上他们自己的家族才行,几百年来,这些世家门阀一直在压迫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要说老百姓心中要说没有丝毫的怨恨,那肯定是假的。

之所以没人反抗,是因为还能活下去,没有到活不下去的情况下,敦厚的百姓们又如何会想到反抗这些剥削者呢?

更何况这些世家门阀哪一家没有私人武装,只是因为怕皇帝的顾忌,没有明目张胆的表露出来而已。但那些敢于反抗这些家族的人,哪一个落得好下场?这也让百姓心中充满了畏惧。

于是在这个最为窘迫的时候,百姓们开始感谢世代盘剥他们剥削者,感谢他们给了这些小民百姓一丝希望,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当然世家们也没有完全收买到所有的人心,也有无数的人在默默地祈祷,默默地在心底携刻着那个人名字。

粮食是永远都不够吃的,去年关中赤地千里,灾民遍地,百姓易子而食,朝廷虽然暂时解决大部分人口粮的问题,但由于之前战乱,无数的田地被荒废沦为荒地,

而且战争中死去了大多的青壮,就是有在多的土地也无人种植庄稼,剩下的老幼妇孺又能能种植多少田地?

虽然李承乾从储备库里拿出了如此之多的粮食,但也远远不够关中这二十七州无数的灾民分食啊,受灾的百姓约一百五十万人,哪怕现在就种植下一季庄稼,离收获都还要至少两个多月,间隔这么长时间的粮食要到那里去找呢。

这还是多年战乱人口凋敝的结果,不然这个人数还得大增。这么多人,现在才过了不到两个月,库存的粮食就要吃光了,而且就算从别的地方调集粮食运过来,沿途损耗也不是一个小数。

而且就算不惜代价的运送过来,恐怕都还要等上十几天,也就是说,这一百五十万人至少还差十几天的口粮,这么多粮食从哪里弄啊

李承乾不是说没想过先将军队储备的粮食先挪用一下,可是转念间又打消了这个想法,前年因为玄武门之变,颉利就抓住那次机会兴兵南下,眼下父皇和突利的结盟还没有结果。

这次的蝗灾说不定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发生,不仅是预防突厥,还有必要时刻准备镇压民乱。再说鬼知道那些世家门阀会不会和大安宫的那位给自己来个大唐版的南宫之变,所以说军队的储备是一定要保存的。

现在大唐每一颗粮食都是十分珍贵的,孩子们吃饭掉到桌面上一粒糜子,大人们都会捡起来放进嘴里。

没受过饥饿的人是不知道那种活活饿死是怎样的惨剧。反正李承乾自己是没见过,不过廉政部尚书牛进达却是见识过、

前天他来东宫向李承乾禀报廉政部监督各州县的赈灾情况时说:这人啊可以病死,被人杀死,淹死,摔死,烧死,总之怎么死都行,但是千万别饿死,那是上苍对人最大的惩罚。

当年他一家人足足几十人,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家人将最后的哪一块糜子野菜饼留给了最小的他,全家十几口人全都饿死了,这也让已经身为国侯,廉政部尚书他将饥饿视为噩梦。

长安城,东宫

无数的催粮急报再一次堆在了李承乾的案头,而李承乾为此已经好几天都吃不下饭了,宫里值事宫女太监们更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声,生怕惹怒了太子爷吃板子。

在后世李承乾不过是小小的基层军官,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可时下不同了,他是大唐的监国太子,一边替远在北疆的李世民担心,要为关中无数的百姓的肚子担心。

还要防着大安宫那位活祖宗,无数的重担都压在他幼小的身上,所以对他来说这是他有生以来最难的时候。

李承乾揉了揉眉心,喝了一口手边摆放的冷茶,对张玄素说:“张师傅,杜荷什么时候才能把南边采购的粮食运回来,户部那是指不上了,刘政会那至少得等两个月。”

“殿下,现在还没有接到杜荷的押粮队的回报,着急也没办法,路途遥远,道路崎岖,运送如此数量如此庞大的粮食已经很不容易了。”

张玄素看着日益消瘦的李承乾说,老实说他活了几十年,历仕隋唐两代几位君主,但他从没有见到过李承乾这样的。

在他看来就算李承乾没有什么才能,就凭着这一片赤子之心,当这大唐的储君也是绰绰有余的。

他是李承乾老师,东宫的重臣,李承乾的压力他知道,世家官员们看笑话,李渊那还虎视眈眈。

就连那些道家和佛教的修士们也跑出来凑热闹出来说什么盛世降临是要经历天灾的考验的,只有经得住考验苍天才会庇佑,至于说怎么能经得住考验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世民眼下又不在长安,所有的担子都压在李承乾的身上,在他看来李承乾能做成这样就很不错,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宽慰自己的这个学生。

坐在一旁的杜如晦看着对师生在那里烦恼,也不禁的想起了自己的二小子。

自从杜荷跟着李承乾办差以来,往日的浮夸也不见了,只是一直的低头办事,对于昔日那些纨绔好友的挖苦也毫不在意。

杜如晦不明白,李承乾身上有什么魔力能将那么个混不吝的改变的如此彻底。就在三人都在苦恼之时,一个年轻人穿着破旧的七品官袍走进了李承乾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