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总论、北京、天津
- 张妙弟
- 12842字
- 2024-11-02 11:05:01
中国地貌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这五种地形都有大面积的分布,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中国的地形,总体上是山地多,平地少,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9%,许多高大绵长的山脉,构成中国陆地的骨架。它们纵横交错,构成网络状,其间为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各具特色的地貌区域。
三级阶梯形地势
中国地势的基本格局大体上脱胎于地质构造,十几亿年的造山运动基本塑造成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的骨架和地势的轮廓。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高山、高原都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丘陵和平原主要分布在这一线以东。地势的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地势的第二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如果通过北纬30°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空气向中国陆上推进,也便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受地势影响,中国大多数河流东流入海,沟通了东西交通。河流在各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形成巨大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新疆自然景观航拍
主要山脉
中国是多山之国,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其中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以千百计,无论是山峰的高度和数量都是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中国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天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岷山、大雪山、哀牢山、武陵山、秦岭、太行山、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阿尔金山、张广才岭、长白山、玉山、台湾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等等,它们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东西走向、西北东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还有弧形山系。其中,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基本上由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中国的大地貌单元如大高原、大盆地四周都被山脉环绕。
中国主要山脉简表
台湾南投玉山风光
玉山主峰山貌高峻,四面皆是陡壁危崖,南北两侧是千仞峭壁,西侧绝壑深沟,东侧则是碎石陡坡。玉山无论山容或山势皆在台湾为最具规模,除了是台湾五岳之首、百岳之王外,更重要的是玉山群峰地区蕴含着珍贵的生命宝藏。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200多千米,宽200~300千米,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岳尔济山。
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脉中的珠穆朗玛峰有地球“第三极”之誉。它是典型的断块上升山峰。由于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致使珠穆朗玛峰每年随着喜马拉雅山不断上升,大约每年增高1.27厘米。
四大高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高山的故乡,大河的源地”,其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与河流。北起昆仑山,南达喜马拉雅山,西至中国边境,东接四川盆地和滇北高原,东南分界于横断山脉。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由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自立门户,独成“一家”。青藏高原内部被这些盆地、宽谷和湖泊分成了破碎的若干块儿。因此,它是著名的破碎高原。同时,青藏高原被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祁连山等重重叠叠的山岭围绕,被金沙江峡谷切断东部边缘,形成高山深谷地貌,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山间高原。在青藏高原上,有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千米,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可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还有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错,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青藏高原
东北平原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也是中国各大平原中地势最高的平原。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黑土广布,耕种面积广,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东北平原沉积了深厚的沉积物,有机质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著名的大庆油田。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第二大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国,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其海拔1000米~1400米,东西长约1600千米,南北宽达1000千米。举目四望,茫茫原野,无穷无尽,是一片比较平坦而辽阔的完整高平原。内蒙古高原主要是以低缓的丘陵和宽浅的盆地为主。俯瞰高原,犹如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瀚海”。内蒙古高原上既没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没有云贵高原上的峡谷,地面坦荡,起伏和缓,是一个可千里驰骋的高平原。主要由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和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等地构成。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内蒙古高原是一个向北渐降的碟形高原。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地势较高,呼伦贝尔、乌珠穆沁、居延海盆地地势较低。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是中国的重要畜牧业基地;西部气候干燥,为干草原、荒漠草原与荒漠。向西沙漠面积增加,戈壁广布。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平均海拔1000米~1200米,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湖泊较多的地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是中国重要的牧场。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北起长城,南到秦岭山地,东面是太行山,西面接祁连山,被吕梁山和六盘山分成三个部分,即陇中高原,陇东、陕北高原和山西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2000米,面积63.5万平方千米,黄土厚度约50米~80米,陇东一带更是达到了100多米。这里是冰期时风成的堆积高原,黄土物质系来自戈壁沙漠,在强烈的西北风作用下,形成了深厚的地表盖层。自成一格的黄土高原地貌,土质疏松,易于水的下渗,并带走一些细粒物质,使地面塌陷形成漏斗状洼地。黄土的直立特性良好,沟谷边常见陡壁达数十米,形成十分壮丽的峡谷地貌。所以黄土高原的居民多沿陡壁开挖窑洞居住。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哀牢山以东,雪峰山以西,大娄山以南,广西北部山地以北。海拔1000~2000米,边缘地区500米以下。作为中国第四大高原的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在高温多雨的复杂化学反应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岁月,被水溶解和侵蚀而逐渐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整、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众多河流穿插于云贵高原,不停地切割着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云贵境内的高原地形相对完整,多山间小盆地,即所谓的多小型“坝子”,坝子内土层深厚而肥沃,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是高原上城镇较为集中的地方。“地无三里平”的云贵高原,是长江、西江和元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
云南东川红土地
东川红土地地处乌蒙山区,属高原山区地貌,此地山岭纵横交错,山峦起伏不平,红土丘陵一望无际,加之季风影响,形成了气候温和、干湿分明的高原季风型气候。
三大平原
中国有三大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造成地形上各具特色。
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燕山之间,主要由辽河、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东北部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中部的松嫩平原与南部的辽河平原,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由于它们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站在平原上遥望,沃野千里,麦浪如波,一派辽阔大平原的景象。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有大陆型和季风型气候的特征。夏季短促而温暖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雨,冬夏之间季风交替。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此处,春季低温和秋季霜冻现象频繁,江河两岸和洼地的汛期时节,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东北平原自然资源丰富,尤其以土地资源和石油资源最具优势。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东部和北部以自然肥力较高的黑土为主,西部主要是黑钙土和草甸土,南部辽河平原分布着草甸土——潮土。石油是东北平原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早在几世纪之前,这里就聚集了巨厚的沉积物,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著名的油田除大庆油田外,还有吉林油田、辽河油田等。东北平原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条件,还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其中的松嫩平原是东北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面积大,且地势低平,耕地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约占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于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温作物生长。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产量约占东北区玉米总产量的64%,其次为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分别占东北区水稻、小麦和大豆总产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类的生产区,产量分别占东北区的64%、58%。可见,松嫩平原是东北区的农业重要基地,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也是中国各大平原中地势最高的平原。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黑土广布,耕种面积广,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东北平原沉积了深厚的沉积物,有机质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著名的大庆油田。
嫩江平原
华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面积约31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的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是新生代的巨大凹陷盆地。目前,形成地表的决定营力不是内力作用下的构造下陷,而是黄河、海河和淮河强烈的泥沙沉积作用,其中黄河是建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古便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的首都——北京即位于该平原北部,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5。华北平原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可以分为四个亚区平原。(1)辽河下游平原。以山海关为界,山海关以外的平原。是由辽河冲积形成的,沼泽地较多,局部有盐渍化,平均气温低,但夏季仍然可以种植水稻,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和水稻为主。(2)海河平原。燕山以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即为海河平原。是由海河和黄河冲积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黄海平原,是中国粮、棉的重要产区,南北距离达500多千米,是名副其实的“千里平原”,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和棉花,可以达到一年小麦、玉米两熟。(3)黄泛平原。位于海河平原和淮北平原之间,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包括泛滥沉积,盐碱,沙化土地,但平均气温高,适合喜温抗沙作物生长,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枣等。(4)淮北平原。淮河以北,黄泛区以南,是黄河泛滥和淮河冲积形成的,气温高,水源充沛,由于以前黄河泛滥,淤积淮河干道,造成这一带经常性灾荒,但淮河经过疏通治理后,淮北平原已成为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
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位于“千湖之省”湖北省中南部,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得名。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平均海拔只有27米左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
华北平原航拍
长江中下游平原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位于宜昌以东,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形成。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海拔大多在50米左右。包括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等。著名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高邮湖、巢湖、洪泽湖等淡水湖都分布在这一狭长地带。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湖泊众多,沃野千里,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该地河道纵横,平原区水流平稳,水量丰富,与淮河水系以及京杭大运河的江淮河段,构成了沟通江、淮、河、海的庞大水运网,承担着客货的运输,联系着农村和城市,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是全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长江干流也因此被称作“黄金航道”。“三横三纵”的铁路干线也在此经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广阔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土壤,深厚肥沃,为家养和野生药用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各种常用药材、水生药材、动物药材以及矿物性药材比比皆是,譬如土茯苓、益母草、芦苇、水烛、珍珠、蟾酥、琥珀、鹅管石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江西大余的钨,湖南冷水江的锑,江西德兴、安徽铜陵和湖北大冶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湖南湘潭的锰矿,安徽的淮北、淮南的煤,湖北的磷矿等都非常出名。水资源也异常丰富,该平原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河湖众多,为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河道运输。
四大盆地
中国有四大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同。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又叫南疆盆地,是中国第一大内陆盆地。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脉南麓,南抵昆仑山脉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其东西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海拔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塔里木盆地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内陆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闭内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
新疆是胡杨在中国乃至世界分布最多的地区。据说,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的胡杨百分之九十在塔里木盆地。仅塔里木盆地胡杨保护区的面积就达3800平方千米。
准噶尔盆地作为中国的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以及西部诸山间,呈不等边三角形,东西长700千米,南北宽37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属半封闭的内陆型盆地。准噶尔盆地西部有高达2000米的山岭,多缺口,面向大西洋和北冰洋。西北风吹入盆地,冬季气候寒冷,雨雪丰富。盆地边缘为山麓绿洲,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温暖期约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为一年一熟,盛产棉花、小麦。盆地中部为广阔草原和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部分被灌木及草本植物覆盖,主要为南北走向的垄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缘为蜂窝状沙丘。盆地南缘冲积扇平原广阔,是新垦农业区。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补给,水量变化稳定,农业用水保证率高。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玛纳斯、乌伦古等内陆河多流入盆地,形成湖泊(如玛纳斯湖、乌伦古湖等)。北部的阿尔泰山区盛产黄金。与塔里木盆地相比,准噶尔盆地的外营力尽管仍以风力剥蚀作用为主,但由于降水较多,蒸发量较少,草场辽阔,畜牧业发达。
四川盆地又名巴蜀盆地、信封盆地、紫色盆地、红色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云贵高原和秦岭大巴山之间,为典型的构造盆地。四川盆地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市大部,总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约为10万平方千米和16万平方千米。边缘山地自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盆地底部按其地理差异,可分为川西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按方位又可细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盆地中的主要城市有成都、重庆、绵阳、南充、泸州、自贡、遂宁、内江、宜宾、乐山、德阳、眉山、广元、达州、广安、巴中、雅安、资阳、万州、涪陵等,其文化为巴蜀文化。此地,人口稠密,城镇密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气候宜人,山水秀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四川盆地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之一。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素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自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为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号称“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青海省北部,日月山以西,阿尔金山以东,祁连山以南,中昆仑山以北。平均海拔2600米~3000米左右,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柴达木盆地是典型的断陷构造盆地,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巨型内陆盆地。盆地中矿产资源丰富,有石棉、铅、锌、石油、食盐、钾、石膏等资源。尤其以盐湖居多,有100多个,盐的储量为6000亿吨左右柴达木盆地风景奇特,著名的有贝壳梁——在柴达木盆地的一处戈壁滩上,有一条长约2千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贝壳梁。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瓣鳃类和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雅丹”地貌也叫“风蚀林”“沙石林”,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由于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因褶皱而隆起和因断裂破碎的裸露第三级地层长期在外因力的作用下,吹蚀一部分地表物质形成的多种残丘和槽形低地。盆地瀚海盐碱滩,由于受强烈风沙的侵蚀,久而久之,裂缝越来越大,将原平坦的地表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沟槽,顺盛行风方向伸长,沟槽越来越大,垄脊越来越小,出现许多不连接的土墩,形成了戈壁滩上特有的一大奇观,这就是著名的“雅丹地貌”。
柴达木盆地
平坦而辽阔,干旱而苍凉,寂寞而荒芜……这就是人们对柴达木盆地的评价。远处的山起伏平缓,被水流冲刷的沟壑纵横。流水在山下形成了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就是山脚下那珍稀而少量的水的滋润,才有了盆地中的这些植被,才给这幅画面增添了生机。
四大沙漠
中国沙漠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如果连同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沙漠最为集中的地区,面积达全国沙漠总面积的将近80%。主要沙漠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中国最大的沙漠,亦为世界著名大沙漠之一。介于北纬36°50′至北纬41°10′,东经77°40′至东经88°20′。位于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北为天山,西为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东为罗布泊洼地,面积达33.7万平方千米。气候极端干旱,年降水量仅10~60毫米,而沙漠内部年降水量却超过80毫米,高于沙漠边缘的绿洲。热量资源在中国各沙漠中占第1位,10℃以上的活动积温一般在4000℃~5000℃,无霜期180~240天,年日照时数可达3000~3500小时。沙漠以流沙占绝对优势,占整个沙漠面积的85%,且沙丘高大,除边缘外,一般均在50~100米以上。塔克拉玛干沙漠内有干旱河床遗迹广泛分布,湖泊残余见于部分地区。沙漠之下的原始地面是一系列古代河流冲积扇和三角洲所组成的冲积平原和冲击湖积平原。大致北部为塔里木河冲积平原,西部为喀什噶尔河及叶尔羌河三角洲冲积扇,南部为源出昆仑山北坡诸河的冲积扇三角洲,东部为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及罗布泊湖积平原。沉积物都以不同粒径所组成的沙子为主,沙漠南缘厚度超过150米。在沙漠2~4米、最深不超过10米的地下,有清澈丰富的地下水。沙漠中某些河床沿岸及冲积扇缘分布有以胡杨、红柳等为主的天然植被,形成沙漠中零散状断续分布的“天然绿洲”。塔克拉玛干沙漠除局部尚未为沙丘所覆盖外,其余均为形态复杂的沙丘所占。沙漠东部主要为延伸很长的巨大复合型沙丘链所组成,一般长5~15千米,最长可达30千米。宽度一般在1~2千米,落沙坡高大陡峭,迎风坡上覆盖有次一级的沙丘链。沙漠东北部湖泊分布较多,但往沙漠中心则逐渐减少,且多已干涸。沙漠中心东经82°至东经85°和沙漠西南部主要分布复合型纵向沙垄,延伸长度一般为10~20千米,最长可达45千米。金字塔状沙丘分布或成孤立的个体,或成串状组成一狭长而不规则的垄岗。沙漠北部可见高大弯状沙丘,西部及西北部可见鱼鳞状沙丘群。
塔克拉玛干沙漠
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可能早在450万年前就已经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死亡之海”。科学家对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的沉积地层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夹有大量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成黄土”,年龄至少有450万年,而这些“风成黄土”的物源区(即来源地),就是现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中国第二大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面积4.88万平方千米。介于北纬44°15′到北纬46°50′,东经84°50′到东经91°20′,包括四片小的沙漠。西部为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东部为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为德佐索腾艾里松沙漠,北部为阔布北——阿克库姆沙漠。沙漠内部绝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面积占整个沙漠面积97%,形成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40%~50%,半固定沙丘达15%~25%,为优良的冬季牧场。沙漠内植物种类较丰富,可达百余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专家这样评价:“沙漠里冬季有较多积雪,春季融雪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的短命植物迅速萌发开花。这时,沙漠里一片草绿花鲜,繁花似锦,把沙漠装点得生机勃勃,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巴丹吉林沙漠为中国第三大沙漠,位于北纬39°30′至北纬42°,东经98°30′至东经104°,面积约4.43万平方千米。主要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东部小范围属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系蒙古语,以沙漠内的一居民点而得名。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范围内,除东、南、北部有小面积的准平原化基岩和残丘外,广大地区全为沙丘覆盖,其中流动沙丘占83%。西部边缘的古鲁乃湖、北部的拐子、东部的库乃头庙附近有以梭梭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占沙漠总面积的61%,高度多在200~300米,最高可达500米,有叠置沙丘的复合型沙山、金字塔形沙山及无明显叠置沙丘的巨大沙山等3种形式,单纯的沙丘链所占面积较小。仅在沙漠的东南部,沙山之间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约有144个,面积一般为1~1.5平方千米,最大深度可达6.2米,多为咸水,不能饮用。湖周植物生长茂密,多为湿生、盐生等类型,常以湖水为中心与周围沙丘呈同心圆状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现以沙生植物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
巴丹吉林沙漠
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四大沙漠,这里降水量只有80毫米,蒸发量却有3000多毫米,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均匀地分布着113个海子,而且无论冬夏水位恒定,不增不减,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咸甜水相伴相生。
腾格里沙漠为中国第四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区东南部,介于北纬37°30′至北纬40°,东经102°至东经106°,总面积约4.27万平方千米。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习惯统称腾格里沙漠。腾格里沙漠内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错分布,其中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残丘及平地占22%。在沙丘中,流动沙丘占93%,其余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为10~20米,主要为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区。高大复合型沙丘链则见于沙漠东北部,高度约为50~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围与湖盆的边缘,其上植物多为沙蒿和白刺。在流动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芦苇、沙拐枣、花棒、柽柳、霸王等,生长较巴丹吉林沙漠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岗地区还有大片麻黄,在梧桐树湖一带沙丘间有天然胡杨林分布。沙漠内大小湖盆多达422个,多为无明水的草湖,面积在1~100平方千米间。呈带状分布,水源主要来自周围山地潜水。湖盆内植被类型以沼泽、草甸及盐生等为主,是沙漠内部的主要牧场。山地大部为流沙淹没或被沙丘分割的零散孤山残丘,如阿拉古山、青山、头道山、二道山、三道山、四道山、图兰泰山等。沙漠内部的平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查拉湖与通湖之间。
腾格里沙漠
四大草原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如果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也就是从东北的完达山开始,越过长城,沿吕梁山,经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东麓为止,可以把中国分为两大地理区:东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区,离海洋较近,气候温湿,大部分为农业区;西北部分多为高山峻岭,离海洋远,气候干旱,风沙较多,是主要的草原区。其中最著名的四大草原分别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新疆伊犁草原、西藏那曲高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丛生禾草枣根茎禾草(针茅、羊草)温性真草原,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东部草原亚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类型独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能全面反映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过程。
呼伦贝尔草原为中国温带天然优良草场,因其境内有呼伦、贝尔二湖,故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北邻俄罗斯,西和南与蒙古接壤,东连大兴安岭。东西宽约350千米,南北长约300千米,总面积约9.3万平方千米。呼伦贝尔草原夏季温和短促,冬季严寒漫长。年均温约0℃~3℃,10℃以上活动积温1700℃~2300℃,无霜期85~155天,温度条件西南优于东北,年日照2650~3000小时。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自东北向西南递减。降水最多年约为最少年的4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约80%集中于6~9月。冬季年均最大积雪深约14厘米,愈往西南则愈干燥,风大而频,春风尤甚,8级以上的大风年均30天以上。呼伦贝尔草原自东而西发育森林草原、干草原和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地带性植被和土壤,还有草甸、沼泽、沙生、盐生植被及与之相应的草甸土、沼泽土、沙土、盐土与碱土。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草场以干草原为主体,包括林缘草甸、草甸草原、河滩与盐化草甸及沙地草场等多种类型。共有野生种子植物603种,其中饲用价值高、蓄积比重大者约120种。优质牧草在草群中比重大于60%的优质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46%,且毒草种类少,一般草场中不常见。常年鲜草总贮量约2130万吨,其中可食草约1845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鲜草约6吨。草质草量地区分布不匀,草量的年际与季节变化大,西部过牧和连年打草,大面积草场退化,退化草场面积约占草场总面积的12%;东部有大面积草场未利用,约占草场总面积的11%,地形和缓,水源较丰,改良利用条件好。
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当今保存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有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锡林郭勒高原及阴山山脉以北的丘陵地带,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以及河北省北部坝上地区,全年平均气温-1℃~4℃, ≥10℃年积温1800℃~2300℃,年降水量250~400毫米,多集中于夏秋,春旱比较严重,无霜期90~120天,风沙大,≥8级大风日数40~50天。区内河流较少,湖泊尚多。高原内陆水系多发源于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水流注入淖尔,或消失于宽广的洼地中。土壤大部分为栗钙土,风沙土散布于各地,其形态多以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为主,南部山丘间滩地发育有草甸土,土层较厚,是种植业发展的对象。锡林郭勒草原以温性草原类为主,草群中旱生丛生禾草所占比重较大,伴生不同数量的杂类草,冷蒿在有些地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叶锦鸡儿随着土壤沙化增强而增多,部分地区可形成灌丛化,在本亚区的最东部,即东、西乌珠穆沁旗,还出现以贝加尔针茅为建群的多杂类草的草原草地。各类草地面积1543.0万公顷,理论载畜量为1273.4万羊单位。
伊犁草原发育于亚洲最大山系之一的天山山脉的中天山及其山间盆地,其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部开口迎接西来湿润的气流,成为荒漠区中风景这边独好的“湿岛”,促成伊犁草原完整的垂直带谱发育。它从高至低依次分布着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河谷草甸,多样性十分丰富。
伊犁草原
那曲草原在那曲县境内,那曲县位于东经91°12′~93°02′,北纬30°31′~31°55′,地处唐古拉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南与当雄县接壤,北与聂荣、安多县相连,东与比如、嘉黎县相靠,西与班戈县毗邻。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东西最大距离23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85千米,总面积1.6万平方千米。
那曲草原
地震带分布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地震多呈带状密集分布,可划分为: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北起沈阳,向南经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的郯城、安徽的庐江,最南可到湖北黄梅的地震带;燕山南麓,华北平原两侧与太行山东麓、山西中部的一连串盆地和渭河盆地;贺兰山、六盘山,向南横越秦岭,通过甘肃文县,沿四川盆地的西北和西缘,直至滇东地区,是中国东西两部地震活动区的分界线;喜马拉雅—滇西地区,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经过中国的部分;从西昆仑至祁连山和河西走廊也是地震分布带;新疆帕米尔至天山南北也为地震活动带。中国西部地震活动较频繁,而且震中分散;东部地震活动不如西部频繁,但地震活动期延续时间长。
岛屿
中国沿海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6000多个,总面积为8万余平方千米。中国的岛屿分布不均,若以海区分布的海岛数而论,东海最多,南海次之,黄海居第三位,渤海中岛屿最少。若以各省(区、市)岛屿分布的数量而论,第一位的是浙江省,其次是福建省,往下依次是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辽宁省等。所有的岛屿面积相差甚远,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为3.58万平方千米;海南岛次之,为3.39万平方千米。这两大岛屿素有“宝岛”之称,不仅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而且风光美丽,是所有岛屿中两颗最光彩夺目的明珠。位于台湾岛东北海面上的钓鱼岛、赤尾屿,是中国最东的岛屿。南海共有200多座岛、礁、滩、暗沙,分属东沙、西沙、中沙、南沙4个群岛。另外,还有庙岛群岛、长山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等等。所有这些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它们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甘泉岛
甘泉岛位于中国西沙群岛永乐环礁上,在珊瑚岛西南2海里处,岛上有中国最南端的文物保护单位——“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
海岸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如果加上大小岛屿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千米。海岸可分为3种类型: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与三角湾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及砂质或砾质平原海岸3类;山地丘陵海岸,山东和辽东半岛海岸、杭州湾以南海岸以及台湾东海岸,绝大部分都是此类海岸;生物海岸,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
海南三亚海岸
海南岛海岸线长1500多千米,海洋资源丰富,热带动、植物种类繁多,并有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等中国少见的海岸类型。图为海南三亚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