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而挠之之 杜伏威智激强敌

杜伏威(? ~624),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隋末农民起义将领。杜伏威少年时不事生产,整日游走乡里,家里十分贫困。他的同乡好友辅公为了帮助他,就偷了自己姑姑家的羊送给杜伏威。可没想到家人报了官,官府到处缉拿偷羊的犯人,杜、辅二人只好逃亡在外。当时山东人民苦于隋炀帝繁重的徭役,王薄等人已在长白山发动了反隋起义。恰逢其会的杜伏威、辅公也拉起了一支起义队伍。当时年仅16岁的杜伏威勇力过人,每次作战都是“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所以众人都很钦佩他,推举他为统帅。

此后,杜伏威连续吞并了义军苗海潮、赵破陈部,部下增加到了几万人。隋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派右御卫将军陈率领八千精兵讨伐杜伏威。陈慑于杜伏威的勇名,不敢与义军正面交战,就固守营盘不出。杜伏威本打算歼灭陈部,改善自己部队的装备,现在陈坚守不出,缺乏器械的义军又很难攻打隋军大营,这该如何是好呢?经过和部下反复商量,杜伏威决定激将陈,逼他出战。杜伏威先派人给陈送去了一身时下流行的妇人服饰,又让送信人称陈为“陈姥”,以此激怒隋军。这连续的羞辱让陈暴跳如雷,他果然率军出战。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杜伏威被隋军的箭矢射中额头,杜伏威不但冲杀如故,还高喊不抓住射箭的隋将绝不拔箭。最终,义军大破陈部,陈只身逃走。

《京杭运河图》

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尽管开凿运河对沟通南北经济、便利交通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隋炀帝的好大喜功,随心所欲,使得运河开凿时成为万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源泉,也间接影响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