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6589字
- 2021-06-24 17:51:56
第3章 自我概念
1简述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
答: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
(1)哲学先贤眼中的自我
①亚里士多德
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又主动的实体,即所谓的灵魂,并认为灵魂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
②洛克
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将自我与人的记忆相联系,认为人的自我统一性是由人们的记忆完成的。
③休谟
启蒙运动时代的休谟声称自我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这个代名词所指的幻想的东西。
④康德
康德在古典的灵魂论或称为实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超验的自我的概念。
(2)早期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
①詹姆斯
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其中经验的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他还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
②库勒
库勒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
③Mead
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当个体与其他人可以比较时,个体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时,互动才能进行,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
④Sullivan
Sullivan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⑤Eormuth
Eormuth从生态系统观来把握自我的发展,他把客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实现动态平衡。
⑥Tajfel和Turner
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努力使自己对自己感觉良好,所以当人们发现自己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好时感觉更好。
由此可见,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心理学大家们也都非常强调自我概念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3)当代心理学眼中的自我
①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②罗杰斯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它代表一个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③Rosenberg
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
④Shavelson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
⑤Markus和Wurf
Markus与Wurf提出了动态自我概念的观点,认为自我概念在内容和结构上是一个多面体,是不同印象、图式、概念、原型、理论、目标、任务的集合体。自我概念是动态变化的,特定时刻只有部分自我得到激活,调节着个体内部过程与人际过程。
2什么是自我图式?
答:自我图式是指人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在Markus和Wurf看来,自我图式构成了人们的自我概念,它可以帮助人们分类和提取经验。
自我图式在组织记忆内容方面也会产生作用,即产生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人们在加工与处理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更高,记忆效果也最好。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母亲是自我图式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中国人的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都激活了内侧前额叶,中国被试在母亲参照和自我参照之上的记忆成绩一样好,而对于西方被试,母亲参照加工的成绩往往没有自我参照加工的成绩好。
3简述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
答: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其中:
(1)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理想自我指引着个体对目标的追求,而应该自我使得个体回避一些目标。
(2)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差距,会促使人们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如果没有缩小这种差距的话,个体会产生沮丧的情绪,而不能缩小实际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距离的话,则会引发愤怒的情绪。
4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过程中是如何推断自己的?
答:个体在自我概念的构建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推断自己:
(1)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人们常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自我概念,我做了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于“我是谁”的了解)。
(2)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
(3)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
通过与别人相比,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
(4)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
通过让人们反省自己来了解他的自我。Kulm编制的“20项描述测验”要求被试在一定的时间内回答20个“我是谁?”的问题,通过对被试的回答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确定被试自我意识的内容。
5什么是自我觉知?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答: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根据自我觉知理论,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时,会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Buss把自我觉知分为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二者的区别如下:
(1)内在自我觉知
内在自我觉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他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
①内在自我觉知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因此他们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
②由于这些人对自己的特征比较关注,所以他们的自我概念中内在事件清楚而明确;
③内在自我的人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公众自我觉知
公众自我觉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他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
①公众自我的人由于太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所以他们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
②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反馈,他们也常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
③公众自我高的个体常常比较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
6什么是自尊?中国人的自尊和西方人的自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
答:自尊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1)自尊的形式
①外显自尊
通过一般调查问卷,例如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我认为我是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来测量外显自尊。
②内隐自尊
对内隐自尊的测量,需要一些更微妙的方法,例如测量被试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偏好,并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反应时。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在外显自尊得分较高的被试,内隐自尊得分不一定高,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2)文化差异下的自尊研究
①共同点
Kwan等人发现中美两种文化下,自尊都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解释:仁慈,品质及积极自我偏差。换而言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一个人有高自尊,可能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相对仁慈,他们有好的品质,他们对自己有积极的认识,或者是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方面,文化对自尊的影响依然存在。
②不同点
a.西方文化背景
西方关于自尊的研究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个体具有强烈的保持和扩张个人自尊的需求。
b.东方文化背景
杨国枢等人通过对中国人的系统研究,认为中国人的自尊是多元而非一元的,这种多元的自尊除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也包括从关系、家族和他人角度出发对自己的评价,他把这四种自尊命名为: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或团体取向自尊以及他人取向自尊。
7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答:(1)自我效能的含义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是班杜拉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
(2)自我效能作用的机制
①自我效能反映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力量
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的行为更有韧性,他们较少焦虑和抑郁,活得更健康,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自我效能指引人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且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加坚强。当出现问题时,自我效能高的人保持平静的心态并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反复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
②对环境的控制感
自我效能作为一种积极的信念,这样的信念能否起作用的第二个因素和有没有控制住结果有关系。对环境的控制感是人的自我效能发挥作用的前提。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个合格的司机,但醉酒后你可能就不敢开车了。你可能感觉自己是个有能力的学生,但当你认为自己因为外表而受到歧视的时候,你可能就不敢说自己前途无量了。
8简述自我表演的策略。
答:自我表演,又称自我展示,是指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人们致力于管理营造自我形象,通过推脱、辩护和道歉等方式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自我表演是印象管理的核心,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人们经常会使用策略,社会心理学家Jones总结出了6种自我表演的策略:
(1)自我抬高,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
(2)显示,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引起他人内疚。
(3)谦虚,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和贡献。
(4)恳求,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引起他人同情。
(5)恫吓,用威胁的方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6)逢迎,说他人喜欢的话,俗称拍马屁。
9什么是自我障碍、自我检控和自证预言?
答:(1)自我障碍
自我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当失败可能会出现时,人们会采用自我障碍的方式来摆脱可能出现的困境。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2)自我检控
自我检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3)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又称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对他的期望行事。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种自证预言。
10东方人的自我概念和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有什么不同?
答:亚洲文化与美国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意义系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同时形成了不同质的自我构念。美国文化下人们拥有独立型自我,而东亚文化下人们拥有依赖型自我。独立型的自我要求保持一种独立性。依赖型自我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拥有更多的公共的成分,与他人的区分度也相对较低,与其他一些重要的个人或团体内成员互相有一定的重合的,比如母亲、朋友等。在研究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中,众多有关文化与自我关系的理论都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实,具体表现在自我描述、自尊、认知因素、情绪情感、动机等方面。
(1)自我描述
①欧裔美国人更多地使用一些抽象的心理特征来描述自我。而日本人更多地使用自己的社会角色来描述自我。
②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内地和韩国的大学生更多地使用社会类别而较少使用个人特征来描述自我。
③美国人给出更多有关私人自我,比如善良、诚实等的自我描述,而中国被试则给出更多有关团体自我,比如兄弟、学生等的描述。
④香港的大学生在进行自我描述时通常包含更多责任而较少地提到权利,而北美大学生则正好相反。
⑤这种自我描述在不同文化下成长的儿童中也存在差异。美国儿童使用积极的个人特征、抽象的性格以及内在特点等来描述自我,而中国儿童则以中性或谦虚的口吻,使用社会角色、具有情境特异性的特征以及外显行为来描述自己。
(2)自尊
①西方学者通常认为自尊是一种人类普遍一致的需要,即人们具有拥有、提升、并保持正性的自我观点的动机。而在日本文化下,自我批评反而是更为典型的动机。
②现有的对保持独立自我良好感觉的测量发现,欧裔美国人的得分是显著高于东亚人和亚裔美国人的。
③拥有不同类型自我的个体对于自我知觉也是存在文化差异的。与日本人相比,加拿大人拥有更高程度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同时,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加拿大人往往比日本人表现出对事件更高的可控感。这种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是与自尊成正相关关系的。
④研究者使用内隐联结测验的范式(IAT)发现受到北美文化影响不大的个体将集体自我与正性特征词相联结,将个人自我与负性特征词相联结。而受到北美文化背景影响较深的个体则正好相反。
(3)认知因素
①归因
a.与东西方被试自我描述一致,西方被试常常对他人行为做特质归因,而东方被试则更多地考虑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多地做情境归因。
b.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文化也会产生显著作用。用一般特质来描述他人特点的倾向在美国被试中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突出的,印度被试则没有这种趋势。
②人际知识
对于多数美国人而言,记忆中对自我的表征往往比对他人的表征更为精细和独特,并且在记忆中比较容易提取。而东亚人通常拥有更多的有关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记忆。
(4)情绪情感
①西方人更容易进行自我中心的情绪投射,即“我悲伤,别人也悲伤”,而东方人则更容易产生他人关系取向的情绪投射,即“我悲伤,别人同情”。
②与美国被试相比,韩国被试往往更能同时包容对自我的不一致描述。同时,韩国被试的自我一致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程度比美国被试要低得多。
③对于关系型、依赖型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对于社会行为和主观幸福感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在关系型自我构念上得分越高的被试,其自我同一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程度就越低。
(5)动机
①内在动机
对内在动机的研究发现,美国被试,即拥有独立型自我的个体在拥有自主权时内在动机最高,任务完成得最好。而对于拥有依赖型自我的东亚人,关系取向使他们对于他人做出选择的情景下也表现出较高的动机。
②自我提高动机
不同文化下人们对自我提高的动机不同,反映在人们对待失败和成功的态度以及之后的行为上。
11简述自我的三成分模型。
答:(1)三成分构成
Triandis认为,自我由三个成分组成:
①私人自我,即个人对自己的特质、状态或行为的认识;
②公共自我,即普通他人对自我的观点的认识;
③团体自我,即团体内成员对自我的认识。
每个人的自我都拥有这三个成分。而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对自我的不同方面的信息取样的概率。也就是说,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更多地提取到团体自我的内容;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下,人们更多提取到私人自我的内容。
(2)对三类自我取样概率产生影响的因素
①文化范式
文化范式是指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高与低。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倾向越高,则对私人自我取样的概率越高、对集体自我的取样概率越低。集体主义、外来威胁、与外团体的竞争以及共同命运都会增加对集体自我的取样概率。
②文化松紧性
文化松紧性是指文化同质性高与低,文化同质性越高也就意味着文化特性越紧密,从而集体自我的取样概率也越高。
③文化复杂性
文化复杂性是指文化复杂性程度的高与低,文化复杂性越高,对私人自我、公共自我的取样概率越高。
这三类因素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经济发达程度、资源可获得性、生态环境、价值观、教养方式以及语言、宗教功能等有紧密的关系。
12论述华人自我四元论的主要观点。
答:华人自我四元论是由华人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提出的。理论观点如下所示:
(1)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是人类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互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模式。华人,特别是传统社会的华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互动方式主要是社会取向,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互动方式主要是个人取向。
(2)华人的社会取向包括四种次级的取向,即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家族取向、他人取向。这四种次级取向代表了华人在四大社会生活场所中与对方的互动方式。
(3)在现代生活中,两种取向的自我结构已经在华人的个人心智系统中同时并存、互动与运作因此在今天华人的自我系统中,个人取向自我与社会取向自我已经同时并存,那么就存在五个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家族取向、他人取向和个人取向。
(4)杨国枢等人将关系取向与权威取向合为一个,仍称为关系取向,这样华人自我就包括四个方面:即个人取向自我、关系取向自我、家族取向自我和他人取向自我。
(5)从自尊来看,华人自尊也可以区分为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取向自尊、他人取向自尊,同时还可以区分特质自尊与状态自尊,公开自尊与私密自尊,这同样也可以构建一个自尊模型。
(6)从成就动机与自我实现方面看,成就动机虽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动机,但对于成就需要的驱动力在不同的自我构念下是不同的。华人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存在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7)从情绪上讲,自我所体验到的情绪应该包括个人取向的情绪、关系取向的情绪、家族取向情绪、他人取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