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7804字
- 2021-06-08 15:47:34
2003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40分)
1弹性系数
答:弹性系数是指因变量变动的比率与自变量变动比率的比值。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变动比率/自变量变动比率。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例,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公式:ed=-(∆Q/∆P)(P/Q)。
在理解需求弹性系数的含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①在需求与价格这两个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所以,需求弹性就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②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比率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之比,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
③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如果两个变量为同方向变化,则为正值;如果两个变量为反方向变化,则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时,为方便起见,一般取绝对值。
④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
2纳什均衡
答: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它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所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策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优均衡,占优均衡却一定是一种纳什均衡;纳什均衡不一定唯一,可能有多重解,占优均衡却一定是唯一的。
3消费者均衡
答: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MU1/P1=MU2/P2=…=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的均衡。任何一个理想的消费者在用一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时,其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的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组可以覆盖整个坐标平面;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那么,当一个消费者面临一条既定的预算线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时,只有既定的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此时满足MRS12=P1/P2。
4GDP
答: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①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减去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后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之和。
②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收入之和。具体分为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或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
③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与以上三种形态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国内生产总值的三中计算方法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这三种形态和三种计算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分配、使用及相应的构成。
5投资系数
答:投资系数是指一定时期的总投资与新增国内生产总是之比。即一定时期每新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需要多少投资。计算公式为:投资系数=总投资/新增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还可以根据需要,写成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投资之比,即:新增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用来表示单位投资可以新增多少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都能反映出投资的经济效益,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效益指标。
6“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下,利率为r0,收入为y0,如果不考虑货币市场,那么政府支出将使IS移动到IS′,收入增加到y3。但是实际上收入只能增加到y1,y1y3即为挤出效应的大小。
图1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7自然失业率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是指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决定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的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8MM定理
答:MM定理是由美国著名财务学家Modigliani和Miller共同提出的理论,MM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由于企业价值只取决于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
MM定理指出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一致的。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对股东最有利。MM定理可以分为有税条件下的MM定理和无税条件下的MM定理。
①无税条件下的MM定理1,即资产价值的维持和创立与其筹资来源的性质无关,其实质内容是强调企业价值是由资产负债表左侧的实际资产决定的,而不是由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比决定的。
②无税条件下的MM定理2,即股东所要求的收益率与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之比成正比。只要总资产收益ra超过了负债利息率rd,股东权益资本成本r0将随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比(D/E)的增加而增加。
③有税条件下的MM定理1,即负债企业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价值加上因负债而产生的税收屏蔽作用,这一税收屏蔽作用的价值等于企业负债总额与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乘积。
④有税条件下的MM定理2,即负债企业股东权益的资本成本为不负债企业股东权益的资本成本家还是那个由负债引起的财务风险的税后补偿。
在1963年,MM考虑到公司所得税存在的情况时又指出:企业应接近100%的负债时,因为更高的负债水平将导致更高的利息省税现值,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即后来修正的MM定理中的两个命题:
命题1,MM定理的公司所得税观点:有债务公司的价值等同于有相同风险但无债务公司的价值加上债务的税上利益。按照此定理,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价值不是无关,而是极为相关,并且公司债权比例与公司价值成正相关关系。这个结论与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净收益观点也是一致的。
命题2,MM定理的权衡理论观点:随着公司债权比例的提高,公司的风险也会上升,因而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越大,由此会增加公司的额外成本,降低公司的价值。因此,公司最佳的资本结构应当是节税利益和债权资本比例上升而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与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9科斯定理
答: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原理。其基本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是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科斯定理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解释科斯基本思想时概括出来的,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科斯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解释。
科斯定理是指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存在以下几点原因:①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②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③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10外在经济
答:外在经济也称为外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当一个行业拥有众多厂商时,只要整个行业的规模和产量发生变化,必然引起与企业有关的某些外部条件的改变。即使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可能没有任何变化,但外部条件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益。外在经济是指外部条件的变化使个别厂商的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外在经济可以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从而产生外在规模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结售汇等货币方面受到的影响而发生的外在规模经济。
外在规模经济和内在规模经济一样,都会改变厂商的成本和收益,但它们的前提条件、影响方式完全不同:外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行业规模的扩大,而内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外在经济是行业中其他方面的便利因素为个别厂商提供了效益,内在经济则是厂商经营的个别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所致。因此,外在规模经济表现在平均成本曲线上,是厂商整个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的移动;而内在规模经济则体现了一个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随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向右下方倾斜。
二、填空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____。
【答案】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解析】由于资源相对需求而言的稀缺性,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人类必须用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来更好满足人类需要的所谓选择问题。选择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①生产什么(what)以及多少?②如何(how)生产?③为谁(for whom)生产?④何时(when)生产?
2世界上主要有哪几种经济制度____。
【答案】私有制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制度和多元所有制经济制度
【解析】经济制度的类型有:①私有制经济制度;②公有制经济制度;③多元所有制经济制度。其中,多元所有制经济又分为公有制为基础的多元所有制经济制度和私有制为基础的多元所有制经济制度。
3经济利润是指____,其作用是____。
【答案】总收益与机会成本之差;调节企业的生产规模,并通过企业的进出入来调节整个行业的规模,从而可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
【解析】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即减去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经济成本既指机会成本。对于厂商来说,当经济利润等于零时,正常利润全部实现。
4会计利润是指____,其作用是____。
【答案】总利益与会计成本之差;反映了企业经济的盈亏情况,刺激企业缩减成本,增加利润
【解析】会计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即减去显成本)。会计利润包含了隐成本,而经济利润扣除了隐成本。
5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____。
【答案】是否能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
【解析】生产的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生产周期。生产的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生产周期。生产的短期和长期的区分是以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数量为标准。
6已知产量为99单位时,总成本等于995元,产增加到100单位时,平均成本等于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____。
【答案】5
【解析】产量增加到100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元,则总成本为100×10=1000(元)。所以边际成本为:1000-995=5(元)。
7假设I0=1800亿元,c=400+0.8Yd(亿元),乘数为____,均衡时的可支配收入为____亿元、消费为____亿元。
【答案】5;11000;9200
【解析】乘数=1/(1-MPC)=1/(1-0.8)=1/0.2=5,s=(1-0.8)Yd-400=I,所以Yd=11000(亿元)。将Yd=11000代入c=400+0.8Yd得c=9200(亿元)。
8宏观经济政策寻求____。
【答案】多重经济目标下的有效政策组合
【解析】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增进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对宏观经济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国家通过合理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
9如果当利率由7%下降到6%,投资额从200亿元上升到240亿元,则投资函数的弹性为____。
【答案】1.4
【解析】投资函数的弹性=投资变动百分比/利率变动百分比,代入数据,可得投资函数的弹性为:-[(240-200)/200]/[(6%-7%)/7%]=1.4。
10在现代经济中,收入和就业主要取决于____。
【答案】总需求
【解析】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仍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时间的滞后性。因此,目前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并不把供给管理政策作为短期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在现代经济中,收入和就业主要取决于总需求。
三、计算
设某企业只有一种可变投入要素(劳力)的生产函数为:Q(L)=10L+5L2-L3,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时,需增加成本为20元,若产品售价为30元(相对稳定),如果你是企业决策者,怎样才能求出你认为是最优的投入量L*(列出求解的式子)?
解:根据生产函数:Q(L)=10L+5L2-L3,可得:
劳动的边际产品函数为:MPL=10+10L-3L2;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MPL·P=30MPL。
由于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时,需增加成本为20元,所以MFC=20。
根据厂商使用要素的最大化原则:VMP=MFC,即(10+10L-3L2)×30=20,求得:L*≈4。
所以,最优的投入量约为4。
四、计算
考虑如下的简单动态宏观经济乘数模型
Y(t)=G(t)+I(t)+C(t)
C(t)=2+0.5Y(t-1)
I(t)=0.2Y(t-1)
式中Y为国民生产总值,C为个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如果政府购买G(t)=1个单位,那么国民生产总值Y(t)最终为多少单位?
解:因为G(t)=1,C(t)=2+0.5Y(t-1),I(t)=0.2Y(t-1),Y(t)=C(t)+I(t)+G(t);
所以Y(t)=1+2+0.5Y(t-1)+0.2Y(t-1)=3+0.7Y(t-1)。
假设初始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Y0,可得:
Y1=3+0.7Y0
Y2=3+0.7×3+0.72Y0
Yn=3+0.7n-1×3+0.7nY0
则国民生产总值Y(t)最终为:Yn=3+0.7n-1×3+0.7nY0。
五、论述
在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某种资源是免费使用的,你能随便使用(不许浪费)吗?为什么?
答:不能。具体原因如下: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在厂商的厂房、机器设备等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一开始是递增的,但当劳动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产量就会递减,直到出现负数。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组合比例变得愈来愈不合理。当可变投入较少时,不变投入显得相对较多,此时增加可变投入可以使要素组合比例趋向合理从而提高产量的增量;而当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的组合达到最有效率的那一点以后,再增加可变投入,就使可变投入相对不变投入来说显得太多,从而使产出的增加量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有条件的:
①以技术不变为前提;
②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动为前提;
③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
④假定所有的可变投入要素是同质的,如所有劳动者在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差异。
所以,如果某种资源的使用是免费的,连续增加这种生产要素也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该要素的边际报酬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厂商便不会再追加使用这种生产要素。
(2)如果这种免费使用的资源是劳动,则结合厂商生产三阶段理论分析如下:
生产三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0增加到平均产量最高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MP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3的区间。第二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的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的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MP两曲线的交点到MP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3到L4的区间。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的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4以后的区间。如下图所示。
图2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再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一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是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可以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
根据厂商的最优的生产阶段理论,即使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是免费的,厂商也会再选择在第二阶段生产即对该要素的使用保持在第二阶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