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教材-重庆导游基础知识
- 圣才电子书
- 7579字
- 2021-06-08 15:43:00
十一、《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
1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期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是全力突破与重点推进阶段;中期为2021~2025年,是系统完善与优化推进阶段;远期为2026~2030年,是全域旅游全面发展与各项目标全面实现阶段。
2规划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旅游产品、业态、开发模式、管理体制及市场监管机制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体系,提升旅游供给水平。
(2)坚持全域旅游发展
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要求,推进旅游资源全域整合和优化配置。根据各功能区域旅游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形成全境化、差异化、互补联动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3)坚持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融合、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融合,以及工旅、农旅、商旅、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与信息化融合,推进旅游向开放的“旅游+”“互联网+”发展模式转变。
(4)坚持依法治旅兴旅
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律法规,扎实推进旅游法治建设工作。大力推进旅游综合监管,加快建立旅游诚信体系。依法建立健全旅行社、导游、游客“黑名单”制度,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经营、文明旅游的良好风尚。
3总体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契机,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打造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整合旅游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突出项目带动,提升服务品质,推动旅游业从注重产业综合效益向注重民生、注重发挥产业综合功能的方向转变,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活力,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把重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2)总体定位
①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围绕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定位,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开发世界级旅游精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具有全球配置力的旅游市场体系,成为中国旅游业中高端产品制高点和旅游新业态集聚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旅游名城。
②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立足“一中心、四门户、五大风景道”旅游地缘发展格局,坚持国际化、精品化、标准化导向,以“山水之都·美丽重庆”品牌为着力点,以世界级遗产资源为发展引擎,通过建设景区集群实现辐射力,通过完善交通体系实现穿透力,通过强化枢纽地位实现凝聚力,通过区域紧密合作实现带动力,统筹全域,辐射周边,推进产品、服务、设施等全方位国际化提升,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③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
打造区域性游客集散地和旅游发展核心,打造中西部交通集散中心,以旅游服务总部基地为支撑,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配套设施完善、行业要素齐全、服务优质全面、环境优美舒适的中西部旅游服务中心,融合“最美中国”五大风景道,联动市内及周边省份世界级景观资源,打造中国旅游门户中心,将重庆建设成为集旅游资源吸引中心、旅游经济辐射中心、旅游交通集散中心、旅游服务提供中心于一体的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到中国旅游强市、国家旅游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④打造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
把旅游产业定位为优先支持的朝阳产业、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优化环境的美丽产业和普惠共享的民生产业,发挥旅游业对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作用。政策上优先扶持、资源上优先保障、投资上优先驱动,在用地、资金、政策等方面重点考虑,发挥旅游业在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作用,把旅游业作为优化环境的美丽产业,把旅游元素融入城乡公共服务环境,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库区”,把旅游业作为普惠共享的民生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游客满意度。
(3)发展目标
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旅游装备制造和养生旅游、邮轮旅游、研学旅游、低空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打造万亿元旅游产业,建设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全面推进旅游业的国际化、品牌化、组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把重庆建设成为开放友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全天候复合型世界旅游名城。
①近期目标(2016~2020年)——全力突破与重点推进阶段
全面推进管理、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动一批重大旅游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争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努力成为以旅游创新激活新增长点的先行样板、以旅游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以旅游合作引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开放融合的先导平台,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到2020年,游客接待量达5.26亿人次以上,其中入境游客达到5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450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拉动经济产值增加6261亿元以上。
②中期目标(2021~2025年)——系统完善与优化推进阶段
深化旅游发展与改革创新、局部突破与全局发展、试点改革与示范效应、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四大关系,完成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建构的主要任务,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成为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建成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
到2025年,游客接待量达到6.74亿人次以上,其中入境旅游7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7570亿元以上,旅游完全拉动经济产值增加10602亿元以上。
③远期目标(2026~2030年)——全域旅游全面发展与各项目标全面实现阶段
对照成熟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标准,全面整合资源、产品、市场、设施、服务、信息等要素,完善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旅游业态、国际化旅游服务等发展体系,全域推进重庆市旅游硬环境、软环境建设,全面建成产品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环境一流、氛围一流、效益一流的世界旅游名城。
到2030年,游客接待量达到8.24亿人次,其中入境旅游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12000亿元以上,旅游完全带动经济产值17009亿元以上。
(4)发展战略
坚持目标与路径相结合,构建战略目标明确、发展路径清晰、配套措施到位的四大战略组合体系,促进产品国际化、市场国际化、服务国际化,推动重庆旅游的全域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国际化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①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②实施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③实施全方位创新驱动战略;
④实施多产业融合联动战略;
⑤实施国际化提升带动战略。
4重点发展规划
(1)彰显世界旅游城市特色
①推进三个转型突破,打造中国首选的世界级山水旅游城市
a.实施空间转型突破,“以城带郊、以干带支、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b.实施营销转型突破,以山水观光带动新兴品牌崛起,打造一批国家级、市级旅游度假区项目,提升山水休闲度假功能。
c.实施政策转型,推进创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
②做好五大配套开发,打造世界上最具魅力的都市旅游城市
a.集聚江城、山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融合巴渝文化、抗战陪都文化、现代都市风光、江城山城风貌、饮食文化于一体。
b.深入挖掘抗战陪都文化,打造抗战文化主题景区及影视拍摄、旅游观光抗战陪都影视文化项目。
c.以巴渝文化为切入点,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以多元化的节事会展引爆都市旅游热点,彰显独具现代魅力的都市文化风情。
d.实施“两江四岸”滨水休闲游憩工程、“四山”都市山林生态文化工程、“都市景观风貌与环境”整体治理与亮化工程,推进江城山城风貌开发。
e.完善都市服务配套,重点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文化包装城市休憩设施、环卫设施与照明设施,标准化打造无障碍设施、标识设施、通信设施,推进配套设施的国际化改造。
③加强三大抓手建设,打造西部“最美中国”门户旅游城市
打造从重庆到武陵山区的绿色风景道,从重庆到川东北的历史文化古色风景道,经重庆到长三角沿长江三峡黄金水道的蓝色风景道,从重庆到黔北地区的红色风景道,从重庆到武陵源地区的“最美中国”生态风景道。
④重塑三峡旅游品牌,打造三峡国际旅游带的母港旅游城市
a.以重庆主城区为集散口岸、门户中心,以万州、开州、云阳“万开云”板块和奉节、巫山、巫溪旅游金三角为核心,打造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最具辐射优势的目的地,建设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支撑点。
b.按照“以干带支”的发展模式,以邮轮为重点、景区为核心、码头为关键、环境为支撑、体制为保障,实现“东西横贯、南北延伸”,建设重庆邮轮母港丰都辅港,做大邮轮经济,振兴长江三峡邮轮游船旅游,带动两侧腹地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大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
⑤实施文旅融合工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城市
充分发挥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西部地域文化交融通道平台作用,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度挖掘重庆文化旅游资源。
a.打造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彭水蚩尤九黎城等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的景区、度假区;
b.建设万达文旅城、重庆华侨城、两江当代国际艺术中心、重庆国际马戏城、万盛动漫园等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的重点项目;
c.培育大足石刻博物馆研究院、重庆旅游集团等一批有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企业;
d.推出印象武隆、归来三峡、天上黄水、烽烟三国、再说丰都等一批文化旅游演艺;
e.举办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节、丰都庙会等一批节庆活动。
⑥创新休闲时间管理,打造全年全天候复合型业态旅游城市
充分利用重庆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打造以春季赏花踏青、夏季避暑休闲、秋季多彩风情、冬季温泉养生为代表的全年候“四季歌”产品。
(2)大力推进“1+4+10”目的地建设工程
①整合打响1个国际旅游品牌:“山水之都·美丽重庆”;
②加快建设4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
a.山水重庆都市风情之旅;
b.城市新区休闲度假之旅;
c.渝东北环长江三峡湖光山色之旅;
d.渝东南世外桃源民族风情之旅。
③加快做亮重庆10大旅游名片:山水都市、长江三峡、邮轮游艇、红岩联线、温泉之都、山地度假、乌江画廊、世界遗产、巴渝古镇、美丽乡村。
(3)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①环重庆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
②国际大都市魅力旅游目的地;
③大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目的地;
④大武陵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
(4)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
①着力突出区域枢纽地位;
②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③着力畅通旅游客流通道;
④创新建设服务总部基地;
⑤进行国际化提升与改造。
5五大功能区域旅游规划
(1)都市功能核心区——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大都市
①范围
包括渝中区全域和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处于内环以内区域,总面积约181平方公里。地处商业核心区,居于重庆旅游发展主体地位,旅游要素服务齐全。
②具体规划
构建“五圈、两江、四岸”空间格局。着力打造“五城”,即国际山水城、国际温泉城、国际文化城、国际休闲城、国际服务城。
a.五圈:解放碑商圈、江北观音桥、沙坪坝商圈、杨家坪商圈、南坪商圈;
b.两江:长江、嘉陵江;
c.四岸:长江、嘉陵江江岸线“四岸”沿线。
(2)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环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①范围
包括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处于内环以外的区域以及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全域,约5292平方公里,温泉、森林、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
②具体规划
构建“一圈、四廊、八射”空间格局。以“三城”(国际温泉旅游城、国际口岸枢纽城、国际山水度假城)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a.一圈:二环围合的近郊区域,形成以北温泉、南温泉、东温泉、统景温泉构成的“五方十泉”温泉圈,乡村民俗体验、田园山水生态并重的环城休闲度假带,突出旅游经济的“环城集聚”。
b.四廊:缙云山山脉、中梁山山脉、铜锣山山脉、明月山山脉走廊。
c.八射:依托成渝、渝遂、渝武、渝邻、渝蓉、渝宜、渝湘和渝黔八条辐射重庆及周边省市的高速公路,在贯通“三环”全方位打开重庆东、西、南、北旅游大门的同时,通过交通通道的集聚和串联,把各景区整合起来,促进“以城带郊、以郊促城”的都市旅游目的地一体化发展。
(3)城市发展新区——建设专项旅游和乡村旅游示范发展区
①范围
包括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等12区及万盛经开区,面积约2.31万平方公里。地处成渝城市群的连绵带和诸多遗产资源的连接带,境内水系丰富,旅游资源富集。
②具体规划
构建“一圈、四地、多中心”旅游发展格局。突出世界遗产旅游,激活城市发展新区。
a.一圈:世界遗产圈;
b.四地:围绕资源整合和产业集散发展,打造包括休闲商务旅游目的地(长寿、涪陵),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永川、大足、荣昌、璧山),乡村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合川、铜梁、潼南),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江津、南川、綦江、万盛)等四大旅游目的地;
c.多中心: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高速通道,打造涪陵、合川、永川、大足、南川、江津等旅游集散中心。
(4)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大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目的地
①范围
以重庆长江三峡库区为主体,包括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11个区县,约3.39万平方公里。地处三峡库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丰富,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为脉络,形成片区辐射拓展带状发展格局。
②具体规划
构建“112N”(一带、一廊、两集散中心、多个精品景区)旅游发展布局。打造“雄奇三峡、世界邮轮”品牌。
a.一带: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b.一廊:即峡江文化长廊,以长江水路为依托,打造以水上体验为主的峡江文化长廊;
c.两集散中心:依托长江干流及环库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通道及万州机场、巫山机场,打造万州、巫山两个旅游集散中心;
d.多个精品景区:重点推进垫江牡丹花海、梁平双桂堂、丰都鬼城、万州大瀑布、开州汉丰湖、云阳龙缸、奉节天坑地缝、巫山小三峡等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整合周边资源,带动区域旅游发展。
(5)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大武陵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
①范围
包括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6区县(自治县),面积约1.98万平方公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山水秀丽、历史文化独特、民族风情浓郁。
②具体规划
构建“一带、六组团”发展布局。打造“武陵仙居·世外桃源”品牌。
a.一带:突出“神奇武陵风光,峻秀乌江画廊”等原生态自然造化和“土家苗族风情、淳朴古镇边乡”等本土性民俗文化,依托黔江旅游集散中心和渝怀铁路、渝湘高速、乌江水道及舟白机场等水陆空交通,整合资源,彰显特色,联动周边,整体推进,全力打造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
b.六组团:大仙女山“时尚山原”旅游组团,乌江画廊“峡谷观光”旅游组团,武陵山乡“民俗休闲体验”旅游组团,黄水林海“生态观光”旅游组团、酉阳世外桃源组团和边城古镇“民族风情”旅游组团。
6发展体系规划
(1)产品开发体系
①优化完善旅游产品谱系
a.全面提升观光旅游产品
十大精品观光旅游产品: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景区、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酉阳桃花源景区、长江三峡、彭水阿依河、天坑地缝、武陵山大裂谷、云阳龙缸、黔江濯水古镇-蒲花暗河。
b.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产品
十大精品休闲度假产品:巴南东温泉-南温泉、长寿湖-长寿古镇、江津四面山、永川茶山竹海-乐和乐都、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巫溪红池坝、石柱黄水、万盛黑山谷、綦江古剑山。
c.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十大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大足石刻、红岩联线、安居古镇、磁器口、丰都名山、白帝城、白鹤梁、钓鱼城、重庆工业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
d.积极发展专项旅游产品
先行先试发展低空飞行旅游,重点发展自驾车旅游和邮轮游艇旅游,开发会展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研学旅游、美食旅游、乡村旅游。
②打造八大王牌旅游产品
a.世界山水奇观旅游产品;
b.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c.抗战名城与红色文化旅游产品;
d.山城都市休闲旅游产品;
e.温泉养生休闲与度假旅游产品;
f.国际商务会展与节庆旅游产品;
g.巴渝人家乡村旅游产品;
h.古镇风情与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③融合创新旅游业态
a.大力发展自驾旅游;
b.加快发展养生养老旅游;
c.推进低空旅游发展;
d.推进体育旅游发展;
e.推进工业旅游发展。
④开发旅游引擎项目
主要包括:渝中区白象街、大渡口区重庆工业博物馆、江北区铁山坪旅游度假区等。
(2)旅游市场推广体系
围绕“山水之都·美丽重庆”主题旅游形象,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提升重庆旅游知名度、美誉度,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中高端客源市场。
(3)交通集散体系
①打造“一中心四门户”枢纽格局(重庆、武陵山地区、川东北地区、滇东地区、黔北地区);
②完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③构建三级旅游集散网络;
④打造“一环五射线多段”的风景道布局;
⑤推进自驾旅游线路及服务体系建设;
⑥完善自驾车车辆服务体系。
(4)旅游城镇体系
①建设国际化旅游母港城;
②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城;
③建设特色旅游目的地城;
④建设重点旅游目的地镇。
(5)公共服务体系
①建设智慧旅游体系;
②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③完善咨询服务体系;
④完善旅游标识系统。
(6)业态融合体系
①推动旅游景区深度开发;
②改革创新旅行社业发展;
③优化住宿业结构和质量;
④推进中国美食之都建设;
⑤做强旅游商品与购物业;
⑥创新发展休闲娱乐行业;
⑦积极推进“旅游+”;
⑧龙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7)市场治理体系
①规范市场秩序;
②建设诚信体系;
③倡导文明旅游;
④加快标准建设。
(8)人才支撑体系
①抓好六支人才队伍建设(旅游行政人才队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服务技能人才、导游人才、乡村旅游创业人才);
②继续加大人才基地建设;
③继续实施旅游英才计划;
④搭建旅游智力支撑平台。
(9)开放合作体系
①国际开放与合作;
②国内开放与合作;
③区域内部协作。
(10)保护控制体系
①五大功能区域保护;
②旅游资源分类保护;
③旅游资源分级保护;
④旅游环境保护;
⑤环境影响控制和绿色发展机制。
(11)旅游安全救援体系
全旅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旅游安全防护设施,建立三级旅游安全救援体系:
①安全救援指挥调度中心;
②门户城市救援工作站;
③旅游应急救援点。
7规划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统筹推进的强大合力;
(2)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投融资大格局;
(3)加大政策支持,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
(4)加大改革创新,全面释放旅游发展的活力;
(5)强化规划引领,做好配套方案及任务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