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考研政治命题规律总结与历年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6118字
- 2021-06-08 15:32:33
第二部分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及讲解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政治理论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自然观上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而在社会历史观上,无论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只要考生知道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应该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就已存在。
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解析】人与外部世界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和基础就是实践。实践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①在物质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即主体客体化。②在精神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所需要的思维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点。即是说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使人与世界同时都得到改变,并各自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3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所具有的胜利阀限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人的感觉在认识外界事物中的作用表现在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改造即信息转换等方面。主体认识客体先通过感觉器官的作用,把客体以物理、化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实物形态的信息转化为能被人的感官接收的关于客体特征的信息;然后再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将其变为适于主体思维进行操作的编码信息;最后是经过人脑的再加工和再反映形成观点信息。主体在认识客体信息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主要作用。而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选择,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题干中所给出的科学事实,还是表现了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功能。该题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是“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而不在于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表述”。A项,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在感觉认识范围内,这是错误的。因为仅就感性认识而言,除感觉之外,还有知觉和表象,尚且还有理性认识。B项,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局限于生理阈限),都带有不可知论的色彩。D项,从视觉器官对信息的选择作用而把感觉看作是纯粹主体生理活动的结果,否认外在客体信息在形成感觉中的作用。
4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答案】B
【解析】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社会条件的制约下进行。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政治法、历史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生产关系等。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只有生产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变为现实;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总之,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因此,在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
5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最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答案】D
【解析】货币的出现,使得整个商品世界分裂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表现为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代表着价值。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A项指的是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的状况,不是完备的外在表现;B项指的是生产商品劳动的内在矛盾;C项指的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6根据下述资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
A.1.0次
B.1.2次
C.1.3次
D.1.4次
【答案】B
【解析】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计算预付资本周转次数(速度)的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内的总周转次数=(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题中,固定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300/20+600/10+100/4=15+60+25=100(万元);流动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500×3.4=1700(万元);预付总资本额为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和,即1000+500=1500(万元)。由此得出,预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100+1700)÷1500=1.2(次)。
7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下,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是( )。
A.级差地租Ⅰ
B.级差地租Ⅱ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答案】B
【解析】级差地租是指租种较好土地而缴纳的有等级判别的地租,实质上是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指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或地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D.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答案】D
【解析】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ABC三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则在于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9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
【答案】B
【解析】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①没收官僚资本就是消灭三座大山之一,是民主革命的性质;②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A项,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CD两项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10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
A.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答案】A
【解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自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布局,形成了我国有重点、有层次、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A
【解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CD三项的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但不是最根本的。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答案】B
【解析】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是对传统所有制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传统理论认为,构成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成分只能是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但一直把它的发展定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地位。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时又进一步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13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增强综合国力
【答案】C
【解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意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制定“十五”计划的指导方针之一,就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A项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BD两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都不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4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执政为民
【答案】D
【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ABC三项是党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5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是2003年的一道“形势与政策”题,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原话。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答案】ABCE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和”与“同”这两个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这里,“和”即“以它平它”指不同事物或不同因素的结合,是差异性的统一。“同”即“以同裨同”,指完全等同的事物或等同因素的重合,是指排斥差异性的直接同一。“和”的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同”的做法则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不会是绝对同一的,总是存在着差别和对立,即使一个事物自身也不是绝对同一的,其内部也存在着差别和对立。如果事物自身是绝对同一的,“此物”内部不包含“他物”,不包含自身的对立面,那么,事物就永远是它自己,就不会有变化和发展。反过来,相异的事物总是有某种相同的方面和因素,总有某种统一性,因而“他物”之中总是在某种意义上包含着“此物”。因此,只要承认世界的统一性,承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就必然认识到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关系和属性。D项,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是矛盾解决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因此,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的表述不正确。
1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答案】BCDE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因此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是指人人创造历史,也不是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说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而不是哪个人或哪些人的事业,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因此,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A项,唯物史观认为:凡是社会中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历史的创造者当然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就每一个人而言,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创造历史。有了这个区分,就不会从马克思说过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正确命题中得出“人人创造历史”的简单结论。
18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E.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答案】ADE
【解析】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因此,价格运动就成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①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②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③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就变为“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B项,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项,成本价格只是生产价格的一部分,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产品不可能按照成本价格出售,否则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利,也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生产。生产价格也不等于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组成,生产价格则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平均利润组成。
19G-W-G′(G+Δ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 )。
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答案】CE
【解析】G-W-G′(G+ΔG)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所以,通常把它称作资本总公式,这个公式反映了资本运动的目的在于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以取得货币增项(ΔG)为目的,为卖而买。AB两项是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流通形式W-G-W的一般特征,不是作为资本的货币的一般特征,因而不是正确选项。D项,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
①两者的买与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而后者是先买后卖;
②两者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但使用价值性质不同),而后者的起点和终点则都是货币(但数量不同);
③两者流通的媒介不同,前者的交换媒介是货币,而后者的交换媒介则是商品;
④两者的流通的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为目的;而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以取得货币增殖,即获得更多货币为目的。
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答案】ACDE
【解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引起两种对立的趋势: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增长速度相对下降,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②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由于技术进步及广泛采用机器,生产操作过程简单化,大量女工和童工加入了雇佣劳动者的队伍,使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其结果是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利润率降低,从而平均利润率会下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既表现为全部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尤其是劳动资料即固定资本的比重增大,从而使资本周转速度减缓。B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就下降,因此,平均利润率就呈下降趋势。
21股票价格( )。
A.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B.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
C.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是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E.不是股票的票面额
【答案】ABCE
【解析】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但由于股票能带来股息收入,因而可以作为特殊商品进行买卖,从而也有价格。股票价格不是它所代表的投入企业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也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额,而是以银行存款利息为参照系数,将股息收入折算成一笔货币资本。也就是说,它应该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将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和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而股息不以利润率来计算是因为用于购买股票的资本不是职能资本,它与借贷资本类似,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转化而来的,不参与利润的平均化。因此,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收入和银行存款利息率。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预期股息收入/银行利息率。
2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E.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答案】ADE
【解析】江泽民总书记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B项是毛泽东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背景。C项,毛泽东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邓小平理论解释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23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的党的优良作风有( )。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E.艰苦奋斗的作风
【答案】ABD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注重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CE两项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为了保持党的优良传统,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而强调的两大作风。
2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是因为( )。
A.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
B.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
C.各民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
D.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接受了共产党领导
E.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答案】BCDE
【解析】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并指出了实行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其主要内容即为BCDE四项。A项,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同时指出,我国的民主党派与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不同,在历史上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爱国的进步的党。
25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E.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
【答案】ABDE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CE两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关系决定的,生产要素与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不在于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有些生产要素如自然生成的土地、股票等本身没有价值),而在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ABD三项,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具有商品性质,为保证把所有生产要素都投入到经济生活中去,必须对投入的生产要素在利益上给予一定的回报,这样,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就是必然的了,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决定的,因为收入分配要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就要按照市场原则来对个人收入进行分配。同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还在于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这是因为,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同时,分配方式又是所有制的实现。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也就必然存在着与之相联系的多种分配方式,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6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 )。
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E.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答案】ABCDE
【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详细阐述,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要点即为ABCDE五项。
27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 )。
A.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D.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E.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BCD
【解析】题中ABCD四项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的内容。E项应为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的目标,而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8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有( )。
A.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
B.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D.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
E.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答案】ABCDE
【解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九部分“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中的内容。
29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朝鲜进行访问,双方领导人进行会谈并发表了《日朝平壤宣言》。《宣言》除决定重开日朝邦交正常化谈判外,其他内容还有( )。
A.日本政府对过去在朝鲜实施的殖民统治表示深刻反省和诚挚道歉,在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中真诚地就两国经济合作具体内容和规模进行协商
B.对于1945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双方相互放弃一切财产损失追索权
C.朝鲜将采取切实措施,以使关系到日本国民生命和安全的悬案问题不在发生
D.为了一揽子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双方确认遵守一切相关的国际决议,朝鲜表明了将冻结导弹试射的时限继续延长到2003年以后的意向
E.日、美、朝、韩即将就安全保障问题开展协商
【答案】ABCD
【解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考查的是2002年9月17日,日朝首脑首次会谈发表的《日朝平壤宣言》的要点。
30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圣彼得堡召开峰会,签署了重要政治法律文件,其中有( )。
A.边界地区裁减军事力量和增加信任措施的协定
B.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C.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公约
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
E.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
【答案】BDE
【解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考查的是2002年6月7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峰会上,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签署的三个政治、法律文件。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答:(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1分)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3分)
(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然后,一定形态的文化才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的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2分)
32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答:(1)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2分)
(2)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维护其垄断统治。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分)
(3)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此,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2分)
33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答:(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分)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主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得到巩固。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随着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制度被消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国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于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到1956年,已提前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进行和平赎买的设想,而且创立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2)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不可否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还留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克服,相反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最终对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的影响。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顺利地实现了极其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3)新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的改革,都是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4分)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尔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万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馍。
请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1)九方皋相马时“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即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正是抓住了千里马的本质特点,九方皋才找到了真正的千里马。(3分)
(2)伯乐之子相马的方法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他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因此不能找到真正的马。(2分)
(3)①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②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识得更多的“千里马”。(4分)
351944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策的问题时指出:“任何地方的共产党必须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加以区别。”“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革命的民主阶段;而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就不能将共产主义哲学正确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
请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答:(1)毛泽东科学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在一定历史阶段实际采用的现行政策的辩证关系。(1分)
(2)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最低纲领是最高纲领的基础和前提,最高纲领是最低纲领的目标和方向。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3分)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分)
(4)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脚踏实地地实践这个纲领。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将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实现最高纲领。(3分)
36下列数据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1997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根据资料,请回答:
(1)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的调控目标。
(2)结合我国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答:(1)19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19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5分)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正处在经济体制根本转变、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尤为必要和重要。从理论上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
①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但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地区、部门、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而客观上需要国家对整个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
②它也是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需要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矫正市场机制可能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偏差和问题,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4分)
37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传统学派认为,单极从根本上是不稳定的,美国任何轻微的违规之举都有可能引发危险的动荡。我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摘自[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0年)
评析上述材料提出的观点及其实质并论述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答:(1)上述材料提出的“单极稳定论”,主张建立由美国“约束和管理”世界的单极格局。其实质是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2分)一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常常使世界不得安宁,严重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相反,多极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3分)
(2)①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主张多极化的国家和地区集团力量在增强;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也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2分)
②但是,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长期发展的过程。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图谋给多极化进程增添了障碍;冷战思维、南北差距、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多种因素也会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世界多极化进程会充满矛盾与斗争。但不论多么曲折,多极化都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3分)
选做题Ⅱ:
工业国强加给进口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高贸易壁垒,再加上它们对农业的补贴,使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商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下降了。贸易的这种扭曲使最贫困的国家受到特别大的伤害。
摘自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2001年
世界1/6的人口生产了全部商品和服务的78%并获得78%的世界收入——平均每天70美元。而世界人口有3/5生活在61个最贫困的国家,他们只获得总收入的6%——每天不到2美元。但是,他们的贫困不限于收入方面……世界各国能否一起努力来减少极端贫困人口,这是21世纪的根本挑战。
摘自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
当面临资源短缺、人口迁移和贫困时,其结局无可避免地是冲突和不稳定,这将使世界变成一个充满冲突的地方。
摘自英国《观察家报》(2000年7月16日)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扭曲”,会“使最贫困的国家受到特别大的伤害”?
(2)从发展与和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南北差距拉大、南方贫困会引起世界的冲突与不稳定;
(3)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性的原理分析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
答:(1)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扭曲”实质是南北经济关系不平等的一种反映。由于发达国家竭力维护历史上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依附于发达国家,遭受其剥削和控制,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受到极大的伤害。(2分)
(2)①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的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1分)
②霸权主义是建立在南北力量严重失衡的基础上的。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发展中国家会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损失更多。这种经济上的落后与贫困是引起冲突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南北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南北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得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分)
(3)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人们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南北矛盾中,发达国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发达国家在解决南北问题中负有主要责任,应切实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