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保险硕士《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8477字
- 2021-06-08 15:06:47
2015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种情况使总收益下降?( )
A.价格上升,需求缺乏弹性
B.价格下降,需求缺乏弹性
C.价格上升,需求富有弹性
D.价格下降,需求单位弹性
【答案】BC
【解析】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ε=-(ΔQ/Q)/(ΔP/P)=-(P×dQ)/(Q×dP),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销售量增加的比率小于价格下降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对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当该商品价格上升时,销售量减少的比率大于价格上升的比率,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
【说明】本题题目设置有误,BC两项均正确。
2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单位时间里增加了20%的劳动使用量;但保持资本量不变,则产出将( )。
A.增加20%
B.减少20%
C.增加大于20%
D.增加小于20%
【答案】D
【解析】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规模报酬不变是指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或减少N倍,产出也增加或减少N倍。因此,当仅仅增加20%的劳动供给,而不增加相应的资本供给,生产是无法增加20%的。
3某人消费两种商品x和y的效用函数是u=xy2,商品x和y的价格分别是1和2,该消费者对两种商品x和y的最优消费比例是:( )。
A.1:2
B.1:1
C.2:1
D.没有预算约束,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该消费者最优消费决策是MUx/Px=MUy/Py,即y2/1=2xy/2,x/y=1:1。
4管理层正在考虑对一种拥有完全弹性供给和需求斜率为负的商品征收一种税率,为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消费者的冲击,管理层应使用:( )。
A.销售税
B.营业税
C.两者皆可,因为在任何一种税率下消费者将承担所有的经济负担
D.两者皆可,因为在任何一种税率下生产者将承担所有的经济负担
【答案】C
【解析】一般来说,弹性小的一方在征税时,其承担的税收就会比弹性大的一方要多。当供给完全弹性时,生产者就完全不用承担税收,当供给完全无弹性时,生产者就需要承担全部税收。
5根据IS-LM模型,下列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答案】D
【解析】“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的效果。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6在经济增长模型中,衡量技术进步最常用的度量标准是( )。
A.劳动利用程度
B.资本利用程度
C.索洛剩余
D.劳动生产率
【答案】C
【解析】索洛剩余是指除劳动和资本投资贡献外,由综合要素生产率带来的产出的增长,常被用来衡量经济的技术进步。
7依据一定时期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特定人口中群体的有关生命统计资料,经整理、计算编制而成的统计表,称为( )。
A.费率表
B.人口表
C.生命表
D.时间表
【答案】C
【解析】生命表又称死亡表或寿命表,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特定国家(或地区)或特定人口群体(如寿险公司的全体被保险人)的有关生命统计资料,经整理、计算编制而成的统计表。
8对企业自身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称为( )。
A.风险识别
B.风险衡量
C.风险中和
D.风险管理
【答案】A
【解析】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对企业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9保险委付的前提是( )。
A.实际全损
B.部分损失
C.推定全损
D.共同海损
【答案】C
【解析】保险委付是指当保险标的发生推定全损时,如被保险人要求保险人按全部损失赔偿,应向保险人委付保险标的的行为。被保险人取得实际全损的利益,保险人则在利益或权利移转时取得代位求偿权。推定全损是保险委付的前提。
10负有支付保险费的义务的人是( )。
A.投保人
B.被保险人
C.保险人
D.受益人
【答案】A
【解析】投保人是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向保险人申请订立保险合同,并负有缴付保险费义务的人。投保人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②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③负有缴纳保险费的义务。
11某份家财保险合同的保险期限为2011年9月23日到2012年9月22日,该合同的保险标的在2011年12月5日因保险事故发生而全损,保险人按保险金额全额赔偿后,保险合同就终止了。该保险合同的终止属于( )。
A.期满终止
B.履约终止
C.协议终止
D.解约终止
【答案】B
【解析】合同因履行而终止是指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完成全部保险金额的赔偿或给付义务之后,保险责任终止。最常见的履约终止如终身人寿保险中的被保险人死亡,保险人给付受益人全部保险金额后,或被保险财产被火灾焚毁,被保险人领取了全部保险赔偿后,合同即告终止。
12比例再保险确定自留额和分出额的基础是( )。
A.赔付率
B.赔款
C.责任限额
D.保险金额
【答案】D
【解析】对于每一危险单位或一系列危险单位的保险责任,分保双方通过合同按照一定的计算基础对其进行分配。保险公司根据偿付能力所确定承担的责任限额称为自留额或自负责任额;经过分保由接受公司所承担的责任限额称为分保额或分保责任额或接受额。自留额与分保额可以以保额为基础计算,也可以以赔款为基础计算。计算基础不同,决定了再保险的方式不同。以保险金额为计算基础的分保方式属比例再保险;以赔款金额为计算基础的分保方式属非比例再保险。
13费雪方程式认为,一国的物价水平不决定于下列哪一项( )。
A.利率水平
B.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C.货币流通速度
D.商品的交易数量
【答案】A
【解析】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PY=MV,其中,P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为一国的实际国民收入,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其定义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除以货币总量。一国的物价水平P=MV/Y,因此,费雪方程式认为,一国的物价水平不决定于利率水平。
14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却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 ),且其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A.资产业务
B.负债业务
C.表外业务
D.借贷业务
【答案】C
【解析】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属狭义表外业务。
15下列属于应在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需求是( )。
A.有一笔暂时闲置资金
B.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不足
C.流动性资金不足
D.补充固定资本
【答案】D
【解析】A项,有闲置资金不是资金的需求,而是资金的供给;B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不足一般通过同业拆借来解决,同业拆借属于货币市场工具;C项,主要通过短期借贷来增加企业的流动性资金,短期借贷属于货币市场工具。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市场利率降低,银行的准备金会减少。( )
【答案】×
【解析】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减少。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提高,银行会尽可能地将资金贷出去,压缩准备金。另一角度,利率提高,储户会减少现金持有,储户向银行提取现金量减少,也为银行准备金减少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
【答案】√
【解析】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利率与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在LM曲线上,又有一系列利率和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但能够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只有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则市场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居民会把更多的钱存在银行,造成储蓄的上升,因此,投资小于储蓄。储蓄的增加意味着银行能够贷出的货币增加,因此,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3根据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现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小于永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
【答案】√
【解析】永久收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消费者的收入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一般认为,工资会随着工作年限与工作经历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预计的长期收入要大于现期收入。消费者在长期内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大于现期边际消费倾向。
4为减少经济中存在的失业,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增加政府支出。( )
【答案】√
【解析】当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时,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的增加会扩大生产,从而带动就业。
5“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多收多支,少收少支”属于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 )
【答案】×
【解析】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支付、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机制,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政府开支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多收多支,少收少支,反而会加剧经济的波动。
6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
【答案】√
【解析】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价值。当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时,说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价值大于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价值,因此,本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7给定以下三个商品组合。
A.2个香蕉和4个桃子
B.6个香蕉和2个桃子
C.4个香蕉和3个桃子
如果A、B两点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并且这条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MRS)逐渐变小,那么,C点的效用优于A和B。( )
【答案】√
【解析】如果A、B两点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代表2个香蕉和4个桃子的组合与6个香蕉和2个桃子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相同,即消费者愿意用1个桃子换2个香蕉,当MRS不变时,消费者仍然以2个香蕉:1个桃子的比例交换,那么C点和A、B的效用相同。但由于本题中MRS是逐渐变小的,当消费者消费香蕉的数量由2增加到4时,其所放弃的桃子的数量将会小于1,所以C点的效用高于A和B。
8古诺(Cournot)模型是一种寡头模型。( )
【答案】√
【解析】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寡头模型”。该模型阐述了相互竞争而没有相互协调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个位于竞争均衡和垄断均衡之间的结果。
9某油漆厂向保险公司投保了企业财产保险,保险金额为40万元,在保险期间内工厂熬油漆的锅炉温度由于仪表失灵而迅速上升,有爆炸危险。油漆厂采取措施,向锅炉内注入冷却剂,虽然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但锅炉内半成品报废损失10万元。由于没有发生保险事故,所以对于这10万元的损失应由企业自己承担。( )
【答案】×
【解析】施救费用,亦称营救费用,是指被保险货物在遭遇承保的灾害事故时,被保险人或其代理人、雇用人为避免、减少损失采取各种抢救、防护措施时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保险人对施救费用应予赔偿,但赔偿金额不得超过保险合同所载明的保险金额。因此,10万元的损失应由保险公司承担。
10保险业对诚信有最高程度的要求,因此,如果投保人在投保时违反了如实告知义务,便使得保险人拥有了解除合同的权利,这项权利的行使不受任何因素限制。( )
【答案】×
【解析】弃权与禁止反言在人寿保险中有特殊的时间规定,保险人只能在合同订立之后一定期限内(通常为2年)以被保险人告知不实或隐瞒为由解除合同,超过规定期限没有解除合同的视为保险人已经放弃该权利,不得再以此为由解除合同。弃权与禁止反言的限定可以约束保险人的行为,要求保险人为其行为及其代理人的行为负责,同时也维护了被保险人的权益,有利于保险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平衡。
11张某承包了村里的鱼塘,他担心经营中发生意外,准备到保险公司投保,向朋友咨询,朋友的意见是:张某无权去投保,因为他对鱼塘不具有所有权。( )
【答案】×
【解析】投保是以保险利益为条件的,而不是以所有权为条件的。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投保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它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衡量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是否具有保险利益的标志是看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是否因保险标的的损害或丧失而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张某承包了鱼塘,鱼塘的损害或丧失关系到张某的经济利益,因此可以投保。
12英国劳合社因其保险业务而蜚声世界,但是,劳合社并不是一家保险公司。( )
【答案】√
【解析】劳合社本身是个社团,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保险市场,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相似,但只向其成员提供交易场所和有关的服务,本身并不承保业务。劳合社是由若干独立管理运营的加盟成员联合组成的保险社团组织,组合里的成员各自为其承保的份额承担风险。
13损失补偿原则是保险业的一项基本原则,任何保险活动参与主体、任何保险业务都要受这项原则的限制,没有例外。( )
【答案】×
【解析】与财产保险的补偿赔付方式不同,人身保险通常采用约定给付方式,人身保险合同为给付合同。作为定额保险的人身保险,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承担保险费给付责任,而不能有所增减。在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中,也可以采用补偿方式,但补偿金额不能超过约定的保险金额。另外,人身保险的给付不实行比例分摊,不实行代位追偿原则(医疗费用保险除外)等损失补偿原则,也表明人身保险的保险金给付为约定给付。
14原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包括多种类型,同样,再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也包括多种类型。( )
【答案】×
【解析】再保险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原保险中的保险标的既可以是财产、利益、责任、信用,也可以是人的生命与身体;再保险中的保险标的只是原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承保合同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
15分保佣金是原保险人交给再保险人作为其承担分保责任对价的金额。( )。
【答案】×
【解析】原保险人交给再保险人作为其承担分保责任对价的金额叫做分保费或再保险费;由于分出公司在招揽业务过程中支出了一定的费用,分出公司需要向分入公司收取一部分费用加以补偿,这种由分入公司支付给分出公司的费用报酬称为分保佣金或分保手续费。
16保险是一种财务型风险处理技术。( )
【答案】√
【解析】风险管理技术分为控制型和财务型两大类。前者的目的是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后者的目的是以提供基金和订立保险合同等方式,消化发生损失的成本,即对无法控制的风险做出财务安排。
17消费信用对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其规模越大越好。( )
【答案】×
【解析】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消费信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若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造成虚假繁荣等消极影响。因此,消费信贷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18通常,本币汇率上升,国内物价水平下降。( )
【答案】√
【解析】从进口来看,本币升值将增强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使得进口商品价格相对降低,并给国内商品价格带来下行压力,推动物价水平走低;从出口来看,本币升值将降低国内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导致出口减少,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国内物价水平也相应回落。此外,由于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得贸易顺差减少,从而减少了中央银行因外汇占款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物价水平下降。
19商业票据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务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所有权凭证,它可以通过背书流通转让。( )
【答案】×
【解析】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商业票据可以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背书流通转让。
20升水是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贴水是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 )
【答案】×
【解析】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是升水,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是贴水。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1效用最大化条件
答:效用最大化条件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在经济学中,是指消费者所面对的这样的问题,即“我应怎样花费我的钱以最大化我的效用。”假设他们的消费集是有L种商品的集合X∈IR+L。如果这L种商品的价格为P∈IR+L,该消费者财富为w,则所有可以负担的组合的集,即预算集为:B(p,w)={x∈X|p·x≤w}
消费者希望买到其所能负担的最好的商品组合,若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IR+L→IR,则该消费者的最优选择x*(p,w)为:
求解x*(p,w)就是这个效用最大化问题。针对不同的效用函数,求得的解不必是唯一的。
2价格歧视
答: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根据价格差别的程度,可把价格歧视区分为三个等级:
①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即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格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因而获得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者剩余。
②二级价格歧视,即垄断厂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把这种需求曲线分为不同段,根据不同购买量,确定不同价格,垄断者获得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买主的消费剩余。公用事业中的差别价格就是典型的二级价格歧视。
③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对不同市场的不同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在实行高价格的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
3外部性
答: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外部性分为两种:
①正外部性,有一些活动给第三方带来了利益。例如,考虑教育的情况。在相当大程度上,教育的利益是私人的:受教育的消费者成为生产率高的工人,从而以高工资的形式获得大部分利益。但是,除了这些私人利益之外,教育也产生了正外部性:一种外部性是,受教育更多的人成为更理智的选民,这对每个人来说就意味着更好的政府;第二种外部性是,受教育更多的人意味着更低的犯罪率;第三种外部性是,受教育更多的人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开发与扩散,这给每个人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和更高的工资。
②负外部性,有一些活动给第三方带来了成本。假设铝工厂排放污染物:每生产一吨铝就有一定量烟尘进入大气,由于这种烟尘可能损害那些呼吸空气的人的健康,因此它产生了负外部性。
4保险深度
答: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险深度的计算公式为:保险深度=一国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保险深度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该指标的计算不仅取决于一国总体发展水准,而且还取决于保险业的发展速度。
5比例再保险
答:比例再保险是指分保分出人与分保接受人签订分保合同,以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承担保险责任的一种再保险,它可分为:
①成数分保,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分保方式,分保分出人以保险金额为基础,对每一危险单位按合约比例即一定成数作为自留额,将其余的一定成数转让给分保接受人,保险费和保险赔款按同一比例分摊,包括费用的分摊。成数再保险通常用于巨额责任保险和新市场业务;或者对于新入市场的保险公司需要审慎承保时所采用的一种再保险安排;或者是分出人为了缓解其财务风险压力的一种财务融通性再保险,即通过成数再保险可以降低一揽子业务总的净自留水平,同时,还从再保险人那里获得一笔补偿费用。
②溢额分保,分保分出人将超过自留额的保险责任额分给分入公司的分保关系被称为溢额分保。再保险责任限额按照自留额的一定倍数计算,习惯上称该倍数为“线”“1线”即是自留额的1倍,“2线”即是自留额的2倍,依此类推。分入公司按承担的溢额责任占总保险金额的比例收取分保费、分摊分保赔款和分保费用等。溢额再保险安排通常用于金额较大且发生损失时全损概率较大的业务,如船舶保险、飞机保险。
6保单现金价值
答:保单现金价值,是指带有储蓄性质的人身保险单所具有的价值。保险人为履行合同责任通常提存责任准备金,如果中途退保,即以该保单的责任准备金作为给付解约的退还金,是被保险人要求解约或退保时,寿险公司应该发还的金额。在长期寿险契约中,保险人为履行契约责任,通常需要提存一定数额的责任准备金。当被保险人于保险有效期内因故要求解约或退保时,保险人按规定,将提存的责任准备金减去解约扣除后的余额退还给被保险人,这部分余额即解约金,亦即退保时保单所具有的现金价值。
7同业拆借
答: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行为。同业拆借或同业拆借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融通资金的期限比较短,通常以1~2天为限,短至隔夜,多则1~2周,一般不超过1个月;②同业拆借的参与者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③同业拆借基本上是信用拆借;④利率相对较低。商业银行进行同业拆借活动时,必须遵循自主性原则、偿还性原则和短期性原则。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生产三阶段的划分以及最优生产阶段的选择。
答: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在第Ⅰ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C′点;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B′点,然后,开始下降,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说,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在第Ⅱ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开始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减小至0,即L4点,总产量缓慢上升至最高点D,此时的劳动产量达到最大值。在第Ⅲ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这时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供给的,理性的生产者也不会增加劳动投入量,而是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摆脱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和总产量下降的局面,并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第Ⅰ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
2对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答:通货膨胀,即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通货膨胀按照形成原因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图2常被用来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图2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在图2中,当产量从零增加到y1,价格水平始终稳定。AD1与AS的交点E1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1,总产量水平为y1。当总产量达到y1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AD曲线继续提高时,AS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AD2与AS的交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2,总产量为y2。当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AD3同AS的交点E3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3,总产量水平为yf。价格水平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作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价格水平从P1上涨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取决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3)结构性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据西方学者解释,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是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是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是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4)三种通货膨胀的对比
①形成原因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等。
结构性通货膨胀实际上仍是对前两种理论的修改与综合。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会带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部门的货币工资的增长,因此,在成本加成的定价规则下,这一现象必然使整个经济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②解决措施
由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扩大供给就可以让价格回到市场均衡。
成本推动的通胀在所难免,每个阶段都存在,要根据不同的原因寻找对策,如政府采取的工资、价格进行管制。
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前两种通胀作用的结果,进行产业整合升级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3可保风险的理想条件。
答:可保风险即可保危险,是指可被保险公司接受的风险,或可以向保险公司转嫁的风险。可保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即危险。但也并非任何危险均可向保险公司转嫁,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所承保的危险是有条件的。可保风险的条件是:
(1)风险不是投机的
保险人承保的风险,一般是纯粹风险,即仅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例如火灾风险,只有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害的可能,而绝无带来利益的可能。而投机风险则不然,它既有损失的可能,又有获利的机会。例如股市风险,投机股票既有因股市下跌遭到损失的可能,又有因股市上扬而获利的机会,对这类投机风险(包括商业风险)保险人是不能承保的。
(2)风险必须是偶然的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的偶然性是对个体标的而言的,比如对某个人、某个企业等。偶然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发生的不确定性,即发生的对象、时间、地点、原因和损失程度等,都是不确定的。如果是确定的风险,那么就是必然要发生的风险。对某个人必然发生的风险,保险人是不予承保的。
(3)风险必须是意外的
风险的意外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风险的发生或风险损害后果的扩展都不是投保人的故意行为。投保人故意行为引发的风险事件或扩大损害后果均为道德风险,保险人是不予赔偿的。二是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预知的,因为可预知的风险往往带有必然性。
(4)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这一条件是要满足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要求。也就是说,某一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不确定性),但实际出险的标的仅为少数(确定性),比如火灾对于建筑物。只有这样的风险,才能计算出合理的保险费率,让投保人付得起保费,保险人也能建立起相应的赔付基金,从而实现保险的“千家万户帮一家”的宗旨。如果某种风险只是一个或少数几个个体所具有,就失去了保险的大数法则基础。
(5)风险应有发生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的发生有导致重大或比较重大的损失的可能性,才会有对保险的需求。如果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只局限于轻微损失的范围,就不需要通过保险来获取保障,因为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4再保险与原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答:再保险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保险法》第28条指出:“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分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为再保险。”
(1)再保险与原保险的联系
再保险的基础是原保险,再保险的产生,正是基于原保险人经营中分散风险的需要。因此,保险和再保险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对风险的承担与分散。保险是投保人以交付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责任转嫁给保险人,实质是在全体被保险人之间分散风险,互助共济;再保险是原保险人以交付分保费为代价将风险责任转嫁给再保险人,在它们之间进一步分散风险,分担责任。因此,再保险是保险的进一步延续,也是保险业务的组成部分。另外,基于保险交易的复杂性,再保险也是保险的强有力的后盾。
(2)再保险与原保险的区别
①主体不同。原保险主体一方是保险人,另一方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再保险主体双方均为保险人。
②保险标的不同。原保险中的保险标的既可以是财产、利益、责任、信用,也可以是人的生命与身体;再保险中的保险标的只是原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承保合同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
③合同性质不同。原保险合同中的财产保险合同属于经济补偿性质,人身保险合同属于经济给付性质;再保险合同全部属于经济补偿性质,再保险人负责对原保险人所支付的赔款或保险金给予一定补偿。
5简述要充分发挥利率的作用应该具备的条件。
答:(1)利率决定因素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利息率是由供求均衡点决定的,如认为由资本供求所决定的实际利率论、由货币供求所决定的流动偏好论以及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可贷资金论等。
马克思认为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
(2)利率影响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错综复杂,许多因素都与利率息息相关,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政策因素包括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其中以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明显;制度因素主要指利率管制。
(3)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关于利率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有:
①利率管制;
②授信限量;
③市场开放程度;
④利率弹性。
关于利率发挥作用须具备的条件:
①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
②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
③适当的利率水平;
④合理的利率结构。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手段上更为灵活,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实现市场化。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性作用,就是要强调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使政府对利率的调控间接化。中央银行应建立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从而使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都能影响利率,并使反映市场供求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符合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体系对利率的升降变化应有相当的灵敏度;微观经济主体的融资行为要建立在健全的利益机制基础上,且对利率有较高的弹性。只有从几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才能改善现有利率机制,充分发挥利率对我国经济的作用。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根据Solow增长模型,试述财富积累不同增长速度国家的实现路径。
答:(1)Solow的基本模型
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F(N,K)。其中,Y为总产出,N和K分别为总量劳动和总量资本,它们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从而Y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根据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有λY=F(λN,λK),对任何正数λ都成立,特别地,取λ=1/N,上式变为:Y/N=F(K/N)。假定全部人口都参与生产,那么上式说明,人均产量Y/N只依赖于K/N。用y表示人均产量,即y=K/N,k表示人均资本,即k=K/N,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k),其中,f(k)=F(1,k)。
一般地,资本积累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即投资(形成新资本)和折旧(旧资本的损耗)。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的一个固定比率δK(0<δ<1),人口增长率为n,且储蓄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则有:K=I-δK=S-δK=sY-δK。上式两边同除以N再关于时间变量求导可得:
k=sf(k)-(n+δ)k
上式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变化等于人均储蓄减去(n+δ)k。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2)稳态
图3中投资曲线sf(k)和(n+δ)k线相交处的A点被称为稳态。稳态意味着包括资本存量和产出在内的有关内生变量将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一种状态。按照这一说明,在图3中,当经济在A点上运行时,对应的人均资本存量为kA,当经济的人均资本等于kA时,k=0,即这时的人均资本量将不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根据以上说明,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经济达到稳态的条件是k=0,进一步地,根据基本方程,该模型达到稳态的条件是:sf(k)=(n+δ)k
图3 新古典模型的稳态
图3显示,在资本存量不等于稳态水平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资本存量将向稳态移动。如果实际资本水平低于稳态水平,那么,投资量sf(k)将大于(n+δ)k,这时,资本存量将像基本方程所显示的那样增加。同样,如果资本存量大于稳态水平,那么(n+δ)k项将大于投资量sf(k),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以上论述表明,当经济偏离稳定状态时,无论人均资本过多还是过少,都存在着某种力量使其恢复到稳态。这意味着,新古典增长模型所确定的稳态是稳定的。
(3)对收入差异的解释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条件所确定的人均资本量以及由人均生产函数确定的人均产量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收入差异的问题。
为此,将人均生产函数设定成一种特定形式,即y=f(k)=kα,其中参数α介于0和1之间,则由稳态条件知skα=(n+δ)k。求得:
由人均生产函数,又可求得稳态下的人均产出量yA为
上式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在这些国家中,劳动力人均资本量较高,因此人均产量也较高。另一方面,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在这些国家,面对人口增长,为保持资本-劳动比率不变,需要把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这种资本广化的要求使得资本深化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得人均资本量减少。
当经济处于稳态时,k和y都是固定不变的。由于人均收入固定不变,故其增长率为零,这时,总收入以相同于人口增长率的增长率增长,即增长率为n。可见,稳态增长率不受储蓄率的影响,这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关键结论。
(4)比较静态分析
这里主要考虑储蓄率增加和人口增长对经济稳态的影响。
图4显示了储蓄率的增加是如何影响产量的。图4中,经济最初位于C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们增加了储蓄,这使储蓄曲线上移至s′f(k)的位置。这时新的稳态为C′,比较C点和C′点,可知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图4 储蓄率增加的影响
对于从C点到C′点的转变,这里需要指出两点。第一,从短期看,更高的储蓄率导致了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增加,这可以从人均资本从初始稳态的k上升到新的稳态中的k′这一事实中看出。因为增加人均资本的唯一途径是资本存量比劳动力更快地增长,进而又引起产量的更快增长。第二,由于C点和C′点都是稳态,按照前面关于稳态的分析,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从长期看,随着资本积累,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又回落到人口增长的水平。
总之,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这里得到的结论是,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用更专业的话说,就是储蓄率的增加只有水平效应,绝没有增长效应。
再来看人口增加对稳态的影响。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假定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但当把n作为参数时,就可以说明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如图5所示。
图5 人口增长的影响
图5中,经济最初位于A点所示的稳态。现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从n增加到n′,则图5中的(n+δ)k线便移动到(n′+δ)k线,这时,新的稳态为A′点。比较A′点与A点,可知,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从原来的kA减少到k′),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这是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西方学者进一步指出,人口增长率上升产生的人均产量下降正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两个有着相同储蓄率的国家仅仅由于其中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
对人口增长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理解这一结论的要点在于懂得稳态的真正含义,并且注意到A′点和A点都是稳态均衡点。
(5)对增长率差异的解释
该模型可以解释相对增长率。假设y=f(k)=kα(0<α<1),则有k=skα-(n+δ)k。上式左右两边同除以k,并将左式记为gk,则有gk=skα-1-(n+δ)。该式是由新古典增长模型求得的人均资本增长率方程。图6显示了上式右边两部分的关系。
图6 收敛于稳态的速度
根据图6,如果skα-1大于(n+δ),则人均资本增长率将为正值,这时k的值较小,图中A点的左边表示的就是这种情况。相反,当k值比较大时,(n+δ)将大于skα-1,这时gK将为负值。换言之,人均资本存量将缩减。当两条线相交时,人均资本增长率将等于零,此时经济达到前面所说的稳态。
从图形上看,人均资本增长率与表示skα-1的曲线和表示(n+δ)的直线之间的距离成比例关系,因此,图6表明了,随着人均资本水平越来越接近稳态水平,表示skα和(n+δ)的两条线将逐步接近,人均资本增长率将趋近于零。
根据以上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比其稳态水平低得越多,则经济增长得越快,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远高于它的稳态水平,那么,它的资本存量将迅速减少,随着这个国家的资本存量逼近稳态水平,资本存量下降的速度将趋近于零。
更具体地,新古典增长模型形成了如下三个预言:第一,如果两个国家的储蓄率(或投资率)相同,但初始人均资本(从而初始人均收入)不同,那么,初始人均资本较低的那个国家将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第二,如果两个国家的初始人均资本相同,但是投资率不同,那么,投资率高的那个国家将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第三,如果一个国家提高投资水平,那么,它的收入增长率也将提高。
2联系保险业“新国十条”的内容,试述你对保险业职能与作用的认识。
答:(1)保险业职能
①基本职能
a.分散风险。分散风险职能是指保险人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费来把集中在某一单位或个人身上的风险损失平均分摊给所有的被保险人。
b.补偿损失。补偿损失职能是把集中起来的保险费用于补偿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所致的经济损失。分配风险与补偿损失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保险本质特征的最基本反映。
分散危险和补偿损失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保险本质特征的最基本反映,最能表现和说明保险分配关系的内涵。因此,它们是保险的两个基本功能。
②派生职能
a.防灾防损职能。保险的这一职能是指保险人介入了防灾防损活动,提高了社会的防灾防损能力。保险公司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也参与防灾防损活动中,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b.资金融通职能。保险人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是为了应对未来的风险损失,保费的收取和使用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必然有一部分资金闲置,保险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要使其保值增值,必然要进行投资,随着保险基金规模的扩大,保险投资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表现为一种对社会有影响的职能。
c.社会管理职能。包括社会风险管理、社会关系管理和社会信用管理。
(2)保险业作用
保险的作用和保险的功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保险的作用是指保险在国民经济中执行其功能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表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①保险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
保险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指保险作为经济单位或个人风险管理的财务手段所产生的对微观主体的经济效应。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有利于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投保企业一旦遭遇灾害事故损失,就能够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条件及时得到保险赔偿,获得资金,重新购置资产,恢复生产经营。同时,由于企业恢复生产及时,还可减少受灾企业的利润和费用等间接经营损失。
b.有利于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保险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财务手段之一,能够把企业不确定的巨额灾害损失化为固定的少量的保险费支出,并摊入企业的生产成本或流通费用,这是完全符合企业经营核算制度的。
c.有利于企业加强危险管理。保险补偿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除或减轻灾害事故的影响,但是,就物质净损失而言,仍旧是一种损失,而且保险企业也不可能从风险损失中获得额外的利益。因此,防范危险于未然是企业和保险公司利益一致的行为。
d.有利于安定人民生活。人身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补充,对家庭的正常经济生活起保障作用。
e.有利于民事赔偿责任的履行。具有民事赔偿责任风险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通过缴付保险费的办法将此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使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并顺利获得在保险金额内的民事赔偿。
②保险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保险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是保险功能的发挥对全社会和国民经济总体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均衡的。但是,再生产过程的这种连续性和均衡性会因遭遇各种灾害事故而被迫中断和失衡。保险经济补偿能及时和迅速地对这种中断和失衡发挥修补作用,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推动商品的流通和消费。商品必须通过流通过程的交换才能进入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而在交换行为中难免存在着交易双方的资信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的障碍,保险为克服这些障碍提供了便利。
c.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保险可以对采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提供保障,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及使用专利壮胆,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运用。
d.有利于财政和信贷收支平衡的顺利实现。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或多或少地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和银行贷款归流的中断,同时还要增加财政支出和信贷支出。在生产单位参加保险的前提下,财产损失得到保险补偿,生产经营能够恢复正常,就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基本稳定,银行贷款也能得到及时的清偿。可见,保险确实对财政和信贷收支的平衡发挥着保障性作用。此外,保险公司积蓄的巨额保险基金还是财政和信贷基金资源的重要补充。
e.增加外汇收入,增强国际支付能力。保险外汇收入是一种无形贸易收入,对于增强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f.动员国际范围内的保险基金。再保险机制或共保机制可以把保险市场上彼此独立的保险基金联结为一体,共同承担某一特定的风险。国际再保险是动员国际范围内的保险基金的一种主要形式。
归纳起来,保险在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二: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安定;为资本投资、生产和流通保驾护航。
(3)与“新国十条”的联系
“新国十条”提出,要使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健全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