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论

1.1 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经济学

1经济学的定义

关于经济学,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稀缺

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因此,现实生活中便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资源的有效配置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从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出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任务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稀缺的或有限的资源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2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为了有效率地使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任何社会或国家都必须解决以下四个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产品,各生产多少?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类需要权衡各种需求的轻重缓急,确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求。

(2)用什么方法去生产?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很多用途,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大多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所以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但它们的生产效率却不尽相同。经济社会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确定哪一种组合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

(3)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因为资源存在稀缺性,没有人能获得他想要的一切,因此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分配产品。

(4)何时生产?何时生产是指资源利用的时间配置,即发展计划。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必须做好动态规划,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四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解决这四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与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即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经济理论。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称为内生变量,而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称为外生变量。

2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简言之,规范经济学回答了“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根据既定外生变量求得内生变量的分析方法。例如,在单个市场的均衡分析中,当供求函数的外生变量被赋予确定值时,则可求得相应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方法。

动态分析:对经济中发生变动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中的变动进行分析,包括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的变动速率等。

4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决策的最优化是通过边际分析实现的。

三、理性人假定和经济原理

在研究经济问题时,西方经济学家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人,即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或目标最优化。更一般地,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他们试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理性人假定的前提下,可得出一些重要的经济原理,包括:

(1)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2)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3)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利益,必然导致分工,且分工离不开交易。

(4)市场是联系与组织人类分工和交易的纽带。

(5)制度是人们从事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行为规则,符合理性人假定要求的制度,能有效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

(6)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合理定位和适度干预。

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被称为“小经济学”。它以对经济个体的行为分析为基础,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及相关的改善途径。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一般均衡理论等。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的利润。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这种单个市场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显然,微观经济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它才被称为微观经济学或个量分析。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又被称为“大经济学”。如果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森林中的树木,那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森林整体。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宏观经济学对总体经济单位的考察,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已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二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供求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微观经济学采取个量分析的方法,它假定资源利用已解决,以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为目标;宏观经济学则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以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支学科。它们互相把对方所考察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同时它们又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总量是由个量构成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个量总是在一定的总量中运行的,只有了解了宏观经济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这两个领域一度界限分明,但近来,这两个子学科逐渐融合起来,很多经济学家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