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464字
- 2021-06-04 17:11:49
3.2 课后习题详解
1说明教育目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它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1)教育目的的内涵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使教育活动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
a.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b.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使教育依循目的的规定,不仅能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性,而且还能对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与预定的方向相一致;
c.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如何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d.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定向作用。
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调控对象包括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
a.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b.通过标准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控;
c.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a.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b.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2说明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和把握它们。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教育分为不同的类型。
(1)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
①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a.价值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想达到的目的,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b.功用性教育目的
功用性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②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a.终级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b.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③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a.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b.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④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a.内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即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
b.外在教育目的
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2)在实践中的运用
①价值性教育目的是功用性教育目的的依据,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价值基础;功用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活动能力的依托,受价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②终级性教育目的是发展性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发展性目的确立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发展性教育目的是终级性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路线”和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是终级性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③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具有权威性指导意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同样要注意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④内在教育目的本身是外在教育目的实现的操作化转换,总是间接或直接地以外在教育目的为依据,在总体上循着外在教育目的确定的方向。按照外在教育目的所确定的培养人的要求来决定的,是外在教育目的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逐步实现的具体体现。
3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的基本体现是怎样的,分析影响教育目的功能发挥的原因。
答: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功能的体现
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使教育活动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
a.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b.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使教育依循目的的规定,不仅能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性,而且还能对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与预定的方向相一致;
c.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如何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d.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定向作用。
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调控对象包括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
a.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b.通过标准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控;
c.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a.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b.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2)影响教育目的功能发挥的因素
①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因素
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无不对教育培养人提出相应的要求。
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生产、管理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这种要求来重新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以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
③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因素
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具有针对性。
④人的需要因素
人的发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等。人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包括对教育的要求,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或目标时必须予以考虑的。
4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答: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①基本观点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
a.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b.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c.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②评价
a.优点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世俗,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b.局限性
在变革社会和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人本位价值取向不免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激进的、对立的人本位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在提出教育目的的时候,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①基本观点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②评价
a.优点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客观上是需要每个人遵守并维护社会要求来实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b.局限性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惟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5分别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
②适应与超越问题
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a.不能局限于在理论上抽象思考二者统一的合理性,还要探索二者统一在实践上的可行性;
b.在实践上要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
c.在实践中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来把握教育的连续性,体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一方面要注意在适应中超越,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超越中适应。
③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当前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要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a.在重视人文精神、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的同时,要避免把它与功利价值对立起来。
b.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要按照时代的发展,去建构对人类功利取向、物质追求和经济发展具有良好价值导向的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与人际和谐,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c.确立人文精神与功利追求是人生意义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观念。
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要把握两点:
a.对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闭;
b.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价值取向时要避免盲目性。
(2)个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不同方面,是人得以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发展与完善,就在于社会化和个性化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所长。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在价值取向上要避免陷入理性和非理性二者对立的误区。
③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价值取向上,必须要摆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认识到二者的统一性。
6分析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
答:我国的教育目的,即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所确定的社会主义性质始终没有变,在根本上保证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着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的发展进步培养造就各方面的人才。
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将其作为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德、智、体、美四方面。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所蕴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与之相适应。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①全面发展学说主张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②纵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各种表述,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3)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①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各育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片面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人的素质发展出现倾斜,各育之间相互区别,不能相互代替。
②促进各育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③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着重强调某一方面
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松其他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