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4983字
- 2021-06-10 17:56:33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对外开放战略。(20分)
答:(1)对外开放的含义
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2)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
①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②对外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开放前由于错误的认识,搞“外围-中心论”,自我封闭,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幅度上升,历史与现实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③对外开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第二,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第四,有利于加快发展和走向现代化进程。
④对外开放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日益广泛,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3)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走出去是关键。国家鼓励国内有实力的国有、民有企业走出去。据了解,为鼓励境外投资,有关部门已制订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对境外带料加工装配投资的企业可优先赋予其自营进出口权,银行可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涉及的许可证或配额予以优先安排,并简化外派人员的审批手续。同时,我国的企业要不断的自主创新,开发出自己的优质品牌提高企业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走出去”,要投身到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去。这里,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品牌竞争以及其他错综复杂的竞争。所有这些竞争的成败,最终都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谁有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谁就能成功。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资源在内都是在人力资源使用下才被赋与活力、价值。因此要尽最大能力来培养人才,不仅国家要培养,企业也要培养;不仅在国内培养,在国外也要培养;不仅要培养工作能力,更要重视思想品质的提高。
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过去引进来的技术主要是生产线和机器设备等硬技术和成熟的技术,很少有核心技术;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不尽合理,大多都是集中在东部,因此要着重引进高新技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素质的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提高。积极引导外资向研究开发等领域拓展,引导资金向东、中、西部平衡分布。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国家,国内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因此世界500强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发展。这些公司都是一流的公司,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等方面都有着雄厚基础,是一般企业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合作一起开发国内市场,吸收和消化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资金,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改革创新,开发出自主品牌从而发展和提高国内的企业实力,扩大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两种形式有何联系?这能联系到哪些发展类型?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有何理论启示?(20分)
答:(1)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
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增添新的工厂企业或扩建原有的工厂企业,也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机器设备、劳动力和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
(2)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之间的联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延扩大再生产同内涵扩大再生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把它们两者完全独立开来。比如采用外延扩大再生产时,随着进行新的投资而增加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规模时,往往伴随着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在采用内涵扩大再生产而进行技术改进或更新机器设备时,同样需要增加新的投资,并或多或少伴随着数量规模的扩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3)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对应发展类型
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分别对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的增长。前者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后者实质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一样,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很难把它们两者完全独立开来。
(4)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理论启示
经济发展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集约型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①这种转变是科技和生产力历史发展的必然。二战后,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管理水平的大大提高,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取得了历史性飞跃。工业化国家从总体上来说基本上完成了经济集约化的转变。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然的。
②从资源的有限性来看,这种转变也是必然的。经济发展需要原材料和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支持,而资源是有限的。要想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加倍珍惜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停止对资源的浪费和掠夺性开发,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道路。
③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型的粗放增长。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再继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将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附加价值低等。这表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
④对我国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以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些都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部分
四、什么是商品价格变动所产生的替代应和收入效应?画图说明微观经济学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吉芬难题”的解释。(10分)
答:(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2)利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吉芬难题”进行解释
19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但居民对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而这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故此现象称为“吉芬难题”,并将这种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物品称之为“吉芬物品”。
图1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1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物品。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b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1′X1″,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得:X1″X1‴为替代效应;X1′X1‴是收入效应。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1′X1‴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1″X1‴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1′X1″为负值。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五、假定对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为DL=-10W+150,劳动的供给曲线为SL=20W。其中,SL、DL分别为劳动市场供给、需求人数,W为每日工资。试求:
(1)在这一市场中,劳动与工资的均衡水平是多少?
(2)假如政府希望把均衡工资提高到6元/日,其方法是将钱直接补贴给企业,然后由企业给工人提高工资。为使职工平均工资由原来的工资提高到6元/日,政府需要补贴企业多少?新的就业水平是多少?企业付给职工的总补贴是多少?
(3)假如政府不直接补贴给企业,而是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则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将需要多少劳动?失业人数是多少?(10分)
解:(1)由题意知,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L=-10W+150,SL=20W,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DL=SL,则可得:-10W+150=20W。
求解得到均衡工资和劳动分别为:W=150/30=5(元),QL=DL=SL=20×5=100(人)。
(2)当均衡工资提高到W′=6(元/日)时,新的就业水平为DL′=SL′=20×6=120(人)。
设政府给企业的劳动补贴为s元,则补贴后的劳动需求曲线为:DL′=-10(W′-s)+150。
将W′=6,DL′=120代入,求解得到:s=W′+(DL′/10)-15=3(元/日)。
因此,政府付给企业的补贴额为s×DL′=3×120=360元。
企业付给职工的补贴额为:(W′-W)×DL′=(6-5)×120=120(元)。
(3)若政府不直接补贴给企业,直接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根据劳动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可得劳动需求为:DL=-10×6+150=90(人);
劳动供给:SL=20×6=120(人);
因此失业人数为:SL-DL=120-90=30(人)。
六、设垄断者产品的需求曲线为P=16-Q,P以美元计,求:
(1)垄断者出售8单位产品的总收益为多少?
(2)如果垄断者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垄断者的收益为多少?与不能实施价格歧视相比,消费者剩余减少多少?
(3)如果垄断者可以实行二级价格歧视,对前4个单位的商品定价为12美元,对后4个单位的商品定价为8美元。与不能实施价格歧视相比,消费者剩余减少多少?(15分)
解:(1)垄断者出售8单位产品的总收益TR=PQ=(16-Q)Q,已知Q=8,所以TR=(16-8)×8=64美元。
(2)如果垄断者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即对每单位索取不同的价格,则从第1单位到第8单位的产品价格(都根据P=16-Q计算)分别为15、14、13、12、11、10、9、8美元,于是垄断者的收益=15+14+13+12+11+10+9+8=92美元。
①离散情况下的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
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假定用CS表示)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钱(在此为92美元)与消费者在没有价格歧视情况下所实际支付的钱(在此为64美元)之间的差额。由定义可知,与不能实行价格歧视相比,消费者剩余减少了CS=964=28美元。
②连续情况下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
如图2所示,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应该为图2中所示的三角形ABC,S三角形ABC=(1/2)×8×(16-8)=32,所以与不实行价格歧视相比,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为32。
图2 需求曲线
(3)垄断者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总收益为:12×4+8×4=80美元。因此,与不能实行价格歧视相比,垄断者实行二级价格歧视时消费者剩余减少了CS=80-64=16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