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9072字
- 2021-06-11 09:34:47
2004年西南财经大学401经济学一考研真题及详解
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辨析题(10分)
资本集中是资本积聚的结果。
答:上述说法不正确。
(1)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积聚。资本集中是指把与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称为少数的大资本。资本集中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大的杠杆来实现的。
(2)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两者的联系表现在: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二者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②两者的区别表现在:a.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不以积累为必要的前提;b.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则较少受社会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限制;c.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或联合的途径,则一般不能直接增大社会总资本,但可以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d.通过资本积聚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则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因此,资本集中并不只受资本积聚的影响,也不是资本积聚的必然结果。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不是生产不足,而是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马克思说:“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2简述宏观调控的两个重点。
答:(1)宏观调控的两个重点就是计划和市场,即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则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2)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全不同于传统计划体制下否定市场作用的宏观管理,应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的变化;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②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重大的变化。虽然整个经济调控的形式仍是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但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主要是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即使有限范围内的直接计划管理也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作用,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市场调节在国家总体计划和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发挥作用。大体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总量关系、重大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货币发行等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计划调控作用;而大量的一般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主要由市场调节。
③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类是交通、邮电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企业,一类是生产—般性产品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一类是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由于前两类企业中的一小部分企业在规模和技术上具有优势,在市场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可以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定时期内,为了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克服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环节,因而对这类骨干带头企业可以实行必要的直接调控,并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控,带动和引导其他企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特点和运动规律的要求,必须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即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
3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答:可持续发展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内容:
(1)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尽快地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因此经济发展应放在中心位置。
(2)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必须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出系统,保护生物多样化,保持生态的完整性,保证持续地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3)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与不发达是造成资源与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只有消除贫困,才能产生保护和建设环境的能力。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内涵均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利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以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分析货币的起源。
答:(1)商品的内在矛盾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效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统一矛盾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2)货币的起源
商品必须进入交换过程才能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因为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对他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但是他的商品必须对别人有使用价值,否则没有人买。所以,商品就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由此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
在商品交换采取物物交换的条件下,交换过程的矛盾很难顺利解决。因为所有的商品都只是特殊等价物,没有一种商品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也就不具有使它们作为价值彼此等同、作为价值量互相比较的一般价值形式。只有使他们的商品同任何别一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才能使商品作为价值彼此发生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在人们的交换实践过程中,使一种特定的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种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于是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社会职能,这种商品就称为货币。
2试论当前完善市场体系过程中如何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答:(1)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信用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信用已经深入到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层面,信用特别是社会信用制度已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信用制度是一种以信誉记录与公示为手段的具有高度自律性的社会化行为制约和激励制度。它是一种利用信誉记录和揭示手段来鼓励诚实守信和规范交易行为的机制;也是一种对不守信和不规范行为进行自动惩罚的机制。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以及信用风险揭示与评价体系三个组成部分。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已取得显著成就。与此同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失信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揭示出建立与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已日益迫切和重要。适应形势发展和挑战的要求,对信用和信用管理的要求更强烈。随着监管法制的不断健全和监管制度的力度加大,适时开展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信用管理,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与公示制度,已成为延伸监管和促进行业自律新规范的必然选择。
(2)如何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①加快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尚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发展阶段所限,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都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在借鉴各国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经验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在发展的初期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引导建立行业协会等措施积极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能自行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②促进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在进行交易和投资决策时,广泛采用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报告。因为对企业来说,采用专业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信用报告可以弥补企业自身所掌握的客户信用信息的不足,防范业务人员的道德风险,真正起到有效预防风险的作用。社会惩罚的警示作用不仅会极大的遏制企业的失信行为,而且会促使企业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加强自身信用管理,使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因此,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就成为有效发挥信用功能、防范信用风险的必然选择。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a.引导企业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防范企业自身可能出现偿债能力不足、不履约等情况的发生;b.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④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构造微观信用基础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a.建立集个人身份证、社会保障、银行帐号“三位一体”的资信档案,形成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b.抓好收集、分析、披露、共享四环节,征信机构要依法对个人日常生活、理财及社会行为等资料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形成对个人信用状况科学的分析评价,向社会和有关部门提供中介服务,披露信用信息;c.及时更新信用信息,尽量做到同步化;d.正确处理好收集披露信息与个人隐私、偿债能力与个人信誉度之间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部分
四、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分析个人的最优储蓄决策,并说明利率对储蓄的影响。(7分)
答:无差异曲线是指消费者获得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消费品各种不同组合点连接形成的一条曲线,消费者在一定偏好、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不同组合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区别的。
个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用作消费和储蓄,而消费和储蓄量取决于无差异曲线和收入线的切点。在利率变化时,通过利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影响储蓄量。下面用图形说明。
如图1所示,纵轴表示消费,横轴表示储蓄,收入线为AB,开始时无差异曲线和收入线相切于点M,此时的储蓄为S1。现在假设利率下降,利率下降的结果是储蓄线向里移动,新的收入线为AC,现分析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作一条相切于U2且平行于AB的直线EF,EF和U2相切于点K,AC和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点N。利率下降使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由于储蓄可以看作“正常品”,因此根据收入效应,储蓄的消费减少到S3。而根据替代效应,利率下降使得未来消费变少,即储蓄变得无利可图,这时消费者会增加现期消费,减少储蓄,因此替代效应的影响为S2S3。从总效应看,利率下降使储蓄下降,下降量为S1S2。
图1 利率对储蓄的影响
五、技术进步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试运用AD-AS模型分析说明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7分)
答: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来说总供给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AD-AS模型是分析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宏观经济模型,美国20世纪90年代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因为技术进步,从AD-AS模型上看,持续的技术进步导致AS曲线往右移动,从而导致产出的持续增加。下面我们用图形分析如下。
AD表示总需求曲线,AD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由于我们分析的是长期经济增长,所以A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收入轴的垂线。AS曲线的位置取决于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由于劳动力的增长比较稳定,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持续经济增长是因为以计算机技术为首的持续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AS曲线右移,同时技术进步也导致生产性资本存量的增加,近一步导致AS曲线右移,如图2中AS0右移到AS1,从而总产量从Y0增加到Y1。另一方面,在AD曲线不变的情况下,AS曲线的右移还降低了物价水平,但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总需求也是随着总供给的增长而增长,从长期看,总需求的增长对产出增加没有影响,但可以抵消总供给增加带来的物价下降。这就是美国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图2 总供给增加对产出的影响
六、垄断所造成的低效率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垄断没有实现经济效率?(13分)
答:垄断厂商所造成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其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其价格高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下面分析如下。
在垄断市场中,厂商可以通过改变产量来调整价格,所以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就是该厂商的卖价(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左下方。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的产量仍由MR=MC的原则所决定。
图3 垄断厂商的经济效率
在图3中,横轴表示厂商产量,纵轴表示价格,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由直线AC=MC表示。为了使利润极大,厂商产量定在Q2,价格为P2,它高于边际成本,说明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这时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商品所支付的价格超过生产该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成本(边际成本)。显然,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应增加到Q1,价格应降到P1,这时P=MC。然而,垄断决定的产量和价格只能是Q2和P2。如果产量和价格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Q1和价格P1,消费者剩余是△FP1H的面积,而当垄断者把价格提高到P2时,消费者剩余只有△FP2G的面积,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图P2GHP1所代表的面积)转化为垄断者的利润,另一部分(△GIH所代表的面积)就是由垄断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纯损失,它代表由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带来的损失。
七、总需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也是负相关的?(13分)
答:(1)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收入、对未来的预期外,还包括诸如税收、政府购买或者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余额效应、时际替代效应和国际替代效应三个因素。
①实际余额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维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这就是实际资产效应。实际资产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②时际替代效应。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提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跨期替代效应。跨期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③国际替代效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减少从而使商品需求总量会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替代效应。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八、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并说明固定工资、奖金和期权等报酬制度在激励效果上的差异。(20分)
答:(1)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而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家代表全民行使资产所有权职能,作为委托人。全民财产的庞大性、复杂性和分散性,决定其最高的控制经营机构必然会进一步寻找下一级代理人,代理人最终进入企业董事会,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形成企业所有权代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测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这就使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在于:
①多层代理关系与较高的代理费用。与个人股东为主组成的公司制相比,国有公司制度下委托关系表现为间接性、多层性、复杂性且协调关系繁琐。国家作为最终所有者,不可能对众多的国有企业直接行使监督权,只有借助多层代理关系间接加以管理。由于国有产权代表与各级产权代理间存在着权利和行为的界定问题,这使得协调产权所有者与代理者目标不一致的代理费用较高。
②代理关系选择的非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实质上处于代表国家(委托人)利益的代理人地位,他们既不具备私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又无自主支配资产转让的实际权力,因而在选择代理人(经理)和约束经理行为时,难以借助市场化自由契约特征,只能或多或少倾向于行政手段。目前,我国一些国有公司中董事会成员、经理均以任命的方式,实际上使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完全缺乏市场选择的余地,使二者权力界定更困难,代理费用加大。
③国有产权代表缺乏风险责任能力。西方股份公司虽然也实行法人治理制度,但大股东仍能通过董事会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尤其是风险决策。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因缺乏承担企业决策风险责任的物质基础,因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因素,在缺乏企业风险责任联带机制的情况下,国有产权代理的决策行为难以与个人股东一样理性化。
(3)固定工资、奖金和期权等报酬制度在激励效果上的差异
①固定工资会导致低效率,因为企业经营者偷懒和努力提高公司业绩都只是得到一个固定报酬,因此他宁愿偷懒也不努力工作,会降低公司经营的效率。
②奖金是在一个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次佳激励机制。如果要使代理人尽自己的努力工作,那就必须让报酬与产出相联系,这样就让厌恶风险的代理人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如果相对爱好风险的委托人承担一切产量波动的危险,那么代理人又没有动力工作,并且委托人无法及时地、完全地发现代理人的偷懒行为,或者其监督成本很高,生产率将是低效率的。但在非对称情况下,分成制却是一种良好的折衷方案。这是因为代理人的报酬与产出直接相关,但产量波动的风险分摊在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面。奖金是与代理人努力程度成正比的“非全额报酬”,由于非全额报酬部分的存在,代理人必须努力工作,以期其收入高于偷懒情况下的所得。
③期权是最有效的激励机制。让经理人持有一部分买卖公司股票的权利,当公司经营得好,股票价格不断上涨时,经营者就可以通过购买既定价格和数量的股票获利。当公司经营业绩不好时,经营者可以放弃这项权利避免损失。因此,期权激励机制使经营者成为了企业所有者,保证了经营者的行为和所有者的利益相一致,经营者会努力提高公司业绩,达到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