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音乐心理学

(一)音乐心理学的定义与意义

1.定义

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汲取生理学、物理学、数学、解剖学、遗传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由于它注重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意义

(1)实践意义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教学场景中会遇到大量的心理活动现象。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有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以及音乐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从事音乐教育时可能会更加自如地组织音乐课堂,更加顺利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或者至少我们在实施教学实践之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理论意义

音乐教育的许多学习理论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而提出的。

(二)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19世纪末的研究

对音乐心理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是赫尔姆霍茨,他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音的感觉》。其后,斯图姆夫在1883年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试图依据赫尔姆霍茨的听觉理论,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立场来论证音乐的理论,成为第一个把音乐心理学这门学科系统化的人。

2.20世纪初的研究

20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测验视、听和运动知觉的仪器,把演唱和演奏中的音高、音色以及颤音等的波谱印录下来,对其中的任何特定因素抽出来进行单独分析。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颇有贡献,他认为在音乐才能中,调性感、节奏感、音乐听觉的观念等是音乐才能的核心。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研究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心理学各流派的新概念给音乐心理学带来很大的影响。音乐心理学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地运用新的科学方法、科学理论,将音响心理与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联系起来,探索从原始到复杂的音乐行为的发展过程,从幼儿甚至是婴儿的音乐行为到高度专业记忆发展的关系,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人的音乐心理状态中的种种问题。

(三)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对象

1.研究内容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

2.研究对象

(1)人的听觉对音高、音长、音色、音强、复合音、调式、调性、协和与不协和音的反应。

(2)对乐曲整体的艺术结构的感知。

(3)音乐对人身心的调节,对人的情感、智力的作用。

(4)环境音乐对人生产效率的调节。

(5)音乐对疾病的治疗等。

3.研究课题

(1)音乐创造心理活动

音乐创造心理活动是音乐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如音乐创作过程的动机与心理动态,创作的心理规律与灵感。

(2)其他的研究领域

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心理特征。

在欣赏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

以及不同欣赏客体、不同欣赏主体、不同欣赏场合在心理现象上的规律等。

音乐才能的研究与测试,建构音乐人才最佳心理结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群体力量等,也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有影响的西方音乐心理学流派概述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冯特和铁钦那。

1.基本主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应该采用试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因此构造主义心理学又称为内省心理学或元素心理学。

(2)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心理学应该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元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2.以西肖尔为代表的构造学派

(1)该学派认为与乐音的基本物理属性相对应,构成音乐心理的最基本的元素是六个方面:音高感、音强感、时间感、节奏感、音色辨别、曲调记忆。

(2)西肖尔编著的心理学史上第一套以基本的心理声学变量为内容的《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对以上六种音乐能力进行测试,为音乐职业咨询指导和音乐成就的早期估测提供了评价方面的客观工具。

(3)西肖尔认为音乐能力不是一种单个的心理特质,而是由这些互不相关的基本元素构成。

3.评价

(1)优点

构造主义为新兴的心理学提供了一些符合实际的实验资料,其研究成果已被吸收到现代心理学中。

(2)缺点

它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又将内省方法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手段。

它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年人的一般心理规律,而对心理学的应用和一些不能运用内省法研究的个体行为、个别差异、儿童心理等问题不够重视,在20世纪30年代后逐渐衰落。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1.华生的思想特点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即“刺激-反应模式”,是华生创立该学派的动因之一。

(2)华生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在行为的基本成分上,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而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方法,如条件反射法,而不是内省,个体的行为不是先天遗传,而是后天环境决定的。

(3)不管孩子出生时如何,只要控制环境,就能把孩子训练成为人们所期望的人,学习过程就是接受外界刺激,形成机械反应的过程。

(2)评价

优点

a.行为主义心理学让音乐心理学从内省的研究方法过渡到借助“刺激-反应”模式,从外部直接地观察,客观地研究人的音乐行为,使音乐心理学朝着应用方向发展,并开始广泛用于心理治疗、特殊教育、课堂行为管理等领域。

b.在行为研究的推动下,行为控制的方法得到发展,促使心理学的研究具有精确性和可说明性。

缺点

a.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诸如意识、情感思维、表象等心理现象都被其排斥,因此受到诸多心理学派的反对。

b.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的单向灌注,在音乐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某种音乐技巧枯燥地反复练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三)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

创始时间与地点:1912年创建于德国。

代表人物: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后期代表有勒温。

1912年,韦特海默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一学派的兴起。格式塔学派可以看作是认知心理学的开端。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1.基本主张

(1)格式塔意为“整体”,格式塔学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反对将任何心理现象割裂为元素进行分析,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整体结构。

(2)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音乐节奏或曲调是作为乐音的一定式样被整体感知的。

2.评价

(1)优点

格式塔学派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顿悟学习理论等。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对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贡献。

(2)缺点

其研究只局限于感知觉的领域。

它的一些原则究竟是否能适用于心理学的全面研究,还有待探讨。

3.格式塔学派对音乐理论研究的影响

(1)格式塔学派对音乐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影响,它提出的理论观点有助于对乐音知觉、旋律知觉、和声知觉、节奏知觉、曲式知觉等领域的研究。

(2)一些音乐心理学派受其影响,提出音乐应该作为整体来感知,而不是将其各组成要素割裂开来,这一点在音乐教学当中尤其重要。

(3)一些音乐心理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听觉器官对刺激的反应,更不应该是刺激本身,而是相关的心理活动。

(四)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总结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流派的形成。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得人的心理、意识又被带回了心理学的研究之中。

1.基本主张

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

广义地说,心理学中凡是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都可以叫做认知心理学派,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布鲁纳的认知发展论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布鲁纳的螺旋课程是认知心理学的成果之一。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

定义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观点。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感知觉、表象、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基本指导思想

a.把人看作是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的工作原则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是一样的。

b.它力求通过揭示人们如何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机制,来探求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并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它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3.评价

(1)优点

认知心理学强调了人的主动性,重视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强调理性和认识的作用,以及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其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2)缺点

它单纯地把人比拟为计算机进行研究,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过分强调已有知识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影响,相对忽视了客观环境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认知过程,对其他心理过程的研究较少。

(五)精神分析学派

产生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

1.精神分析的含义

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即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病人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2.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1)弗洛伊德思想

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精神分析心理学对动机心理学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2)荣格的思想

其与弗洛伊德观点有很大分歧,他不反对过去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同时又强调个体、民族、种族的历史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将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概念发展为集体无意识,即遗传的先天倾向,反映了人类以往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

“原型”是组成集体无意识的结构成分,是一种对世界的某些方面做出反应的先天倾向。他认为人们的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都是原型在起作用。

3.评价

(1)优点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

(2)缺点

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而受到质疑和反对。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兴起时间与地点:20世纪50、60年代,美国。

代表人物: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

1.基本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复杂的经验,诸如动机、需求、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属于人性层面的问题,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2.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1)马斯洛的思想主张

马斯洛的重要贡献是他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指出,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思想主张

罗杰斯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儿童的自我意识以及成长发展会更顺利、更健康。

教师如果想造就这种环境,就要使学生感受到环境对他们的容纳,使他们认为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独立的人,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中心。因此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被称为学生中心教育。

(3)马斯洛与罗杰斯主要共同点

他们都同意学生的决策自主。马斯洛倡导注重鼓励学生的学习愿望,使他们学会学习,实施自我评价。他还认为: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感情的作用和表达、接受感情的自由。基于以上理念,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看作是基础的学科而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3.评价

(1)优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反对精神分析学派那种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做法。它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2)缺点

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七)动机心理学

1.理论前提

(1)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动机是生命延续的内在动力,它包括生物成分、习得成分、认知成分等,其产生受到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2)很多心理学流派都有关于动机的阐述,这些动机理论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如认知心理学派的需要动机理论,期待-价值的观点,互动与从众的观点,来自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习得性动机观点和诱因动机观点等。

2.主要内容

(1)动机心理学涵盖了众多心理学派的动机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求影响动机产生或消退的原因。

(2)它对不同分支心理学科的动机理论进行考察、论证,力图使人们理解动机行为产生的复杂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动机心理学认为人生目的、价值观、需要、对知识的兴趣等因素对学习起主导作用。

3.理论应用

(1)动机心理学强调动机的成分非常复杂,有的可以从生理角度去解释,有的可以用行为主义观点来分析,还有的则可以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待。

(2)很多行为是一系列生理、个体、社会和哲学因素的综合结果,大多数的行为是一系列复杂的动机因素的综合体,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种行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3)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了解动机产生的基础与动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

(一)个体发展与音乐学习心理

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要根据每个年龄阶段音乐学习的心理特征具体安排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学习心理内涵包括唱歌、演奏乐器、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等有关音乐本体方面的内容。此外,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还应结合与音乐文化息息相关的其他艺术如诗歌、舞蹈、美术、戏剧等,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音乐学习心理特征去建造最佳音乐学习心理结构。

1.幼儿音乐学习心理

(1)特点

幼儿期是开始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有兴趣地、有意识地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音乐是瞬间的听觉艺术,因此捕捉所听到的音乐信息是学习一切音乐技能的基础。

(2)布里杰的相关理论

根据布里杰1961年所做的实验表明,大多数婴儿已具备了敏锐地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自然地对音乐作出反应是幼儿的本能,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音乐心理的特点如下:

2~3岁幼儿倾听音乐时,会运用身体动作如模仿发声、节奏律动等来表达对音乐的反应。

4~5岁的孩子在听音乐时,明显的身体反应减少,有意识地听音乐的成分增加。

a.这个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突出的发展。

b.他们的审美发展处于符号运用阶段,能运用语言等符号媒介手段去帮助理解和形成有关概念。

c.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相关,此年龄段幼儿已经掌握基本节奏技巧,能辨别音的长短与高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变化等。

2.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

(1)特点

小学生阶段儿童的意志力与活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7~9岁的儿童的审美心理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他们对任何艺术作品都以像和不像的刻板标准来评价。

9~13岁,他们才能逐步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并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

(2)我国学者的相关理论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一书中论述了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一些特征:

小学低年级

此阶段是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的时期,对音乐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

小学中年级

a.此阶段是儿童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由于儿童身心迅速发展,同时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表现、旋律表现更加丰富。

b.他们良好的机械性记忆,有助于掌握一定数量的歌曲。

c.他们协调性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合唱合奏活动的开展。

d.他们理解力增强,有助于学习乐理知识。

e.他们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年人相同的好恶。

f.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继续成长,这一时期是音乐情感得到进一步陶冶和发展的时期。

3.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

(1)特点

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他们的音乐学习心理也带有过渡性特征。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随注意力、身体协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综合音乐能力也随之得以发展。

中学生的音乐认知和音乐感知觉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听觉的灵敏度已接近或超越成人的水平。

中学生已逐渐形成音乐审美态度,包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对音乐作品的评价、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能力等方面,他们愿意通过对作曲家、演奏(演唱)家、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去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2)舒特-戴森与加布里埃尔的相关理论

他们认为12~17岁这一年龄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欣赏、认知和情感反应能力三个方面。以唱歌为例,不再是游戏式的声乐、舞蹈、表演三位一体的歌表演形式。中学生通过歌唱这种形式,去感受音乐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去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学习唱歌的过程既是一个歌唱技能获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欣赏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过程。

4.大学生音乐学习心理

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是在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

(1)大学生由于身心两方面均趋于成熟,认识水平提高,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

(2)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想象力、音乐审美判断力等也随之发展,艺术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复杂音乐作品受到大学生的钟爱。

(3)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分化性、选择性特征,由于个性因素的发展,个人的爱好足以影响音乐能力的获得。

(二)音乐能力与培养

1.音乐能力的定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心理指的是人从事音乐活动的心理状态及心理能力,有人把这两者称为音乐感和音乐能力,也有人把音乐感一并归于能力范畴,统称音乐心理能力。

2.教师研究音乐心理的两个目的

(1)了解学习音乐所必需的心理能力以及如何去发展这种能力。

(2)了解音乐心理对人的整体心理发展有哪些有益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这种作用。

3.音乐能力的构成

(1)音乐心理能力结构

从事或参与音乐活动的心理能力是多样而复杂的,各种从事音乐活动的能力综合起来,形成音乐心理能力结构。音乐心理能力结构是以音乐的感受能力为核心的五个方面的能力所构成的:

音乐的感受能力

又称为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音乐感,或简称乐感。

a.音乐心理学家认为“音乐感的基本特征是对表现某种内容的音乐的体验”。

b.人从声音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

c.音乐感的核心是对音乐发生情绪反应的能力。音乐体验,其实质是情绪体验,只有通过情绪才能理解音乐内容。

音乐的感知能力

又称音乐听觉,从听觉上说,它是感知和听辨音乐音响形式的能力。检验音乐感知能力最通常的方式是通过视唱或听唱的方式再现音乐音响形式。

音乐的运动觉能力

又称为节奏感,是把音乐音响内化或转化为身体张弛运动的能力,但实际上音乐的运动能力要远远超过节奏感觉的范围,它包含人们在聆听、演唱、演奏音乐时的全部身体运动机能状态的感觉能力。

音乐的记忆能力

是大脑听觉思维的音乐表象储存能力。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记忆能力是音乐活动的基础能力之一,记忆力通过记住音乐的主题、旋律,音乐的前后对比和发展而获得整体的感知。

音乐的想象能力

是听觉思维的音乐造型能力以及音乐听觉思维向其他各种思维的自由联想能力。

(2)音乐心理能力各构成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音乐的能力,都是在音乐的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又促进音乐整体感受能力的发展的:

a.音乐的感受能力,其实就是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或称对音乐产生情绪反应的能力。

b.任何印象形式,只有当它能成为一种情绪体验时,才具有音乐的意义。

c.每一种音乐能力都有其作为知觉能力发展的一面,但事实上这些知觉能力都离不开情绪体验的另一方面,否则就有可能培养出一些具有超人听觉而对音乐淡漠无情的人。

在音乐心理能力结构中,各种音乐能力相辅相成,只是为了进行科学分析,才把他们划分成个别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也不能在完全缺乏其他能力的情况下存在。

4.音乐能力的培养

(1)能与否的争论

错误的认识

音乐心理学家对人的音乐能力的认识,有“先天”说和“后天”说两大派,“先天”说认为音乐能力是天生的,是不能培养的。“后天”说认为,只要有适当的教育,任何人都能够获得很高的音乐才能。事实上二者都是有偏颇的。

正确的认识

a.音乐才能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因素,但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因素对其起主导作用。大多数心理学家更倾向于不夸大先天因素,由于“音乐体验本身的直接根源在于人类的本性之中”,因此可以说正常人实际上应当是有音乐感的。

b.还有的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能力的普遍性比我们设想的要广泛得多,而问题在于大量儿童由于在其最易接受音乐训练的年龄缺少耳朵和心灵的训练而丧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能力不是可否培养的问题,而是要抓紧及早地培养。

a.全社会都来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b.国民音乐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他的目的是使各年龄层的公民都参与到音乐生活中来,不可忽略非儿童人员的音乐教育。

c.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音乐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非培养音乐家。

d.在我们的课程中,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的最重要课题是:音乐心理是如何发展的,怎样才能更好地获得音乐能力。

(2)音乐能力的培养内容(步骤)

音乐的情绪体验

这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其培养步骤如下:

a.让儿童接触音乐之前,必须有一个让儿童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艺术性的活动如有有感情的朗读等都是与自觉性音乐能力最接近或相通。

b.当孩子有了表现情绪的强烈愿望时才开始让他们接触声音,告诉他们,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表达情感的声音,我们称它为音乐。音乐还可以模仿雷声、鸟叫、小溪流水等大自然的音响。

c.随后教授给他们音乐是他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可以借助极其丰富的音乐来倾诉内心的快乐和忧伤。经过这个阶段之后就可以开始接触音乐了。例如,讲一个故事,说森林里小鸟的伙伴死了,它很哀伤,随即放一段悲伤的音乐,问小朋友是不是表现这种情绪,音乐和孩子们的真情便联系起来了。

聆听音乐

人们能够在聆听音乐中完整地感受音乐。最初的音乐感受力是很模糊很粗糙的。但聆听音乐所产生的对音乐感受的整体性却是音乐整体能力结构发展的关键。因此许多成功的教学方法都把学会聆听音乐作为发展音乐能力的第一步。例如铃木的教学法就强调“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音乐中得到”。他的“母语教学法”从婴儿降生不久就开始了。

培养措施如下:

a.最初聆听的音乐,必须是具有鲜明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作品,这样才能在儿童刚接触音乐时,即对音乐情绪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

b.聆听的音乐作品必须是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哪怕就是一段很小的片段。

c.聆听音乐不是一种僵死的训练,而是一个听觉-运动过程,必须与音乐运动觉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听觉转化为情感情绪的体验,并产生相应的肌体运动。

把握听觉-运动觉的过程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音乐的情感情绪体验,必然地是与某种运动状态联系在一起,尤其对于初学音乐者或者儿童来说,在聆听音乐时,没有相应的动作就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参与到音乐中去。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让学生整堂课呆坐着听音乐的“欣赏课”,不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情绪运动,而要学生去猜音乐的中心思想。这种课收效甚微的原因就在于把音乐的情感,也当成了一种知性认识了。相反,一个学生即使仅仅和着音乐打拍子,老师也能看出他投入音乐的程度。

第二,节奏运动绝不能是一种机械运动,它必须与自然真实的情绪体验结合在一起。虽然说节奏是音乐化的情绪,与自然生活中的情绪有很大的不同,但自然生活中的情绪应是一切音乐运动的基础。重视对自然的情绪体验,才能发展出真正丰富的音乐情感。如果一提起音乐运动,就认为是机械的节拍运动,音乐情绪的真谛就会被扼杀了。

体态律动

作为聆听音乐者主动参与音乐的第一个最自然的行为表现,体态律动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表现如下:

a.体态律动在音乐运动觉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但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上,节律学(体态律动,以简单的,儿童容易做到的运动表达音乐节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发展音乐节奏感的途径。

b.体态律动与演唱、演奏等更细微的局部机能运动相比,是较低层次的运动觉能力,但儿童却能十分容易地把这种低层次的运动觉能力转化为听觉音响,直接参与到音乐中去并且还能因此获得良好的,整体把握音乐感受的能力,尽管这种感受,很可能是模糊与粗糙的。

c.体态律动一般能表现的范围是人本能的,对音乐节拍、节奏感的反应以及一定的方向感、空间感和张力感(身体整体紧张状态变化)的反应,因而能表现出音乐作品粗线条的轮廓。

d.体态律动由于是对音乐做十分概括的肌体反应,因此能向聆听音乐者提供很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聆听者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e.体态律动的基础仅仅是人在生理水平上对音乐音响的反应,这些反应包含对旋律线条上升下降、节拍、节奏变化,肌体紧张松弛的本能感受是开始模糊地感受基本的音乐情绪的基础。体态律动促使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深入到音乐情绪体验之中。

f.体态律动亦可以是对音乐作品非常高水平的反应形势,犹如一个指挥家用准确简练的动作把握了整部交响乐。

g.体态律动并不是取代听觉训练,但它极大地强化了聆听音乐的自觉意识,为音乐听觉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听音与视唱

a.阶段任务

这一阶段是培养进行音乐表演、欣赏及创作等各种音乐活动所必需的音乐听觉能力。孩子们开始学着用自然的嗓音来再现他们听到或看到的音乐形象。

b.注意事项

第一,这一阶段一般又称为视唱练耳,并结合着必要的乐理知识教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是没有纯粹的知觉的,知觉必须和感觉结合在一起,听觉表象必须和调式感结合在一起。

第二,为了使儿童最初的音乐听觉表象能在良好的调式感基础上建立起来就必须从听唱,或视唱完整的旋律开始,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片段,也应包含调式上从稳定音到不稳定音再到稳定音这样一个体现松弛-紧张-松弛的音乐性过程,从而体验最基本的情绪变化。

第三,音程的学习,也应该放到完整的调式旋律中去把握,以此听觉表象能力才能建立在良好的调式感之上。

第四,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能够表现音乐情绪的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例如音色、节奏变化等,但在通过音高关系变化来表现音乐的范畴中,调式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

演唱、演奏

有了聆听音乐与体态律动的基础,有了最初步的、建立在调式感基础上的听觉表象能力,就可以开始发展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

演唱、演奏是运动觉的高层次能力,都需要高技巧的运动觉能力,它是细致、灵敏的局部机能运动。例如演唱的喉头、声带、气息运动,弹奏钢琴的手指、手臂运动,这些能力是在一定的技能训练中才能获得的。运动觉能力培养的注意事项:

a.这种技能的训练必须是在儿童具有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具有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强烈愿望之后才能开始,而器乐的学习还应在演唱的学习之后,必须在儿童已经有了“通过乐器来歌唱”的愿望产生之后(有些乐器的演奏,并不一定反映儿童的听觉表象能力水平,例如弹钢琴,缺乏正确指导的孩子甚至可能没有使用听觉)。

b.在演唱、演奏训练中,首先要求学习者学会肌体的放松与心理上的积极状态,这是因为,从运动机理看,演唱、演奏的运动觉能力是高水平、高难度的,而从音乐感受的心理机制看,演唱、演奏的肌体运动又是局部的、低层次的,它必须服从表演者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服从因音乐整体感受产生的肌体紧张状态的变化。当局部的紧张状态在演唱演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时,这种音乐表演是缺乏表现力的。例如演唱者喉头的紧张,演奏者手腕、手臂的紧张。

c.在演唱、演奏技巧学习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局部的机能控制上是必要的,技巧训练中过多的情感投入反而不利机能控制能力的提高。但即使在这种训练中也不能放弃全身心的整体感觉,不能不注意全面的肌体协调。有了体态律动的基础,做到这一点就容易得多。

音乐创造

音乐创造是高层次的音乐能力。

a.音乐创作的含义

第一,狭义的音乐创造及音乐创作是指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者运用想象力对大脑记忆的音乐材料进行新的组织和创造,产生出新的音乐形象。

第二,广义的音乐创造还包括演唱、演奏等一系列包含着学习者运用想象力参与的音乐活动。因此,演唱、演奏往往被称为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第三,无论哪一种意义的音乐创造,实质上都是人运用音乐想象力的行为和结果。在一切音乐活动中,在一切音乐情绪体验中,人的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四,这两类音乐创造应该说属于音乐创作的不同阶段,没有音乐表演中对音乐情绪体验的积累与想象力的发展,就没有创造新的音乐形象的雄厚基础。

b.音乐创造培养的注意事项

第一,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在音乐表演中进行积极的想象,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给他们。学生在演唱、演奏音乐时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是应该受到老师的鼓励的。

第二,音乐本质上并不是去再现客观事物,表演者联想的事物一般都与特定的音乐情绪有关,这种联想式演奏者进入创造性的精神状态,只要音乐情绪的体验正确,联想的外部的事物是否人人都相同,倒是次要的问题。

第三,在音乐想象力的培养中,个性是永远需要得到保护和尊重的。另一方面,新的音乐形象的创作同样不能看得过于神秘。这一类的音乐创作,也可以在学习音乐的最初阶段就开始。例如,让学生对各种不同节奏片段、旋律片段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就是培养这类音乐创作能力的方式之一。当然,这种游戏最好还应该有的放矢地与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结合在一起。

c.早期的音乐创作教学的意义

第一,早期的音乐创作教学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意义主要还不在学生一开始就有多高的创作水平,而在于让学生明白,一切音乐活动都是未来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音乐是人表现情感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相反。

第二,音乐创作能力的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感受能力,即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音乐情绪体验是引发受教育者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的关键,也是音乐技能发展的原动力并直接构成音乐能力的核心部分。

(3)音乐能力培养的注意事项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能力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把握好音乐感受能力与各种音乐能力发展的辩证关系。

音乐固然有自身的特殊性,没有局部的、具体的音乐技能,就无法表现音乐的整体,局部的细微差异就有可能损害整个音乐形象,音乐的演奏、演唱情况就是如此。因此局部的技能技巧掌握在音乐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正是许多音乐教科书把教学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局部技能上面的原因,而整体感受方面却被忽略了。

图3-1 音乐能力结构与音乐教学结构相结合

音乐能力培养的过程概况

图3-1是一个音乐能力结构与音乐教学结构相结合的简图。图中示意:

a.以情感体验和聆听为引导的自觉性音乐整体能力结构的教学以情感体验为教学的起点,引发学生运用音乐表现情感的愿望。

b.随后进入聆听有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与体态律动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参与能力。

c.再进入听、视唱完整的旋律(并结合必要的、生动形象的乐理教学),形成初步的音乐感知能力。

d.再进入演唱、演奏机能的训练,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运动、记忆力的全面发展,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音乐创作教学,在一切音乐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能力培养的过程的注意问题

a.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表现愿望,具有良好音响效果的音乐作品,教师充满情感与创造性的引导,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中去,是自觉性音乐能力整体结构教学成功的关键。

b.从情感体验到聆听音乐,从整体感受音乐到具体感知音乐,从整体运动到局部机能控制,从表演音乐到创造音乐,是音乐能力健康发展的正确途径。

c.以情感体验和聆听为主导的自觉性音乐整体结构教学,其目的是要让老师、学生和音乐融为一体。音乐信息的传递并非是一个纯理性的过程。语义的、理性的概念在音乐教学中仅起到间接的作用。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带情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d.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创作,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教学结构模式,每一周期都使学习者迁移到一个新的音乐能力发展层次:

第一,在这一模式中,学习者的音乐情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第二,在与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的接触与交往中,音乐能力也能得到健康的提高;

第三,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在主体地位,能够因为对音乐积极自觉地参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创造性意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