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国际联系

一、名词解释

1.实际汇率(东北财大2017研;上海大学2017研;浙江理工大学2015研;武汉大学2014研;南京财经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7研)

答:汇率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分。名义汇率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它是指1单位外币能够交换的本币数量,或1单位本币能交换的外币数量。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以同一货币衡量的本国与外国物价之比,它反映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果持有外币只是为了购买外国产品,本币与外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各自的购买力,即取决于物价水平的倒数。由此可得实际汇率的表达式为:ε=e×P/Pf。其中,ε表示实际汇率;P和Pf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e为名义汇率(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可见,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实际汇率应等于1。根据这一定义式,实际汇率低,本国产品就相对便宜,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有利于增加本国净出口;反之,本国产品就相对昂贵。

2.购买力平价(中央财大2018、2014、2009研;北师大2015研;厦门大学2013研;中南财大2013研)

答:购买力平价指一种传统的,但在实际中不太成立的汇率决定理论。它认为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2美元和1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的货物,则2美元兑换1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物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买该国货币并在那里购买商品。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是相同的。此外,购买力平价成立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经济的变动来自货币方面;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国内相对价格结构比较稳定;经济中如技术、消费倾向等实际因素不变,也不对经济结构产生实质影响。

购买力平价存在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即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指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水平变动的差额。但由于运输成本及关税等因素的存在,这种情况并非是实际上的那样。此外,汇率并非由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决定,而是由外汇的供求、资本转移以及政府的汇率政策等决定的,因而实际汇率会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也难以对不同国家选择一套合适的商品加以比较,并计算平衡价格。

购买力平价只是指出了价格水平和对汇率的作用,没有揭示出这种作用发生的详细过程及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关系,不能完美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经济中汇率变动的经验。

3.肮脏浮动(中央财经大学2004研复试)

答:肮脏浮动又称“管理浮动”,与“自由浮动”相对而言,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目前各主要工业国所实行的是管理浮动,绝对的自由浮动纯粹是理论上的假设而已。当本国货币汇率不断上升并抑制出口时,中央银行或货币行政当局便会出面干预以避免不利局面继续和蔓延;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比较严重时,中央银行或货币行政当局便会采取措施稳定汇率。

4.BP曲线(湖南大学2018研;中央财经大学2005研复试)

答:BP曲线指在其他参数变量固定的前提下,以利率为纵坐标,国民收入为横坐标,把国际收支均衡函数的几何图形表示为国际收支均衡曲线。在通常情况下,BP曲线向上倾斜,即斜率为正,这代表利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对于BP曲线上任何一点均代表国际收支平衡;而在BP曲线之下或之上的区域内任何一点,与BP曲线上的均衡点相比,则表示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或顺差状态。

对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内价格水平和汇率。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显然国内价格水平是假定不变的。因此,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就十分重要。事实上,凡能影响汇率的因素(如利率、实际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等)都会使BP曲线移动。

5.以邻为壑政策(中山大学2011研)

答:以邻为壑的政策指试图以牺牲别国的产出来增加本国产出的政策。本国货币扩张会引起汇率贬值,净出口增加,从而增加产出与就业,但是本国增加净出口对应着国外贸易余额的恶化。本国货币贬值使需求从国外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上,国外的产出与就业会因此下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由贬值引起的贸易余额的变动被称为以邻为壑的政策。它是输出失业,或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来创造本国就业的一种方式。本国福利的提高是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因此这一政策很容易引起别国的报复和贸易战的爆发,最终损害各方的利益。

6.三元悖论(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中山大学2010研)

答:三元悖论也称三难悖论,它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学的政策选择问题,是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其中,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指一国执行宏观稳定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一国是否具有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其产出和就业的能力;汇率的稳定性是指保护本国汇率免受投机性冲击、货币危机等的冲击,从而保持汇率稳定;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不限制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

二、简答题

1.试论述在固定汇率下和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南开大学2014研;浙江大学2011研;对外经贸大学2008研)

答:(1)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中央银行宣布一个汇率值,并随时准备买卖本币把汇率保持在所宣布的水平上。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假设一个固定汇率之下运行的中央银行想要增加货币供给——例如,通过从公众手中购买债券。这种政策的初始影响是使LM*曲线向右移动,降低了汇率,如图13-1所示。但是,由于中央银行承诺按固定汇率交易本国与外国通货,套利者对汇率下降作出的反应是向中央银行出售本国通货,导致货币供给和LM*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

图13-1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扩张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图13-2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假定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这种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如图13-2所示,对汇率产生了向上的压力。由于中央银行随时准备按照固定汇率进行外国与本国通货的交换,套利者对汇率上升作出的反应是把外汇卖给中央银行,这就自动引起货币扩张。货币供给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因此,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扩张增加了总收入,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2)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允许汇率对经济状况的变动作出反应,自由地变动。在这种情况下,汇率e调整以达到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当某种力量改变均衡时,允许汇率运动到新的均衡值。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图13-3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现在假定中央银行增加了货币供给。由于物价水平假定是固定的,货币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如图13-3所示。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提高了收入并降低了汇率。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特别有效。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图13-4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假定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由于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计划支出,它使IS*曲线向右移动,如图13-4所示。结果汇率上升了,而收入水平保持不变。因此,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2.结合IS-LM模型,简述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开放小国减少货币基础的货币紧缩政策的效果。(中山大学2011研)

答: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分析如下:

如图13-5所示,由于资本完全流动,该BP=0曲线表现为一条水平线。经济体原先处于A点,此时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该国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则LM曲线向左移动,移动到LM′,整个经济移到B点。在B点有大量国际收支盈余,因而本币有升值的压力。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必须进行干预,购买外币,并抛出本国货币。本国货币供给因而增加。结果是,LM曲线移回到右下方。这个过程继续下去,直到恢复为初始均衡点A点为止。因此,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开放小国减少货币基础的货币紧缩政策是无效的。

图13-5 货币政策无效

3.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国际收支平衡。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中国的国际收支为什么不平衡?中国可否短期内改变这种不平衡?给出你的判断及其理由。(中山大学2010研)

答:(1)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即:国际收支净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及经济增长。

(2)中国目前国际收入现状是长期大规模顺差、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双顺差”。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经济双顺差的格局并没有改变。进入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但中国国内高储蓄率以及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经常项目的顺差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与金融项目虽然起伏较大,但顺差格局依旧没有改变,这是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吸引外资的政策决定的。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短期内改变这种不平衡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在于这种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结构性的。

4.分析并评价宏观货币政策在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中的传导机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博)

答:(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内部传导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的过程,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

(2)关于封闭经济下,宏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前者的理论思想可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i,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形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表示为:M→i→I→E→Y。在这个过程中,利率是最主要的环节,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与凯恩斯学派的观点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可用符号表示为:M→E→Y。

(3)在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汇率途径来影响国内的产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会导致本币利率i降或升,形成的本外币利差引发套利行为A,进而导致本币汇率e的下降(本币贬值)或上升(升值),从而影响净出口NX,由此带动总需求AD和总产出Y的变化。但如果汇率是固定的,则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将发生方向性变异,如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等其它途径来影响进出口和总产出。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符号表示为:M→i→A→e→NX→Y。

三、计算题

1.假定真实的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i和可支配收入Y-T,货币需求为M/P=L(i,Y-T),满足性质∂L/∂i=θ<0,∂L/∂(Y-T)=ζ>0,总支出为E=C(Y-T)+I(i)+G,满足性质0<∂C/∂(Y-T)=c<1,∂I/∂i=k<0。

(1)θ、ζ、c、k满足什么条件时,增加税收能增加需求?

(2)考虑一个资本完全流动的开放经济,E=C(Y-T)+I(i)+G+NX(e)。∂NX/∂e=δ<0,在浮动汇率下,增加税收能否增加总需求?

(3)在固定汇率下,增加税收能否增加总需求?(南开大学2015研)

解:(1)当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不变时,∂i/∂T=-ζ/θ。由题意得:

即当满足cθ+kζ>0时,增加税收能增加需求。

(2)浮动汇率制下增税

当资本完全流动时,利率不变,增加税收∆T,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下降,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T。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LM*曲线也向右移动∆T个单位。因此,Y-T不发生变化,消费也就不发生变化。

利率不变,则投资不变。不考虑预算平衡时,政府支出不变。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LM*向右移动,而IS*曲线向左移动,因此实际汇率下降,又∂NX/∂e=δ<0,所以净出口增加。

综上,在浮动汇率下,增加税收能增加总需求。

(3)固定汇率制下增税

当采用固定汇率时,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增加税收∆T,IS*曲线会向左移动∆T个单位。为保持汇率不变,LM*曲线也应该向左移动∆T个单位。此时,收入减少∆T个单位,Y-T减少2∆T个单位,消费会减少2c∆T。

利率不变,则投资不变。不考虑预算平衡时,政府支出也不变。

汇率不变,净出口也不变。

综上,在固定汇率下,增加税收会减少总需求。

2.在一个小国模型中,不考虑价格变化(简化为1)。假设货币需求是L=0.2Y-10r,Y和r分别为收入和利率,货币供给M=200,消费C=6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税收T=100,投资I=150-2r,政府支出G=100,贸易收支平衡。

(1)求在封闭条件下均衡的国民收入、利率和投资;

(2)如果该国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当世界市场利率为1.5%,则均衡的国民收入为多少?

(3)在开放条件(资本自由流动)下,当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均衡的国民收入怎样变动?“挤出效应”是多少?(南开大学2010研)

解:(1)由四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Y=C+I+G+NX=60+0.8(Y-100)+150-2r+100=0.8Y-2r+230

整理得:Y=1150-10r,即IS方程为Y=1150-10r。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M/P=0.2Y-10r。

当P=1时,整理得:Y=1000+50r,即LM方程为Y=1000+50r。

联立IS方程和LM方程可得:Y=1125,r=2.5。

将r=2.5代入投资函数,可得:I=145。

即在封闭条件下均衡的国民收入、利率和投资分别为1125、2.5和145。

(2)如果该国是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新的IS和LM曲线都是关于汇率的函数,分别记为IS*和LM*。由于汇率并不进入LM*曲线方程中,因此,LM*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国民收入由LM*曲线决定。综上分析,可知LM*曲线方程为:Y=1000+50r*,其中,r*是世界市场利率。当r*=1.5时,均衡国民收入为:Y=1075。

(3)在开放条件(资本自由流动)下,如果实施浮动汇率制,财政政策无效,此时为完全的挤出。当不考虑货币市场和外部经济时,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增加的政府支出(∆G=20)在乘数的作用下将使得国民收入增加∆Y=[1/(1-0.8)]×20=100,因此“挤出效应”为100。如果实施固定汇率制,均衡国民收入增加,不存在挤出效应。

四、论述题

1.2014年11月21日晚,央行意外宣布降息,决定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1)假设商业银行把利率上浮的幅度用足,这次降息之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如何变化?

(2)假设商业银行贷款以基准利率为基础,考虑到目前经济不景气,外加3个百分点的风险溢价,那么企业的贷款利率是多少?

(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10月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倘若以10月当月的物价变化作为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生产者面临的实际利率是多少?

(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10月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7%,月环比下降0.4%。倘若以10月当月的物价变化作为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生产者面临的实际利率是多少?

(5)(接问题4)根据学者的测算,2014年全社会实际资产回报率为5%。考虑一个代表性的企业,这个企业有激励借贷扩大再生产吗?

(6)考虑一个总资产为1亿元的小企业,假设负债与净资产的比率为1:1,借贷成本为8%,请问这个企业1年的利息支出为多少?息前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多少才能覆盖利息支出?

(7)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3%,消费者物价指数为环比上涨0.1%。倘若资金可以在中美间自由流动,假设未来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人民币资金回报率以1年期存款利率计算,请问资金将如何流动?倘若资金实际上没有发生流动,意味着美元人民币汇率将如何变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5研)

答:(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存款利率上限仍然为3.3%(3.0%×1.1=2.75%×1.2),因而假设商业银行把利率上浮的幅度用足,这次降息之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2)企业的贷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风险溢价=5.6%+3%=8.6%。

(3)由2014年10月的CPI同比上涨1.6%可知,未来通货膨胀预期=1.6%。因此,由费雪方程式r=i-π可知,生产者面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5.6%-1.6%=4%。

(4)由2014年10月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7%可知,未来通货膨胀预期=-1.7%。因此,根据费雪方程式r=i-π可知,生产者面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5.6%-(-1.7%)=7.3%。

(5)因为全社会资产回报率5%小于生产者面临的实际利率7.3%,即生产者未来的预期收益小于成本,所以该企业没有激励借贷扩大再生产。

(6)由总资产=负债+净资产,总资产为1亿元及负债与净资产的比率为1:1,可知该企业的净资产、负债均为5000万元。该企业的利息支付为5000×8%=400万元。

要使息前净资产收益率覆盖利息支出,息前利润必须至少等于400万元,此时息前净资产收益率=息前利润/净资产=400/5000=8%。

(7)由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3%及消费者物价指数为环比上涨0.1%可知,美国10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为2.3%-0.1%=2.2%,低于人民币资金回报率2.75%。因此,若资金可以在中美间自由流动,未来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则美元会流入中国,人民币会流出美国;若资金实际上没有发生流动,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将会下降,即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

2.在蒙代尔—弗莱明框架下,假设政府通过设置进口配额或是征收关税来减少进口。请回答如下问题:

(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作图分析上述减少进口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收入和汇率。

(2)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作图分析上述减少进口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收入和汇率。(中央财大2015研)

答:(1)浮动汇率下的贸易政策

假设政府通过实行进口配额或是征收关税来减少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净出口增加,从而净出口曲线向右移动,净出口曲线的这种移动增加了计划支出,从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如图13-6所示,由于LM*曲线垂直,这种贸易政策提高了汇率,但不影响收入。原因在于:净出口曲线的右移对利率产生向上的压力,引起本币升值。本币升值使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更昂贵,这减少了净出口,使收入回到其初始水平。

(2)固定汇率下的贸易政策

假设政府通过实行进口配额或是征收关税来减少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净出口增加,从而净出口曲线向右移动,净出口曲线的这种移动增加了计划支出,从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如图13-7所示,IS*曲线的移动倾向于提高汇率。为了将汇率保持在固定水平,货币供给必须上升,这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提高了总收入。

图13-6 浮动汇率下的贸易政策

图13-7 固定汇率下的贸易政策

3.200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盈余造成了日益严重的通胀压力,请讨论问题的成因和治理对策。(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复试)

答:(1)问题的成因

2000年以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外商直接投资增势迅猛,并进一步带动我国出口的增长,最终形成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双顺差”的局面,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很大的盈余,隐含着巨大的风险,造成了日益严重的通胀压力。

受国内新一轮投资热潮的吸引,尤其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国际收支盈余使得人民币汇率有了升值预期),我国境内的各类所有者,包括银行、企业机构、个人纷纷把滞留在境外的外汇通过各种渠道调回国内。市场对人民币加快升值的预期,不断吸引大量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我国,而这种国际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入显然加剧了通胀局面。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政府一直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作为营造良好经济环境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银行被迫大量地从市场吸纳美元外汇,以保证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保持适当的稳定。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外汇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明显,从而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频频地进入外汇市场购入大量的外汇,加大了通胀风险。

(2)治理对策

CPI指标的持续走高,我国通货膨胀现象已经凸显,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

中国的双顺差是中国长期推行吸引FDI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加工贸易型FDI优惠政策的结果。加工贸易型FDI和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支配地位说明,双顺差已经成为结构性问题,无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加以纠正。

我国对外经济失衡的部分原因,是由内部体制性及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国际收支的长期双顺差状态是与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资和国外市场相联系的。因此,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对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来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只有调整现有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相应的措施化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结构性与体制性的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压力。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深入考察和分析现行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与1994年以来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行为,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我国特有的汇率形成机制的产物,是这种特有汇率机制下经济主体的行为的必然结果。

我国现行汇率机制中的额度管理制导致了中央银行频频被动托市,而汇率机制中的供求不对称性则是我国外汇市场长期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因此,所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表面上看是外汇市场的供大于求所致,其实质则是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造成的。如果消除上述汇率机制中供求双方的不对称现象,在目前我国内部和外部经济基本因素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将会释减乃至消除。

货币政策由宽松回归中性、常态

鉴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渐入正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应该回归中性,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含义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治理通胀要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

多年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应与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4.结合在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固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方面的“三元悖论”,分析我国的相应制度安排。(中山大学2008研)

答:(1)三元悖论的含义

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提出的一个命题,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以牺牲稳定的汇率为代价达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巨大代价。

(2)三元悖论对中国汇率制度安排的意义

根据三元悖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从我国国家利益考虑,必然会在汇率波动幅度逐步增大的同时逐渐放松资本管制,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所以我国应该在制度安排上努力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而放弃固定汇率制,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进行汇率机制改革。

汇率机制改革的目标

资本项目开放、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汇率制度改革目标的两个方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意味着更大的灵活性,汇率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以实现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而不追求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意味着朝向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汇率机制迈进。由此可见,资本项目开放与市场化汇率化形成机制是统一的。

汇率机制改革的实践

实践中,为适应国内市场取向的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市场能在更大范围内反映外汇的供求关系,促进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主要措施包括:

a.资本项目中的一些管制正在放宽,比如对境内机构到境外投资的管理不断放宽;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外汇资金境外证券投资试点;放宽国内企业赴境外直接投资的有关规定;简化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审批手续,取消了汇回利润保证金要求,放宽了企业购汇对外投资的限制等等。

b.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境外机构投资国内证券市场业务不断扩大,已有多家境外机构的获得QFII资格;允许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到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等等。

由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合理的汇率机制是资本项目开放的前提条件,资本项目开放与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相关,资本项目开放与更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互为前提、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