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山西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字
- 2020-11-26 17:27:13
第二节 哲学政治常识
一、考点精讲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例】“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答案】B
【解析】“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列宁曾经指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即他主张“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像”;“从感觉和思想到物”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即“感觉和思想”产生“物”,前者是第一性,后者是第二性。因此答案选B。
3.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b.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并非总是同步的。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表现在内容上的“古为今用”和形式上的“推陈出新”。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这一原理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①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②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辩证法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a.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发展的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②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以差别、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与特殊性(个性、个别)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
(3)判断是否为辩证法
①是否是联系的观点(看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
②是否是发展的观点。
【例】下列表述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是(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正确,“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④正确,“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均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辩证法思想。
5.认识论
(1)认识的本质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3)认识的基本规律
①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所要具备的条件:
a.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例】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列成语中,违背这一原则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对症下药
D.按图索骥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量体裁衣”是指按照身材剪裁衣裳,“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是指针对病症用药,均是理论联系实际。D项,“按图索骥”是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则是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违背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方法: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例】“拔苗助长”与“庖丁解牛”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的道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答案】D
【解析】“拔苗助长”比喻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