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宏观经济

(一)国民经济核算

1.国民经济的核算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总和,是地域概念。核算方法包括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

又称部门法,即汇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所得总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

公式表示即: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

收入法

公式表示即: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间接税净额+折旧。

(2)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公式表示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例】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而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是以多少亿元人民币来计算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大量印制人民币来增加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呢?(  )。

A.多少亿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货币体现,增发人民币只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不会增加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

B.国家发行多少人民币是有规定的

C.印制货币的技术力量达不到

D.这样做会挫伤人民劳动的积极性

【答案】A

【解析】印刷货币的多少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的,单纯的印刷货币并不能推进经济建设的进程,相反会引发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危害,多少亿元人民币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货币表示形式。因此答案选A。

(3)国民生产净值NNP

公式表示为: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4)国民收入NI

公式表示为: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净额。

(5)个人收入PI

公式表示为: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金-应付未付工资。

(6)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公式表示为: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税费支付+转移支付。

(二)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1.通货紧缩

(1)含义:一定时期内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下跌,又称为经济萧条。

(2)原因: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3)措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

2.通货膨胀

(1)含义:一定时期内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上涨。

(2)分为两类: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效应:

再分配效应,利于债务人,对债权人不利;

产出效应;

投机效应。

【例】通货膨胀一般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  )。

A.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B.物价很快地上涨,使货币失去价值

C.货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D.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答案】A

【解析】通货膨胀,一般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三)利率

1.利率体系

(1)含义

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额之比。

(2)分类

基准利率,即国债利率;

市场利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2.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

(1)货币供求: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

(2)通货膨胀率,二者呈正方向变动;

(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

(4)国家经济政策;

(5)国际市场利率水平。

【例】下列关于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大多数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上升,全社会的平均利率也会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总的水平应当提高

B.一般来讲,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将促使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必然导致利率下降

C.国际间资金的流动、国际间商品的竞争、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也会影响利率水平

D.我国的利率基本上不属于管制型利率,利率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

【答案】D

【解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地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使利率成为体现政策意图、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

3.利率与其他经济因素的联系

(1)利率与储蓄

提高利率,限制消费、储蓄增加;降低利率,限制储蓄、储蓄减少。

(2)利率与投资

提高利率,投资减少;降低利率,投资增加。

(3)利率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时,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经济萧条时,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4)利率与金融机构

利率变动,金融机构会调整资产结构,在贷款和购政府债券间转换。

(5)利率与对外经济

影响该国的进出口贸易;

影响资本的输出和输入。

(四)总供给与总需求

1.总供给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包括两个部分:

(1)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2)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2.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对产品的购买能力,表现为社会总购买力。对总需求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

(1)潜在的总需求;

(2)有效的总需求;

(3)实现的总需求。

公式表达为: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

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3.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数量均衡,就要使: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储蓄+税收+进口。

4.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1)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及类型

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2)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

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5.失业的类型

(1)自愿失业: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

(2)摩擦性失业: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3)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

(4)周期性失业: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五)经济政策

1.经济政策的含义和目标

(1)含义:是政府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管理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经济政策的手段

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主要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货币政策

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工具

a.一般性政策工具

第一,公开市场操作。即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即调整商业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央行的存款比率。

第三,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

b.选择性政策工具

第一,利率;

第二,汇率。

【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降低央行基准利率

B.降低再贴现率

C.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D.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答案】C

【解析】抑制通货膨胀即抑制需求,降低货币流通量,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时,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抑制了通货膨胀。因此C项正确。

货币政策类型

a.扩张性货币政策。途径:提高货币供应量。适用情形: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明显疲软、国民经济处于停滞或低速增长。措施: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回购有价证券等等。

b.紧缩性货币政策。途径:降低货币供应量。适用情形:社会总需求过高、通货膨胀压力趋强、投资和消费明显过热。措施:提高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大量出售有价证券等等。

(2)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例】下列不属于积极财政政策措施的是(  )。

A.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

B.增加财政补贴

C.扩大财政支出

D.放松信贷控制

【答案】D

【解析】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D项,放松信贷控制不属于积极性财政政策范畴。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从政策取向来看,一般有四种搭配方式: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和均为中性。

“双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性的;

“双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紧缩性的;

“一松一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取向相反,一种为扩张性的,另一种为紧缩性的;

“中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取向不明显。

(六)重要的经济概念

1.恩格尔系数

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20%~40%为富裕,低于20%为最富裕。

2.基尼系数

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用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2015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2,创下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

【例】基尼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  )。

A.收入分配公平程度

B.城乡发展差距

C.经济发展水平

D.居民穷富程度

【答案】A

【解析】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它是一个在0和1之间的比例数值,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因此答案选A。

3.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指标。用作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时,为通货膨胀;当CPI>5%时,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4.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项目。

【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通过(  )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使劳动者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A.政府和个人

B.政府和企业

C.企业和个人

D.政府、企业、个人

【答案】D

【解析】社会保险费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应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因此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