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1.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因而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3)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4)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关系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社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不管人们能否认识它,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例1】(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A.发达的生产力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按劳分配原则  

D.共同富裕

【答案】B

【解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例2】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公有制经济  

B.股份制经济

C.国有经济    

D.集体经济

【答案】C

【解析】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社会经济制度是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1.市场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

2.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在这一体系中,既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也包括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1.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基本方式,或这两种方式不同程度的结合,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标。

(1)市场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计划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2.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2)经济体制的分类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与其相对应,经济体制也有两种基本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就是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满足人们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直接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2)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表现在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例1】(多项选择题)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只知道石油可用来做燃料,以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又发现了石油可以通过进一步提炼成为许多化工产品,这说明(  )。

A.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断变化的

B.同一件商品往往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C.使用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属性

D.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会发现商品越来越多的使用价值

【答案】ABD

【解析】任何商品的用途都不是单一的,因而它就有多种使用价值,而且其使用价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充。使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C项表述错误,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属性。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1.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具有货币质的规定性,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按照这个规律,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其中,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