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广东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概况

(1)区位概况

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4114.3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2)地理位置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

2.地貌

(1)概况

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

(2)分类

山脉: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

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岩石: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3.气候

(1)气候类型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气候特征

日照与气温

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降水量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

(3)气象灾害

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4.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广东是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2008年全省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为农用地1489.12万公顷;其中耕地284.39万公顷,园地99.73万公顷,林地1012.78万公顷,牧草地2.7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89.50万公顷。建设用地178.96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45.70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2.15万公顷,水利水工建筑用地21.11万公顷。全省未利用地130.05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69.79万公顷,其他土地60.26万公顷。

(2)水资源

类型

a.地表径流

广东省河流众多,以珠江流域(东江、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流域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集水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9.8%,其余属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全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542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2条)。独流入海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2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50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440亿立方米。除省内产水量外,还有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从邻省入境水量2361亿立方米。

b.大气降水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771毫米,折合年均降水总量3145亿立方米。降水时程和地区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95%;年际之间相差较大,全省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的1.84倍,个别地区甚至达到3倍。

c.水能资源

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7.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859.45万千瓦。此外,广东还有温泉300多处,日总流量9万吨;饮用天然矿泉水145处,探明可采用储量全国第一。

特征

广东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污造成污染,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

(3)矿产资源

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但小矿贫矿共伴生矿多,选冶难。至2014年底,全省已找到矿产14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0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15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8种,化工原料矿产9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41种,水气矿产4种。储量列全国前三位的矿产有高岭土、泥炭、水泥用粗面岩、碲、建筑用花岗岩、油页岩、铋、锗、铊、硒、冰洲石、饰面用大理岩、冶金用脉石英、铅、镉、钛、锆、轻稀土、玉石等。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7种,分别为铌钽矿、碲矿、高岭土、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粗面岩、建筑用大理岩、泥炭。广东省比较短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铝、铁、磷、钾盐等。

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经开采的主要矿种有地下热水、矿泉水、铁、锰、钛、铜、铅、锌、钨、锡、锑、稀土、金、银、硫铁矿、高岭土、陶瓷土、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等。经过多年的开采,铜、钨、锡、锑等矿产资源已处于枯竭状态。

(4)生物资源

广东省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

植物

全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9科、2051属、7717种。其中野生植物6135种,栽培植物1582种。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仙湖苏铁、南方红豆杉等7种,属于二级保护的有桫椤、广东松、白豆杉、樟、凹叶厚朴、土沉香、丹霞梧桐等48种。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沿海的热带红树林,还有非纬度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

动物

广东省动物种类多样。陆生脊椎动物就有774种,其中兽类110种、鸟类507种、爬行类112种、两栖类45种。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生态保护

广东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至2014年底,全省有森林公园759处。广东重视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5)海洋资源

水产养殖

广东省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约40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

优良港口

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

能源利用

a.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已打出多口出油井。

b.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c.广东省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唯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二)人文地理

1.人口语言

(1)人口

人口基数庞大并保持惯性增长

2014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0724万人,其中男性5676.21万人、女性5047.79万人,性别比(女性为100)112.45。常住人口比上年净增80万人,增长0.75%,增加0.28个百分点。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97人。2014年全省人口总量由于受庞大人口基数和增长惯性影响,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出生人数比上年略为减少

2014年,广东省出生人数115.39万人、出生率10.80‰;死亡人数50.21万人、死亡率4.70‰;自然增长人数65.18万人、自然增长率6.10‰。全省出生人数和自然增长人数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1.66万人和1.25万人,而死亡人数增加0.41万人。

总抚养系数略为上升

根据201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广东省年末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为:0~14岁人口1649.19万人、15~64岁人口8187.91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886.90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15.38%、76.35%和8.27%。广东省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表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即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所占比例较低,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比例较高。2014年,全省少年儿童人口抚养系数20.14%、老年人口抚养系数10.83%、总抚养系数30.97%;分别比去年上升1.17、0.25和1.42个百分点。老年人口逐年增多是导致全省总抚养系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全省常住人口总抚养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7个百分点。

(2)语言

广东语言状况复杂,除粤北、粤东有瑶、壮、畲语及粤北土语,主要流行3种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特点、又各有特色的汉语方言。

粤方言

又称广州话、白话,省内可分:

a.粤海片(广府片),分布在广州、佛山、肇庆、深圳、南海、顺德、三水、高明、鹤山、怀集、广宁、四会、高要、云浮、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山、清远、佛冈、增城、从化、连州、连山、惠州、韶关、博罗、惠阳、惠东、海丰、仁化、乐昌、英德,以广州为代表,影响最大。

b.四邑片,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江门及鹤山部分地区,以台山为代表。

c.高雷片,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阳春、高州、信宜、化州、吴川、电白、遂溪、廉江、雷州、徐闻,未形成权威代表。

d.莞宝片,通行于东莞及深圳宝安,以莞城为代表。

e.香山片,通行于中山、珠海(斗门除外),以石歧为代表。

各片小有差别,四邑与粤海差异最大。全省使用的人口近4000万人,但上述区域也搀杂小片客话和闽语。广东粤方言在海外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美国纽约、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

客家方言

广东是客话最重要的流行地,省内可分:

a.粤东片,分布在梅县、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丰顺、揭西、紫金、惠阳、惠东、宝安,以及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潮阳、陆丰、陆河、海丰、深圳、东莞、增城、博罗、中山的一些地区。

b.粤中片,分布在和平、连平、龙川、河源、新丰、龙门、佛冈,以及广州、顺德、南海、中山、珠海、斗门、三水、四会、清远、高明、鹤山、开平、新会、台山、恩平的部分地区。

c.粤北片,分布于始兴、乐昌、曲江、连州、连南、乳源、阳山、翁源、英德,以及韶关、南雄、仁化、连山、怀集、广宁、郁南、德庆、云浮、罗定、新兴的部分地区。

d.粤西片,分散于信宜、阳春、阳江、高州、茂名、电白、化州、吴川、廉江、遂溪、雷州、徐闻。

省内各地有零星分布,如广州三元里、沙河。全省使用的人口约1500万人。客方言以梅州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等国华人社区,客话相当通行。

闽方言

广东闽语属闽方言闽南一支,大致可分:

a.潮汕片,以汕头、潮州为代表,流行于汕头、潮州、揭阳、澄海、南澳、饶平、揭西、潮阳、普宁、惠来、汕尾、陆丰、海丰。

b.雷州片,流行于雷州、徐闻、遂溪,以及湛江、廉江、吴川、电白、茂名、高州、阳西的部分地区,以雷州为代表。

全省使用闽语的人口约1700万人,广东闽语是泰国、柬埔寨、法国等华人社区的强势方言。

2.行政区划

2014年度,广东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要求,严格审核各地上报的行政区划变更材料,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经国务院批准,全省撤销3个县、2个县级市、3个市辖区,设立6个市辖区;经省和市人民政府批准,全省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省有21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61个市辖区,4个乡、7个民族乡、1128个镇、448个街道办事处。

3.民族宗教

(1)民族

民族分布

广东省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2011年,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7.46%。少数民族人口307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

a.壮族主要分布在连山、怀集、廉江、信宜、化州、罗定等县(自治县、市);

b.瑶族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英德、乳源、乐昌、仁化、曲江、始兴、翁源、龙门、阳春等县(自治县、市、区);

c.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兴、增城、和平、连平、龙川、东源、丰顺、饶平、潮安、海丰、惠东、博罗等县(自治县、市);

d.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佛山、东莞等市;

e.满族主要居住在广州市。

民族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逾200万人,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全省有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少数民族社会团体22个。

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广东省设立了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

三大民系

广东的汉族居民,主要可分为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汉族与岭南土著长期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三大民系。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长期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其各自的优势,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文化基因、经济条件,加上语言不通,彼此之间长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沟通,不仅民系之间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边远山区与沿海平原地区也有较大差距。

(2)宗教

宗教分类

广东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的省份。至2011年底,全省宗教徒270万人,其中佛教徒150万人,道教徒34万人,穆斯林12万人,天主教徒27万人,基督教徒47万人。全省宗教活动场所2856处,宗教教职人员9161人,其中,佛教僧尼7199人,道教乾道、坤道743人,伊斯兰教阿訇17人,天主教主教、神甫、修女190人,基督教牧师、教师、长老、传道1012人。

组织团体

2011年全省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宗教社会团体285个,其中,全省性宗教团体7个:广东省佛教协会(成立于1982年),会长释明生﹔广东省道教协会(成立于1994年),会长赖保荣﹔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98年),会长马光星﹔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于1958年),主席黄炳章﹔广东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主席苏永大﹔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成立于1958年),主席陈顺鹏﹔广东省基督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会长梁明。宗教院校2所:广东佛学院,2011年7月正式设立,下设岭东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曹溪佛学院、广东尼众佛学院4所分院;基督教广东协和神学院,1986年复办。

4.侨乡侨情

(1)侨乡

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

海外侨胞众多、归侨侨眷众多

广东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欧美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南美洲的秘鲁、巴拿马、巴西、委内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南非、留尼汪等国家和地区。

省内有归侨10.3万人、侨眷20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府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有800万人,潮汕语系地区归侨侨眷有700万人,客家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有500万人。

侨捐项目众多、侨资企业众多

广东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素有念祖爱乡的光荣传统,一向关注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至2014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折合人民币逾510亿元,捐建道路、桥梁、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逾3.9万项。侨资企业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全省侨资企业总数5.8万家,其中港澳投资在册企业5.3万家,华侨华人投资在册企业约5000家,累计投资近2000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吸收外资近七成。广东以侨为桥引进大量海外人才、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全省留学回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达5万多人,创办企业3000多家。

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积淀深厚

华侨文化与侨乡本土文化的结合,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华侨文化、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6月28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是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

涌现大批近现代著名华侨先驱人物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是广东籍华侨先驱。

a.在政界方面,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等﹔

b.在实业界方面,有回国兴办第一家缫丝厂的南海籍华侨陈启沅,兴办“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大埔籍华侨张振勋,兴办新宁铁路的台山华侨陈宜禧等﹔

c.在商业界方面,有创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华侨郭乐、郭泉兄弟,创建先施百货公司的华侨马应彪等﹔

d.在教育界,有开创中国留学教育先河的珠海籍华侨容闳等。

此外,还有“洪门元老、一生爱国”的著名华侨领袖司徒美堂,集实业家、慈善家、领事、侨领一身的珠海籍华侨陈芳,为汕头市政建设做出贡献的泰国米业大王澄海籍华侨陈慈黉等。他们对中国近现代文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是广东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侨情

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亦发生许多新变化:

华人新移民人数增多、实力增强、作用增大,对海外华社生态带来重大影响;

华裔新生代、新华侨华人、社团新力量羽翼渐丰,各种商会组织、专业社团、校友会日渐发展,逐渐成为华社主体和主导力量;

华侨华人社团发展发生重大变化,逐步走向团结联合,国际化程度增强;

华侨华人经济科技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提高,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拓展对外友好关系的作用加大;

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和家乡关系更加紧密,合作发展愿望更加强烈迫切,内外依存度更高;

华侨华人对祖(籍)国提出的新需求、新诉求增加,希望共享祖(籍)国改革发展成果,调整涉及其切身利益的法规政策;

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生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