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传播学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7715字
- 2020-12-01 15:53:31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824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国人民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4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黄远生
2.曾格事件
3.新闻话语权
4.“镜中我”
5.协同效应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民国(1912—1916)政党报纸大发展的背景。
2.试述事实和真相的联系与区别。
3.电视新闻传播的“媒介事件”,举例阐述。
4.报刊是不是双边市场?为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新闻的生产方式、接收方式随时代变化而改变,而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是永恒的”解释这句话。(人大2015年研)
2.传媒组织扩张的动力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4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黄远生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
属于中国新闻史的考察范围,黄远生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记者之一,作为名词解释考察,难度很小。
回答思路:如何介绍一个人?
总体评价、个人生平、新闻思想和成果。
注意事项:(1)年份、报纸内容、思想要准确。平时备考中新史要下苦功。
(2)不要洋洋洒洒写成人物志,迅速回答,有所侧重。
答: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称之为“报界之奇才”。原名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江西九江人。1904年中进士后,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律。1909年回国后,黄远生被清政府任命为邮传部员外郎兼参议院行走、编译局纂修官,经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评述。辛亥革命后,黄远生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先是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后又编辑过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的撰述,还经常为《国民公报》、《论衡》和《东方杂志》撰稿。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提出著名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1915年,黄远生在旧金山被刺客暗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发表过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行世。
2.曾格事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
属于外国新闻史的考察范围,是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基本事件,难度很小。
回答思路:如何介绍一件事?
属于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谁?事件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为什么重要?
答:“曾格事件”又称“曾格案件”,是关于美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一起著名案件,是后来美国宪法中“新闻自由”的伟大开端。约翰·彼得·曾格是纽约一个普通印刷商,1733-1734年间,他的《纽约周刊》由于披露政府腐败而遭到起诉。1734年法庭审理此案时,当时的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主动出庭为他辩护。曾格案件在人类法律史上首次奠定了两个法律原则——“新闻自由”和“陪审团否决权”,这两个原则后来在英美的宪法中都得到确认。曾格案件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三条基本原则:①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②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③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标志着“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在美国初步确立。随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制定并于1791年批准生效,美国的新闻自由第一次被写入宪法,其法制化进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3.新闻话语权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
属于新闻学理论范围,“话语权”已经成为街头常用词语,难度一般,体现了人大新闻史论对基础理论的重视。
回答思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么体现的?权力如何产生作用的?
注意事项:街头词语不能用街头语言,要注意使用学术语言。答出深度,不要流于表面。
答:新闻话语权是指控制舆论的权力,当代社会中它代表着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其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传播主体的话语权,二是媒介之间的话语权控制。媒介话语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大众传媒与社会民众价值走向的关系上,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形成。政治上,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经济上,大众传媒首先通过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通过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文化上,媒体通过对文化事件的选择性报道宣扬、维护与之关联的价值观。
4.“镜中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
属于传播学考察范围,人际传播的基本理论,难度特别小。
回答思路:怎样介绍一种理论?
理论内容是什么?谁在哪里提出的?这个理论有什么作用?
答: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它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注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
5.协同效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
属于传媒经济学考察范围,字面意思很简单,但不是特别经典的传媒经济学知识,因此较有难度。
回答思路:如何介绍一种效应?
这种效应是什么?这种效果有哪些情况?怎么发生作用?
答: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在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者是指并购后竞争力增强,导致净现金流量超过两家公司预期现金流量之和,又或合并后公司业绩比两个公司独立存在时的预期业绩高。协同效应可分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外部协同是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因而将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取得更高的赢利能力;内部协同则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协同系统,协同是经营者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民国(1912—1916)政党报纸大发展的背景。[人大2015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
中国新闻史考察范围,1912-1916年是中国报业史的黄金时代,与当今时政重视传统媒体发展这一背景结合,考察此题在意料之内,考察难度一般。
背景分析一般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来分析,但本题定位精准,需要结合当时的时政背景来分析,如果从常规的分析维度漫谈,反而不易得高分。
新闻史知识点多而杂,备考时要把重点东西拎出来,做到胸有成竹。
答题思路:问什么,答什么,最后可做简要评价。
答: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旧的禁令的废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废除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大清报律》等法律,颁布了一系列列有保障言论出版自由条款的法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l912年3月颁布的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这些法令,为新闻出版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各地军政机关都对报刊出版给予支持和保护或采取宽容态度。报纸的言论自由受到尊重,记者地位也有所提高。如沪军都督陈其美很尊重报馆与报人,经常邀请各报记者开会座谈,“共相讨论,商榷政策”。在北京,当时的国务院还专门设立新闻记者招待所,由国务院秘书长负责招待记者,接受采访。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报界的黄金时代”。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同新闻界约法三章,有关电文发至上海的中国报界俱进会后,立即遭到该会和新闻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基于对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尊重,以及法律文件的制定必须经过参议院,不得违反程序的原则,下令取消了该报律。“暂行报律”被撤销一事,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民国初年的各种报刊风起云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其中,仅1912年2月以后,到北京民政部门登记要求创办的报纸就达到90多种,被称为“报界黄金时代”。
2.试述事实和真相的联系与区别。[人大2015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
新闻学理论的基本知识,难度一般,陈力丹老师曾有专门的论述。
事实与真相的关系是哲学问题,即使不学新闻,也能言之一二。但绝不能陷入生活漫谈或者哲学领域,要结合新闻学理论知识来回答(虽然题目中没有提醒)。
回答思路:概念是什么?普通意义上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略)新闻学中二者的关系是什么?(详)
答: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真相是指事物的真实面貌和情况。
(1)事实和真相的联系
真相隐藏在事实的背后,没有事实也就无从谈起真相,真相是对事实本质的归纳和总结,新闻报道中通过反映事实来揭露真相。
(2)新闻学中事实和真相联系与区别
①我们身边随时接触的新闻很多都是事实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受众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真相。新闻事实是说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本身相符,但真相则是新闻事实背后的更深层次、更本质的东西。
②新闻报道领域中事实与真相发生偏离,主要涉及记者主观认识和客观上采访方法等问题,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主观认识和客观采访方法的局限或失误导致对事实的判断不全面、不深入;二是为达到某种预先设计好的目的对事实进行摆布、加工、夸张甚至曲解,使报道与事实的本质发生偏离或背离。
③事实不等于真相。新闻采访传播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无论其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必然影响真相的揭示。
3.电视新闻传播的“媒介事件”,举例阐述。[人大2015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
“媒介事件”是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但不是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另外本题考察“举例”,这种考法不常见,难度较大。
回答思路:媒介事件的含义、特点;电视新闻传播的媒介事件、举例和简要分析。
注意事项:第一,举例要有代表性、时效性。
第二,备考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也要注重新闻大事。
答:媒介事件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
(1)对媒介事件的两种理解
①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即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等特征。
②西方传播家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一书中,把它界定为“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是指“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
(2)媒介事件的三个特点
①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
②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
③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传播之前就产生相当的“知名度”。
(3)电视新闻传播的“媒介事件”
①媒介事件是特殊的电视事件,区别于日常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新闻,有非常规性、直播性和提前策划性等特征,具有新闻事件、突发事件所不具备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够起到凝聚民心、化解矛盾、缓解冲突、整合社会的作用。
②例如,沈阳五里河的足球场上中国男足成功闯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中国经过十几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多哈拿到进入世贸组织的入场券等,国人通过电视一起见证了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极大地唤起中国人民的期盼、激动、幸福的自豪感和爱国之心。
4.报刊是不是双边市场?为什么?[人大2015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属于传媒经济的考察范围,喻国明、张辉锋曾有专门论述,难度中上。
回答思路:按照题目问法回答。
是不是?(是)
为什么是?(双边市场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报刊满足要求了吗?核心问题是什么?有什么特别?如何解释?)
注意事项:定义要准确、论证要深入。
答:报刊市场是一种双边市场。
(1)双边市场的含义
双边市场也被称为双边网络(Two-sided Networks),是有两个互相提供网络收益的独立用户群体的经济网络,指一些运营平台将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供应商和消费者都是平台的目标客户,平台只提供中介服务,而不生产或提供所交易的产品或服务。平台将供应商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在这种通过中介平台进行的交易中,供应商形成了平台的一条边,而消费者则构成了平台的另一条边,这种市场形态被称为双边市场。双边市场的特点一是存在两组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即市场间的网络外部性;二是采用多产品定价方式。
(2)报刊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负网络外部性的双边市场,由报纸发行商、受众以及广告商三部分组成,其中报纸发行商作为报业双边市场的平台,通过读者与广告商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将两者联系起来。
同单边市场一样,双边市场的定价一般也以平台利润最大化或者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在定价策略上双边市场和单边市场迥然不同。平台企业面对相互之间存在网络外部性的两边,它需要同时对多边进行定价,可以视为多个产品的定价,而传统的多产品定价理论在这里又不适用,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多产品消费之间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如何结合外部性效应考虑平台的定价以及价格在双边之间的分配成为双边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而报刊市场也恰恰在于对这个核心问题的探讨。
(3)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报纸发行商对受众收取低的价格,而对广告商收取高的价格。同时,各家报纸发行商为了争夺受众和广告商数量而推出的一系列的价格大战只能导致自身利益的受损,广告商坐收渔利。各家报纸发行商的竞争手段应该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报纸内容更具有自己的特色,实现报纸内容虽然同类但不同质的局面,从而减弱报纸发行商之间的竞争程度,这样报纸发行商才能走出恶性价格竞争的怪圈,并在激烈的竞争中仍然保持盈利。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新闻的生产方式、接收方式随时代变化而改变,而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是永恒的。”请解释这句话。[人大2015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
答:新闻学范畴,主要考察新闻存在的价值和生产方式的革新,有话可说,难度一般。
回答思路:分两个层次,一是需求永恒,二是方式革新。
注意事项:论述题是得分大题,要重视论述题,有深度、有卷面。
答:(1)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是永恒的。这一命题从根本上回答人类为什么需要从事新闻活动,以及新闻的本质。
①变动产生新闻
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动中,人们必须了解这样的变动,并依据新的变动制定新的行动方案,才能有效生存下去。新闻的本质是是报告世界的最新变动,消除人们的不确定性。变动产生新闻,不变动就没有新闻。
②关系决定需要
相关性是人们选取新闻的重要标准,即新闻与自身的相关程度决定了人们需要何种新闻。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比如,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人与外界的关联度很低,不需要太多的新闻;在工业化时代,生产分工、社会分工迫使人们必须关心与之相关的市场动向;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关注的视野会更开阔,因为地球上一个小小的角落所发生的变动,就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们。
(2)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永恒,这并不意味着新闻一成不变,其生产、接收方式必然随时代变化而改变。唯有适应时代、受众、技术的要求,才能保持长久的发展活力。如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碎片化阅读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接收方式,新闻业需调整生产方式,新闻APP、微信公共账号推送新闻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方式。另外,读图时代到来,受众倾向于图片、视频的阅听,文字新闻配大图片、视频成为基本的生产形式。
(3)综上所述,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是永恒的。只要新闻存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就能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对新闻资讯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解决好用户的新闻需求问题,媒体就有存在价值,而这需要媒体随时代变化创新生产、接收方式。
2.传媒组织扩张的动力有哪些?[人大2015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传媒经济学的范畴,最后一道论述题没有考察热点、时事,难度较小。
回答思路:
什么是传媒组织扩张?动力有哪些?(分类、分点、深入论述)
注意事项:基础理论要扎实。不要洋洋洒洒没条理。
答:传媒组织的每一次扩张都意味着新的市场机遇和产品的出现,意味着传媒产业链的延伸,包括横向扩张和纵向扩张以及多元规模扩张。其动力主要有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种。
(1)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即通过扩张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现有的竞争优势,是传媒组织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果。
①追求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的单位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发展过程。传媒产品由于具有生产成本高、复制成本低的特点,更有利于规模经济发挥效用。第一,新闻传媒组织注意改善新闻媒介结构,种类增多,形成竞争机制。第二,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注意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建设,提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提倡敬业精神,及时纠正新闻活动中出现的“有偿新闻”、“三包采访”等问题。第三,各新闻单位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制取得很大成效。第四,新闻媒介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得到改善。
②节约管理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传媒之间进行集团组建,可以把纯粹的市场交换转变成公司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关系或者公司内部受到管制的交易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
(2)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一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传媒扩张提供了更有利的经济环境;二是政策支持,传媒“转企改制”已经成为传媒业改革的中心任务和必然趋势,改革后传媒组织的创新、营销、资本运作能力显著增强,更有利于扩张,实现更大的利润。
①行政力量是我国传媒组织扩张的主要力量之一。如我国规模最大的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于2001年12月6号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指出,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的成立是中国实施以组建传媒“联合舰队”,打造传媒“航空母舰”为重点的新闻改革的重要举措,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国家主力、亚洲一流、世界前列”的发展目标。
②占领市场份额。组建传媒集团可以更大限度的占领本领域的市场份额,实现做大做强媒体的目标。当今时代,随着3G技术成熟和4G网络商业化运营,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正处于爆发期,资本市场仍具有较大的上行空间。2013年的手游行情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电视剧市场整体供求关系仍然失衡,精品剧将继续受捧。未来市场将向综合实力强的大型电视剧制作龙头公司倾斜,市场集中度有望缓慢提升。兼并重组、对外扩张将是传媒行业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