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真题及详解

2012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新闻传播学试卷

.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中国女报》

2.《每日纪闻》

3.KDKA电台

4.新闻传播行为

5.导语

6.联动型报道策划

7.副题

8.杂文

9.蒙太奇

10.广播通讯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受众主体性的含义是什么?

2.简述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3.简述新闻图片的作用。

4.简述电视新闻的发展阶段。

三、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以及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进步作用。

2.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分析大众传播的价值传递功能。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80个字;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时评。

附材料:

新华社记者近期赴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市,追踪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生产作坊发现,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记者来到潍坊市奎文区,随机找了一家公路边的农村小卖部,发现这里就是仿冒、假劣食品“专营店”——原本价格不菲的“德芙”巧克力和“喜之郎”果冻,在这里竟然仅售1元!仿照名牌食品“奥利奥”、“好丽友”,店内出现了“奥森傲”、“好利友”,后者每包仅售1元,并且包装粗糙,有的甚至已开包。这里的“臭干子”牌辣条,透明包装内可看见白色菌落,已经发霉变质。在临沂市白沙埠镇中心小学周边的小卖部,一些食品包装粗劣,品质低下,以较低价格吸引当地居民,特别是小学生。

“在当地农村,品质好、价格高的正规食品不好卖。”在临沂市白沙埠镇朱泮村,一位村民说,“我们买东西不看品牌和保质期等,只要能买得起、吃得香就行。”基于这一“现实”,一些农村小卖部经营者表示,想要挣钱,一定要经销假名牌、“高仿”“取大名”这三类食品。“高仿”即取一个与某著名品牌相近或谐音的名字,比如“好利友”;“取大名”即一些“问题食品”为掩盖劣质,取了名不副实的名字,比如“燕窝麦片”、“黄金蟹钳”等,实际上只是油炸面食或豆制品。

记者在潍坊、莱芜等地追踪发现,农村小卖部的“货源”是当地大型副食品批发市场,那里是这些“问题食品”的集散地。

为追踪“问题食品”来源,记者近日来到潍坊市潍周州路600号副食品批发市场。大清早,这里已是车水马龙,三轮车、大货车正装卸饮料和食品,一派繁忙景象。

“潍坊市农村的小卖部、小超市大多来我们市场进货。”进入一家批发店,店老板热情招呼,记者一眼就发现“奥森傲”、“好利友”等“高仿”食品摆在突出位置;“吸吸哈哈”牌果冻有些已经涨袋、漏水,却没有被处理掉,货架周围散发出馊臭气味;还有一些没有产地、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的散装食品,随意堆放在纸箱中。

记者扮作“采购商”对质量问题提出质疑,这位批发商坦言:“进什么或要看着小卖部开在哪里,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他承认,“问题食品”是专门供应农村市场的。

农村“问题食品”售价低廉,但利润并不低。记者调查发现,一包50袋的“火爆鱼翅”批发价为16元,小卖部的零售价为25元,利润超过50%。芜湖市官寺批发商明确表示,“质量好的食品卖的慢、利也薄”。

根据几位批发商提供的信息,记者乘车追踪来到潍坊、芜湖等地制作假伪食品的“地下加工厂”。

在潍坊市,记者以有关批发商“推荐考察”为名,进入一家“地下作坊”,看到女工们正在用手将食品装入印有“奥森傲”、“好利友”的包装袋中,一些饼干、辣条、薯片散放在有杂物的桌子上,室内苍蝇飞来飞去,卫生条件恶劣。

记者在这家加工作坊的角落中,发现一个塑料桶,闻上去有刺鼻气味。经询问后得知,这竟是农药“甲胺磷”。加工人员说“甲胺磷能提升食品的口感,吸引顾客购买,只要控制好用量,食用后就不会出问题。”

随后,记者又追踪来到芜湖市一家生产油炸食品的小加工厂,眼前的景象令人吃惊:水泥面上到处是油脂污渍,一个个小“面疙瘩”随意散放在地上。靠近窗户有一口大油锅,油已经发黑,几名工人用铁锹从地上将沾有头发、污泥的“面疙瘩”铲起,放入油锅。在油炸“面疙瘩”时,不时有工人的汗液滴入锅中。

进过十几分钟烹饪,工人将“面疙瘩”捞出油锅,放在一个生满铁锈的容器内。待“面疙瘩”透亮,工人将辣椒粉呢、胡椒面以及一些不知名添加剂倒入容器中,用手搅拌均匀,随后装入一个个浅黄色的包装袋中,再用简易封口机将包装袋封死。

“这些食品都是卖往农村的小卖部,批发价2毛钱一包,十分畅销。”面对记者质疑,这家工作坊的老板说,“没人在意这些食品是咋生产出来的。”

谈到利润,一家“问题食品”加工厂老板坦言,“三五个人一年赚个三四十万不成问题。”正是受到暴力驱使,这些人才敢无证生产假劣食品。

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问题食品”泛滥,记者向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反映时,其答复大都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

真题及详解

2012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新闻传播学试卷

.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中国女报》

答:《中国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民主革命的妇女刊物。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刊。秋瑾、陈伯平任编辑兼发行人。主要撰稿人有黄公、陈志群、徐寄尘等。该报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宣称致力于宣传爱国、革命和女权,比同时期其他妇女刊物态度激进,具有鲜明的民主革命倾向,是中国早期妇女刊物中的一面旗帜。设有“社说”“译编”“传记”“文苑”“新闻”等栏目,文言白话并用。1907年3月4日出版了第2期。当第3期已拟就目录,并征集到部分稿件时,因秋瑾被捕遇害而停刊

2.《每日纪闻》

答:《每日纪闻》是第一份官方公报。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把它张贴在公共场所,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当时罗马正处在奴隶主城邦共和制的后期,极少数豪门贵族把持着最高国家机构元老院,压制平民和骑士阶层,反对任何具有进步性的变革。凯撒是民主派的新首领,他创设《每日纪闻》这种公报的目的,是要把上层会议的内容公诸于众,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展自己的政治影响。公报的内容有议事记录、帝国法令、战争消息、司法案件、官员任命、宗教活动,以及贵族的结婚、生育、死亡等等。公报除了缮写公布外,还抄写、颁发给各地驻军首长。这一公报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起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3.KDKA电台

答: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匹兹堡开办的KDKA电台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无线广播电台,它也是第一个获联邦政府所发的实验执照的广播电台。由于它进行了一系列的突破,如第一个报道体育比赛(一场拳击赛),第一个播出舞台戏剧演出实况,因此很快就被载入了史册。KDKA的开播标志着广播电台的诞生它的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开始。

4.新闻传播行为

答:新闻传播,是指人际间、群体内和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人的活动是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的,出于某种需要而传递或收受新闻的活动,称为新闻传播行为。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兴趣为目的。新闻传受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是人不可缺少的社会交往活动。

5.导语

答:消息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导语把最新的事态发展,最引起广大读者关注的重要事实,用最简洁明快的新闻语言,在新闻的开头告诉读者,以“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的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6.联动型报道策划

答:联动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有关联,并相互间发生作用。报道策划者同时还参与策划报道之外的其他活动,如策划救助贫穷学生的公益活动、策划宣传媒介的公关活动等,并且使这些活动成为报道客体,报道策划与活动策划“联动”,报道者身兼“报道者”与“当事人”双重角色。连动型报道策划是一种非独立存在的报道策划,由于报道客体是公关新闻策划的产物,新闻报道策划与公关新闻策划有紧密的联系。

7.副题

答:副题,辅题的一种,又称子题或下辅题,在主题之后出现,对主题起补充、解释的作用。副题所用字号小于主题,可以是单行,也可以是多行。提要题又称提示题或纲要题,其主要功能是对稿件中涉及的主要事实、观点、经验、问题等作摘要或提示,一般用于长文或重要文章,作用类似于副题或编者按语,或是摘录新闻的要点,或是提出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提要题一般紧随副题之后,字数可多于副题,但字号不能大于副题。

8.杂文

答: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改革开放以来,杂文曾长期担当了思想文化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的角色。它有时也以新闻事实为由头生发议论,但很多杂文使用曲笔表述,结构上常常体现认知的思维过程,观点不一定前置,甚至不明确表达观点。

9.蒙太奇

答:蒙太奇,是指根据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逻辑以及观众的收视心理,将前期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按照既定的构思组接起来。英文名称Montage,来自法文Monter(组接),最初是建筑学术语,意为组合、构成、装配。早期电影严格来说没有蒙太奇,一般认为美国导演大卫·沃克·格里菲斯(D.W.Griffith,1875—1948)是第一个自觉使用蒙太奇的人。蒙太奇既作为一种画面组接剪辑技巧存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影视美学的思维观念,贯穿于创作活动从构思选材到拍摄制作的整个环节。

10.广播通讯

答:广播里常见的新闻报道题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消息;一种是通讯。以广播形式播报的通讯即是广播通讯。通讯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体裁之一,与消息相比,通讯则以详细具体、形象生动报道新闻事实见长。广播通讯要求事实清楚、表达生动等,通讯播音总体比新闻播音口语、自然。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受众主体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1)受众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它广泛包括书籍和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和电视的观众以及接受网络信息的网民等。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

(2)在早期的大众传播研究中,震慑于方兴未艾的大众媒介的威力,研究者普遍认为,传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着传播过程。与此相对,受众是由一个个具有同质性的孤立个体构成,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容易被操纵和改变,因而忽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受众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受众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与传者发生着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并逐渐趋近于主体地位。

(3)随着社会的变化、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受众的理解也不断演进。人们试图从更多的学科角度来观察受众现象,于是,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地位、特性和需求等,产生了更加全面、辩证、科学、多样的观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可将大众传播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过程,受众作为构成社会大众的主体,其信息接受行为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将大众媒介组织视为一类经营性的团体,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由此被当作一种市场消费行为,受众则成为一种市场营销的对象。

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受众无疑是市民社会的主体,应当享有各种各样的权利,并理应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据此,通过大众媒介接受信息就构成受众的一种基本权利,受众则成为权利主体。

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受众的主体性。

2.简述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答:(1)新闻背景的含义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酝酿与生成、存在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它反映着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原因与过程。

(2)新闻背景的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新闻中的背景材料是帮助人们理解新闻真实含义的相关事实资料。

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包括如下:

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分析新闻的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

说明新闻事件的意义;

表现新闻事实的特性;

表达记者对新闻事实持有的观点和倾向;

注释某些专有名词、专用术语。

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任何事物,如果没有其背景的存在,事物本身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为现实世界状况的反映,新闻报道中如果缺乏背景的交代,新闻的真相与意义就难以被真实、全面、深刻的描述。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构成要素,因此也成为新闻报道写作中绝对不可缺少的要素。

3.简述新闻图片的作用。

答:新闻照片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1)凸显新闻事实(事件)瞬间的视觉冲击力新闻照片将新闻事实(事件)的重要瞬间固定下来,化作永恒。

它所抓取的这一瞬间,往往是新闻事实(事件)中最具视觉冲击力、最具代表性的瞬间,是新闻事件变动中最独特、最典型的瞬间。以第24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上获奖的照片《手——乌干达干旱的恶果》为例。照片上只是两只互相拉着的手:一只是意大利神父胖胖的白手,一只是灾民瘦得皮包骨头的黑手。画面简洁,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是由于干旱在死亡线上艰难挣扎的难民,另一方面是仍居于优越地位的西方世界的代表。这一瞬间,极具视觉冲击力。

(2)凸显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结合。

新闻照片往往是以外在直观形象反映事实,同时又以内在的含蓄意蕴反映事实本质。获第24届世界新闻大赛特写一等奖的照片《柬埔寨难民》,便是如此。画面在着力表现那位住在泰国难民营的柬埔寨妇女忧愁面容的同时,没有露出怀抱婴儿的头部、身躯,而是着力显示出婴儿一双瘦弱的脚。这双瘦弱的脚,一方面象征这个婴儿一出生就失去了在祖国立足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与母亲那忧愁的表情互为映照,为读者了解柬埔寨旷日持久的内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提供了联想的空间。

(3)凸显图文配合的审美趣味。

新闻照片又往往与版面设计相配合,与版面中的其他文字报道相配合,使整个版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在当今生活节奏加快、媒体竞争加剧的条件下,报纸版面更需要用图片来形成一定的视觉效果,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留住其匆匆浏览的目光。

4.简述电视新闻的发展阶段。

答:电视新闻是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电视屏幕上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1)口播新闻时期

1936年11月2日,英国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电视台,正式播放电视节目,同时也开始播出电视新闻。最早的电视新闻由电台、通讯社供稿,采用广播新闻播念文字稿的形式,有时配有相应的图片或图表。1939年4月30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所属的实验电台电视播送了纽约世界博览会,并实况播放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博览会上的讲话,被认为是英国和美国最早的有声音和图像的电视新闻。

(2)以影片新闻为主的发展时期

1947年,电视新闻开始借助16毫米摄影机和电影胶片进行报道,进入了以影片新闻为主要报道形式的发展时期。影片电视新闻借助摄影机和胶片摄取图像,后期制作中配以解说词及音响,再通过电视播出,制作周期长、时效慢,表现手法也较为电影化。

(3)现代化的电视新闻时期

20世纪70年代,随着录像设备和录像带小型化取得进展,新开发的便携式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ElectronicNewsGathering)为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突破性的科技手段革命。小型、轻便的摄录设备由一两个人就可以方便地带到任何地方进行新闻拍摄,而且再没有了胶片冲洗等环节,采集回来的画面与声音,很快就可以编辑成为正式的节目。

(4)电视传播全球化的新时代

1962年6月19日,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首次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开启了电视传播全球化的新时代。1964年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固定的、可以从事洲际电视转播的通讯卫星“同步3号”;20世纪80年代以来,ENG、EFP、SNG被广泛应用于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跨地域、全球化同步报道。

(5)数字化时代的电视新闻发展时期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明与迅速发展,数字新闻采集设备DNG(DigitalNewsGathering)更小型化、集成化、便捷化、高性能化。进入80年代,电子摄录设备更出现普及化、家用化的趋势,小型、方便、价廉的DV设备更广泛地成为各阶层人士日常使用的娱乐和信息工具。电视新闻也不局限于由新闻专业人员采制,而有可能由社会公众采制提供部分新闻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电视记者”变成现实,有力地延伸和扩展了电视新闻的报道视野和视角。

三、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以及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进步作用。

答:(1)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和著名报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知名报刊有,《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实务报》、《知新报》、《国闻报》等,其办报思想具体如下:

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书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严复也指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谭嗣同在《湘报后叙》阐述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二是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维新派的报刊均属于政治报刊,他们的新闻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属于资产积极思想范畴,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提出了全新的办报主张,是为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报馆的“两大天职”说。

“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b.提出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宗旨定而高”。办一张报纸,应该“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荟萃“全世界之知识”,但在刊登时必须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要讲求时效,有时报馆要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但报道要力求准确,错了要公开纠正。

c.健全舆论的主张。

梁启超系统阐述了什么为舆论、舆论的形成、力量、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以及报刊怎样才能造成健全舆论等问题。他认为舆论是一种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

报刊要健全舆论,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d.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浸润的方法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省。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进步作用

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发起的一次重大冲击。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19世纪70年代以来,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陆续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他们所办的报刊介绍到中国来。维新派报刊活动家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变革,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他们以新知新学为武器,同传统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对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外国侵略的刺激下,由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思想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激发了民众的爱国觉醒,唤醒了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梦寐,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之中。

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在维新派报刊的大力宣传鼓吹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在一些地方(如湖南),还进行了“新政”的试验。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一贯控制和垄断新闻媒介,禁止言论、出版自由。“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和一些维新派大臣又纷纷上书皇帝要求允许设立报馆,广开言路,终于促使光绪皇帝颁布了准许“官绅士民”办报的诏书,允许报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这是维新派多年来争取报刊出版自由权利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他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自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办报后,社会上对报人、报纸的看法为之一变。因为这些人是变法维新的领袖,是思想敏锐、学识渊博、笔锋犀利、声名显赫的政治活动家。他们出来办报,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开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从而使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维新派报刊以其思想性、知识性提升了近代报刊在社会上的地位,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载体。

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到了维新变法时期,虽然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还不足以促成大量商业报刊的产生。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维新派知识分子、思想家们创办了一大批政论性报刊,出现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打破了外报的垄断,使政论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体。

2.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分析大众传播的价值传递功能。

答:(1)大众传播的含义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一般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将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提出了“四功能说”,即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3)大众传播的价值传递功能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具有价值取向。大众传播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产业,其产品价值是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的。同时,信息产品的消费主要是精神内容即意义的消费。意义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社会的思想、观念、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内容。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是价值的单向传播。大众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受众的互动机制机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大众传播的价值传递就是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的传递。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4)举例

这方面的例子比如新闻报道,任何一家媒体的新闻报道都是经过“把关人”选择后的信息内容。首先,记者的“把关”,然后是编辑的“把关”等等,其价值取向必定是符合媒体所有者的意图。新闻报道就是未来世界的历史,其价值的传递必然延及日后。

再如,图书作为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将人类的智慧、经验等就以文字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并传递给了后人,完成了图书的价值传递功能。从此可见,大众传播将人类的文化等历史保存并传递了下来,具体价值传递功能。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80个字;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时评。

附材料:

新华社记者近期赴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市,追踪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生产作坊发现,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记者来到潍坊市奎文区,随机找了一家公路边的农村小卖部,发现这里就是仿冒、假劣食品“专营店”——原本价格不菲的“德芙”巧克力和“喜之郎”果冻,在这里竟然仅售1元!仿照名牌食品“奥利奥”、“好丽友”,店内出现了“奥森傲”、“好利友”,后者每包仅售1元,并且包装粗糙,有的甚至已开包。这里的“臭干子”牌辣条,透明包装内可看见白色菌落,已经发霉变质。在临沂市白沙埠镇中心小学周边的小卖部,一些食品包装粗劣,品质低下,以较低价格吸引当地居民,特别是小学生。

“在当地农村,品质好、价格高的正规食品不好卖。”在临沂市白沙埠镇朱泮村,一位村民说,“我们买东西不看品牌和保质期等,只要能买得起、吃得香就行。”基于这一“现实”,一些农村小卖部经营者表示,想要挣钱,一定要经销假名牌、“高仿”“取大名”这三类食品。“高仿”即取一个与某著名品牌相近或谐音的名字,比如“好利友”;“取大名”即一些“问题食品”为掩盖劣质,取了名不副实的名字,比如“燕窝麦片”、“黄金蟹钳”等,实际上只是油炸面食或豆制品。

记者在潍坊、莱芜等地追踪发现,农村小卖部的“货源”是当地大型副食品批发市场,那里是这些“问题食品”的集散地。

为追踪“问题食品”来源,记者近日来到潍坊市潍州路600号副食品批发市场。大清早,这里已是车水马龙,三轮车、大货车正装卸饮料和食品,一派繁忙景象。

“潍坊市农村的小卖部、小超市大多来我们市场进货。”进入一家批发店,店老板热情招呼,记者一眼就发现“奥森傲”、“好利友”等“高仿”食品摆在突出位置;“吸吸哈哈”牌果冻有些已经涨袋、漏水,却没有被处理掉,货架周围散发出馊臭气味;还有一些没有产地、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的散装食品,随意堆放在纸箱中。

记者扮作“采购商”对质量问题提出质疑,这位批发商坦言:“进什么货要看小卖部开在哪里,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他承认,“问题食品”是专门供应农村市场的。

农村“问题食品”售价低廉,但利润并不低。记者调查发现,一包50袋的“火爆鱼翅”批发价为16元,小卖部的零售价为25元,利润超过50%。芜湖市官寺批发商明确表示,“质量好的食品卖的慢、利也薄”。

根据几位批发商提供的信息,记者乘车追踪来到潍坊、芜湖等地制作假伪食品的“地下加工厂”。

在潍坊市,记者以有关批发商“推荐考察”为名,进入一家“地下作坊”,看到女工们正在用手将食品装入印有“奥森傲”、“好利友”的包装袋中,一些饼干、辣条、薯片散放在有杂物的桌子上,室内苍蝇飞来飞去,卫生条件恶劣。

记者在这家加工作坊的角落中,发现一个塑料桶,闻上去有刺鼻气味。经询问后得知,这竟是农药“甲胺磷”。加工人员说“甲胺磷能提升食品的口感,吸引顾客购买,只要控制好用量,食用后就不会出问题。”

随后,记者又追踪来到芜湖市一家生产油炸食品的小加工厂,眼前的景象令人吃惊:水泥面上到处是油脂污渍,一个个小“面疙瘩”随意散放在地上。靠近窗户有一口大油锅,油已经发黑,几名工人用铁锹从地上将沾有头发、污泥的“面疙瘩”铲起,放入油锅。在油炸“面疙瘩”时,不时有工人的汗液滴入锅中。

进过十几分钟烹饪,工人间“面疙瘩”捞出油锅,放在一个生满铁锈的容器内。待“面疙瘩”透亮,工人将辣椒粉呢、胡椒面以及一些不知名添加剂倒入容器中,用手搅拌均匀,随后装入一个个浅黄色的包装袋中,再用简易封口机将包装袋封死。

“这些食品都是卖往农村的小卖部,批发价2毛钱一包,十分畅销。”面对记者质疑,这家工作坊的老板说,“没人在意这些食品是咋生产出来的。”

谈到利润,一家“问题食品”加工厂老板坦言,“三五个人一年赚个三四十万不成问题。”正是受到暴利驱使,这些人才敢无证生产假劣食品。

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问题食品”泛滥,记者向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反映时,其答复大都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

答:(一)导语

导语一:

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沉渣泛起。这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

导语二:

“三五个人,一年赚个三四十万不成问题”,受到暴利驱使,一些加工厂竟干起了非法生产“问题食品”的勾当,工商质监部门却表示管不过来。

(二)时评

示例如下:

问题食品下乡呼唤监管出城

据新华社报道,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被媒体曝光,在舆论的重压之下,监管部门对大中城市的食品卫生加大了查处力度。在这种环境下,造假商家把目光转向了农村。由于农村经济不富裕,无人监管,所以他们就以“高仿”、“取大名”造假食品名牌。

“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的潜台词就是:“城里有城里的监管力度,农村有农村的监管力度”。诚然,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城市里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当敏感,无论是市民的防范意识,还是监管部门的主动应对,都提升了一大步。这也使得想在食品上做手脚的无良厂商对城市望而生畏,转而将黑手伸向农村地区。

针对农村地区“问题食品”泛滥问题,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给出的解释却是,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

正是因为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监管盲区”,甚至成年累月根本看不到监管者的身影,成为被食品安全监管“遗忘的角落”,才让无良厂商专空子。而监管部门所谓“人手不足”、“检测费高”等“苦衷”,不过是推诿责任的“习惯性借口”。没有哪部法律法规说农村食品安全一时“管不过来”,就可以先放它一马,以后条件许可了再说。

笔者认为,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不应该有城市和农村之分。为确保食品安全,必须严厉查处“问题食品”,对那些制售假劣食品的不法商家进行严惩,加强各地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还广大人民一个安全的食品市场。

(参考:新华网20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