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发展

1.《大公报》是在什么时候提出“四不”方针的?

答: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在天津复刊,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的新记公司主办,其复刊宣言《本社同仁之志趣》提出了“四不”(不党、不私、不卖、不盲)方针,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不党”。该报强调其与当时中国各党派均无任何连带关系,但“不党”不代表中立,也并不敌视各党,而是原则上平等看待各党,纯粹是站在公民的角度来发表意见,除此之外,既没有什么成见,也无任何背景。

(2)“不卖”。强调不以言论作交换,以经济独立保证言论独立。

(3)“不私”。强调该报设有私用,给社会各力量提供言论平台,此举强调了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4)“不盲”。“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强调该报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总评:“四不主义”的提出,是对中国新闻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借鉴,它实际上完整地提出了“文人办报”的理创,广泛吸取“政治家办报”(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办报”(对媒体社会责任感强调不够,但注重经营管理)两者的优点,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章报国”理念。它的提出是士阶层价值观念的表现,是士阶层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表述。“四不”方针体现了该报追求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大公报》坚持这“四不”方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报风格。

2.史量才兼并《新闻报》为什么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干涉?

答:自民国成立后一直沿着企业化方向发展的《申报》等民办商业性报纸,此时已具备了走上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经济实力,但因国民党当局实行新闻统制政策而以失败而告终。

(1)1929年1月初,申报馆主史量才同福开森达成购买《新闻报》的协议并办理了交割手续。新闻报馆内部以汪伯奇、汪仲韦兄弟为代表的所有工作人员坚决抵制,而国民党当局支持《新闻报》内部的抵制运动,迫使史量才作出让步,退出了部分股票,承诺对《新闻报》的编务不加干预。

(2)史量才兼并《新闻报》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干涉与国民党实行的新闻统治政策有关。1927年国民党统治建立后,立即实行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建立起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

(3)1928年6月间,国民党中央制定与公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l930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公布《出版法》,将其施行的种种新闻出版统制手段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下来。l934年1月,国民党当局明确提出了“新闻统制”这一概念并做了具体解释,即一方面要强化国民党自身的新闻事业以获取“新闻最高领导权”,另一方面要限制非国民党的即民营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国民党害怕《申报》这一民营的新闻事业越做越强,脱离其控制,所以限制其走上报业托拉斯道路。

3.试述邹韬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答:邹韬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业主要体现在他的一系列的办报活动上。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统区出现了一批具有抗日民主取向的民营报刊,在上海出版的为数最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韬奋主办的一系列以“生活”命名的报刊。

《生活》周刊,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刊,自1926年lo月24日起由邹韬奋接办,“九一八”后积极宣传抗日、民主,l933年12月停刊。

《大众生活》,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刊,至l936年2月停刊。

《生活日报》,1936年6月7日在香港创刊,7月底拟迁上海出版未果而停刊。

《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为《生活星期刊》,于l936年8月23日在上海出版,至l2月被迫停刊。

(2)除邹韬奋主办的报刊外,在上海出版的著名抗日救亡报刊还有《新生》周刊、《永生》周刊、《世界知识》等。

《新生》创刊于1934年2月,杜重远创办并任主编,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以《生活》周刊为楷模。1935年5月4日因发表小品文《闲话皇帝》涉及日本天皇而被控“侮辱天皇,妨碍邦交”,《新生》周刊被迫停刊,杜重远被判处一年零两个月徒刑,史称“新生事件”。

(3)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成为全国抗日新闻宣传中心。邹韬奋于8月19日创刊《抗战》三日刊。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武汉继上海成为全国抗日新闻宣传的中心。邹韬奋主办的《抗战》三日刊l2月16日迁至汉口继续出版,至1938年7月7日与《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三日刊。

4.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报刊为什么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

答:(1)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后,国统区实施的新闻统制进一步强化。1947年后,国民党政府动用大批宪兵、特务,捣毁报馆,捕杀报人,不仅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刊一律被封闭,民主党派、进步团体与个人主办的报刊、通讯社也被大肆摧残。

(2)鼓吹“第三条道路”(在国、共之外另走英美式资本主义道路)的报刊,如《大公报》、《观察》周刊等,也在1948年间遭国民党当局迫害。《大公报》总编王芸生、《观察》主编储安平先后加入人民新闻工作者的行列。

5.简述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及其意义。

答:(1)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

斯诺于1928年夏来上海,l936年7月至l0月赴陕北采访与报道中国工农红军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

1936年11月l4日、21日,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率先发表斯诺采写的长篇报道《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和毛泽东的照片,突破了国民党政府对革命根据地整整l0年的严密新闻封锁,成为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

之后,上海的英文《大美晚报》、北京的英文《民主》以及英、美等国的一些报纸陆续发表斯诺采写的报道。在此基础上,斯诺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7年10月首先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该书中文版以《西行漫记》为书名,于1938年2月在上海租界出版。

(2)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斯诺本着真实、客观、公正的立场,报道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斗争,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不仅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中国人民的理解与友谊,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