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真题及详解

2007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新闻传播学试卷

.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北岩报团

2.三社四边协定

3.《六合丛谈》

4.新闻法

5.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6.断栏

7.观察家评论

8.倒金宇塔结构

9.广播新闻

10.电视图像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

2.报纸编辑中改写的方法有哪些?

3.网络言论有哪些特点?

4.主持人与播音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析《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2.联系实际简述防治新闻失实的举措。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请将下列一则小通讯改写成200字以内的消息(12分),导语不得超过30个字(含标点,10分),并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8分)。

外国人学做中国菜

洋腔洋调层出不穷,锅子铲子齐齐上阵,笑声掌声此起彼伏,来自7个不同国家10户外籍家庭的男女老少和社区居民一起度过了一个温馨愉快的下午。昨日,在西郊百联广场举行的“学做上海人、学烧中国菜”外籍人士才艺大赛中,一道道中国美食都是出自这些金发碧眼的“新上海人”之手。

最小选手7个月大

来自非洲尼日尔的依布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他手中7个月大的儿子显得格外惹眼,依布毫不含糊地为儿子穿上了围裙。

这次由长宁区宣传部与西郊百联共同主办的长宁外籍人士才艺大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场,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荷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家庭的热情参与。

我们天天吃中国菜

而鲍安福家庭更是自豪地宣称,“我们家人天天吃中国菜,阿拉是新上海宁(人)!”太太益顾华调侃着告诉记者,“每次鲍安福回美国,不到两星期肯定忍不住回上海,为的就是能吃上中国菜。两周不吃中国菜就不自在。”

此外,前来为他们一家呐喊助威的啦啦队也不同凡响。由新泾镇中泾街道和小区居民组成的啦啦队可谓是“全副武装”:高举着绘有鲍安福漫画的大幅海报,每位队员手上还不停地挥舞着节拍器,在比赛现场格外抢眼。

真题及详解

2007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新闻传播学试卷及详解

.新闻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北岩报团

答:北岩报团是英国的第一个报团,由哈姆斯沃思创办,因为他于1905年受封北岩勋爵,这个报团通常被称为“北岩报团”。哈姆斯沃思创办《回答》杂志后,又创办了《每日邮报)、《每日镜报》,购买了《观察家报》(1905),控制了《泰晤士报》(1908),以及多种地方报刊,开创了富有英国特色的大众化报刊的事业,被称为舰队街的拿破仑,组成了庞大的报业帝国,并开始了英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他的弟弟H·哈姆斯沃思(1914年受封罗瑟米尔勋爵),继承了该报团的大部分报刊,但《泰晤士报》转让给了阿斯特家族,随后《每日镜报》于1931年分离出去。以后该报团称“罗瑟米尔报团”或联合报业公司。

2.三社四边协定

答:“三社四边协定”是早期通讯社为垄断市场而对各自势力范围进行的规定和划分。欧洲三大通讯社哈瓦斯社、路透社和沃尔夫社,分别属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三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它们在走向国际性通讯社的过程中,既有激烈的竞争和冲突,又有暂时的妥协和合作,后来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来年的激烈争夺,把世界新闻市场基本分割完毕。为了确认既成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他们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被称为“三社四边协定”。

3.《六合丛谈》

答:《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月刊。英国伦敦传教士亚历山大·伟列亚力1857年创刊于上海,不同于此前的其他刊物,该刊物并非纯粹性宣传基督教义的宗教性刊物,而是综合性期刊。在内容上,《六合丛谈》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亚历山大本意是想将其办成新闻性刊物,但是又想使所有的人都成为自己刊物的读者,遂将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融于一起,办成一个大杂烩。《六合丛谈》发行区域大,但是实际发行量很小,一年后停刊。

4.新闻法

答:新闻法是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适用于各种新闻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等)的有关新闻采集、传播、出版、交流的法令规章,是新闻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法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对新闻传播行为实施的法律规范,用以确定新闻机构的性质、任务和具体职责,明确新闻事业与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关系。新闻法为新闻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从法律上对新闻自由给予一定的制约,防止媒介权利滥用。

5.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答: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是迅速地获得真实的、由价值的典型事实。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采访、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为了达到向受众传递信息的目的,采访的基本任务包括拿到真实的、有价值的、典型的事实并且要快速拿到,才能完成新闻采访。

6.断栏

答:断栏又称通栏或切栏。即在报纸版面上由右到左一条栏线可以画到底,中间没有标题、方块、辟栏或图片等的阻拦,将版心上的基本栏全部打通,从左到右连排文字或刊登整版宽的巨幅照片,通常刊登重大新闻采用通栏的大标题,大照片,或者通栏新闻稿件。

7.观察家评论

答:观察家评论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形式,通常用于对时事或形势问题的评论。写法上注重分析,寓评论于“观察”之中。观察家评论一般是指熟悉和长期了解某个国家或者某类问题的评论员,针对当前发生的热点问题、紧张局势和事件发展情况,进行的专项性评论。

8.倒金字塔结构

答:倒金字塔结构是指一种头重脚轻的消息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这种结构方式,写好导语尤为重要,并且它的结尾一般都表现为自然而止。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行文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

9.广播新闻

答:狭义上的广播新闻是指广播消息。广义上的广播新闻又称新闻广播,泛指一切以反映新闻事实为主要任务的广播传播活动,包括所有的新闻性节目以及其他节目中有关报道和评论新闻事实的广播内容。广播新闻含义的综合性的表现:广播新闻的传播活动主要通过新闻性节目的播出来完成,是各种新闻性广播节目的综合;各种广播新闻体裁的综合;有声语言与其他音响的综合;各种播出方式的综合;采、编、播各个环节的综合。

10.电视图像

答:电视图像是指电视屏幕框架内所记录的、能表达一定信息的具体可视的运动影像,是电视信息表达的最基本的符号。电视图像由一帧一帧的画面或一个一个运动镜头构成,是客观世界运动的场景和过程的展示。电视要凭具体的形象说话,画面是电视新闻表现的基础,它传达的信息量是最有效的,不仅显示新闻表面的事实,而且揭示了隐藏在新闻事实背后的体现个性和情感的力量。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

答:(1)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即言论、出版自由问题。

(2)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是确保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事业的运作适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使它们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而进行的调节控制。所谓社会责任,指的是新闻媒介机构和新闻传播者进行新闻传播和新闻经营活动时,对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及公民身心健康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与社会义务。在中国,要求新闻媒介成为党的、政府的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必须加强对新闻传播的调控。

(3)在当代社会,不同阶级、政党、集团以及政府对其所属或所管辖的新闻媒介机构及新闻传播者有不同的要求,规定不同的社会责任,制定不同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并且采取一定的手段和形式监督其执行。这就是新闻传播调控的意义。

(4)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媒体的自律。世界上任何国家,对新闻媒介最具威摄的社会控制来自公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

2.报纸编辑中改写的方法有哪些?

答:新闻稿件的修改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校正、压缩、增补、改写等。修改一篇稿件常常是交叉使用这些方法。

(1)校正,是指改正稿件中不正确的写法,包括稿件中的事实、思想、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校正是改稿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具体操作方式有替代、删节和加按语。

(2)压缩,是指通过对稿件的删意、删句和删字,使原稿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重点,在章节上更加紧凑,在表述上更加简练。在压缩稿件时,要注意压缩后的篇幅应该与稿件的新闻价值相匹配,应该符合新闻媒介一贯的风格和特色。

(3)增补,是指补充原稿中需要交待而又遗缺的内容。增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料、回叙、新闻事实。运用增补手法,要注意所补充的内容一定要有确实可靠的根据,对稿件进行增补时应该尽量征得作者的同意,对资料的运用,应该紧扣新闻事实。

(4)改写,是指对原稿重新写作,是改稿中难度最大、操作最复杂的一种修改方法。改写的方法包括改变主题和角度、调整结构、改变体裁、分篇和综合。

3.网络言论有哪些特点?

答: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其最大的意义就是造成了一种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在网络传播中,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促进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权利的平等。而网络的匿名性使言论的发表者获得了更高的安全感。这些变化导致大众言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它与网络中的媒体言论共同构成了网络言论,并呈现出其区别于传统大众传播中新闻评论的显著个性。

(1)自由的表达与强有力的主张

广播和电视通过节目时间表设置大众讨论的议程或者是依据预估的收视率来排定节目时间表,其本质及使用方式使得人们无法掌握节目及内容的选择权。它们代表了一种类型的媒介:信息传播者决定一切,接受者只能接到什么算什么。

(2)反馈的即时性

在网络的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对于网络言论的反馈,其反应是立即的。“即时”的反馈机制改变了一般概念下的反馈模式。所谓“即时”,是用来描述“电脑系统由输入到输出间的资讯的即时动作。”当其在网络言论上被实现时,一方面代表你所输入的反馈信息,将在点击“确认”(或“发布”等)的按钮后,第一时间被发布在互联网上;另一方面则涵盖了当系统采用即时运作,且资讯的移动以光速进行时,加快反馈能够快捷便利地让你获悉别人的意见或评论。

(3)匿名性、自我发展与社会规范化的实现

如果言论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普通人能够通过网络有机会发表意见的话,那么网络的匿名性则使他们敢于把这些意见充分发表出来。网络的这种匿名性使人获得了一种安全感,从而进一步鼓励了公众在网上发言。现实世界中一些沉默、内向的人在网上讨论却积极、热烈,这一事实也说明,网络言论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表达意见的欲望。

在匿名性提供了自由抒发观点的可能性的同时,由此带来的观点流通的交互性实现了社会成员的自我发展。社会变化导致了个人之间联系越来越脆弱和短暂。虽然很多时候人只是需要寻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但是更多时候繁忙让这种想法变得不切实际。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网络言论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日常人际交往的正是在于其可保留性和可参照性。

4.主持人与播音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持人与播音员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方面:

(1)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传播形式不同。

播音员采用的是以传播者为中心,单向传播。

主持人传播在本质意义上应是服务于受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互相沟通、默契配合的过程。

(2)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工作职责不同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实际是以真实的个人身份、“一对一”地主持方式,直接与观众交流的人。他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参与节目的策划、编导、拍摄、主持的全过程,贯穿节目的始终,并对稿件有某种修改权;对节目内容的取舍有决定权,在节目中起着“灵魂”的作用。这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

播音员的职责主要是在演播厅以记者、编辑所写的稿件为依据,融合进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播音艺术修养进行分析、理解和感受稿件,运用正确的语气、语调、音色、节奏、重音、停连等语言技巧对有声语言进行再创作。在语言的功底上,播音员要比主持人更胜一筹。以上是二者在职责上的区别。

(3)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同

无论在哪类节目中,播音员或是以党和政府的代言人的身份;或是以节目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屏幕上,向观众宣读国家的政令法规或者转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节目主持人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身份出现在节目中的,以“我”为鲜明特征。主持人在节目中展示真实的自我、个性的魅力。

(4)播音员与主持人传播时对象感不同

播音员主持时要有对象感,播音员的主持方式应以稿件内容和观众群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播音员的交流对象设计应该是一般的、同质的,一般设计成一个人数众多的集合体,是没有回应的单向传输。

主持人交流的对象比较具体,一般设计成一个或者几个人,和观众一起商量讨论、交换意见、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双方地位平等,有时甚至可以角色互换,这种让观众直接参与的双向互动交流,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人备感温暖亲切。

(5)播音员与主持人语言要求上不同

无论播读什么样的稿件,播音员的语言都必须准确、鲜明、生动、规范,声音也要求纯正明亮,字正腔圆。

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而言,语言虽然很重要,但毕竟不是最重要的,对一个有深刻内涵的主持人,语言就降为只是其中的一个要求,主持人可以使用接近生活的、自然的、质朴的语调。

(6)播音员与主持人在服饰上的区别

在一档节目里,播音员服饰的颜色、花色、款式也会“讲话”,衣着正式、考究可以提高新闻播音员这一“消息来源”的可信度,给人一种可信感。就像新闻播音员约定俗成的短发显得干练一样。

主持人的着装随意性比较大,特别是综艺类的节目主持人,他们的着装贴近生活的气息。这也是主持人节目和主持人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析《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答: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不久,为避免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混名,遂从第2卷第1号起易名。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新青年》的开创,使它成为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在中国的近代,在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就以“除旧布新”作为方向。这一时期,刊物上发表的易白沙的《孔子平议》、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吴虞《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带给中国思想界的震撼,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2)《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新青年》除了以一般性言论指导全国进步人士之外,还有针对性地以通信形式来回答各地青年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回信绝大部分随即发表在《新青年》上,回信是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视不同情况而发出的具体的思想指令,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极大。当时不少青年,如王统照、叶挺、俞颂华等都曾致函《新青年》,在与陈独秀书信往来中,受到启发与鼓励,思想日益进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新一代青年

1920年9月,即从8卷1号起,《新青年》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广大革命知识分子中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

2.联系实际简述防治新闻失实的举措。

答:(1)从制度入手,完善新闻立法,营造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法制环境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的依法管理,我国先后制定《记者守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但是这些准则、规定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道德要求多于职业道德要求,职业特点不够鲜明、具体,对违反有关条例者也未制定有力的制裁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收效甚微。而《新闻法》一直迟迟未能出台,使得新闻活动缺少法制环境。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当前新闻界正面临着利益多元化和价值标准多元化的考验,一些重大的社会关系不仅需要道德调整,更需要有较大强制力的行为规则和原则予以调整。

(2)从新闻媒体自身做起,加强新闻自律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新闻行业的内部规范。要通过学习、教育,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真正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尽全力保证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每个新闻人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自觉地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要求,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职业行为。

(3)建立强有力的新闻职业道德行为监督机构

成立新闻评议会。仿效英美由新闻界、受众和专家代表组成民间的新闻评议会,通过召开会议评议新闻媒体及其活动,在道义上对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媒体及新闻工作者施加压力,以期改进工作,维护新闻职业道德的尊严。2006年4月成立的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评议会并推行“网络新闻信息评议制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加强媒体内部监督。媒体内部也应聘请特约监督员,专门受理受众对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有关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指控,并负责检查本单位内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要求,对新闻工作者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出指导意见。

建立外部监督机构。处理公众对报刊内容及经营方式的投诉,监督报刊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情况。并定期公布对公众投诉的处理报告。作为媒体与受众的桥梁,外部监督机构对新闻工作者道德行为的是非曲直做出判断,并对如何纠正错误和补救过失提出建议或做适当的调解。

四、实务操作题(30分)

请将下列一则小通讯改写成200字以内的消息(12分),导语不得超过30个字(含标点,10分),并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8分)。

外国人学做中国菜

洋腔洋调层出不穷,锅子铲子齐齐上阵,笑声掌声此起彼伏,来自7个不同国家10户外籍家庭的男女老少和社区居民一起度过了一个温馨愉快的下午。昨日,在西郊百联广场举行的“学做上海人、学烧中国菜”外籍人士才艺大赛中,一道道中国美食都是出自这些金发碧眼的“新上海人”之手。

最小选手7个月大

来自非洲尼日尔的依布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他手中7个月大的儿子显得格外惹眼,依布毫不含糊地为儿子穿上了围裙。

这次由长宁区宣传部与西郊百联共同主办的长宁外籍人士才艺大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场,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荷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家庭的热情参与。

我们天天吃中国菜

而鲍安福家庭更是自豪地宣称,“我们家人天天吃中国菜,阿拉是新上海宁(人)!”太太益顾华调侃着告诉记者,“每次鲍安福回美国,不到两星期肯定忍不住回上海,为的就是能吃上中国菜。两周不吃中国菜就不自在。”

此外,前来为他们一家呐喊助威的啦啦队也不同凡响。由新泾镇中泾街道和小区居民组成的啦啦队可谓是“全副武装”:高举着绘有鲍安福漫画的大幅海报,每位队员手上还不停地挥舞着节拍器,在比赛现场格外抢眼。

示例如下:

外国人学做中国菜   最小选手7个月大

昨日,“学做上海人、学烧中国菜”外籍人士才艺大赛在西郊百联广场举行。比赛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荷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家庭的热情参与。一道道中国美食都是出自这些金发碧眼的“新上海人”之手。来自非洲尼日尔的依布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他7个月大的儿子是本次比赛最小的选手。

洋腔洋调层出不穷,锅子铲子齐齐上阵,来自7个不同国家10户外籍家庭的男女老少和社区居民一起度过了一个温馨愉快的下午。